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道间即事》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21-06-18 16:47:24 我要投稿

黄公度《道间即事》全诗翻译赏析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

  ?麦秋天:农历四月麦收季节。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⑴乍寒乍暖:忽冷忽热。

  ⑵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

  ⑶村垆[lú]:乡村酒店。

  ⑷邮:驿站、旅舍。

  ⑸方寸:指心。

  ⑹怡怡:和悦顺从。

  ⑺粗裘[qiú]:粗布衣服。

  ⑻粝[lì]食:粗米饭。

  ⑼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参考译文

  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梅雨季节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秋时候天气常常乍暖乍寒。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住在旅店里,在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赏析

  黄公度以状元步入仕途,囚不愿阿附奸相秦桧而罢官,后又因作《分水岭》诗被流放,但他对个人得失持乐观态度。这首《道间即事》就是写羁旅行役中所见所感,借景物抒发自己恬然自适情怀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事观。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人以鲜明的`笔触,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

  诗一起句,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花”是春天的象征,“花枝已尽”用一“尽”字,写出了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莺”是报春的鸟,“莺将老”用一“老”字,说明雏莺渐长,啼声衰谢,春天已经归去。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要是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将另是一景。由于时下时停,阴晴不定,天气便是忽冷勿暖;这种“乍暖还寒时候”,正是农历四月麦收季节。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易于感知的意象,称之为“麦秋天”。《初学记》卷三引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唐罗隐《寄进士卢休》诗:“从此客程君不见,麦秋梅雨偏江东。”此虽指事不同,而光景仿佛。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宋史·隐逸传·宗翼》:“隐而不仕,家无斗粟,怡怡如也。”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自居易《池上即事》:“身闲富贵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这一联有意撇开行路的苦楚,故作达语,这也是宋诗常用的手法。

  这首《道间即事》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在宋诗中是很有情味的作品。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黄公度《道间即事》全诗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黄公度《道间即事》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道间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01-10

《溪居即事》全诗翻译赏析02-18

道间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5-05

道间即事原文及赏析10-15

杜甫《即事》全诗赏析11-27

《道间即事》阅读答案及赏析08-23

《道间即事》诗歌赏析及答案07-10

王质《山行即事》翻译及全诗赏析08-27

司空曙《江村即事》的全诗翻译赏析07-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黄公度《道间即事》全诗翻译赏析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

  ?麦秋天:农历四月麦收季节。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⑴乍寒乍暖:忽冷忽热。

  ⑵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

  ⑶村垆[lú]:乡村酒店。

  ⑷邮:驿站、旅舍。

  ⑸方寸:指心。

  ⑹怡怡:和悦顺从。

  ⑺粗裘[qiú]:粗布衣服。

  ⑻粝[lì]食:粗米饭。

  ⑼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参考译文

  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梅雨季节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秋时候天气常常乍暖乍寒。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住在旅店里,在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赏析

  黄公度以状元步入仕途,囚不愿阿附奸相秦桧而罢官,后又因作《分水岭》诗被流放,但他对个人得失持乐观态度。这首《道间即事》就是写羁旅行役中所见所感,借景物抒发自己恬然自适情怀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事观。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人以鲜明的`笔触,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

  诗一起句,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花”是春天的象征,“花枝已尽”用一“尽”字,写出了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莺”是报春的鸟,“莺将老”用一“老”字,说明雏莺渐长,啼声衰谢,春天已经归去。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要是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将另是一景。由于时下时停,阴晴不定,天气便是忽冷勿暖;这种“乍暖还寒时候”,正是农历四月麦收季节。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易于感知的意象,称之为“麦秋天”。《初学记》卷三引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唐罗隐《寄进士卢休》诗:“从此客程君不见,麦秋梅雨偏江东。”此虽指事不同,而光景仿佛。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宋史·隐逸传·宗翼》:“隐而不仕,家无斗粟,怡怡如也。”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自居易《池上即事》:“身闲富贵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这一联有意撇开行路的苦楚,故作达语,这也是宋诗常用的手法。

  这首《道间即事》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在宋诗中是很有情味的作品。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