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享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读诗歌要有文言意识
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就需要把诗歌放到古代的语境中来分析。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现象,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要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是“布匹”的意思;《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它们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的空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表现徒然、白白地;“死去原知万事空”(陆游《示儿》)的空表现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空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居》)的空表现空旷、孤寂、荒凉,突出其荒芜。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此情此景中自己的感受移于事物身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
二、读诗歌要懂得“诗家语”
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韵律的限制,诗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句式。例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意应为“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原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原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三、读诗歌要了解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我们都能够辨识,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说是古诗中特有的修辞方式就必须了解,比如互文: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
《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绝不是雌雄异样,否则“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无从说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如果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无法解释“举酒欲饮无管弦”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四、读诗歌要熟悉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诗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的。例如:
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的离愁;
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的愁绪;
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
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
1.“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杜甫《登高》为例: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
4.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或直接揭示主旨;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五、读诗歌要了解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鉴赏古典诗歌,要联系其写作背景,从深层次准确地把握主题。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境遇。个人的境遇千差万别,但一个时代总会有这个时代的诗歌特征。
1.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仍,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辞》是其代表。
2.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西洲曲》是其代表。
3.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4.宋人注重议理。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卢梅坡的《雪梅》都有这些特点。
5.南宋抒发爱国情怀。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
六、读诗歌要掌握阅读的步骤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关注诗后的小注。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注释的作用更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有的是给你说明有关背景的。这些都是解题的钥匙。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体会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5.调动库存,展开联想。在鉴赏诗词时一定要把你脑海中存储的有关诗词的知识、作家的生平遭际、关于某个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识等都调动出来,帮助你尽快地理解作品。
人生终有许多选择。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作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在前方。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享】相关文章:
语文诗歌鉴赏04-12
诗歌的鉴赏02-26
古代诗歌鉴赏07-19
诗歌鉴赏 天净沙08-25
《思乡》诗歌鉴赏12-25
柳宗元诗歌鉴赏11-06
诗歌沁园春鉴赏11-14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8-18
诗歌鉴赏 抑扬结合02-10
辛弃疾 浣溪沙 诗歌鉴赏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