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解析

时间:2021-06-10 08:45:20 诗歌 我要投稿

《2006年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解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2.端居 《2006年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解析。

《2006年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解析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作业:

  清代冯浩《王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敌’字险而稳。”请仔细思考并解释之。

  .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沓逸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老师笔记《2.端居 《2006年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解析》。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籍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清代冯浩《王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蒙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象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

【《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解析】相关文章:

志鸿优化的诗歌鉴赏习题作业解析11-18

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作业解析11-18

有关志鸿优化的诗歌鉴赏习题作业解析11-18

有关诗歌乡思的鉴赏习题解析03-19

杜牧原文诗歌鉴赏习题作业解析10-06

晚晴诗歌鉴赏习题解析11-18

诗歌鉴赏练习习题及答案解析12-18

塞鸿秋-诗歌鉴赏06-11

雪晴晚望诗歌鉴赏习题及解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