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审计基础试题及答案
1、怎样理解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主体具有独立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而非所有者自身监督。二是与被审主体在组织上、经济上、工作过程中(或精神上)保持独立。独立性是审计的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审计主体上得到充分体现。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监督,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或阻挠,组织独立是其具体表现之一。审计代表财产所有者进行经济监督,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就使得审计在经济上完全脱离于被审计单位,不从事任何的经济业务,在组织上与被审计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它只隶属于财产的所有者。正是由于审计这种相对于财产经管者的超脱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独立性。
2、审计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怎样的关系?
解答:审计具体目标是在审计总目标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审计项目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最终结果,它是对审计总目标的具体化。审计具体目标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的。
3、在我国,审计在经济监督系统中的地位是怎样体现的?
审计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证券等经济监督形式共同形成经济监督系统,在这一经济监督系统中居于关键地位。
在两权分离后,经济监督体系由所有权监督与经管权监督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种形式,后者是由众多的经济管理部门的监督组成,如会计、财政、银行、税务、证券、保险等,其特点是这些管理部门既是经济管理的主体,也是行使经管权监督的主体。
所有权监督抑或审计监督与其他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经管权监督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1)审计监督与经管权监督都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属于经济监督的范畴。它们覆盖着经济监督的全部领域,因而共同构成经济监督系统,也即它们是经济监督系统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
(2)审计监督与经管权监督在作用上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经管权监督可以为审计监督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和环境,从而有利其更好地发挥高层次监督作用;审计监督可以通过自身的功能促进经管权监督更好地健全职能,发挥其在经济监督系统中的基础作用。
(3)审计监督与经管权监督是一种分工协同关系。由于两权分离,导致所有者要监督经营管理者;也由于分层管理导致上层管理者要监督下层管理者。这样层层监督,形成了一个监督链。在这个监督链中,审计监督处在最高层次,而经管权监督则处在基础层次。
4、基于审计监督与经管权监督的上述关系,决定了审计监督在经济监督系统中的地位是:
(1)就经济监督的领域分工而言,审计监督与经管权监督的各种形式处在一种分工协作的并行地位。审计监督代表所有者进行监督,经管权监督代表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两权分离后,相应代表这两种权利的经济监督形式也彼此分工,相对独立,处于不可或缺、同等重要的并行地位,不可厚此薄彼。只有审计监督和经管权监督的各种形式协调运转,才能使整个经济监督系统运转有效。
(2)就两种监督的分工层次而言,审计监督相对于经管权监督处在再监督的地位。理由有二:一是两权分离后,所有权高于经管权,因而代表所有权的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层次性,这就为审计监督对经管权监督进行再监督提供了可能性;二是两权分离,使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经营管理者不存在连带经济责任关系。这相应决定了代表所有权的审计监督也就独立于被审主体之外,不会与被审主体的行为产生连带经济责任关系。与此不同,经管权监督是由经营管理部门自身进行的监督,经营管理部门与被监督的下层管理部门之间往往存在连带经济责任关系,使其监督的独立性较差。而且,经管权监督部门本身从事经营管理,也可能发生错弊,这是不能由它本身予以监督的。为此,就产生了对经管权进行再监督的必要性。
5、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关系?
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关系是:
审计依据也称为审计标准,是指用于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的基准,是对鉴证对象进行“度量”的一把“尺子”。审计依据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是被审计单位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它是人们在长期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将一般公认的审计实践经验和惯例,加以整理和归纳而成的,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审计准则属于外部审计依据,是审计依据的一种。审计证据是审计过程中按照审计准则必须获取的证明材料。
审计依据包括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准则规定必须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如何理解审计依据的时效性特征?
从时间上看,各种审计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是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适用。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和有效的审计依据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会因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也即是在不断地变更和修订之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密切注意各种依据的变化,选用在被审计事项发生时有效的判断依据,而不能以审计时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作为判断依据,也不能以过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作为判断依据,更不能以旧的审计依据来否定现行的经济活动,或用新的审计依据来否定过去的经济活动。
如何理解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
应有的职业谨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一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有的职业谨慎具体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二是应有的职业谨慎基于审计准则,但又高于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执业时必须体现的敬业精神,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避免或解除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三是职业谨慎应适度,“应有的”便表明了这一特性。因为“过度谨慎”将会提高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益;而“谨慎不足”则不能保证审计质量,会使注册会计师承担过大的审计风险。四是应有的职业谨慎需体现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而且必须由具有公认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注册会计师或由其督导的业务助手为行为主体。
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体现在审计执业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审慎地选择审计客户,签订合理、有效的审计协议书,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培养职业谨慎者所应具备的品质,严格遵循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制定并实施周密的审计工作方案,谨慎、认真而又警惕地处理审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及其具体业务,注重对期后事项的审查,在提出审计报告时,确保审计意见类型是恰当的、审计范围界定是清楚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明确的、文字表达是准确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等。
分析审计人员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复杂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使经济事项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注册会计师不可能绝对保证经审计的会计信息准确无误;同时,注册会计师作为一种职业,要面对众多的客户,成本和效益原则使得他们不可能奢求对每一个被审计事项都做到事无巨细。由此,注册会计师难以在结果上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的保证,而只能期望做到过程上公正性和谨慎性。
避免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措施:
(1)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审计人员在计划与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应时刻想到,工作稍有不慎或不适就可能发生过失或弊端,就可能承担特定形式的法律责任。为此,必须严格遵循专业标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谨慎、认真而又警惕地处理审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及其具体业务,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尽量避免法律责任的发生。同时,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职业怀疑,使他们对潜在错报保持警惕,这样,当存在错报时,他们就能够识别这些错报。
(2)审慎选择审计客户。对于独立审计组织而言,接受委托人的审计委托时必须审慎,因为不正直、管理混乱、账目不全、财务不清或濒临破产的客户有可能将审计人员推向被告席。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一些程序,以评价客户的正直性,并决定是否接受客户的委托。
(3)签订合理、有效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独立审计人员受托执行审计业务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载体,独立审计人员无论承办何种业务,都应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而且确保其合理、有效。这样才能真正约束双方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行使各自的权利,从而有可能避免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发生。
(4)招聘合格的员工,并对其进行适当培训和督导。对大多数审计业务来讲,有很多工作是由缺乏经验的年轻审计助理人员完成的。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业务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要求这些年轻助理人员具备相应资格,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对其培训,并由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对其工作进行适当督导。
(5)遵守职业准则。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必要的程序,确保所有人员都能理解和遵守执业准则,包括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和职业道德守则等。遵守这些执业准则是杜绝或减少审计人员过失和舞弊,从而避免法律责任发生的关键所在。
(6)认真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并遵守保密原则。编制完整、正确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组织和执行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在法庭上为审计工作抗辩,则合格的审计工作底稿就是很重要的关于其行为的证据。同时,审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守则的要求,不能对外界泄露客户的有关事项。
简述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原则。
(1)重要性的评估需要合理的运用职业判断;
(2)重要性的评估要兼顾审计效果与效率;
(3)重要性的评估要同时结合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及其性质;
(4)重要性的评估不能忽视小额错报或漏报的累积影响;
(5)重要性的评估要从财务报表和交易账户两个层次加以考虑。
审计人员利用风险评估程序和项目组内部讨论的手段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请说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内容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内容有:
(1)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
简述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后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方法。
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后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方法主要有: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
(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
(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
(4)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简述审计人员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的总体应对措施。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可采取以下总体应对措施:
(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注册会计师,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某些程序不能被管理当局预见或事先了解;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定。
简述审计人员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对其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
审计人员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对其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审计人员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具有重大影响;(2)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包括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其中,实质性方案是指审计人员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3)当评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风险水平时,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往往更倾向于实质性方案。
简要说明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盘点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各自的涵义、适用范围,以及实施时各自应注意的问题。
抽查法是从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的有关资料中抽取一部分为样本进行审查,据以推断总体资料的正确性、公允性的一种方法。
抽查法包括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三种。
任意抽样法是由审计人员在被审计事项总体中任意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审查。被抽查的部分有可能没问题,而没有被抽查到的部分,则可能正是有问题和错误的地方。
判断抽样法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确定重点,有选择地抽查某一些样本。抽查所得结果是否有效,则有赖于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专业判断能力。
统计抽样法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并使用数理统计方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性的一种抽样方法。在总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防止侧重于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应当使样本特征尽可能接近于总体。
鉴于抽查法分为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统计抽样法三种类型,因此,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选用抽查法中适用的抽样法以实施审计。
审阅法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仔细审查和详细阅读,以判断这些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种审计方式与方法。
利用审阅法可审查如下会计资料:即,会计凭证(鉴于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种,故应分别予以审阅。在我国对于外来原始凭证,还应审阅是否加盖“税务专用章”或“财务监制章”)、会计账簿(会计账簿的审阅应重点审阅明细分类账)、会计报表、其他资料(包括内部控制制度、计划或预算、定额、合同、质量检查记录等)。
运用审阅法审计时,应注意是否符合以下要求:即,合法性——审阅原始凭证所载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有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合规性——审阅各种账簿启用、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结转、承前页、转下页、月结和年结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审阅有关错账是否根据更正错账的方法予以更正等。
核对法指在相关的资料之间进行相互对照比较,以认定其内容是否一致,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式与方法。
利用核对法可进行下列核对:即,证证核对;账证核对(核对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主要查其有无漏记、重记和错记);账账核对(为了使核对工作井然有序,需要采用一些符号,如“√、×、?、√?”等等。证证核对为相关凭证之间的核对);账单核对;账表核对( 账表核对还应包括核对本单位与主管部门或下属单位之间的拨款、缴款数额是否相符);表表核对(审计人员在表表核对过程中应认真细致、有条不紊,从而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差错和问题,并为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
使用核对法应注意复核和对照的综合运用。审阅法、核对法要同时结合运用,不能截然分开。
盘存法亦称盘点法或实物清查法,指审计人员通过实地盘点来审查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有形资产,如库存现金及其他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审计方式与方法。
盘存法包括直接盘存法和监督盘存法两种。
直接盘存法是指由审计人员亲自到现场盘点实物,以确定实有数额的方法。
监督盘存法是指审计人员不亲自盘点,而通过对有关盘点手续的观察和对盘点现场的监督,借以确定实物实有数额的方法。
函证法指审计人员为查清被审计单位的某项记录正确与否,通过发函到有关单位或有关人员进行查对,以取得证明材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函证法包括肯定式函证法和否定式函证法两种。
肯定式函证法亦称正面式函证法或积极式函证法,指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的债务人(债权人)发出询证函,要求收函人证实所查证的人欠、欠人款项是否正确并复函的一种方法。
否定式函证法,亦称反面式函证法或消极式函证法,指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的债务人(债权人)发出询证函,要求收函人证实所查证的人欠、欠人款项是否相符,如相符可不必复函,如不相符则应复函的一种方法。
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函证的项目主要有:银行借款和银行存款情况;债权人持有的债券情况;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情况;代销商保管的存货情况以及委托加工材料的情况;应收或应付的抵押款项等等。
运用函证法必须使用挂号信(采用肯定式函证法尚应在函件内加回邮信封及邮资)。
观察法指审计人员亲临审计现场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及业务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借以查明被审计事项的事实真相的一种审计方式与方法。观察法重点在于认真察看。
运用观察法应当观察的内容是: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业务的运作过程。
采用观察法应与盘存法等其他审计方式与方法相结合。必要时应拍摄照片或录像。照片、录像带应妥善保管。
鉴定法指通过物理、化学、技术鉴别等手段来确定实物资产的性能、质量和书面资料真伪的一种方法。
鉴定法是通过观察法不能取证时,可以使用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有哪几种?各自的用途怎样?
分析法亦称分析性复核法,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审计事项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以便发现其中有无问题或异常情况,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的一种审计方式与方法。
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连锁替代法、和平衡分析法四种。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评价。
连锁替代法,是确定引起某个经济指标变动的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计算方法。在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某一指标的情况下,可应用这一方法来计算各个因素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影响程度。
指数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方向,程度及绝对数量。
平衡分析法是分析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它分析事物之间发展是否平衡,揭示出事物间出现的不平衡状态、性质和原因,指引人们去研究积极平衡的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统计平衡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编制平衡表和建立平衡关系式。平衡表与一般统计表的区别在于:指标体系必须包括收入与支出,来源与使用两个对应平衡的指标。平衡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收付式平衡表、并列式平衡表和棋盘式平衡表,前两种形式如资产负债表、能源平衡表,后一种形式如投入产出表。
当企业财产物资的盘点数与结账日数不一致时,怎样进行调节?
运用调节法把盘点日存量调节成被查日存量,以验证被查日存量的正确性。调节法的公式为:
被查日存量=盘点日存量+被查日至盘点日发出量-被查日至盘点日收入量
简要说明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中,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证据数量)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
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
审计工作底稿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其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可作为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
审计工作底稿审核的三级复核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审核时建立的,以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为复核人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是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审核的三级复核制度主要的内容包括项目经理复核;部门经理复核和主任会计师复核等。
项目经理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的第一级复核。项目经理复核是由项目经理对其助理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详细复核,仔细核实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按照审计计划工作进行,检验工作是否已全部记录下来,数字计算和复核是否正确,所有未解决的问题和应关注的事项以及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意见是否在审计工作底稿上给予充分地反映。
部门经理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的第二级复核。部门经理复核是在项目经理复核的基础上,由部门经理对重要的审计事项和审计调整及审计意见进行复核,检查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取得充分的支持资料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主任会计师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的最后一级复核。主任会计师复核是在部门经理复核的基础上,由会计师决对审计工作底稿中重大的问题和重要的审计调整事项以及在前二级复核中有未能完善解决的问题给予决定。因此,主任会计师复核既是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二级复核的再查监督,也是对整个审计工作质量的最后把关。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有哪些?
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适当的授权审批
2.适当的职责分离
3.凭证的预先编号
4.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5.定期核对并向客户寄出对账单
6.现金的盘点制度
7.银行存款的核对制度
如何进行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
对销售与收款控制测试程序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即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实施测试;评价内部控制。
1.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
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并得以执行,审计人员主要凭以往与企业交往的经验,并通过询问、观察或现场调查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调查过程中,结合运用文字描述法、流程图法或调查表法,把企业现行的内部控制记录于工作底稿。
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主营业务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里主要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一般模式介绍其内部控制的调查表和流程图。
2.测试内部控制
测试的主要内容和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抽取一定数量的销售发票样本进行检查。销售发票是向顾客收取货款、登记有关销售账户和应收款总账和明细账的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原始凭证。在选取样本之前,首先检查发票存根是否完整,从发票日期判断是否按顺序开具发票。对抽取的发票样本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检查发票是否规范并连续编号,作废发票的处理是否得当,有无随意毁灭行为;核对销售发票与顾客定单或销售合同、出库单、货运凭证所载明的品名、规格、数量、价格、结算方式等是否一致;检查赊销业务是否有信用部门的有关人员核准赊销的审批签字,对超过信用限额的是否经过上一级主管人员的审批;从销售发票追查至有关的记账凭证、应收款明细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及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确定企业是否正确、及时地登记有关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2)抽取一定的货运文件样本,并与相关的销售凭证核对,检查已发出的货物是否均已向客户开具发票。如果发出货物但未开具发票可能导致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漏记,从而低估收入,高估存货。
(3)抽查一定数量的销售明细账记录,并与销售发票、货运文件、比较,确认是否存在虚记销售收入或少记销售收入的情况。
(4)抽查一定数量的应收款明细账记录,并与相应的记账凭证核对。对坏账注销业务应抽取相应的原始凭证与账务记录进行核对,分析坏账的注销是否合乎规定的标准,有无主管人员的批准,是否存在随意注销坏账的情况;为了确定企业是否与客户定期对账,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企业一定期间的对账单与相应的应收款明细账余额进行核对,以便了解对发现的差额是否及时采取措施。
(5)抽查一定数量的销售调整记录,以检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的处理是否恰当。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退货,一般通过贷项通知单冲减应收款的记录。审计人员应审核所退回的货物是否有质检部门和仓库开具的退货验收单或入库单;检查贷项通知单是否根据退回商品验收单填制,是否记录有原销售发票和发货单号,有无主管人员的核准,顺序编号是否完整。若存在缺号现象,应追查贷项通知单的去向,以便发现捏造退货、退款等舞弊行为。对于销售折扣和折让,审计人员应了解企业的折扣和折让政策,折扣和折让的审批是否经过适当授权,授权人与收款人的职责是否分离。会计记录是否及时正确。
(6)抽查一定数量的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并与其原始凭证及日记账核对,看其金额、入账时间是否一致。抽查一定数量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进行核对。对库存现金如有必要可以结合实质性测试进行盘点。
3.评价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在这一环节的控制制度及其内控制度是否得到了坚持,并根据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进行测试取得的审计证据,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在这一环节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具体分析被审计单位在这一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评价其控制风险水平,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策略,提高审计效率,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进一步评价销售与收款环节的重大错报风险。销售与收款环节的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存在于销售交易、现金收款交易的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和分类认定以及会计期末应收账款、货币资金和应交税费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认定等方面。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关注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在销售与收款环节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和情况,考虑这些事项和情况导致的风险是否重大,以及该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程序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1)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分析产品销售的结构和价格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2)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上期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各期之间是否存在重大波动,查明原因;
(3)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4)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5)根据增值税发票申报表或普通发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
函证应收账款时如何确定采用肯定式或是否定式?
审计人员对函证方式的选择应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当债务人符合下列两种情况时,选择肯定式函证较好,即个别账户的欠款金额较大,有理由相信欠款可能会存在争议、差错或问题。
因为否定式函证将不回函都视同于对方默认正确,这种函证方式风险较高,在采用否定式函证,债务人要符合以下所有条件:相关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预计差错率较低;欠款余额小的债务人数量很多;个别账户的欠款金额较小;审计人员有理由确信大多数被函证对象会认真对待询证函,并对不正确的情况做出积极反映。
在实际运用时,这两种函证方式结合起来可能更为恰当。对大金额的账项,采用肯定式证函;对小金额的账项,采用否定式证函。函证结果可能更理想。
如何控制应收账款的函证过程?
审计人员应直接控制询证函的发送和回收,选定好函证对象和函证方式后,由审计人员自行填制有关函件内容。询证函一般以被审计单位的名义签发,但须注明回函时要回至会计师事务所,并写明地址,以保证所复函件能寄回到审计人员手中,切忌将函件寄回被审计单位,以避免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借机更改数字或截留。
审计人员应当直接控制询证函的邮寄和回收,对于退回的信函应当进行分析。对于采用肯定式函证方式未回函的,可再次复询,由审计人员发出第二次、甚至第三封询证函。这样做的原因是不回函可能意味着虚假应收账款,需要继续追查,或者由于函证的替代程序通常成本高或花时间较多。如果仍然得不到回复,则应考虑采用替代程序,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其债权的真实性与可收回性。替代程序包括检查与销售有关的凭证,如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出库单等;或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收款凭证,资产负债表日后的收款间接地证明了资产债表日的应收账款确实存在。
在教材第六章在引例中,审计人员是如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发现问题的?
审计人员重点加强对原材料及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
通过检查审计人员发现,原材料棉花在被检查年度期初的实际库存成本为3200万元,其中计划成本为26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余额550万元,而至被检查年度末,棉花的计划成本为9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余额170万元,说明该厂全年度耗用了期初库存的低价棉花1700万元(计划成本),即使按照棉花价格在被检查年度均衡上涨的情形估算(生产领用棉花也均衡),因使用低价棉花至少也应该给该厂产生300多万利润。于是,审计人员又请财务处长予以解释。处长说,这虽是增利因素,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滞后,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未能消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此产生的减利因素不仅抵消了库存低价原材料带来的利润,而且下半年少数月份还出现了亏损,最终使得全年度利润也大幅下降。财务处长如此解释,似乎不存在问题。然而,审计人员继续分析后发现,该企业多年以来都是实际价格高于计划价格,材料成本差异也一直是借方余额,虽然被检查年度棉花的计划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棉花的实际采购价格大幅上涨,所以,年末库存棉花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应该是比年初的差异率更高才合乎情理。但是,棉花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核算情况反映其差异率并未提高,反而是由年初的20.75%(550万元/2650万元)下降为年末的17.89%(170万元/950万元),这就又出现了矛盾。审计人员再次请财务处长予以解释,财务处长这次无言以对,只是搪塞了一句“可能是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有误”。于是,审计人员对该企业包括棉花在内的三大原材料账户相应的材料成本差异按照逐月滚动加权平均的方法重新进行了计算,最终发现该企业的这三大原材料在被检查年度共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409万元。
简要说明购进与付款循环中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及主要的会计账户和凭证。
采购与付款交易通常要经过请购—订货—验收—付款这样的程序,同销售与收款交易一样,在内部控制比较健全的企业,处理采购与付款交易通常也需要使用很多凭证与会计记录。典型的采购与付款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有以下几种:
(1)请购单。请购单是由产品制造、资产使用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填写,送交采购部门,申请购买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的书面凭证。
(2)订购单。订购单是由采购部门填写,向另一企业购买订购单上所指定的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的书面凭证。
(3)验收单。验收单是收到商品、资产时所编制的凭证,列示从供应商处收到的商品、资产的种类和数量等内容。
(4)卖方发票。卖方发票(供应商发票)是供应商开具的,交给买方以载明发运的货物或提供的劳务、应付款金额和付款条件等事项的凭证。
(5)付款凭单。付款凭单是采购方企业的应付凭单部门编制的,载明已收到的商品、资产或接受的劳务、应付款金额和付款日期的凭证。付款凭单是采购方企业内部记录和支付负债的授权证明文件。
(6)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指记录转账交易的记账凭证,它是根据有关转账交易(即不涉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收付的各项交易)的原始凭证编制的。
(7)付款凭证。付款凭证包括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是指用来记录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支出交易的记账凭证。
(8)应付账款明细账。
(9)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10)供应商对账单。供应商对账单是由供应商按月编制的,标明期初余额、本期购买、本期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和期末余额的凭证。供应商对账单是供应商对有关交易的陈述,如果不考虑买卖双方在收发货物上可能存在的时间差等因素,其期末余额通常应与采购方相应的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一致。
如何理解购进与付款循环中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购货业务环节中所需处理的主要业务有确定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寻求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价格,向供应商发出购货定单,检验收到的货物,确定是否接受货物,向供应商退回货物,储存或使用货物,进行会计记录,核准付款等。在这些业务中,需要进行职务分离的有:生产和销售对原料、物品和商品的需要必须由生产或销售部门提出,采购部门采购;付款审批人和付款执行人不能同时办理寻求供应商和索价业务;货物的采购人不能同时担任货物的验收工作;货物的采购、储存和使用人不能担任账务的记录工作;接受各种劳务的部门或主管这些业务的人应适当地同账簿记录人分离;审核付款的人应同付款人职务分离;记录应付账款的人不能同时担任付款业务。
购货与付款业务中不相容职务分离可以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有关人员如果串通舞弊则会削弱使这种控制作用。
物资采购审计的目标包括哪些?
物资采购审计的目标一般包括:
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所采购的物资是真实存在的;
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采购物资均已记录;
确定所采购物资的计价方法是恰当的,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并列示;
确定记录的物资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所有的采购的物资没有用于抵押或担保,如有,已确认并恰当披露;
确定所采购的物资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为什么说应付账款的函证不像应收账款的函证那样重要?
函证应付账款是审查应付账款的程序和方法之一,但并不像函证应收账款那样重要,因为复核负债的最大目的存在于发现业已存在但未曾入账的债务,而函证已经入账的负债,并不能证明是否存在未曾列入账的债务。另外,与应收账款相比,委托人有卖方发票、对账单等外来证据,可以用来核实应付账款,而对应收账款,则没有类似的凭证予以证明。还有,决算日已经入账的大多数负债在下年度审计人员完成审核时已告付讫,付款行为进一步证实了已入账债务的可靠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应付账款不需要函证。但如果被审计该环节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较低,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较大,某些应付账款明细账户金额较大或客户单位处于经济困难阶段,则应对这些应付账款进行函证。
生产与费用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直接材料成本控制测试。对采用定额单耗的企业,可选择并获取某一成本报告期若干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成本计算单,获取样本的生产指令或产量统计记录及其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根据材料明细账或采购业务测试工作底稿中各该直接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计算直接材料的总消耗量和总成本,与该样本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并注意下列事项:生产指令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单位消耗定额和材料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在当年度有何重大变更。
对未采用定额单耗的企业,可获取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或领料单、材料明细账或采购业务测试工作底稿中各该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作如下检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成本与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产品负担的直接材料费用是否相符,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将抽取的材料发出汇总表或领料单中若干种直接材料的发出总量和各该种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之积,与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中各该种材料费用进行比较,并注意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的人员复核,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在当年有何重大变更。
对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获取样本的生产指令或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发出材料汇总表或领料单,检查下列事项:根据生产量、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价计算的标准成本与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是否相符;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并注意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在当年度内有何重大变更。
2.直接人工成本控制测试。对采用计时工资制的企业,获取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职员分类表和职员工薪手册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作如下检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直接人工费用核对是否相符;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实际工时核对是否相符;抽取生产部门若干天的工时台账与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核对是否相符;当没有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时,则可根据职员分类表及职员工薪手册中的工资率,计算复核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直接人工费用是否合理。
对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获取样本的产量统计报告、个人(小组)产量记录和经批准的单位工薪标准或计件工资制度,检查下列事项:根据样本的统计产量和单位工薪标准计算的人工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核对是否相符;抽取若干个直接人工(小组)的产量记录,检查是否被汇总计入产量统计报告。
对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获取样本的生产指令或产量统计报告、工时统计报告和经批准的单位标准工时、标准工时工资率、直接人工的工薪汇总表等资料,检查下列事项:根据产量和单位标准工时计算的标准工时总量与标准工时工资率之积同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核对是否相符;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并注意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在当年内有何重大变更。
3.制造费用控制测试。获取样本的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按项目分列的制造费用明细账、与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有关的统计报告及其相关原始记录,作如下检查: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样本分担的制造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的制造费用核对是否相符;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合计数与样本所属成本报告期的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计数核对是否相符;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选择的分配标准(机器工时数、直接人工工资、直接人工工时数、产量等)与相关的统计报告或原始记录核对是否相符,并对费用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做出评估;如果企业采用预计费用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则应针对制造费用分配过多或过少的差额,检查其是否作了适当的账务处理;如果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则应检查样本中标准制造费用的确定是否合理,计入成本计算单的数额是否正确,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并注意标准制造费用在当年度内有何重大变更。
4.生产成本在当期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控制测试。检查成本计算单中在产品数量与生产统计报告或在产品盘存表中的数量是否一致;检查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或其他分配标准是否合理;计算复核样本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终对当年采用的成本会计制度做出评价。
注册会计师存货监盘决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确定存货是否存在;
确定存货是否归被审单位所有;
确定存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确定存货的品质状况,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
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恰当;
确定存货余额是否正确;
确定存货在会计报表的披露是否恰当。
在利润表审计中所涉及的生产与费用循环的主要审查内容是什么?
所涉及的利润表审计项目主要有营业成本审计、管理费用审计等项目,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主营业务成本是否已在利润表上恰当披露。
简述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点
在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其如下性质:
(1)对一般工商企业而言,与其他循环相比,企业每年投资与筹资循环涉及的交易数量较少,而每笔交易的金额通常较大。这就决定了对该循环涉及的财务报表项目审计,更可能采用实质性方案。
(2)活动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契约的规定下进行。例如,债务契约可能限定借款人向股东分配利润,或规定借款单位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不能低于某一水平。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筹资活动,可能对评估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从性质角度考虑审计重要性、评估持续经营假设的适用性等有重要影响。
(3)或不恰当地对一笔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将会导致重大错误,从而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从事投机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而言,尤为如此。公允价值的确定和交易记录的完整性等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基础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基础护理试题及答案07-05
秘书基础试题及答案05-06
基础护理试题集及答案09-16
公文写作基础试题及答案02-03
语文基础阅读试题及答案06-26
消防基础考试题及答案11-04
自考英语写作基础试题及答案03-22
英语写作基础试题答案01-29
有关消防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01-14
药品基础知识试题答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