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八个切入点及练习
一、注意创作背景
诗词由于其创作时代的不同,作品具有了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经历、感情不同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趣,因此鉴赏诗词时就必须结合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等情况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境况的,要理解这首词的立意,就必须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了解了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明白了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二、注意作者的风格
所谓风格,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上所表现出来的总的特征。这往往和作者的经历、思想、性格等方面有关,结合这些信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比如李白一生狂放而又坎坷,他的诗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豪放飘逸,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蜀道难》便是一个典型作品。
三、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比如明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用以抒发感怀,传达情思。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贯穿于整个诗词当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而在《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诗人把只有大海上空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而戍边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是何等浓烈!
再如雁,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多么惶急、焦虑,又是多么迷茫啊!不独想念,它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又执着的“孤雁”。“谁怜”二字设问,而恰恰是这一问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使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四、注意揣摩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根本,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意境是什么呢?意境就是指诗人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所以要把握诗歌的意境,就必须注意景与情的关系。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对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统一。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看到枫桥的各种景物,听到枫桥的'各种声音。“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感染上了某种感情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在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3.融情于景。如《春行即兴》中,诗人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字一景,句句写景,但又句句含情。“芳树无人花自落”中的“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 与“空啼”相照应,恰恰衬托了诗人凄凉之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五、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诗词虽然短小精悍,但却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一点嫩绿能昭示春的萌动,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人通过细节描写,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场景巨大、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去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个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六、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但也会给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类:
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如晏几道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婉约。
2.引用神话故事。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
3.引用历史故事。一般在引用历史故事时,诗中会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但有时古诗当中暗用历史故事,没有明白地指出,那么考生只有知道了所用的历史故事,才能读懂。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七、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
阅读鉴赏的关键就在于让考生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当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借古讽今、虚实相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情景交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下面就其中几种略作说明:
1.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就是把自己的志向、志愿借助具体外物表现出来。如苏轼的《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诗中后二句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诗人那仕途失意的往事,正随徐徐升起的明月悄然浮现。
2.借古讽今。如杜牧的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对唐代统治者大量兴建楼台殿阁表示不满,于是借南朝梁武帝舍弃帝位当和尚、修建无数庙宇,如今所剩无几的历史事实,讽喻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类似的手法还有怀古伤今、今昔对比等。
3.虚实相间。虚写,是指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就是写眼前实景。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前二句就是虚写,写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隐约的雪山绵延千里,越过雪山,是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不用虚写,怎么能写出如此阔大的景象?
八、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很常见,我们不仅要能准确的判断识别,而且还要能分析其效果。就拿比喻来说,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还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如《春行即兴》(2005年全国卷Ⅰ)的三、四两句“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中运用了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句式齐整。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中就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以上是笔者对古典诗词鉴赏的一点浅见。对于鉴赏诗歌,它不仅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等基础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当的联想、想象能力。但是,只要能把握以上有关要点,基本就能正确解读并悟透诗歌了。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⑴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⑵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4.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其所用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参考答案】
⒈⑴“抱膝”二字生动的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用“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⑵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表现思家。语言质朴无华。
⒉⑴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⑵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3.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的情怀。
4.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却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极为充分。
【鉴赏诗歌的八个切入点及练习】相关文章:
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06-12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的八个切入点12-01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06-12
诗歌鉴赏练习参考12-12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高考复习(高三)12-05
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03-19
诗歌鉴赏练习:南湖早春06-12
海棠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06-12
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汇总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