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11:41:04 生活感悟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通用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通用15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xx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2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然后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然后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xx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然后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然后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3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的企业一般以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着称,可是邮政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亏损,从业人员拿着铁饭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务差。在这个方面,和中国的现象就很一致了,只不过是中国把这种风气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两者中又有区别,我国的邮箱口十分狭窄,往往厚一点的信就误服放进去,而在美国,邮箱是可以装下一个小包裹的,这就减少了前往邮局邮递的居民的数量。并且美国成立了多家私人邮局,这是在惜时如金的美国人的呼声中成立的。私人邮局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也大大好于政府邮局,只不过收费很高,约为普通邮资的10倍。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政府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可是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将政府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

  百姓在竞争中获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过薄利多销得以发展壮大。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

  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

  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以上的这些例子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选了几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后其实里面很多名词都不太了解,但后来想想这学期也学了经济学,便与这学期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联系起来,比较后才发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并不是都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挂钩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及和中国现象的对比,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其中书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大部分。

  细心点可以发现,美国好多影片都会出现这么一个画面,一家人开车出去玩,坐在草地吃东西。旅游似乎成了美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会把工作得来的钱毫不犹豫地花在旅游上。然而,对比一下我们,在我们国家呢,很多人都会不舍得花钱,宁愿都把钱存起来来买房结婚。其实我们不知道,这在抑制消费,会阻碍市场流通。但是,美国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市场流通,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更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的。适当调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走得更远。

  由于学识有限,还有不太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书中的还有很多现实例子我都是不太能深入了解的,上面的一个例子只是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稚嫩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读完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我们从书上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需要学以致用,学会把理论生活化,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本事。还有这本书同时也用很多的实例来展现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这些差异也没什么说谁对谁错吧,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像小平同志一样,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5

  很少读有关于经济学的书籍,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一种不同于平时所学的经济学。整部书从微观经济学讲到宏观经济学再论述经济制度,最后以作者的访谈煞尾,各章独立,举例平实。作者始终在灌输着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财富并不等于物质产品,交换也能产生财富;替代是经济学的根本,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交换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没有交换也就谈不上经济学;劳动、资本以及自然资源是产生价值的三个来源……

  由于是随笔类的文章,能够各章独立地、分散地读,然后而且十分贴近于生活,容易理解。文章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在讲述完美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特点之后,仍不忘适当地引入相关话题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对此进行比较、剖析,让读者觉得贴近现实。

  在作者眼中,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下,然后当然不像狭义微观经济学所认为的只是价格作用的结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习俗。全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审握的的经济学来。但书中叙述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中的关键理论、市场机制等,而是融合了作者个人看待经济学、社会发展的深刻观点,不时地引入商业环境中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书中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相同的经济事件不同国家的经济态度。

  举例来说: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美国人买了住房,会不会把一个人捆死在一地呢?不会。当他想搬家时,能够把房子卖掉。如果这是分期付款,而账还没有偿清,他能够把房子和债务关系一齐出售。但出售的价格和原订的房屋价格会有些出入。如果当地房产价格上升,他还能够从中获利,否则就会亏蚀。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在商业发达的社会里,不但商品能够买卖,债务关系也能够买卖。其实这就是资金市场的一个方面。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我们从美国人搬家的这件事中,能够看到:市场就带给了这样一种机会。而在中国,在大城市购买住房是一件关乎一生的大事,为了买房子,很多人早早地欠下了银行的贷款,月月还贷可能要还到老年期,才能完全地摆脱房贷的危机,还有一些人甚至连贷款都还不起而无法购房,一生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赌博应不就应禁止?这在美国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只要双方机会均等,又是自愿参加,即使赌场所得乃不义之财,也算不上违法。另一些人则认为即使双方出于自愿,此种财产的转移实无异于抢劫。博引起的人们道德的变化却没有任何统计能够说明,而这正在默默地影响着周围人的行为规范。赌博鼓励不劳而获的非分幻想,怂恿侥幸心理,默许对别人利益的侵犯,结果会降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性,不利于将人的才能引向彼此有利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虽然从宏观经济来看,除掉赌场的经营成本利润,赢的钱等于输的钱;从微观上来看个人赢钱的期望值等于输的期望值,似乎这并不构成对整体经济的危害,或者它并不造成物质的'直接损失。但现代经济学的效用分析却证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用通俗的方法解释,赢钱时大手大脚把钱花掉,输钱时省吃俭用才能还债,说明赢来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所以尽管输赢的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正因为如此,美国舆论倾向于否定赌博的合法性。在我国,然后赌博是由法律确认的违法行为,但是公共方面的禁止反而让更多的人对赌博这项活动趋之若鹜,很多人受贿去赌博,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澳门去赌博,不仅仅暴露了经济层面上的许多资金流动性问题,必须程度上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

  在书中,茅于轼将他的富人定义为“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的人。这种人其实越多越好——这证明了一个人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勇于创新、慧眼识商机而非旁门左道、投机钻营而成为有钱人。这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但中国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的群众无意识。一提起富人,就立刻联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词。这种情绪稍加挑动,就成为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资本。作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事实上,我们有过几乎完全消灭贫富差别的历史。几十年前尚在计划经济中的中国,时髦的口号是“兴无灭资”,国家一穷二白,国民一贫如洗(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仗义疏财,去慷慨资助其它的社会主义小弟弟,扯远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实则是人间的地狱。此刻没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鬼话了。让众人都受苦的社会正义是邪恶的。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坚持按劳分配的,贫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劳聪明而有胆识的人总会比懒散愚昧且不思进取的人更富足。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法致富总会越来越少,诚实致富总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怀宏是一篇访谈中提出:“我主张法治,法治就应优先于民主

  ,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透过法治来训练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穷人如果三餐不继,他们将更多地思考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赋人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用法治保证他们拥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头地的机会,或许这比其它更为重要。

  公用事业是指公共交通、水电煤气、公路服务,然后以及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消防、治安等服务。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公共事业既然是政府办的事业,就不同于私营企业,不应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公用事业至少就应降低收赏标准甚至兔费。但如果政府办这些事业赔了钱,赔的钱从哪里来?所以,为了持续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应尽量做到政府不补贴,也不多赚钱。但由于缺乏竞争市场这一点很难做到。有一些公用事业带有服务性质,或者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收费较低甚至免费,成本由全体纳税人负担。我国的公共事业都由纳税人出钱,虽然存在着政治体制制度上的不同,但是仍应加强具体措施以监督管理公用事业费用支出。

  相对于出版的时间,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针对着我国自身的问题不断改善与加强完善。而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如作者在“第三版前言”中所述:“我期望读者们把它当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并且从阅读中得到乐趣。”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理解经济学与我的生活其实无比贴近。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6

  对于经济学,可能人人都多少都了解一点,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参与生产和消费经常用到,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总是自以为懂却不是很了解。

  在 十几 年前的1998年,一本中国经济学家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曾吸引众多国人争相阅读 。 这位经济学家就是茅于轼教授。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老的一部经济学随笔集。茅于轼教授在美国生活工作期间,对当地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进行了填密的经济学思考,也是透过许多现象,用浅显易懂的事理、“家常式”的随笔来讲述日常琐事中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和知识,让阅读者具体而微地轻松知晓了发达的美国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 。

  在这本书中,诸如“喜欢搬家的美国人”、“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有关‘行’的经济学”,等等,生活中的现象或琐事,经由作者的一双慧眼,均折射出了经济学的“光芒”。比如,作者讲“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是悠悠静静地述说着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从中点拨出一个个经济学的道理—选择职业的灵活性,往往伴随着居住地点的迁移,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为有住房市场,而且住房市场也已进入资金市场。

  十几 年前,“住房市场”这个名词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可是 十几 年匆匆过去之后的今天,国人己经完全浸淫其中了,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讲的一些现象和经济学道理,放在今天的中国来观察思考,别具启迪意义。联系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颇有时空交错的感慨。

  茅于轼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不仅仅涉及微观经济学层面,也有专门的篇幅介绍宏观经济学与经济体制。“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美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一系列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均是用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 , 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 只 摘选了 一 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的经济政策中确实存在一些可供借鉴参考的东西,为了 更大程度 地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取其精华也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7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8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9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一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能够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带给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构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持续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向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靠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理解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到达选取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同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此刻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下自己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0

  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学,自己的水平也就停留在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上。对于这门来自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的真正内涵,我似乎还是个门外汉。把理论束之高阁后,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未真正用心体会过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

  理论总要与实际相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好比空中楼阁,无血无肉。老师也总是教导我,对于知识要活学活用,所以那日在图书馆,看到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我如获至宝,借来细细品味。

  茅于轼是耳熟能详的人了,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者,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该书1999年获得美国安东尼·费雪国际纪念提名奖)等书。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重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怎样作决策的学问。它所研究的对象,即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国济世”的大谋略,也包括一家一户、摊贩厂商怎样“打醋买盐”的小计划。可以说经济学近在咫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规律。从狭义来看,是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以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以及如何按照价格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学科。以书中《喜欢旅游的美国人》为例,在美国,经过了一辈子努力挣得稳固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在生活中并不占据什么重要地位,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旅游。旅游是要花钱的。一般的家庭在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其日常生活时,首先要保证食品开支,其次是考虑购买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最后才谈得上旅游。因此家庭收入增加时,食品以外的开支相应增加。这个规律即恩格尔定律不但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家庭,也适用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即食品开支占家庭总开支中的比例,富裕的人较低,贫穷的人较高。随着美国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平均起来每个美国人每年中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多是用于出门旅游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即边际分析。平均数分析重在总结过去,而边际分析重在预测将来,后者在作决策研究时有更重要的意义。从边际分析看,美国人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旅游的约占20%。另一个边际分析的指标即所谓弹性,弹性是两个百分比的比例。美国人出国旅游开销的收入弹性是2.5,换言之,以百分比表示的出国旅游开支的增加速度是人们收入增加速度的2.5倍。

  旅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参加旅游的人集中在两个年龄段,即20岁左右的和50岁以上的。就业前的青年没有职业羁绊,打零工的收入或家长的支持,可以满足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50岁以上的,大半辈子积累使他们有了充足的财力,较长工龄保证了更多的薪假。

  从一个老年人旅游的.例子,我们轻而易举的学到了边际分析,收入弹性的概念。原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改变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旅游的花销比例在增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中国要搞黄金周,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开辟新的旅游路线,旅行社不断推出旅游优惠套餐。因为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手中的钱多了,那么对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比例下降了,用于其它方面,比如旅游的开支所占的比例也就相应增加了。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价值总量)。它要研究居民的总消费量和总储蓄量随什么而变,研究为什么投资会超过储蓄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为什么投资会低于储蓄从而引发失业和萧条。

  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本建设。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有难度。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三年急剧下降,直到10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原来的水平。大萧条不仅仅是因为投资低于储蓄。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款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

  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引起的作用很有限。30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的,即挤兑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这让我想起20xx年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是:住房者/借款人从贷款人那里借到钱,贷款人将贷款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就是SPV),SPV找到承销人把贷款打包并证券化,经过评级公司评级,该证券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市场上的购买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也有一些个人投资者。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传导的导火索是评级的下调。信息不对称使次贷衍生产品投资人对评级机构有较高的依赖度。评级机构只能用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的计量模型来推算违约概率。一旦房价、利率变化,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评级机构需要对模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20xx年7月,评级公司下调了一千多只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导致市场出现恐慌。

  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各个国家都是紧密相连的。经济也可以像气候一样对地球上所有国家都产生影响,更何况小小的个人呢。

  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她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近在咫尺。虽然这部书主要以美国的经济现象为例,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现象,所以在美国发生的事,对中国会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作为借鉴,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

  当你发现很多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时,你会欣喜的说原来如此,难怪这样。这也就让我们对身边的经济现象更加感兴趣,更加关心国家的经济政治走向。大到国家的每一次经济变动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房价飞涨的房地产行业,小到商品价格的变动,比如绿豆大蒜的价格上涨,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善于动脑筋,把握世界规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1

  “经济学王国之所以生生不息,原因之一就是有趣的想法吸引了有趣的人才”。 “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已经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

  ——题记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经济学就是遍布数学公式,一幅幅难以看懂的复杂不堪的分析图,看到生活中发生的触及到经济的火热时事都难以联想到书上的内容的一门学科。即使是对于上学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我们来讲,经济学仍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科。不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的书,教会你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让你理智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你更加从容快乐地驾驭自己的生活,在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让你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深奥课题,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

  我们接触这本书是源于这样一段来自于《Byte》杂志的一段话:“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弗里德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我保证你可以从中受益。”

  的确,这是一本很棒的书。

  它通俗易懂。书中对经济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阐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的经济学用语,这让经济学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他能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睿智而有趣的视角察看日常生活,通过多个贴近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并予以具体的分析,将经济学常识娓娓道来,将专业的知识简单化的同时,更从生活的角度来渗透出经济学,更加能激发出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

  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睿智,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的兴趣,是学习经济类学科同学的入学必修课。

  例如第20章:《理性犯罪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作者先以自己晚上牵着一条狗外出散步为开头,借朋友的一句:这样很危险!引出了作者个人对犯罪经济学的看法,紧接着,作者以一个老太太晚上外出散步为例子,从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当然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这就能让你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对付侵犯者。

  作者能对生活细微观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事例,分析事例,这一切的一手资料,更加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更从另一方面提醒读者,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经济学。

  还有,这本书内容丰富。从生产、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等等多方面的来阐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弗里德曼从抢劫犯的抢劫对象的选择到出口收税,夫妻间的一夫一妻制等中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

  理论紧扣实际,这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阅读该书,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明白许多经济学原理,而通过其他方式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比如,作者在第三章讲述了史密斯太太购物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很轻松地就可弄清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商品组合、边际价值递减、消费者偏好等概念的基本含义。这比一大串的定义来得更实际。

  虽然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并不代表你读一遍就能清晰明了地将其精华完全吸收,这毕竟是一本经济类的读物。要想把它读透,先得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那层潜藏的文字底下的生活理性,是多么的值得你去探讨!

  生活中其实处处埋藏着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的确有很大的意义,让我们伴随着弗里德曼,共同开启经济学的大门吧!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2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

  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

  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然后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然后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然后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但是掌柜的拒绝理解,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就应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然后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

  重要的不同。然后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然后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然后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3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4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值,终极而言,快乐是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的目标有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5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能够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但是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状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资料。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那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忙。我同时也期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06-07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06-08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01-16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01-27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05-15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6篇02-05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4篇02-05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8篇)08-15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3篇02-05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4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