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时间:2022-11-05 09:14:38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实验报告汇编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实验报告汇编15篇

关于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光盘刻录机的使用操作

  实验仪器、DVD光盘刻录机和CD刻录机

  实验步骤、

  CD和 VCD的操作步骤是、

  1、启动NERO软件,依次选择CD,视频和制作视频光盘。

  2、在“我的视频光盘”对话框中,按“添加”按钮添加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光盘的容量、如果只有一个视频,可以不勾选“启动VCD菜单,单击“属性”可以更改视频轨道的标题等信息。添加完文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我的视频光盘菜单”对话框中设置内容编排,背景,文字标题等信息。

  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刻录参数设置界面并刻录光盘。

  DVD光盘的刻录、

  1、打开NERO软件,在刻录光盘类型上一栏选择刻录DVD的格式。

  2、添加数据文件,注意选择DVD光盘上的刻录类型。

  3、在光盘内容的对话框中,单击“添加”进行文件添加。

  4、在“选择文件及文件夹”对话框,在“位置”选择驱动器,然后选择目录或文件,单击“添加到刻录列表,添加完毕,按”已完成”关闭对话框。

  5、此时返回到“光盘内容”对话框,蓝色为当前容量指示条,刻录的文件大小不能超过光盘容量上限。

  6、在“最终刻录设置“对话框里设置刻录参数。

  7、“刻录过程”对话框。

  8、在“刻录过程”对话框中单击“下一步”,然后单击“退出”,选择“不保存”,关闭NERO软件界面窗口,光驱会自动弹出光盘。

  实验目的、在于了解光盘刻录机的作原理,能够进行日常维护,能够排除遇到的常见故障,实验是因为使操作人员应掌握光盘刻录机的操作步骤,学会使用光盘对文件资料进行分发和拷贝与永久存档,在实际工作中能胜任电子资料的管理工作。这实验操作以便在日常办公国内工程中灵活进行移动文件存储,提高办公效率。

  实验总结、

  1、CD光盘是不是能重复刻录,DVD光盘只能刻录一次

  2、VD的光盘和刻录CD的光盘是不是不一样的?

  是的,是不一样的,刻录DVD的是DVD—R CD的是CD—R

  cd刻录空盘 dvd刻录空盘 都是存放数据资料的 音乐cd 视频vcd 视频dvd 广义来说也是数据dvd刻录盘容量大 单面单层dvd一般在4.3g左右 能存放3.5g左右数据 别放多了很容易飞盘的 cd刻录盘容量相对就小很多 一般就700mb 可放650mb至680mb的数据 也别放太多 会刻飞的 另外还有 cd—rw 和dvd—rw 是可以反复擦写的刻录盘 这样的盘比普通刻盘较贵一点 刻录机出现故障的原因、 这是因为系统安装了nero express后,自带的cd刻录功能被屏蔽了导致。

  步骤一、在系统下打开 "运行",输入services。msc,确定后弹出一个"服务"设置窗口,找到imapi cd—burning com services 项目,双击该项目,把启动类型由禁用改为自动,确定后重启系统。 步骤二、打开"我的电脑",选择刻录机的驱动器属性,在刻录的选项卡中,把"这个设备上启动cd录制"前打勾,再重新放入空白光盘,就可以正常显示了。

  或者在系统下打开 "运行",输入services。msc,确定后弹出一个"服务"设置窗口,找到imapi cd—burning com services 项目,双击该项目,把启动类型由禁用改为自动,确定后重启系统。

  如何刻录光盘及注意事项?

  1、你的光驱必须是支持刻录功能。

  2、准备新买来的空白光盘,可以是CD或DVD型号。

  3、准备安装刻录软件,比如NERO等。

  4、放入空白光盘,打开NERO软件,选择你像刻录的类型复制即可。

  5、质量好的光盘的话,建议使用52X,一般为48X为刻录速度。

  注意、

  1、不能随意按下刻录机的“弹出“键”。

  2、未刻录完不能随意终止刻录过程,否则光盘作废。

关于实验报告2

  一、 实验名称:鸡的解剖

  二、 试验时间:20xx年12月12日

  三、 实验地点:动医楼

  四、 使用器械:镊子(不带齿)、手术刀、手术剪

  五、 解剖程序:首先把鸡处死,方法是:在鸡的颈部靠近头处开口放血致死;然后解剖

  六、 观察内容

  1. 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于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

  2. 腺胃:纺锤形,在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

  3. 肌胃:紧接与腺胃,近圆形,呈暗红色

  4.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

  5. 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

  6. 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

  7. 结直肠:很短,前接回肠

  8. 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

  9. 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

  10. 法氏囊:位于鸡的泄殖腔的背侧,是泄殖腔的一个盲囊

  11. 气管:较长而粗,半透明管状,位于皮下,偏右,进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支气管

  12. 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叉处,分外鸣膜和内鸣膜,禽类的发声器官

  13. 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

  14. 心脏:位于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体形

  15. 肾:位于综荐股两旁和髂骨内面,红褐色

  16. 卵巢:位于左肾前部肾上腺的腹侧,上有发育着的大小不一的黄色卵泡

  17. 输卵管: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五部分 壶腹部:受精部位

  壶腹部:产生蛋清的部位

  峡部:形成蛋壳膜

  子宫:形成蛋壳及其色素

  阴道:在蛋壳外面形成少量灰质

  18. 髂腓肌:相当于臀股二头肌,位于髂骨脊,以圆腱止于腓骨

  19. 坐骨神经:位于髂腓肌下面,体内最粗大的神经,白色,线状

  七、 体会:通过这次解剖实验课,我对鸡的一些组织和器官有了一

  定的了解,也掌握了相关的一些知识。最重要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在外人看来也许解剖课很没意思,但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获得了乐趣。

关于实验报告3

  一.实验内容

  学 院: 专 业 年级: 学 号: 姓 名: 实验日期:

  (以下正文为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两端对其) 一. 实验原理

  血液中的白细胞经过瑞

  二. 实验内容与步骤

  ① 采集血液样品,制备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② 先于10倍镜下观察血涂片的质量、血细胞是否凝集、是否有寄生虫,再

  三. 实验结果

  (请写出原始数据与结果的推算过程,检查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相比,是否正常等。有遇到典型的结果与现象,请用手机拍摄、加工后贴于此处)

  表一 白细胞分类计数表

  四. 讨论

  (请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如果检测结果符合预期或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请分享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成功经验;如果检测结果与预期不符,或超过正常参考范围,请分析原因(包括技术原因、影响因素、病理或生理原因)等。)

  1. 从实验结果看,病人各类白细胞百分比正常,提示无病理或生理性异常。 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绿染的网织红细胞,但由于该实验的染色方法是针对白细胞进行染色,所以观察到的网织红细胞并不是实验室观察的最佳方法,应该使用如煌焦油蓝等其他染色方法进行观察。

关于实验报告4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法则。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高大的杉树、耸立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视觉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大、威严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 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

  形式美在创造美这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一)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是宇宙运动发展的规律,亦是形式美法则的集大成者,其他法则均围绕其展开,因此统一与变化可称得上是形式美法则中的根本大法。

  我们在探讨形式美时,即要求统一,又要找变化,光统一而无变化会使作品流于简单、呆板、浅薄、单调与乏味;光变化而无统一则会使作品失于散乱、琐碎、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等。因此,我们应该讲求既统一又变化,既主题鲜明、基调一致,又变化丰富、具体鲜活,这样才能使作品完整统一,特征强烈,同时又细致耐看,生动灵气。统一可以借助于夸大或强调画面中的某一元素,使其成为画面中占绝对压倒优势,以形成画面的主调。在此前提下,强调细节的对比变化,激活其内的张力,让局部出现亮点,真正做到“尽精微、至广大”。如在民间木版年画中靠黑线来统一,凭借色彩求变化即属此类。而在西方现代派大师蒙德里安的画中,是靠那象征宇宙的初始归宿的经纬线来实现统一的;在齐白石的笔下,红花墨叶是其风格,那红花是变化,而那墨叶是统一,将一切纯色、光鲜皆统一于那骨法用笔、墨分五色的点、线、面之笔墨构成中。

  (二)对比与调和

  大凡事物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尽显本色,也只有经过对比,才能使双方的特征变得更加强列。因此,无对比也就是无关系可言,只有在差异不同的对比关系中,才能形成画面的张力,也才能平添其艺术魅力。调和的作用是使矛盾着的双方趋于平衡,即谐调双方的对比关系。 对比与调和这组矛盾在装饰表现中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强调对比,不注重调和,画面就会生硬、冲撞、支离破碎而不谐调,而如果一味只强调和而忽视对比,也会使画面软弱、沉闷而缺乏生气,因此要既强调对比,亦注重调和,使作品既充满张力,亦趋于平衡,凭其生动与完整来打动观者。如在民间木版年画中,红、黄、绿、紫等纯色对比强烈,而利用黑线巧妙地加以调和,使画面既喜庆热烈和鲜亮,同时亦谐调、完整和充实。再如云南画派重彩中,强调其色彩的丰富斑斓,同时云南画派重彩中,强调其色彩的丰富斑斓,同时用金、银线来调和画面,使其实现对比谐调。因此,对比与调和手法可以依据作品的主题基调按比例分配,或以对比为主,或以调和为主,前者现代艺术中表现居多,后者则更近于古典样式。总之,合理并巧妙地利用对比与调和手法会使装饰表现大为增色。

  (三)对称与平衡

  对称的形式是最原始古老、亦最简便稳妥的表现手法,如古埃及金字塔以及人自身,都是对称美的典范。平衡则是利用视觉量的心理平衡原理,即等量不等形,来使画面在对比变化中求得平衡,因此是要冒风险的,而恰恰是历险之后的平衡方变得更精彩耐看,如同杂技、舞蹈表演一样,给人以惊喜和振奋。对称形式在原始艺术与民间艺术中运用得较多,与其宗教及民族习惯有关;而平衡形式在现代艺术中屡见不鲜,与现代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我们在装饰表现处理中应根据作品是具体需求而选择对称或平衡形式,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作品的艺术效果与魅力。对称美固然简便易行,但也容易呆板单调,平衡美虽然惊险刺激,但较难驾驭调控。因此对称与平衡手法各具千秋,应按照不同的设计意图而灵活巧妙地加以选择。节奏是指画面上对比双方的交替形式,如明暗、强弱、粗细、软硬、冷暖、方圆、大小、疏密、紧松、急缓等对比因素,其搭配与反复出现的频率与对比关系就构成了画面的节奏感。韵律则是指画面上的启、承、转、合,一波三折的韵味与律动关系,如线条的运动轨迹,色调的微当选变化,笔墨的干、湿、浓、淡等节奏因素之间的过渡转换等。因此,画面上节奏与韵律的强弱与急缓,如同音乐一般会带给人视觉与心理感应上的快感与美感,好的节律会使人神清气爽,赏心悦目,为艺术作品平添无尽的魅力与美感。

关于实验报告5

  实验名称:

  如何成功,如何成才。

  实验目的:

  人活世上,都渴望成功,都渴望成才。如何成功,如何成才?成才有哪些必须的条件?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一实验来研究证明。

  实验用品:

  大试管两支,"懒惰"溶液1瓶,"知识"颗粒若干,"刻苦+运用"颗粒若干。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支试管内加入等量的"知识"溶液。

  2、分别向两支试管内倒入等量的"懒惰"颗粒、"刻苦+运用"颗粒。观察并记录其颜色、反应、现象。

  实验现象:1、加入"知识"溶液和"懒惰"颗粒的试管反应极快,溶液由无色透明变成灰色,并生成一种奇臭难闻的黑色晶体。

  2、加入"知识"溶液和"刻苦+运用"颗粒的试管反应较慢,溶液由无色透明逐渐变成金黄色,并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特殊气味;同时,生成了一种叫做"成功"、"成才"的晶体。

  实验方程式:

  知识+懒惰=一无所获;知识+刻苦+运用=成功、成才。

  实验小结:

  由此可见,懒惰是不能获得成功的,也不能成才的。要想成功,乃至成才,就必须刻苦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成才所需的时间并非一朝一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只有经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方能成才。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多得是:张继没有落榜的失意,就不会有《枫桥夜泊》流传千古;赖东进没有当乞丐的辛酸,就不会有"乞丐团仔"的事业辉煌;曹雪芹没有家庭破败的磨难,就不会有千古名著《红楼梦》;同样,蒲松龄没有科场的落魄,也就不会成就不朽之作《聊斋志异》。成功之路荆棘载途,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念,就不能成才。只有战胜挫折,从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爬起来,成功之门才会永远为你敞开。

关于实验报告6

  一、实验仪器及药品:

  自制水电解器、试管、导线、直流电源、铁制电极、少量稀硫酸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电解水”演示实验的操作技术;

  2.探究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的代用装置;

  3.培养学生“以教师的姿态”做好实验的预备实验以及进行演示的初步能力。

  通电实验原理:2H2O ==2H2↑+O2↑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好电路(如下图)

  2.装入1:10的稀硫酸溶液(液面高于电极0.5cm).

  3.将两支试管装满溶液各自放入正极、负极。

  4.打开直流电源,将电压调至12V进行电解。

  5.观察和记录两极产生气泡的多少和速度、收得可检验量的氢气所需的时间、所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以及检验氢气和氧气的直观效果、操作是否简便等。

  6.检验生成的气体。

  7.运用上述装置,将直流电压依次升高到24V和36V分别进行实验。注意练习实验操作,对比电解速度及直观效果。

  五.实验现象:

  1.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生成,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大,体积比小于1:2

  2.检验气体时,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大的气体点燃时有爆鸣声。

  3.直流电源电压从12V升高到24V时,两个试管中生成的气体的速度明显加快;由24V升高到36V时,生成气体的速度继续加快。

  六.实验结论:

  1.水在接通直流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在一定条件下,电解水时,所通直流电的电压越大,电解速度越快。

  3.O2在水中溶解度大于H2,使O2的溶解量大于H2的溶解量,会消耗少量O2,所以会使所得H2和O2体积比偏离2:1

关于实验报告7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带者问题去阅读、分析、讨论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关于实验报告8

  摘要: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194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它与核磁共振(NMR)现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实验技术后来也被用来观测ESR现象。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未成对的电子,可以获得其它方法不能得到或不能准确得到的数据。如电子所在的位置,游离基所占的百分数等等。

  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拉比用他创立的分子束共振法实现了核磁共振。1945年至1946年珀赛尔小组和布洛赫小组分别在石蜡小组分别在石蜡和水中观测到稳态核磁共振信号,从而在宏观的凝聚物质中取得成功。此后,核磁共振技术迅速发展,还渗透到生物、医学、计量等学科领域以及众多生产技术部门,成为分析测试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

  关键词:电子自旋共振 共振跃迁 铁磁共振 g因子

  引言:

  顺磁共振(EPR)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这是因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的g因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铁磁共振和顺磁共振、核磁共振一样是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本实验采用扫场法进行微波铁磁材料的共振实验。即保持微波频率不变,连续改变外磁场,当外磁场与微波频率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时,可发生射频磁场的能量被吸收的铁磁共振现象。微波铁磁共振在磁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微波铁氧体物理学的基础。微波铁氧体在雷达技术和微波通信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顺磁共振

  1、实验原理:

  一、 电子的自旋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

  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

  e

  2me?l??Pl 负号表示方向同Pl相反

  在量子力学中Pl?

  l?e?B 其中?B?e?2me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自旋磁矩,

  其数值表示为:?s??emePs?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j??ge2mePj 其中g是朗德因子,g?1?j(j?1)?l(l?1)?s(s?1)2j(j?1)

  在外磁场中原子磁矩要受到力的作用,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的方向作旋进,也就是Pj绕着磁场方向作旋进,引入回磁比???ge

  2me,总磁矩可表示成?j??Pj。同时原子角动

  量Pj和原子总磁矩?j取向是量子化的。Pj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

  Pj?m? m?j,j?1,j?2,??j

  其中m称为磁量子数,相应磁矩在外磁场方向

  ?j??m???mg?B m?j,j?1,j?2,??j

  二、电子顺磁共振

  原子磁矩与外磁场B相互作用可表示为:E???j?B??mg?BB???m?B

  不同的磁量子数m所对应的状态表示不同的磁能级,相邻磁能级间的能量差为?E???B,它是由原子受磁场作用而旋进产生的附加能量。

  如果在原子所在的稳定磁场区又叠加一个与之垂直的交变磁场,且角频率?满足条件 ???g?BB即????E???B,刚好满足原子在稳定外磁场中的邻近二能级差时,二邻

  近能级之间就有共振跃迁,我们称之为电子顺磁共振。

  当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时,由于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常是猝灭的,即Pj近似为零,

  所以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根据泡利原理,一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若电子轨道都被电子成对地填满了,它们的自旋磁矩相互抵消,便没有固有磁矩。通常所见的化合物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因而电子顺磁共振只能研究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特殊化合物。

  三、弛豫时间

  实验样品是含有大量具有不成对电子自旋所组成的系统,虽然各个粒子都具有磁矩,但是在热运动的扰动下,取向是混乱的,对外的合磁矩为零。当自旋系统处在恒定的外磁场H0中时,系统内各质点的磁矩便以不同的角度取向磁场H0的方向,并绕着外场方向进动,从而

  形成一个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磁矩M。当热平衡时,分布在各能级上的粒子数服从波耳兹曼定律,即:

  N2

  N1?exp(?E2?E1kT)?exp(??EkT)

  式中k是波耳兹曼常数,k=1.3803×10-16(尔格/度),T是绝对温度。计算表明,低能级上的粒子数略比高能级上的粒子数多几个。这说明要现实出宏观的共振吸收现象所必要的条件,既由低能态向高能级跃迁的粒子数比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粒子数要多是满足的。正是这一微弱的上下能级粒子数之差提供了我们观测电子顺磁共振现象的可能性。

  2、实验装置

  微波顺磁共振实验系统由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隔离器,可变衰减器,波长计,魔T,匹配负载,单螺调配器,晶体检波器,矩形样品谐振腔,耦合片,磁共振实验仪,电磁铁等组成,为使联结方便,增加了H面弯波导,波导支架等元件

  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是一种使用体效应管做振荡源的信号发生器,为顺磁共振实验系统提供微波振荡信号。

  隔离器:位于磁场中的某些铁氧体材料对于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波有着不同的吸收,经过适当调节,可使其哦对微波具有单方向传播的特性。隔离器常用于振荡器与负载之间,起隔离和单向传输作用。

  可变衰减器:把一片能吸收微波能量的吸收片垂直与矩形波导的宽边,纵向插入波导管即成,用以部分衰减传输功率,沿着宽边移动吸收可改变衰减量的大小。衰减器起调节系统中微波功率以及去耦合的作用。

  波长表:电磁波通过耦合孔从波导进入频率计的空腔中,当频率计的腔体失谐时,腔里的电磁场极为微弱,此时,它基本上不影响波导中波的传输。当电磁波的频率满足空腔的谐振条件时,发生谐振,反映到波导中的阻抗发生剧烈变化,相应地,通过波导中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将减弱,输出幅度将出现明显的跌落,从刻度套筒可读出输入微波谐振时的刻度,通过查表可得知输入微波谐振频率。

  匹配负载:波导中装有很好地吸收微波能量的电阻片或吸收材料,它几乎能全部吸收入射功率。

  微波源:微波源可采用反射式速调管微波源或固态微波源。本实验采用3cm固态微波源,它具有寿命长、输出频率较稳定等优点,用其作微波源时,ESR的实验装置比采用速调管简单。因此固态微波源目前使用比较广泛。通过调节固态微波源谐振腔中心位置的调谐螺钉,可使谐振腔固有频率发生变化。调节二极管的工作电流或谐振腔前法兰盘中心处的调配螺钉可改变微波输出功率。

  魔 T:魔 T是一个具有与低频电桥相类似特征的微波元器件,如图(2)所示。它有四个臂,相当于一个E~T和一个H~T组成,故又称双T,是一种互易无损耗四端口网络,具有“双臂隔离,旁臂平分”的特性。利用四端口S矩阵可证明,只要1、4臂同时调到匹配,则2、3臂也自动获得匹配;反之亦然。E臂和H臂之间固有隔离,反向臂2、3之间彼此隔离,即从任一臂输入信号都不能从相对臂输出,只能从旁臂输出。信号从H臂输入,同相等分给2、3

  臂;E臂输入则反相等分给2、3臂。由于互易性原理,若信号从

  反向臂2,3同相输入,则E臂得到它们的差信号,H臂得到它们

  的和信号;反之,若2、3臂反相输入,则E臂得到和信号,H臂

  得到差信号。

  当输出的微波信号经隔离器、衰减器进入魔 T的H臂,同相

  等分给2、3臂,而不能进入E臂。3臂接单螺调配器和终端负载;

  2臂接可调的反射式矩形样品谐振腔,样品DPPH在腔内的位置可

  调整。E臂接隔离器和晶体检波器;2、3臂的反射信号只能等分给E、H臂,当3臂匹配时,E臂上微波功率仅取自于2臂的反射。 右图 魔T示意图

  样品腔:样品腔结构,是一个反射式终端活塞可调的矩型谐振腔。谐振腔的末端是可移动的活塞,调节活塞位置,使腔长度等于半个波导波长的整数倍(l?p?g/2)时,谐振腔

  谐振。当谐振腔谐振时,电磁场沿谐振腔长l方向出现P个长度为?g/2的驻立半波,即TE10P模式。腔内闭合磁力线平行于波导宽壁,且同一驻立半波磁力线的方向相同、相邻驻立半波磁力线的方向相反。在相邻两驻立半波空间交界处,微波磁场强度最大,微波电场最弱。满足样品磁共振吸收强,非共振的介质损耗小的要求,所以,是放置样品最理想的位置。 在实验中应使外加恒定磁场B垂直于波导宽边,以满足ESR共振条件的要求。样品腔的宽边正中开有一条窄槽,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可使样品处于谐振腔中的任何位置并可以从窄边上的刻度直接读数,调节腔长或移动样品的位置,可测出波导波长?。

  3、实验步骤:

  1、连接系统,将可变衰减器顺时针旋至最大, 开启系统中各仪器的电源,预热20分钟。

  2、将磁共振实验仪器的旋钮和按钮作如下设置: “磁场”逆时针调到最低,“扫场” 逆时针调到最低,按下“调平衡/Y轴”按钮(注:必须按下),“扫场/检波”按钮弹起,处于检波状态。(注:切勿同时按下)。

  3、将样品位置刻度尺置于90mm处,样品置于磁场正中央。

  4、将单螺调配器的探针逆时针旋至“0"刻度。

  5、信号源工作于等幅工作状态,调节可变衰减器使调谐电表有指示,然后调节“检波灵敏度”旋钮, 使磁共振实验仪的调谐电表指示占满度的2/3以上。

  6、用波长表测定微波信号的频率,方法是:旋转波长表的测微头,找到电表跌破点,查波长表——刻度表即可确定振荡频率,使振荡频率在9370MHz左右,如相差较大,应调节信号源的振荡频率,使其接近9370MHz的振荡频率。测定完频率后,将波长表旋开谐振点。

  7、为使样品谐振腔对微波信号谐振,调节样品谐振腔的可调终端活塞,使调谐电表指示最小,此时,样品谐振腔中的驻波分布如图7-4-5所示。

  图7-4-5 样品谐振腔中的驻波分布示意图

关于实验报告9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 3、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三、实验原理

  蔗糖在水中水解成葡萄糖的反应为:

  C12H22O11+H20→ 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果糖

  为使水解反应加速,反应常以H3O+为催化剂,故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水解反应中。在水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反应达终点时,虽有部分水分子参加反应,但与溶质浓度相比认为它的浓度没有改变,故此反应可视为一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式为:

  lnC=-kt+lnC0(1)

  式中:C0为反应开始时蔗糖的浓度;C为t时间时的蔗糖的浓度。 当C=0.5C0时,t可用t1/2表示,即为反应的半衰期。

  t1/2=ln2/k

  上式说明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只决定于反应速率常数k,而与起始无关,这是一级反应的一个特点。

  本实验利用该反应不同物质蔗比旋光度不同,通过跟踪体系旋光度变化来指示lnC与t的关系。在蔗糖水解反应中设β1、β2、β3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旋光度与浓度的比例常数

  C12H22O11(蔗糖)+H20→ C6H12O6 (葡萄糖)+C6H12O6 (果糖)

  t=0C0β1 0 0 α= C0β1

  t=t Cβ1 ( C -C0)β2 ( C -C0)β3αt=Cβ1+( C -C0)β2+ ( C -C0)β3

  t=∞0β2C0 β2C0 α∞=β2C0+β2C0 由以上三式得:

  ln(αt-α∞)=-kt+ln(α0-α∞)

  由上式可以看出,以ln(αt-α∞) 对t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即可求得反应速度常数k 。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 蔗糖浓度:0.3817 mol/L HCl浓度:2mol/L 2. 完成下表:=-1.913

  表1 蔗糖转化反应旋光度的测定结果

  五、作lnt~ t图,求出反应速率常数k及半衰期t1/2 求算过程:

  由计算机作图可得斜率=-0.02 既测得反应速率常数k=0.02

  t1/2 =ln2/k=34.66min 六、讨论思考:

  1.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的,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好。根据公式〔α〕=α×10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L越长,α越大,则α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2.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和果糟的比旋光度计算α0和α∞答:α0=〔α蔗糖〕Dt℃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t℃L[葡萄糖]∞/100+〔α果糖〕Dt℃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t℃,[α葡萄糖]Dt℃,[α果糖]Dt℃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表示)为

  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20℃ 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66.6×2×10/100=13.32°

  α∞=骸2×10/100×(52.2-91.9)=-3.94°

  3.在旋光度的测量中,为什么要对零点进行校正可否用蒸馏水来进行 校正在本实验中若不进行校正,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答:若需要精确测量α的绝对值,则需要对仪器零点进行校正,因为仪器本身有一系统误差;水本身没有旋光性,故可用来校正仪器零

  点。本实验测定k不需要对α进行零点校正,因为αt,α∞是在同一台仪器上测量,而结果是以ln(αt-α∞)对t作图求得的。

  4.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晚了一些,是否影响k值的测定为什么答:不会影响;因为蔗糖转化反应对蔗糖为一级反应,本实验是 以ln(αt-α∞)对t作图求k,不需要α0的数值。

  5.如何判断某一旋光物质是左旋还是右旋

  答:根据公式[α]t℃D=α×1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浓度成正比。配制若干不同浓度的溶液,测定其旋光度。即可判断。

  6.配制蔗糖溶液时称量不够准确或实验所用蔗糖不纯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答:此反应对蔗糖为一级反应,利用实验数据求k时不需要知道蔗糖的初始浓度。所以配溶液时可用粗天平称量。若蔗糖中的不纯物对 反应本身无影影响,则对实验结果也无影响。

关于实验报告10

  一、文献综述: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水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按二比一的比例组合而成,采用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已根据相关原理发明了瓶装电解水、电解水制氧机及电解水制氢等,并将更深入的研究进行优化取得最小成本最大利益的成功。

  (三)参考文献:

  《20xx-20xx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分析报告》;专业文献;中学化学教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二、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电解水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以教师的姿态”做好实验的预备实验以及进行演示的初步能力;

  3.学习用正交表的方法寻找电解水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和试验成功的关键;

  4.通过本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化学实验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品质和实验习惯。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

  名称 试管 导线 直流电源 铁制电极 铂电极 铜电极 电压表

  型号 18*180

  数量 两只 两根 一个 两个 两个 两个 一个

  试剂 不同浓度的氢 氧化钠溶液

  四、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描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发生电解,反应式如下通电 2H2O ==2H2↑+O2↑

  其中影响电解水的因素有很多,本实验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该实验的影响来探究该反应的最佳条件。 (二)实验过程设计: 1.连接好电路(如下图)

  2.装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液面高于电极0.5cm). 3.将两支试管装满溶液各自放入正极、负极。 4.打开直流电源,将电压调至所要求大小进行电解。

  5.运用上述装置,按照下表分别进行实验。 6.注意练习实验操作,对比电解速度及直观效果。

  (三)实验观测点及观测指标

  1.观察和记录两极产生气泡的多少和速度、收得可检验量的氢气所需的时间、所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以及检验氢气和氧气的直观效果、操作是否简便等; 2.检验生成的气体。

  五、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不同电解质溶液配制:计算配制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并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2、开始实验时控制好电流以防电压过大将电压表损坏。 六、起止时间进程安排:

  安装装置后,确保其安全性及可行性,依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记录结果。

关于实验报告11

  一,实验目的

  1、研究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分析含碳量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加深理解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碳钢的热处理操作;

  4、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5、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

  6、了解常用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硬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显微镜、预磨机、抛光机、热处理炉、硬度计、砂轮机等;

  2、金相砂纸、水砂纸、抛光布、研磨膏等;

  3、三个形状尺寸基本相同的碳钢试样(低碳钢20#、中碳钢45#、高碳钢T10)

  三,实验内容

  三个形状尺寸基本相同的试样分别是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均为退火状态,不慎混在一起,请用硬度法和金相法区分开。

  1、设计实验方案:三种碳钢的热处理工艺(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

  实验中对低碳钢20#、中碳钢45#、高碳钢T10进行如下表热处理

  2、选定硬度测试参数,一般用洛氏硬度。

  3、热处理前后的金相组织观察、硬度的测定。

  4、分析碳钢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平衡组织并测硬度:

  (1)制备金相试样(包括磨制、抛光和腐蚀);(2)观察并绘制显微组织;(3)测试硬度。

  2、进行热处理。

  3、观察热处理后的组织并测硬度:

  (1)制备金相试样(包括磨制、抛光和腐蚀);(2)察并拍摄显微组织。

  五,实验处理:

  1,观察和分析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平衡组织一般指合金在极为缓慢冷却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组织。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可以根据Fe-Fe3C相图来分析,从相图来看,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下的显微组织均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但是由于碳含量的不同,结晶条件的差别,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数量、形态、分布和混合情况均不一样,因而呈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组织组成物。

  2、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组织

  3、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关系

  组织:在室温下,碳质量分数不同时,合金的组织在变化。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大,组织按下列顺序变化:F、F+P、P+Fe3CⅡ、P+Fe3CⅡ+Le’、Le’+Fe3CⅠ、Fe3C。性能:硬度主要决定于组织中组成相或组织组成物的硬度和相对数量,而受他们的形态影响比较小,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由于硬度高的Fe3C增多,硬度低的F减少,所以合金的硬度呈直线关系增大,由全部为F的硬度约为80HRB增大到全部为Fe3C时约800HRB。

  强度是一个对组织形态很敏感的性能。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亚共析钢中P增加而F高,F的强度值较低,所以亚共析钢的强度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减少,P的强度比较高,其大小与细密程度有关,组织越细密则强度值越当碳质量分数超过共析成分之后,由于强度较低的Fe3CⅡ沿晶界出现,合金强度增高变慢,到W(C)为0.9%时,Fe3CⅡ沿晶界形成完整的网,强度迅速降低,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强度继续降低。塑性变形全部由F提供,所以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F量不断减少时,合金的塑性连续下降。

  4、热处理是将金属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金相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其基本的工艺过程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它的特点是:只改变金属材料内部组织结构,获得所需性能,尽量避免改变零件的形状。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内部组织,因此,热处理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5、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对于亚共析钢采用Ac3+30~50°,对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采用Ac1+20~40°。对于亚共析钢如果淬火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就会粗大,淬火后严重影响和降低塑性和韧性,如果淬火温度过低,奥氏体化就会不完全,淬火后会有铁素体,导致淬火硬度不够,强度降低。

  对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温度高了,同样奥氏体晶粒就会粗大,同时碳化物溶入奥氏体过多,淬火后容易变形开裂,同时严重降低硬度和强度,如果温度低了,碳化物溶入奥氏体过少,大部分碳化物保留下来,淬火后也容易变形开裂,奥氏体化后奥氏体含碳量过低,导致淬不上火,导致淬火后马氏体硬度不够,强度降低。

关于实验报告12

  课程名称:

  学生学号:

  所属院部:

  (理工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xx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环境噪声测量实验实验学时:4同组学生姓名: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实验成绩:批改教师: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噪声测量的方法,对噪声的大小有一个主观的认识

  (2)学会使用声级计;

  (3)分析噪声的大小与来源,得知建筑是否符合规定。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HS5633型声级计

  三、实验过程

  (1)测点的选择:建筑物外1m处,高1.2m;

  (2)检查声级计的电池电力并采用校准器对其进行校准;

  (3)测量应在无风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m/s以下进行。大风时应停止测量;

  (4)记录声级计读数值,保持声级计在L档,每隔5秒读一个数值,共记录200个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原理:将记录的200个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第20个数值就是L10,L10反映交通噪声的峰值;第100个数值就是L50,第180个数值就是L90,L90反映背景噪声值。等效声级反映了在测量的时间内声能的平均分布情况。计算公式:Leq=L50+d/60其中d=L10-L90测量得出数据(单位:db):

  依据测量的的数据得出:

  L10(在10%时最大噪音峰值)=58.9dbL50(在200个数据中最大平均值)=52.4dbL90(背景噪声)=47.5

  Leq(等效声级)=52.59(Leq=L50+d/60d=L10-L90)

  分析:对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校园1类的昼间等效声级Leq<=55db,所以符合标准。

关于实验报告13

  测量固体的密度

  1、实验名称: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和适量的水、细线。 3、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的质量记作m ②在量筒中放入 的水记作V1

  ③用细线拴住小石块块将其浸没于量筒中的水中,水的体积记作V2 4、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演示小石块密度测量方法: 1、先把天平调节平衡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2、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

  3、把数据填入表中根据密度公式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练习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并完成上述实验报告。

  测量液体的密度

  1、实验名称:测量盐水的密度

  2、实验器材:天平(砝码)、烧杯和适量盐水、量筒 3、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记作m1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体积记作V ③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记作m2 4、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演示盐水密度测量方法

  1、先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体积记作V 3、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学生:练习测量盐水的密度,并完成上述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学生回答问题。

关于实验报告1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2、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

  3、熟悉MBSA的使用

  二、实验要求

  1、根据实验中的安全设置要求,详细观察并记录设置前后系统的变化,给出分析报告。

  2、采用MBSA测试系统的安全性,并分析原因。

  3、比较Windows系统的安全设置和Linux系统安全设置的异同。

  三、实验内容

  1、配置本地安全设置,完成以下内容:

  (1)账户策略:包括密码策略(最小密码长度、密码最长存留期、密码最短存留期、强制密码历史等)和账户锁定策略(锁定阈值、锁定时间、锁定计数等)

  (2)账户和口令的安全设置:检查和删除不必要的账户(User用户、Duplicate User用户、测试用户、共享用户等)、禁用guest账户、禁止枚举帐号、创建两个管理员帐号、创建陷阱用户(用户名为Administrator、权限

  设置为最低)、不让系统显示上次登录的用户名。

关于实验报告15

  一、洗涤剂的组成

  1.1表面活性剂及其分类

  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为表面活性剂。通常在水为溶剂的系统中,表面活性剂可被吸附在该系统的界面上,使界面的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不对称性,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它的非极性基团又称为亲油基团,一般为8~18个碳的直链烃或环烃。

  表面活性剂一般按照其化学结构来进行分类。即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能电离出离子的归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在水中不能电离的则归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按其生成的活性基团为阳离子或阴离子再进行分类。

  1.2辅助成分

  洗涤剂中除了其主要成分表面活性剂,还含有助洗剂。目前, 全球的三大助洗剂是三聚磷酸钠( STPP) 、4A 沸石和D-层状硅酸钠[ 1] ( SKS-6),有的洗涤剂中还含有抗再沉积剂、荧光增白剂、香料和酶等。助洗剂的主要性能包括有( 1) 能降低洗涤用水中的Ca2+ 、Mg2+ 浓度, 软化水硬度; ( 2) 具备酸碱缓冲能力; ( 3) 能提高污垢分散力和抗再沉积性; ( 4) 能增加漂白剂、加工助剂、载荷液体量的稳定性。(5)抗腐蚀性。

  二、表面活性剂具有洗涤作用的机理

  污垢一般由油脂和灰尘等物质组成,去污过程可看做是带有污垢(D)的固体(s),浸入水(w)中,在洗涤剂的作用下,降低污垢与固体表面的粘附功Wa,从而使污垢脱落达到去污目的。用如下式子表示:

  Wa = γs-D — γs-w — γD-w

  Wa的绝对值越小,污垢与固体表面结合越若,污染物越容易去除。因为粘附功相当于在等温等压下污垢粘附在固体表面这一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若是自发粘附,则有Wa < 0,其绝对值越大,说明粘附趋势越强烈黏的越牢。

  当水中加入洗涤剂后,洗涤剂的憎水基团吸附在污物和固体表面,从而降低了γD-w和γs-w,使得Wa的绝对值变小。然后用机械搅拌等方法使污物从固体表面脱落,洗涤剂分子在污物周围形成吸附膜而悬浮于溶液中,洗涤剂分子同时也在洁净的固体表面形成吸附膜而防止污物重新在固体表面上沉积。

  三、洗涤剂的配制原则

  配制洗涤剂时,纪要保证所配制产品的性能,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成本和制备工艺。洗涤剂的成本主要由所使用原料的价格来决定,而性能则由配方所使用原料的性质及不同组分之间的配合。除了价格因素外,配方原料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以下原则:

  (1)从洗涤的角度来看,配制的洗涤剂要具有洗涤、润湿、增溶、起泡和消泡、乳化等作用,以满足去除污垢的作用。并且能在洁净固体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污物重新沉积。

  (2)为使所配制的洗涤剂发挥作用,需要添加一些具有特定性质的组分,来调节洗涤剂的酸碱度以及来杂质杂志元素的影响。

  (3)为了使所配制的洗涤剂具有好的应用性能,有时还需要通过在洗涤剂中加入特别组分,如使其具有漂白、消毒灯作用;

  (4)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要求所使用的药品具有较好的生物易降解性能。

  四、多用洗洁精的配制

  4.1多用洗洁精配方

  4.2配制过程及现象描述

  五、洗涤剂洗涤效果的表征与评价

  5.1新制洗涤剂外部表征描述

  静置后的新制洗涤剂分层,上层为白色泡沫,下层为灰白色浊液,有香气。泡沫柔软细滑,而浊液略感粗糙。

  5.2新制洗涤剂洗涤效果评价

  (1)取一块干净白布,用数显白度仪测其白度为59.9%。

  (2)将白布弄脏,使其粘附大量黑色污垢。烘干后,测其白度为13.8%。

  (3)用新制成的洗涤剂清洗白布,烘干。从外观上看,与弄脏前无异。测其白度为55.9%。

  洗涤效果评价:根据配方做出来的洗涤剂具有一定的洗涤效果,可有效除去粘附在白布上面的灰尘、泥土等黑色污垢。但是洗涤后的白布的白度比原始白度略小,说明白布上还有一些污垢并未完全去除。该洗涤剂的去污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洗涤剂各配料的作用讨论

  6.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对水硬度较敏感,不易氧化,起泡力强,去污力高,易与各种助剂复配。而且对颗粒污垢,蛋白污垢和油性污垢有显著的去污效果,对天然纤维上颗粒污垢的洗涤作用尤佳,去污力随洗涤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对蛋白污垢的作用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且泡沫丰富。在洗涤剂中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直链结构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性可大于90%,对环境污染程度小。因其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表面活性剂。

  6.2粗盐

  氯化钠具有皂析、护色、增稠、杀菌等多种功效,广泛应用于洗涤用品行业。首先,在洗涤剂中假如少量氯化钠,可减少洗涤对织物染料的损伤,减少衣物的色泽变化。另外,氯化钠是一种常用的增稠剂,也是最廉价的一种。氯化钠对液体洗涤剂的增稠作用是通过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来实验的,氯化钠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使球形胶束向棒形胶束转化,从而使粘度增大。氯化钠还具有消炎、杀毒、止痒、杀菌灯功效,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次实验使用了粗盐以节约实验成本。

  6.3三聚磷酸钠

  三聚磷酸钠在洗涤剂中作为辅助剂, 它对金属离子的整合作用强,有效降低水的硬度,大大节约洗涤剂的用量。而且具有很强的分散能力和乳化能力, 与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对溶液的p H 值有很强的缓冲作用, 在漂洗过程中具有强的防止再吸附作用等诸多优点。

  6.4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是一种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以脂肪酸甲酯为原料,经相应催化剂作用下,直接与环氧乙烷(EO)发生加成反应制得,与传统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AE)相比,具有原料便宜、低泡、水溶速度快、对油脂增溶能力强、皮肤刺激性小、生物降解性好等特点,是配制衣用洗涤剂、餐具洗涤剂、清洁剂等安全、高效的优质原料。

  6.5椰子油酸

  椰子油酸为乳黄色蜡状或油状液体,是由八酸、十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组成。主要应用于洗涤剂的助剂,具有润湿、净洗、柔软、抗静电等性能,对水溶液有增稠作用,能够稳定其他洗涤液的泡沫, 对动植物油和矿物油具有良好的脱油力,还具有防止钢铁生锈的能力。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增效、分散污垢的作用。毒性与肥皂相当;对皮肤刺激性小。

  6.6柠檬酸

  柠檬酸与洗涤液中的其他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柠檬酸盐,能够清除水、纺织品或泥土中的碱土离子,能够增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防止污垢再沉积。柠檬酸盐具有适当的缓蚀性,可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相匹配。而在环保健康方面,对人无毒,且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对污水处理工厂和地表水的生物系统无负面影响,无富营养化,无重金属的再迁移。

  6.7氢氧化钠

  在洗涤剂中作为抗污垢再沉积剂。油污属于酯类物质,酯类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彻底水解为,羧酸盐和甘油,变为可溶物。

  七、分析与讨论

  本次实验为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现有的实验药品,根据所提供的配方在短时间内制备出洗涤液,因而制备出来的成品是相对粗糙的,无论从外观上,还是质感上,与我们日常所购买的洗涤用品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本次实验只能说是工业制备洗涤液的简化操作。严格来说,工业上制备洗涤剂的所用到的原料和水源要求较高,每一步生产工艺都应该严谨执行,这样才会得到质量较好的产品。

  在实验室条件下,而且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我们难以制备高质量的洗涤液,但是制备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原料应先进行预处理,块状的固体试剂要事先研碎方便溶解;进一步探究各药品的加入顺序,以得到一个最优化的药品加入流程;新制洗涤液应滤去不溶物,用活性炭除去灰色使洗涤液看上去更加澄清透明。

  八、参考文献

  [1] 阎佳, 杨军. 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J] ,河北化工,20xx,32,(8):17-19.

  [2] 张彪,范伟莉. 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进展[J] ,应用化工,20xx,37,(2),205-210.

  [3] 王正武. 三聚磷酸钠在液体洗涤剂中的应用[J], 贵州化工,1995,(4),36-39.

  [4] 萧安民. 助洗剂的发展趋势[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xx,23,(4),146-149.

【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科技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9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5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示波器的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10-09

实验报告12-04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6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6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