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的诗趣
中国古代诗词直抒胸臆者不在少数,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然大多含蓄蕴藉,如果你不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故事恐一时难以理解。
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初看,这是一首咏物诗,感叹时光不居,红花易凋。但狂风吹花自然之事,花落果成令人欣喜,纵不如此,又与你杜学士何干。其实,与杜牧的关系大了。
相传风流倜傥、疏狂不羁的杜牧早年游湖州,参观民间水戏,路见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因年幼而未娶。杜牧与女孩的母亲约定,十年之后来娶。孩子的母亲说:“十年后君不来,该当如何?”杜牧给女孩的母亲写了一纸协议,约定杜牧十年后他没来,女孩可自行许配人家。
十四年后,杜牧如愿以偿做了湖州剌史。找到了当年的女孩,想要娶她,不想女孩三年前已经嫁人,并有了两个孩子。杜牧很生气。但想到此时强娶会惹出事端,况且是自己违了约定,晚来了四年。最后,又给了女孩厚礼,此事算是圆满结束。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杜牧的心里难免伤感,自责让自己后悔终生的迟到。惆怅之余,作此诗,题名“叹花”, 其实“叹女”。
诗开篇一个“自”字表达了对自己的自责。二句中“不须惆怅”正表明了骨子里的惆怅与伤感,四句“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子”语含双关,明指果子实指子女。不知此诗背后的故事,你就很难理解杜牧那痛彻心扉的自责、惆怅与感伤。这种惆怅其实是与春的归去没有多大关系的,无非是怀人的由头而已。
朱庆馀,中唐后期诗人,越州(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仅存其两首。其中就有《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写了一个新娘,新婚之夜,红烛不灭。待到晨光熹微,新娘早早起来在烛光中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拜见公婆。此时,她的内心依然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打扮是不是漂亮,能不能讨得公婆的欢心。于是,在画好眉,梳好妆后,只好问一问身边的丈夫的意见。
诗写得极其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洞房昨夜停红烛”渲染了新婚之夜的美好和新娘一夜忐忑不安的心情。“待晓堂前拜舅姑”,“待”是等待,也是期待。“待晓”,一夜红烛不灭,新娘在忐忑中等待着天亮,也期待着天亮,希望着拜见公婆的那一刻能得到公婆的欢心,从而能被这个家庭所接纳。“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夜未眠的新娘,早早地起来梳妆,尽管她自己已经感觉很用心很完美了,但还没有把握,还须要问问丈夫的意见。作为一个新娘子,自然十分羞涩,这种想法不好大声说出,让别人听到,只好低声一问。
全诗有烘托,有语音描写,有动作描写,把人物忐忑的心理,娇羞的神态,焦急的期待极其精微传神的刻画了出来。
就这一层来说,诗已经很漂亮了。但我们要看到诗的原标题《近试上张水部》,就会感到它要表达的意思远没有这么简单。
原来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明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得到认可并介绍给主考官。朱庆馀的这首诗投赠的对象就是擅长文学乐于提拔新人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得到张籍的赏识,临近考试,朱庆馀还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可,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诗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的不安和期待。这如同姑娘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能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未来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就稳定,日子就好过。反之,就没有好日子过。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睐,科场一举成名,就会直入仕途。今后的人生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反之,就可能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终老林泉(如罗隐)。
这首诗单从描写新娘在的忐忑与期待,就已经是上乘之作了。但它实与新娘无关,只不过借此表达诗人面对科考时的忐忑与期待罢了,透过这一层来看这首诗,更让人击节叹赏。
让人欣喜的是这首诗得到了张籍的巧妙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为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写了一位越州的采菱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她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才艺出众。却又暗自沉吟起来。虽然其他姑娘穿着丝绸制成的贵重衣服(齐纨),可并不值得人们看重。相反这位采菱姑娘的如珠玉一般的歌喉价值万金。诗的前两句实指朱庆馀文采出众,但追求完美,显得不够自信。后两句是说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被人们看重,而朱庆馀却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和朱庆馀的赠诗一样,张籍的答诗把朱庆馀比作相貌既美,歌喉又好的采菱姑娘,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朱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诗中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我想朱庆馀看了张籍的诗,一定会打消“入时无”的顾虑。朱的.赠诗妙绝,张的答诗绝妙,两首诗珠联璧合,被传为千古佳话。朱庆馀从此声名大震。
说的张籍,他的另一首诗《节妇吟》历来为人们称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字面上,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诗,其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
《诗筏》中评价:此诗情词婉恋,可泣可歌。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意志坚决。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初看这首诗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张籍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诗一开篇就以“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含有谴责之意。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做到了“富贵不能淫”,。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中国文化的精华是诗歌,诗歌的语言追求蕴藉含蓄,往往言在此而已在彼。我们欣赏诗要走进诗人,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诗歌,领略诗歌的意外之趣,得到阅读的意外惊喜。
【中国古代诗词的诗趣】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11-27
中国古代诗词精选11-26
中国古代诗词07-29
中国古代诗词11-22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12-15
中国古代诗词10-27
闲庭寻诗趣心情日记06-20
抄古诗趣事作文11-24
小升初古诗趣味练习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