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和答案

时间:2021-06-09 14:31:24 试题 我要投稿

教育学试题和答案

  导语:通过教育学试题,可以帮助大家巩固相关知识。下面是教育学试题和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教育学试题和答案

  一 填空题 (每空分值为1分,共25个小题)

  1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2实用主义教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3著名的教育史家孟禄是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利托而诺)

  5(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典型的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

  6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是典型的教育目的上的(社会)本位论

  7在我国学校制度发展史上,我国颁布的最早的两个学制是(壬寅)和癸卯学制

  8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宣言是《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

  10学生一方面有着(向师性)的特征,同时也有背师性的特征。

  12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率先提出了课程的概念。

  13按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可以把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

  14就当前课程评价的趋势而论,(“目标取向评价”)正在被“主体取向评价”和“过程取向评价”所超越。

  15在教学方法分类中,演示法与(参观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6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7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正式施实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

  18特朗普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发明者是美国的教育学教授(特朗普)

  20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正式讲授的是(康德)

  21(杜崴)的代表性教育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2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产婆术或者问答法)

  23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2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1922年学制或者任戌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

  25人的(真正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

  二 名词解释 (每题3分,共33小题)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指的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也就存在。教育是永恒的社会历史范畴。永恒并不意味着不变,它指的是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现象的永恒,不是指教育内容和教育范畴的不变。

  2教育的有限性

  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即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3教育评价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4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5《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的内容极为丰富与深刻。在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论述。《学记》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6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是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指南。

  7终身教育

  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终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在他们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新的学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他们的新的需求。即提倡教育是一个从出生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的过程。

  8教师继续教育

  指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后,继续接受的在职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岗位的体现。对现代教师来说,在职进修提高,即接受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9 教育内容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10课外活动

  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校活动的重要方面。

  11教育理论

  是在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把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12科学教育

  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它以发展学生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开发人的智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发展。

  13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14教育目的

  概括的说,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作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15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等多方面素质。

  16教育评价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17 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的学校管理观: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校本管理系统实质上是自组织管理系统。校本管理理念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最初是处于无序态,通过学校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协同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具有自主和自控能力,它根据自身内部的需求主动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校本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决策,专业控制模式——教师决策,社区控制模式——家长、社区成员决策。

  18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倡导,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据这种教学思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 “非指导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2、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3、教师的角色应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19课程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20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21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后者是学校教育。

  22“遗传决定论”。

  ⑴“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教育思想。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反对“遗传决定论”的思想,认为它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23德育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4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是教育活动演进的历程。它是教授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2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但两者的发展并不同步。

  26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依赖于一系列的规则。

  27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期,社会化分为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划分,它包括童年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28教育美育

  教育美育指的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的资源。

  29讲授法

  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源于古代教育,至今在教育中仍广泛应用。

  30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高水平的标志和动力。

  31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具体言之有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32 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一个社会的内部结构,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构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制约着社会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同样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传递和传播活动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存在有密切的联系。

  33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学校教育制度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

  三 简答题(本大题每小题分值为8分,共31个小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⑴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⑶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⑷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并强化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

  2.  什么是教育?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3.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种是把人的发展和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及进化的过程。第二种是把人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看成是一个人从胚胎到身体死亡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一切功能与价值都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和表征的。

  4.浅析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⑴提出到本世纪末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两基”、“两全”、“两重点”。⑵在教育结构上,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⑶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现状,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⑷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⑸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5. 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6.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探究教育活动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其主要特点是:(1)目的性。(2)创造性。(3)历史继承性。(4)规范性。

  7.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教育自身的状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家庭环境的效应、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教育自身的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8.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 ⑴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⑵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⑶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成长。⑷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

  9.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是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设计系统的教育影响。三是学校教育能指导学生选择、成长。四是学校教育有教师的科学指导。

  10简述新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几大特点

  第一,倡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生长;第三,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体回答时需要略展开)

  11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12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第一,复杂性。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构成班集体的数十名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第二,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激发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情感性。教育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组织管理,更应该有对学生心灵的激励。班主任以育人为己任,应该重视情感作用。第四,艰巨性。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第五,全面性。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创新型人才。班主任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统筹协调中得以实现。第六,集体性与个别性。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但集体的存在也是为了个人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班主任也不能忽视对每个学生个别教育。

  13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政治制约着教育的诸多方面。表现在:一是政治通过行政干预、教育经费限制、思想控制等手段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指导思想。二是政治通过对接班人规格的预设、限定来决定教育受教育的权力。三是政治要决定、影响教育的体制、体系、分布、设置。四是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等方面,其中特别是对教育目的的规定尤其明显。五是政治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支持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划、调控全国/地区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其次,教育又反作用于政治。表现在:一是教育可以宣传政治观点、制造政治舆论,直接服务于政治活动的需要。二是教育可以培养政治人才,为政治的继续提供人才贮备,间接地服务政治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政治变革、发展。

  14.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怎样处理 “五育”的关系?

  “五育”指的是全面发展教育所包括的几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做到五育并举、相互贯通。在认识五育的关系上,我们应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各育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侧重点,二是现实中的教育应当是一体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门的各育的活动。

  15新时期的教师要具备什么素质

  作为合格的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品德修养。具体言之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与热爱学生集、集体协作精神、为人师表等。第二,知识结构。具体包括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第三,能力结构,具体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

  16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一是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内容的状态,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二是文化影响教育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显著差异。

  其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传递、发展、交流、整合,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也会因为教育不当而导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断。

  17你是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的?

  首先,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其次,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再次,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第四,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最后,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18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21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家庭教育的生活化;第二,家庭教育的情感化;第三,家庭教育的多样化。(各个特点有具体陈述者)

  19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

  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或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惩罚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性。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如下基本问题: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惩罚应当合理公平与准确、惩罚应当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惩罚手段的灵活性。对教育中的惩罚,我们应报如下的态度,惩罚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使用惩罚手段。

  20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表现为两个层次:个体与社会,具体言之有五个方面:第一、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第二、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更需要教育;第三、人具有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离不开教育;第四、人类社会也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和发展;第五、人类的文化传承也离不开教育。

  21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并不是一个仅仅为文化的支配控制的被动的文化要素,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力的文化要素。教育具有以下的文化功能: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2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围绕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再生产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的,两者关系中,生产力始终对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不论是量的方面的特征,或是质的方面的特征,教育都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制约。具体言之,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制定,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学校结构,同时也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

  23人为什么具有可教育性?

  人的可教育性指的是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根本在于人所具有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表现是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未特定化”,这种“未特定化”一方面使人在本能方面表现出贫乏的特征,但正因这样,它成为人的可塑性的前提。现在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令人欣喜、令有振奋的前景。

  2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哪些规律

  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表现如下:第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第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第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2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有什么标志?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6为什么说教学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

  教学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原因如下:教学作为教育过程基本途径的核心地位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和教学途径的特点决定的;同时,它还决定于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

  27影响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育内容的确立首先制约于教育目的。此外还受如下因素的影响:社会状况及其发展,文化、科技及发展,教育对象的实际,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及人格特征。

  28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何种关系?

  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者的发展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也相互联系,身体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制于人的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的影响。

  29 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表现如下:第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第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第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

  30简述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首先,社会的道德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内容。一是特定教育环境中的社会道德主张什么,那么其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什么;二是社会道德影响教育的方法、手段。

  其次,教育对社会又有巨大的作用。一是教育可以传播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公德的发展;二是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道德教育活动,培养有社会道德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全体民众的道德素质。

  31简单介绍你所了解有关布鲁姆的教育思想

  第一,  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

  布卢姆主张在实际中帮助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在校学习的全部潜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所教授的大多数内容。布卢姆和他的助手及同事们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的学校教学思想。

  为掌握而教的教学方法分五步:一是确定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二是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三是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五是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根据布卢姆的主张,只要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结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的经常评价测验,并且教师和学生两者都了解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那么,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第二,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6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第三,关于“人类特性”的独特见解

  布卢姆1964年曾将环境因素对人类特性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报导说,被剥夺的儿童和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之间,就保守的估计而言,智商相差20。布卢姆还指出,早期儿童的各种经验(社会的和智力的刺激作用)是与其后来的成功相一致的。

  四 论述题 (本大题每小题分值为20分,共7个小题)

  1论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是教学的特色与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社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1分)。最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惟一的工作,学校的其它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2分)。学校在保证教学的时间、秩序、质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径,使多种途径协调发挥育人的功能。

  2试论人的可教性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是,为什么“教育”活动它“育”的是“人”而非它物/动物?这是因为人类首先存在教育的可能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研究对人类学、生命科学的关注不多或了解有限,因而使得这一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揭示。那么,人类的可教性在哪里?当今的人类学、生命科学、心理科学等所做的人类与其它物种的比较研究表明,人类的可教性广泛存在于颅腔、脑、喉腔、骨骼等区域的结构与能够之处。我们以脑的结构与功能对教育的适应性为例来说明。

  第一、可教性的结构基础

  首先从结构上看,人类具有可教性的基础。一是人类具有硕大的颅腔。人脑容量增大达1200~1400毫升。而如此“硕大”的颅腔才能容许人类发达大脑的存在。进化中形成的、不断往前集中的神经系统,则形成人脑:神经细胞大量增多,脑重量超过大多数动物,特别是人脑与体重之比超过绝大多数动物。二是人脑结构的可塑性。根据与其他灵长类的比较所进行的一项简单的计算显示,平均脑量为1350克的智人的妊娠期应该是21个月,而不是实际经历的9个月。为什么人类较早就出世呢?这是由于我们大的脑子和人类骨盆结构制约造成的结果;在脑子大的物种如人类中,婴儿断奶要比脑子较小的动物物种来得迟些,性成熟晚些,妊娠期长些,个体寿命长些。再从比较看,人脑在出生时最大仅为385克,成熟时为1350克;出生与成熟时的脑重量比约为1/3;而猿猴脑在出生时为200克,约为成熟时的1/2。即人脑在后天发展了2/3;而猿脑只发展了1/2。另外,从产道方面看,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骨盆的开口适应脑子的增大。但是骨盆开口的增大是有限度的,有效的两足行走的工程学的需要设定了这个限度。当新生儿的脑量为其现在的数值----385毫升时,便达到了这个限度”。四是人脑功能的可塑性。人类把“幼稚”的大脑带到后天来“生长2/3,不仅仅是实现脑结构的可塑性。其实,“过早来到人世”的人类,丰富的后天生活环境无疑给予了这种基于结构可塑性的功能可塑性的实现机会。因为无论如何,后天外界的刺激因素的丰富性是先天母体环境中无法相比的,具体表现在:胎儿在母体中只能够接受不完全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而生活在外界的婴儿却能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动觉等方式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单从婴儿获得胎儿所不能有的视觉看,就足以让婴儿的可塑性获得发展:人类所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1%通过听觉获得)。后天给予了人类功能可塑性的条件。

  第二、可教性的功能基础

  再从功能上看,人类也具有可教性基础。一是脑功能比较复杂。运用核磁共振、电子扫描等技术研究表明,人类言语活动时,大脑的兴奋区说明,人类的内在与外在活动,不但有其专门的大脑中枢调控,而且还有相关皮质区域参与,由此形成了内外刺激与人类反映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人类脑功能的复杂性。二是人类脑功能的特殊性。人类不仅具有与动物类似的对具体事物(signs)刺激下发生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存在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即对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symbols)发生反映的能力。现代脑科学技术的证实了人类这些对抽象符号发生反映的语言中枢的存在:说话中枢使得人类能够运用口头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意愿;书写中枢使得人类能够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阅读中枢使得人类在视觉中枢基础上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听觉中枢使得人类能够懂得外界符号的意义。

  正是人类能够对“符号”发反映,才使得人类建立人类独具的第二信号系统,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字、符号系统,即所谓“文化”,由此把人类与他物区别开来,正如人类学家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一样;可见,在此人类符号化的过程中,人类之性----人性得以构筑。而且,人类对“符合”的反映机能中,由于作为“符号”的文字、语言是现实的概括、抽象,这种概括和抽象,就使得人不但能直接从个人经验来认识现实,而且可以从他人(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经验,使得人类冲破了直接经验的牢笼。因此,人类对“符号”----文化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人类自身不断符号化的过程,人类就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动物的人向创造的、计划的、组织的、语言的人转变,从此意义上看,文化即人化----使人远离动物、人性日臻完善。

  此外,人类口腔、喉腔等语言器官结构的特殊性、上肢结构的灵活性等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正是人脑、语言器官、上肢等人类特殊的结构与功能,促使人类发生“符号”反映、心智得以发生,且可通过符号(如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智。人猿辑别由此而始。人类教育的可能性也由此而生。

  3.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4.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是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的兴起和盛行的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个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个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人对社会的需要是不正确的。

  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的个性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1分)。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人的发展,教育本身也不会存在。但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条件。因此,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人去适应他所处于的那种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时候完全无视个人的因素,不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的满足,美的享受和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也可能培养出缺乏理智与情感,缺乏志趣与爱好,生活态度冷淡,精神世界贫乏的对象来。同时,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可能培养出某种“标准件”,甚至可能成为强加于人的精神因素。

  5.结合当今形势,谈谈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1990年联合国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从教育等各个方面作好准备,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接受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目前的发展中,它初步呈现以下特征: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智力资源为第一资本,知识拥有者是社会的知本家;知识资本在社会发挥主导作用,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经济趋于知识化、无形化、一体化;产生集生产、生活、研究、市场于一体的新技术社会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灵魂、精神支柱。总之,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性、集成性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比较显著的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冲击是空前的,它要求教育对社会转型的适应需要,避免所培养人才成为不懂得时代变化、发展的“庸才、蠢材”;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不能培养素质不适应于时代需要的“废人”。为此,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

  确定知识经济价值观----包括认识到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把重视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不断地学习知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但地更新知识。

  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通过普及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来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加速知识的社会运用转化----即要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现实生产力,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发展科技中的作用加强,社会有效地促进科技的生产力转化。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大教育体系,形成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终身化成为现实,人们能够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学习。

  改革现行学校教育----为增强学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育,能够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学习、工作、生活;重整教育内容,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纳入课程教学,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教育方法与手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动第学习、探索,特别是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空间;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如美国的比尔盖茨的创业事迹、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等)。

  改变知识教育策略----要纠正过去偏重于硬知识(“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教育、轻视软知识(“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谁有知识”:Know-Who、    “知识的时间与地点”:Know---When/Where)教育的现象,要求硬知识教育与软知识教育并重,甚至把软件知识教育放在硬知识教育的前面,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掌握运用方法,学会学习。

  6.论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各个特征未展开论述不给分)

  现代教育是与古代教育相对立而言的一个教育范畴,就其实质而言,现代教育是与现代化大生产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是指现代教育成为面向整个社会的公共事业,它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另外教育的公共性也指教育的公平性,即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精英,培育精英。

  第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它指的是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元化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生产功能将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第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指的是,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指导。

  第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这一特征的基本含义指的是: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

  第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指的是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面向世界。教育应当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工具,培养世界人。

  第六、现代教育终身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的是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当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机会,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界限。

  第七、现代教育的革命性

  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

【教育学试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大学教育学试题和答案03-14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9

考研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4

2018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6-12

学期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4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03-14

护理教育学试题及答案03-14

教育学心理试题及答案03-31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