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实验报告

时间:2024-05-07 10:37:26 炜玲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荐]初中实验报告(精选18篇)

  在当下社会,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初中实验报告(精选18篇)

  初中实验报告 1

  1.实验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考语文命题的改革,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研究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并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单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也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为此,我们结合近几年中考语文的命题动向和学校实际,提出了以“一拖二”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的初中语文超级阅读实验。通过大量的有序性的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有序原理;按课本单元编排序列进行系统、有序而又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

  课本例文的示范性原理;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相当于数学课中的“例题”,而与课文在内容或写作风格上相似的课外文章则相当于“习题”,用例题中的知识和技巧去解答习题中的相关问题。

  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原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广种薄收,仅靠几本教科书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开阔视野。

  3.指导思想

  通过以课文为范例,以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为中心的辐射性强化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4.基本课型及思路

  超前大预习阅读;即在每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发下或让学生借阅下一学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利用假日时间进行预习性阅读,初步感知全书内容。而对部分学有余力,对语文阅读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适当安排他们超前阅读高一级甚至是高中的语文课本。这一步很重要,能为下一步实验中快速学完讲读课文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还能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起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功效。

  对每单元中的2---3篇讲读课文采取“一拖二”式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主模式,即最多用一节课讲授完一篇课文后,再分别找一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或写作手法)上相同或相似的课外阅读文章印发给学生,再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在这两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范文的示范性,把学到的阅读知识点、基本技能和答题技巧用到课外阅读训练之中。如学了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之后,可以再找他用同一手法写成的《鹰之歌》以及与郑振铎的同题散文《海燕》进行比较阅读。

  在“一拖二”阅读教学模式中,可采取以写促读或研究性阅读等新的教学模式。如学习《我的老师》、《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几篇与老师有关的课文时,让学生比较阅读作者与老师交往的几件事后,再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快速写一篇与自己老师交往的作文,写完后,再将自己的作文与原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训练,以写促读。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 研究性阅读课,就是结合课文内容及写法,提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作计划,再从报刊、书籍及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研究报告。如有位同学根据《范进中举》中高潮部分“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那段描写,联系到了当今社会中人们购买*票的痴迷和中奖后的癫狂心态,并多此进行研究和刻画,写出了小小说《彩票》和议论文《我的彩票观》两篇文章,并与课文《范进中举》进行了比较阅读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一拖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每周或间周拿出一节课外阅读课进行名著、名篇、名段赏析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如学过《出师表》之后,让学生赏析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诫子书》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片段。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让学生欣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和“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

  超前训练课:每单元选一至两道与本单元所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中考阅读题让学生小试牛刀。这种超前性实战训练,可以使初一、初二的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初三学生也能通过训练树立起中考成功的自信心。

  课外休闲阅读课,积累写作素材。充分利用图书室内的报刊、书籍等资源。每周让学生借一报(《中学生阅读报》)、一刊(《作文成功之路》)、一书(《中学生阅读文选》)。另外,为了弥补学校图书资料的不足,学校还在教导处专门安装了一台电脑,另有三名实验教师也分别把自己的家用电脑奉献出来并自费上网专用于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还自筹资金编写了《山村升起的太阳——本校学生发表作品选》、《初中语文现代文/文言文专题阅读训练》、《中学生必读名著导读与训练》、《中学生活页文选》和《校园剪报》等,让学生自由借阅、摘记,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

  5.时间分配

  我校每周六节语文正课,三节语文自习,在阅读实验课时分配上大体实行“三三制”,即教材学习、课外阅读训练和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别都是两节正课、一节自习。需要说明的是,每周仅用两节正课完成教科书中基本篇目的学习,学习时间似乎有些紧。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认真地做一些取舍。我们的做法是,除文言文外,一篇课文在大预习阅读的前提下,尽量用一节课讲完。教材一般每单元重点讲解一至二课,采取解剖一只麻雀,弄清一种文体,学会一种阅读方法,为与课文相配套的两篇课外文章提供范例。

  初中实验报告 2

  实验目的:

  1、了解什么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2、掌握让生命变得香甜的方法。

  实验器材:

  两根名为生命的试管、一些彩色液体(名为亲情的蓝色液体、名为友情的紫色液体、名为爱情的红色液体、名为珍惜的白色液体、名为忽视的黑色液体)

  实验步骤:

  1、将部分蓝色、紫色、红色液体倒入试管一,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2、将全部白色液体倒入试管一,与其他液体一同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3、将剩余蓝色、紫色、红色液体倒入试管二,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4、将全部黑色液体倒入试管二,与其他液体一同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实验效果:

  1、未倒入白色液体前,试管一呈彩色且无味。

  2、与白色物体一起搅拌均匀后,试管一呈彩色并散发淡淡的幸福甜味。

  3、未倒入黑色液体前,试管二呈彩色且无味。

  4、与黑色液体一起搅拌均匀后,试管二呈黑色并散发淡淡的遗憾酸味。

  分析与论证:

  由步骤1、3呈现的效果可知,生命因为拥有亲情、友情、爱情而多姿多彩。由步骤2、4可知,是珍惜让生命散发香甜。

  实验感悟:

  1、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最初如同一根空荡荡的试管,平淡、空虚、乏味,之后因为有了无私的亲情、热烈的友情和恬静的爱情而渐渐变得生机勃勃,带给人无限的优美和深刻的遐想。

  2、珍惜生命:“生命如花落,年华似水流”,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生命时光,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更多美好的'瞬间和更多动人的画面——试着用一颗执着的心面对理想,用一颗淡定的心面对名誉,用一颗乐观的心面对挫折,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亲情,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友情,用一颗忠诚的心面对爱情。它们组成的生命必定足以让我们感动不已,回味无穷。

  3、感谢生命:没有生命,我们岂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成功与失败,体会一切悲伤与快乐,看到一切喜悦与忧伤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对于我们的赏赐呀!是生命让我们拥有了这一切,我们难道不该感谢生命吗?

  让我们用一颗美好空灵的心,去交融生命感动生命,用一颗深情万种的心情去传递生命释怀生命,用一颗诚恳珍惜的心去沟通生命感谢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感受到生命中的无数美丽!

  初中实验报告 3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初中实验报告 4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初中实验报告 5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

  初中实验报告 6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实验报告 7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初中实验报告 8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

  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

  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实验报告 9

  探究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实验报告 10

  【探究内容】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探究目的】

  1、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学会进行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探究器材】

  种子100粒、5个能盖紧的罐头瓶、小勺一个、餐巾纸10张、标签纸5张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光的强弱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水的多少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影响吗?温度的高低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空气的流通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

  做出假设:光的强弱、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制定计划:准备100颗绿豆种子,5个有盖的瓶子,10张纸巾,5张便利贴。1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2号瓶的水不但能湿透纸巾,而且能把种子淹没,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3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用盖子把瓶子盖上,使瓶子空气不能流通;4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冰箱里,尽量使瓶子里的水不结冰;5号瓶不放水,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实施计划:每天都进行实验并观察5个瓶子有什么变化,再把每天的变化都纪录下来。

  分析结果:1号瓶大部分能发芽;2号瓶的种子皮破了,但不能发芽;3号瓶只有少许发了芽;4号瓶和5号瓶没有发芽

  得出结论:想要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适宜的光度;需要适量的水分,温度也要控制好,空气的流通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没有光度、水分和温度大,相对来说,空气流通的影响较小。

  这个实验很简单,我们在做实验要分以上几步完成,就会很容易的完成实验。

  【交流与评估】

  1、根据你的问题和假设,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XX每组应有多少粒种子?XX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2、对照组应提供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应该如何?

  3、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与对照组相同?

  初中实验报告 11

  (一)、声学实验

  1、声音的产生和空气能传声在一只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纸屑,敲击塑料瓶,可以观察到瓶底的小纸屑跳动起来,而不敲击时发现瓶底的小纸屑并不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二)、电学实验

  1、绝缘体用导线将电源、小灯泡、开关和塑料瓶连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发光,说明塑料是绝缘体。

  2、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三)、光学实验

  1、光的折射透过盛水塑料瓶,看书本上的字,会字变大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当然,学生在观察时还发现了其它一些独特的现象,收获很大。

  2、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

  (四)、热学实验

  探究白色和黑色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太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后,看看谁的温度升得高。温度升得越高,说明其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其吸热能力就越强。

  (五)、力学实验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双手挤压塑料瓶,可以使瓶发生不同程度的凹陷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果施加的力越大,瓶子的形变程度也就越大,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用手推装满水的塑料瓶使其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推力方向不同,塑料瓶运动的方向也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将装满水的塑料瓶竖立在桌面上,用手指推瓶盖与瓶身,发现推瓶盖时瓶子更容易倾倒,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2、物体的惯性用手将一塑料瓶扔出,离开手后瓶仍然继续朝前运动,说明物体具有惯性。将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向它的侧面吹气,它会很容易被吹的滚动起来。当将瓶中装满水再用同样的力吹它时,它却不容易被吹动。当用同样的力使它们滚动起来时,装满水的瓶子滚动的较远。这些现象说明:质量大的物体不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3、物体受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将一塑料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此时瓶子受到重力与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将一塑料瓶抛出后,瓶子最终落回地面,说明它受到重力的作用。瓶子在空中作曲线运动,说明它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改变的。

  4、探究摩擦用手抓住一塑料瓶,瓶子没有落下来,说明它受到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将一塑料瓶放在水平地面上,使其从同一位置分别向前滑动和滚动,比较两次运动中所用推力的大小。前者是滑动摩擦,后者是滚动摩擦,而且还可得出结论:“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大大减小摩擦”。

  5、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将装有一半水的塑料瓶竖放在一块软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情况;再将塑料瓶内装满水,重新竖放在这块软海绵上,比较这两种情况中塑料瓶对海绵的作用效果,从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把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分别竖放、倒放在海绵上,观察并比较海绵的凹陷情况,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6、探究液体压强在一塑料瓶的瓶口包上一橡皮膜,将其瓶口压入水中,橡皮膜发生凹陷,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塑料瓶的侧壁上的不同高度的地方扎三个小孔,再往瓶内倒水,比较水从孔中喷出的远近,最终得出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7、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在一塑料瓶内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紧压在瓶口,然后使瓶口朝下,发现硬纸片能托住水,有力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也可将热水灌入塑料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用自来水冲瓶子,可观察到塑料瓶被压瘪,并伴有变形时产生的响声,也能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

  8、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塑料瓶中装上适量的水,左手拿着一支吸管竖直插入瓶内水中,右手横拿着另一支吸管,将嘴对着横管的一端用力吹气,观察管内液面和管口的情况,从而得出“流体流动,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的结论。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敲打塑料瓶,手感到较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0、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将塑料瓶的底部剪去,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落在瓶颈处,从上面倒水,直到水满后,乒乓球也不会浮起来,而只有用手从下面堵住瓶口时,乒乓球才会浮起来。从而说明浮力就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

  11、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

  12、能量转化把塑料瓶向高处抛,观察塑料瓶的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可演示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化。

  随处可得的塑料瓶能做出如此多的实验,同学们在学习中兴趣一定很浓,其实可用塑料瓶做的实验还很多,例如可以替代烧杯、量筒、漏斗、溢水杯等实验器材,声音与能量、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潜水艇模型、土电话、喷泉、闭口浮沉子等的实验装置。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初中实验报告 12

  实验名称

  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目的`

  正确地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做好排水集气的准备

  实验器材、药品

  大试管(Ф32mm×200mm)、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若干块、集气瓶(125mL)、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

  实验步骤

  1. 检查仪器、药品。

  2. 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3. 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 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要求装配好气体发生装置。

  5. 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6. 拆除装置,整理复位。

  初中实验报告 13

  引言

  物理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介绍一项有趣的物理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可以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验证这一现象。

  实验材料

  1、光源:手电筒

  2、屏风:一张白纸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

  实验步骤

  1、将手电筒置于桌子的一端,打开,并朝向屏风。

  2、在手电筒和屏风之间放置隔板,使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屏风上。

  3、观察屏风上的光亮区域,并移动隔板,观察光亮区域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隔板不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时,屏风上出现了明显的阴影,光线无法照射到屏风上。当隔板被移开时,光线能够直线传播到屏风上,形成明亮的光斑。这一结果表明光线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这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直线传播的`理解,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对我们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于科学实验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结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本次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信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热爱科学,善于动手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2、《物理学习指导资料》

  3、互联网资料:物理实验视频和教学资源

  初中实验报告 14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初中实验报告 15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

  锥体上滚演示仪

  【注意事项

  1、不要将椎体搬离轨道

  2、椎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滚动式摔下来造成损坏报告部分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 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 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 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初中实验报告 16

  实验目的:

  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实验器材:

  平面镜、一张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

  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上图所示;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录每次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初中实验报告 17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实验报告 18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初中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8-17

初中实验报告11-29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5-16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4-22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04-18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04-19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11-06

(优秀)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1-12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03-21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5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