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课堂实录

时间:2022-08-25 08:06:32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诗歌鉴赏课堂实录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知道怎么正确教导学生学会诗歌鉴赏。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高考诗歌鉴赏课堂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高考诗歌鉴赏课堂实录

  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第一次踏入仙桥中学,感觉心情舒畅,很惬意,处处鸟语花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和同学们虽然第一次见面,却倍感亲切,能够在初次见面就给大家上课,真是缘分不浅哪!听黄老师介绍说你们是高二年级中最好的一个班级,我感觉很荣幸,衷心地希望能陪大家一起度过愉快的一节课,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酬赠诗的鉴赏。

  (展示课件《酬赠诗鉴赏》)

  师:首先,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酬赠诗思考,什么是酬赠诗?

  生:(一起回答)答谢诗。

  师:很好。“酬”的意思就是酬谢、答谢。还有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一起回答)赠送。

  师:正确。简单地说,酬赠诗就是为了答谢等目的赠送给对方的诗。

  师:刚才我们只是从概念的表面去了解酬赠诗。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酬赠诗的内涵及表达的情感主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大家学过的酬赠诗——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同学们还记得吗?可以背诵这首诗吗?

  生:(一起大声回答)可以。

  师:很好,那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全班整齐大声地背诵)

  师:很好,看来,在平常的学习中同学们就训练有素,学语文的积极性很高,语文老师也抓得很扎实。有行动就有希望。好,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们看起来还有点胆怯,教师就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大家,迅速发现一位男生想举手。)

  师:(微笑鼓励)哦,我感觉那边有位同学想举手,呵呵,直觉告诉我,你能回答我的问题。

  生:(笑着回答)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感觉诗人被贬内心很悲凉。

  师:感谢你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好!你觉得你的回答在原诗中有依据吗?!

  生:有,就是那句“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句中有“凄凉”一词,“二十三年弃置身”说的就是诗人被贬的经历。

  (学生鼓掌)

  师:很好!那老师能再问你一个问题吗?你觉得“悲凉”之外有“悲观”吗?

  生:(肯定地)悲凉但是不悲观。

  师:非常正确,谢谢你!请问,你是从哪个诗句感受到不悲观呢?

  生:最后一句里面说到“长精神”,我感觉诗人长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怀。

  师:好,还有吗,还有别的诗句可以表达吗?!

  生:(和全班学生一起回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总结全诗)很好!诗人刘禹锡因为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他先贬到朗州,再贬连州,调夔州、和州,未离谪籍。此诗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诗中“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二十三年”强调被贬时间之长。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沉舟”、“病树”和“长精神”几句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师:之所以选择这首诗,请同学们留意这首诗题目的首尾字,合起来刚好是“酬赠”。什么叫酬赠诗?让我们一起来下一个更严谨的定义: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关键词(红色字):酬赠诗、酬唱、赠诗)】

  师:同学们,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题中的诗歌鉴赏,除了送别诗(词、曲)、咏物诗、羁旅诗、咏史诗、写景诗、贬谪诗等我们熟悉的材料外,又新增了酬赠诗、节令诗和题画诗等。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信息。

  师:下面我们链接一道2008年北京高考题,考查的是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展示原诗: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师:其中一道题目是这样设置的,“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全班齐声朗读)

  师:粗略读诗读题,同学们可能感觉底气不足,答题没把握。没关系,考试卷上其实还提供了当时诗人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请看注释——

  (展示背景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师:给点时间同学们结合注释进行思考。

  (学生思考,教师观察学生反应)

  师:(3分钟后)同学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了,没关系,可以大胆举手回答,也许你的答案还能给别的同学带来一点启发。

  (有学生举手,教师微笑示意)

  生:“肝胆”的意思是诗人志存恢复的一种理想和志向。“阅”到的意思是考察。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爱国的思想情感。

  (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有自己的思考。掌声就是最好的鼓励!还有别的同学愿意补充吗?

  (学生思考中,一学生举手)

  生:有句话叫“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想,“肝胆”表达的是对故国的赤胆忠心。

  师:补充得很确切。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热烈)

  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认真思考“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这两句诗,“肝胆”表达的是赤胆忠心、爱国之情。“江山阅鬓华”中的“鬓华”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起回答)白发。

  师:正确,还记得“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就是白发。“鬓华”指的就是两鬓生出白发。“阅”呢,平常老师批改作业会经常打个“阅”,是什么意思。

  生:(一起回答)看,查阅。

  师:好,那么,“江山阅鬓华”通俗点说就是“江山看着我的头发变白了”。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看”字换一个更确切的词语呢?

  生:(小声说出)见证。

  师:正确,我听到了,请同学们大声说出答案。

  生:(一起回答)见证。

  师:非常准确。请看参考答案示例。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回答时意思接近即可。同学们能够在刚刚上高二就能如此准确地完成高考题,前途无量啊!(学生笑)

  师:同学们,这种结合注释背景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叫什么?

  (生默然、犹豫)

  师:也许同学们会用,却不知道术语,这叫“知人论世”法。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考试时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生点头,重复说“知人论世”四字。)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我们今天要鉴赏的一首酬赠诗,张籍的《节妇吟》请同学自由朗读几遍。

  (学生大声朗读)

  师:有不会念的字吗?

  生:“良人执”后面那个字不会读。

  师:念“jǐ”,第三声。还有吗?

  生:“系在红罗”后面那个字。

  师:念“rú ”,第二声。好,下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一遍。

  (全班大声齐读)

  师:好,朗读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吧!

  (生举手,教师示意)

  生:你明明知道我已经结婚了(学生笑),却还送给我两粒珍珠。我感谢你对我的绵绵情意,我把明珠系(xì)在我红裙下(学生笑),可是我们家的高楼一座连着一座,我的丈夫在拿着戟在月亮下守着门(学生笑),我知道你对我的心思就像日月一样,不过我和丈夫是出生入死(学生笑)。我决定还是还给你珍珠,可是我眼泪却流了下来(学生笑),只恨为什么在出嫁前没认识你呢?!

  (学生鼓掌)

  师:好,看来你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学们,他刚刚念错了一个字,是什么啊?

  生:(全班大声回答)系(jì)。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很细心聆听。“系”做动词念“jì”,作名词才念作“xì”,平常就要注意积累。好,为了精益求精,我们再看看刚刚那位同学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生:是“把明珠系在我红裙上”而不是“下”。(学生笑)

  师:(老师笑)哦,好细心的学生啊,这样也能发现,不错啊!继续,还有吗?

  生:“我的丈夫拿着戟在月亮下守着门”这句话要说成“我的丈夫在明光宫做侍卫”更准确。

  师:正确,“拿着戟守着门”是形象的说法,意思即是“侍卫”。还有吗?

  生:(笑)“出生入死”用在这里感觉怪怪的,有那么言重吗?!

  师:(笑)正确,此话确实言重了!既然不是和丈夫一起打仗出生入死,这说法就不准确了。那大家觉得应该换成什么呢?

  生:(齐声回答)誓同生死。

  师:非常好。但是其实老师只是想叫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语气口吻可以这样表述,从前有个女子……

  生:(齐声说)哦……

  师:呵呵,看来,是老师没说清楚“害”了大家啊!有人愿意尝试吗?

  (生笑,有生举手,教师示意)

  生: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一美女(生笑)遇见一帅哥(生笑),心里喜欢他,还收了他送的明珠,两情相悦(生笑),但是,又不能接受对方,只能还礼物给对方,表达自己和丈夫生死与共不能分离,希望对方体谅自己,表达自己和对方相逢恨晚(生笑)。

  (学生鼓掌)

  师:每一个精彩的地方都能听到同学们的善意的笑声,看来这位同学在回答的过程中已经使用了自己有所感悟的一些词语,很好。同学们,当你们撇开一切,粗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觉得像什么诗?

  生:(齐声回答)爱情诗。

  生:(继续补充)表达男女情事的诗。

  师:我很高兴,我已经听到了很准确的答案——表达男女情事的诗。之前,我特别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网友阅读这首诗而生发的感慨,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兴趣。第一个示例: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学生边笑边跟着老师念)

  (生鼓掌)

  师: 对这段话,你们怎么看呢?

  生:(全班笑着大声回答)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

  师:(师笑)很好,看来咱们师生间是越来越有默契了!我还摘录了一个更凝练的见解:发乎情止乎礼义。暗含意思是:你爱我,我也爱你,只是我已经有老公了,名花有主了,只能伤心地和你说BYE BYE!(生笑)

  师:同学们,这些看似精辟的见解,准确吗?

  生:(全班大声回答)不准确。

  师:为什么呢?

  生:脱离写作背景。

  师:对,这些都是曲解!其实课文注解①里说,这首诗还有个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想想,这首诗是想给谁啊?

  生:(全班大声回答)李师道。

  师:李师道,何许人也?!怎么和刘禹锡扯上关系了?!刘禹锡一个大男人干嘛写一首那么肉麻的貌似情诗的文章送给他呢?!我们刚刚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要结合背景鉴赏。好,那么大家一起阅读背景。

  (生认真默读背景)

  师:关注一个词——炙手可热。什么意思啊?

  生:烫手。

  生:(补充)权势很大。

  师:正确,这是一个经常被误用的成语。意思是“权势很大,气焰很盛”,用这个词来形容谁呢?

  生:(全班大声回答)李师道。

  师:由此看来,这首诗为何而作啊?

  生:(全班大声回答)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师:非常好!由知人论世法我们知道,不能单纯地把这首诗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为了进一步明晰诗歌主旨,还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才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生点头)

  师: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指出表层与实质的对应关系。

  (展示课件内容:主人公:妾——;第三者:君——;“我”丈夫:良人——

  )

  生:(全班大声回答)张籍、李师道、皇帝(国家)。

  师:答对了!那么我们把相关的关系用数学所说的代入法套进去,你们来说说刘禹锡究竟是怎么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意思的。

  (生思考)

  师:好像一直是男生举手比较多啊,咱们女生也要巾帼不让须眉啊!哪位女生愿意回答啊?!

  (一位女生举手,教师微笑示意)

  生:刘禹锡想告诉李师道,我已经有丈夫了!(生笑)

  师:呵呵,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笑吗?你要把这表层的意思用自己的理解挖掘出深意,说刘禹锡想说的。

  生:(点头,稍作思考)刘禹锡想告诉李师道,我已经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了!虽然你很想拉拢我,可是我对我的国家我的理想不离不弃。虽然我对你感激不尽,可是我不会答应你的请求,如果你早点发现我就好了!这是刘禹锡在拒绝李师道。

  师:给点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这位小女生回答里面一些关键词用得很不错哦,比如不离不弃、感激不尽,都很准确。我想问问同学们,“拉拢”用在这里准确吗?

  (生举手,教师示意)

  生:不准确,应该说“很赏识我”或“很器重我”。

  师:哦,非常正确。我还想问问,刚才的回答“刘禹锡在拒绝李师道”,是不是应该在“拒绝”的前面加个修饰语更准确呢?

  生:(全班齐答)委婉拒绝。

  师:非常正确。张籍以一个有夫之妇的身份,表明自己感谢李师道的知遇之恩,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我誓死效忠唐王朝的志向不能更改。遗憾的是在我的志向尚未确立之前,你怎么没有注意到我呢?  (关键词:知遇之恩)

  师:下面我们进入“畅所欲言”这个环节,这首诗的题目是《节妇》,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节妇”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的呢?!请你们想说就说。

  (生讨论)

  师:感觉第四组的同学比较羞涩,举手不够踊跃哦,能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吗?

  (学生齐声说出一名字,一女生站起来回答)

  师: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的,绝非等闲之辈啊!(生笑)好,请你畅所欲言。

  生:我很喜欢节妇这个形象,感觉她很纯洁,很忠贞,爱国。有自己的理想、志向,而且不会因环境改变而改变。

  (学生鼓掌)

  师:很好!把节妇的形象特点概括出来了!还有吗,还有学生愿意补充吗?

  (生举手,教师示意)

  生:古人遵循“一女不能侍二夫,一臣不能侍二主”,这高度体现了节妇的一种节气!

  (学生鼓掌)

  师:一句“一女不能侍二夫,一臣不能侍二主”已经高度概括了所说内容,语出惊人啊,不错!

  (生举手,教师示意)

  生:这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体现一种说话的艺术。

  师:呵呵,看来,这更是刘禹锡的魅力所在了。好,为了把这一人物形象的挖深一些,我们一起来看大家在初中学过的另一位节妇的形象——秦罗敷。

  (幻灯展示,学生阅读)

  师:里面的节妇的形象——秦罗敷,有什么特点?

  生:漂亮,美丽。

  生:(补充)倾国倾城。

  师:都很准确,看第一段,秦罗敷一出现,就出现交通堵塞了!(生笑)这么一位大美女,面对使君的调戏,她做出怎样的反应?!

  生:骂使君!

  师:对!“使君一何愚!”这个句子掷地有声,接着说自己丈夫如何有钱、如何英俊潇洒等等,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她不畏权贵、义正辞严、抗恶拒诱、刚洁端正,斥责“使君”,使显赫的“使君”无言以对、无地自容。知道什么叫“一何”吗。

  生:不知道。

  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其中“一何”是什么意思?

  生:多么。

  师:对,秦罗敷敢于对使君说,你是多么地愚蠢啊!为什么我们的节妇不采用这种义正言辞态度呢?

  生:说了会脑袋搬家。(生笑)

  师:好,很幽默地说出了后果。于是,有人说,秦罗敷才是节妇!你怎么看?!

  (生举手,教师示意)

  生:初读这首诗,感觉里面的节妇不像节妇。(生笑)

  师:哦,你接着说,你觉得怎么不像节妇?

  生:第一,别人送她东西,她就要了,这不好!(生笑)这说明她也喜欢别人!

  师:呵呵,你是觉得她精神已经出轨了,是吗?!(生笑)

  生:(笑着说)是的。诗句后面说自己是迫于无奈才还明珠,意思就更明确了!要知道,古代的女子贞洁观念很强,有些被人调戏几句的女子也会感觉被玷污而嚼舌自杀。

  (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太好了!还有同学愿意说吗?

  生:我觉得节妇形象比较伟大,和秦罗敷相比,一个是普通的拒绝调戏,一个是政治上的斗智斗勇。

  (学生鼓掌)

  师:很好,一个是小节,即保持妇节;一个是大节,即对国家的忠诚。由此看来,我们的节妇更有人格的魅力!好,请同学们自读老师整理的一段话。(幻灯片展示)

  (学生自读)

  自读内容:张籍深知李师道有野心,朝野一片怨声载道,躲都躲不掉,还能跟随他硬往火坑里跳吗?这样的权臣势大心狠,得罪不起,也不能横眉怒目地回绝,张籍深深地陷入了两难的选择。残酷的现实逼迫张籍必须做出明智的决择,达到“既不受聘、又不交恶”的目的。聪明的张籍终于以巧妙的构思,塑造了一位含情默默的年轻少妇形象,以感君盛情,心有爱慕,但又不能爱恋的绵绵深情,委婉自然地向李师道表白了不能应聘的态度,未露半点瑕疵,让权势遮天的李师道无懈可击,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维护其“节妇”之名了。一场政治危机就以这么一首《节妇吟》巧妙地化解了,留给各方一个相安无事的喜剧结局。此时此刻,读诗的人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张籍的安贫乐道、委婉机智而拍案叫绝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对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好诗而赞叹不已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对诗中塑造的这位温情理性的节妇而心存敬意呢?

  (关键词:既不受聘、又不交恶;安贫乐道、委婉机智;位温情理性。)

  师: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我划线的句子。

  (全班大声齐读)

  师:留意红色的关键词:既不受聘、又不交恶;安贫乐道、委婉机智;位温情理性。这就是节妇的魅力!请同学们大声归纳出今天所说的酬赠诗的鉴赏方法。

  生:(全班大声回答)知人论世,联想和想象。

  师:很好,就是说,我们在鉴赏酬赠诗的时候要注意: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考试时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

  师:学完之后,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归纳酬赠诗的特点呢?时间有限,我们可以看一道这样的仿写题。

  (幻灯片展示: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枝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酬赠诗是——)

  师:我把今天讲的两首酬赠诗写进去,示范一下给大家看看:酬赠诗是顾炎武国破家亡后对故国的赤胆忠心,浊酒、黄花,离怀、愁眼,肝胆、鬓华,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酬赠诗是刘禹锡贬谪之后豁达的襟怀,巴山楚水,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永远积极争取、慷慨昂扬!

  (学生鼓掌)

  师:其实,只要大家努力,你们可以比老师写得更好!以后大家可以借鉴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诠释概念。今天的作业,仿照2008年高考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结合这首诗,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学会说“不”。

  学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大家!大家辛苦了!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

  学生热烈鼓掌

  教学后记:感觉学生很积极参与,比预想中的好很多!学生素质也没有老师之前反馈的差,看来,积极引导好学生,还是可以把课上得很快乐!

  附:导师黄彦真评课:本课的教学价值有两个,一是证明了学生的潜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调控得到激发的;二是让学生懂得了“酬赠诗”鉴赏的一般方法—— “知人论世”、“联想与想象”和“比兴手法运用”。总体来说,这是一节有趣、快乐、自由、开放、艺术、有效的课。

  选择一点来说,这节课的“有效性”体现在:(1)师生互动有效。(2)教学资源有效。(3)学生学习有效的。(4)拓展延伸有效。(5)教学过程有效。这节课的艺术性表现在:讲究倾听的艺术,能听懂学生的回答,并作出中肯的反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提出的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善于激励的艺术。

  从精益求精的角度看,要注意教学流程的优化,学生已经读懂的就没有必要再展开讨论,如“节妇的魅力”这一环节。

【高考诗歌鉴赏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高考诗歌鉴赏及答案07-04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02-25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12-02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09-23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08-26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11-09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12-24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10-08

诗歌的鉴赏02-26

诗歌的鉴赏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