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经典(1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验报告 ,欢迎大家分享。
实验报告 1
蔬菜农残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检验必须经过抽样、样品登记、样品检验、报告输出、数据汇总几个阶段.首先在样品登记阶段时,检验机构抽样人员必须对进入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品种进行抽样,然后立即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业主的身份及车辆等信息.样品登记后应该进行样品检验,检验数据应输入管理系统中,经校核后作为最终检验结果存档,然后出具检验报告.所有检验数据必须于第二天上报检验机构总部,再由检验机构总部上报市政府备案.因为本部距离农残检验站很远,这段工作通常是第二天由专人开车到农残检验站获取检验记录单再回质检机构总部录入汇总,这种工作方式费时费力,无法满足工作要求,需要设计出即时数据传输功能.另外检验报告出具后需在检验机构总部存档,因此还需设计出检验数据查询功能供管理者和使用者对检验数据进行查询统计.
一、PRIM的体系结构
PRIM系统的架构分为数据库部分和客户端部分和数据上传部分,数据库部分采用MSSQL数据库,客户端采用.net技术开发.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客户端装在检验部门、总部管理部门,登记人员、检验人员、管理员和总部管理人员根据各自权限分别可进行登记、检验、检验数据处理、权限设定、各种查询、数据上传等工作.总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和及时调用、查询、分析检验结果.通过开放接口,实现总部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现场实现对接,从而提高检验数据上报时间,简化操作步骤.检验数据保存后,通过PRIM系统提供的接口,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调出检验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汇总,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另外,使用者可以通过查询统计调用需要的数据.
二、系统模块设计
3.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包括数据库设计、人员设置、基本信息设置等部分,数据库部分可以采用ACCESS、SQL等数据库,ACCESS数据库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十分方便,利用ACCESS处理十万条级以下记录数据时速度快且操作方便.但是如果处理大的数据(百万条记录以上)以及复杂查询ACCESS有时不稳定易导致系统崩溃,另外,ACEESS数据库适用于单用户还可以,在处理多用户时就显得数据处理能力不够.相比较而言,MSSQL具备相对稳定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但是查询设计代码编写复杂,不容易被开发掌握,作为一个重要的检验管理系统,稳定是第一要的,而且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达到几千条,很快就会超过几十万条记录,所以农残检验管理系统采用SQL数据库是合适的.客户端采用.net作为编程语言.
3.2报告输出模块
报告输出的形式有多种,可以采用数据链接的方式实现管理系统与OFFICE文档的输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开发方便,适应性强,缺点是不稳定,有时会出现乱码现象.第二种方法是采用.net语言把报告写在编码里,这种方法比较繁琐,开发周期长,但是功能强大.系统工作稳定,不会出现乱码现象,所以报告输出方面采用.net编程方式进行.
3.3数据汇总查询
在进行信息查询和统计时,经常同时牵涉到几个数据表,这就必须考虑数据表之间的数据关联性[1].数据汇总的实现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现,首先可以编程实现,即通过ADO.NET实现各种查询统计的功能,在多层次查询时可以采用普通的组合查询方式,也可采用“SHAPE...APPEND”以及“SHAPE...COMPUTE”等高级语句生成关系层次和参数化以及组合层次进行复杂条件的查询.其次,也可采用在数据库实现编写存储过程再调用的查询方式.数据远程传递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远程服务器和本地服务器的硬件对接,数据的实时性、数据传递的便捷性、数据的大小、及远程查询等诸多软件对接问题,对此,作者专门开发了LDTD(LONGDISTANCETRANSPORTDATA)技术,用于处理远程数据传递问题.远程数据传递应注意的问题是数据传输以4096个字节为一个单位,所以每次数据传递尽量优化在4096个字节以下,这样的传输才能快捷.
三、应用实例
是按照鞍山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要求开发的PRIM系统的运行界面.抽样登记人员从登录窗口登录主界面后,输入基本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产品检验编号,然后通过任务界面提交检验申请并发送,这样,检验员接到任务后开始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然后上传检验结果.在所有的检验测试数据都输入到系统数据库进行保存后,检验员还可以查询登记情况和检验结果.管理人员及其他需要用到检验测试数据的人员可以通过查询统计模块进行查询、统计,并可以生成相应的分析图,使得相关部门可以直观地看到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甚至还可以预测一定时期内农产品农药残留的走势,为其做出相应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没有使用PRIM计算机管理程序之前,检验人员做完实验后用word文档出具一份检验报单告需5min左右时间,200份检验报告需要1000min左右.加上汇总及改错等时间,处理检验的时间需要一个人用大致1040min去完成.而使用PRIM计算机管理系统后,处理一份报告平均只需1min完成,200份检验报告共需200min左右时间,同时出错率低,数据实时上传,无需汇总,合计共省去约940min宝贵时间,处理检验报告工作量是未使用计算机管理程序时工作量的1/5.经使用单位使用,5个人的工作量可以4个人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得到了使用单位的认可.
四、结束语
实验报告 2
一、实验目的
1.能够制作I/O分配表;
2.能够独立完成程序的编辑;
3.能够调试并运行程序;
4.能够学以致用,把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来控制电机的运行;
5.能够在所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电机有一些新的功能;
二、实验内容
(1)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及运行(必须实现)
(2)可以延时自动切换正反转,可以手动,或者其他控制想法,可自由发挥。视实现难度评分。
I/O分配表
输入信号正转开关SB1反转开关SB2停止输出信号正转反转
程序:
I0.0I0.1I0.2Q1.0Q1.
三、小结与体会
通过本次试验,使我对“运动控制系统”这门课程中电机的运行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通过程序控制电机的启停,以及正反转的转换,形象的展现出在理论课上所学习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麻烦不少,就像正反转不能同时运行,否则会损坏电机,因此在编程时的自锁与互锁就尤为重要,而且三相电的连线方法也必须正确,否则无法正常运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战胜困难,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果实。
实验报告 3
网络综合布线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规范化的施工和高质量的维护必须被高度重视。在工作中我承担着医院信息化布线的具体工作。 常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刚开始接触布线工作的时候,是由我们单位科室的主任交代的维护任务,只提供了具体的配架图和大致情况的介绍。在后续的工作熟悉过程中,我陆续从书城购买了综合布线方面的专业图书学习,首先从理论上给自己补充相关的知识,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同公司方项目经理和施工队之间的交流从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比较公正和客观,才能不被公司方和施工队认为是可以麻痹的对象。
在具体的项目施工过程中,甲方和乙方经常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施工规范的标准。这时需要我们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时完全可以借助监理的专业知识。然而,公司方和施工队也不是完全不可信,多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多向同行咨询请教也是能够避免犯错和能够不断提高的捷径。当然,在听取意见的同时,不能全盘照收,必须多方听取和比较,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必须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案保持敏锐的观察和准备,及时采用性价比合适的适当超前的方案。网络布线的`技术。材料和新方案更新进步很快,我们要时刻掌握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材料工艺,合理科学地选择主流的技术和材料方案,避免一味追求新技术和新材料新方案或者采用即将淘汰和无法适应应用升级的老技术。老材料和老方案。
在具体的布线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积极负责的担负起甲方项目经理的角色,必须加强现场查看和监督工作,避免造成施工不规范或者不符合要求甚至返工的情况发生。否则,等到验收的时候再去发现这些问题,轻则需要返工,重则造成工期的延误,影响信息化项目的进度,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特别是当工程管理不规范,施工队频繁更换人员的时候,更要对乙方项目经理时时提醒,处处监督其施工规范。
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必须按照标准的工作流程办事,而且要持之以恒,严格按照流程的每一步踏踏实实做到位。综合布线从设计。施工。验收到日常维护,各阶段必须要有各种图纸和详细记录。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尤其被忽略和不重视的是日常的维护记录。特别是新增和删除信息点的记录一定要及时准确,要真实地反映到图纸上,以免造成将来维护的困难。
态度决定一切,只要尽心尽责,就不必害怕工作中出现失误,相信每一个失误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必将对以后的工作和其他项目有借鉴作用。惟有对每一项工作报以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把工作做好。 网络综合布线实验报告心得
实验报告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经
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解所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3、能力目标:开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质疑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生难点:
重点: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纵使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补票问题。
难点:在纵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解所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实验报告单、纸杯、矿泉水瓶
学具:每组一装满500ml自来水的矿泉水瓶、纸杯、量杯、大头针、计时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1、出示楼兰古国的复原图和现状图各1张,比照,它发生什么巨大变化?〔缺水,导致沙漠化〕
2、生活中,我们节约用水了吗?出示滴水的`水龙头图片〔没有〕那这样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今天,让我们来做这个滴水的实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30分钟〕
1、出示问题:水龙头平均1分钟滴不多少克:
2、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时间较短,你准备设计什么实验测出1分钟滴水多少克?
3、设计活动方案:
〔1〕各小组汇报、汇总:用盛满水的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扎个孔代替水龙头,用量杯盛滴出来的水,计算这纸杯平均1分钟滴掉多少水,然后再算一算1年会滴掉多少水。
〔2〕实验要求:需要哪些数据?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准备测量的工具。
小组分工,按实验步骤进行。
〔3〕教师说实验工具,各组学生依次摆好。
4、动手实验
〔1〕各组领实验单,记录员负责填写实验单〔每6人为1小组〕
〔2〕教师巡视,各组人员相互合作,进行1分钟滴水实验,并记录下数据。
〔3〕交流汇总:大约2秒钟滴1毫升,1分钟滴30毫升。但有些小组的数据偏大或编小。
〔4〕请操作一次性成功,操作两三次才成功的小组各派代表,谈谈怎么做实验的?讨论发现:未能严格操作计时器,计时时间偏长;扎孔大小不一样,水量大小不同等。
〔5〕通过这个实验,你了解到什么?
〔6〕小结:实验应严谨,应做好合理分工,标准操作。
5、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即1个水成头平均1分钟滴水3克,请计算1年会滴多少水?
〔1〕计算时,需注意什么?指名答复〔小时、天、年〕,每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不同。
〔2〕计算器计算,指名反应:3×60×24×365=15800克
〔3〕把得到的数字分级,读一读,算出的数字大不大?你想说点什么?
6、补充资料
研究说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包含外,每天饮水1400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那么,按1个水龙头平均1分钟滴水3克来计算:
〔1〕一年滴掉的水可供一个人大约饮用多少天?〔指名反应〕
15800÷1400≈1126〔天〕
答:一年滴掉的水可供一个人大约饮用1126天,即三年左右。
〔2〕全校师生按1000人计算,这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用
多少天?〔集体反应〕
15800÷1400÷1000≈1〔天〕
答:这个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用1天。
7、在这次活动中,你的表现怎样?请参照教材90页“自我评价〞栏,评一评吧!
三、稳固拓展:〔3分钟〕
阅读教材第90页,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是全球13亿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再现楼兰古国的现状图片,为了恢复楼兰古国的古文明的欣欣向荣景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3分钟〕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留心观察身边的水龙头是否关紧,是否滴水,应及时处理。
2、列举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建议。
3、在校园内举行第一次“节约用水〞宣传,并在班级制定宣传栏。
板书:
滴水实验
实验工具
实验分工
实验计算与结论:〔〕×60×24×365=〔〕克附:
实验方案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5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豆腐制作的基本原理,探索影响豆腐凝胶质量的因素。
2、比较了不同品种豆腐的加工方法,建立了简便可行的豆腐品质测定方法。
3、采用低温下加入凝固剂,研究了大豆品种、大豆蛋白浓度及大豆蛋白主要组分、不同的凝固剂及其浓度以及加工条件对豆腐凝胶强度、持水能力和豆腐微观结构的影响。
4、调查了稳定豆腐凝胶网络结构的主要化学力;分析了不同类型凝固剂的凝固作用机理。
二、实验原理
豆腐是大豆蛋白在凝固剂作用下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产品。虽然不同品种的豆腐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但都有一个凝固剂与豆浆混合的过程。豆腐生产原理是:先把大豆蛋白质等从大豆中提取出来成为豆浆,然后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大豆蛋白质即凝固形成凝胶体──豆腐。豆浆在一定温度下才能与凝固剂发生作用起凝固效果。凝固剂有酸类(如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钙盐(如石膏)、镁盐(如盐卤)。豆腐的含水量及形态规格不同,可通过凝固时操作及压制成型而调整。中国的`豆腐加工已由手工操作转变为半机械化生产。
用葡萄糖酸内脂为凝固剂生产豆腐,改变了传统的用卤水点豆腐的制作方法,可减少蛋白质流失,并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比常规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且豆腐质地细嫩、有光泽,适口性好,清洁卫生。该方法工艺简便,操作简单,很适合家庭或工厂化生产。
三、 试剂和设备
材料:胡萝卜、韭菜
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钙盐(如石膏)、镁盐(如盐卤)、葡萄糖酸内脂、721分光光度计,高速组织捣碎机,机械搅拌器,恒温水浴。
四、 实验步骤
1、精选:清除杂质,去除已变质、不饱满和有虫眼的大豆。最好选用颗粒饱满整齐的新豆200g。
2、浸泡:冬季14小时—16小时。加水量以没过料面10厘米—15厘米为宜。浸泡好的大豆增重约1倍左右。
3、选新鲜蔬菜或水果,洗干净榨汁。用食用柠檬酸水或纯碱溶液调节pH值在6-6.5
4、磨碎:按豆与水之比为1/3—1:4的比例,打成豆浆。
5、过滤:使用离心机过滤,要先粗后细,分段进行。尼龙滤网先用80目—100目的,后两次用80目的。通过三遍洗渣过滤,使渣内蛋白质含量不超过2.5%。过滤后边合并滤液,但注意加水量。一般过滤时一公斤大豆加一公斤水,1千克大豆加水总量(包括前几道工序)为7千克—8千克。
6、煮浆:煮浆对豆腐成品质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通常煮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敞开锅,另一种是使用密封煮罐。使用敞开锅煮浆,煮浆速度要快,时间要短,不超过15分钟。锅开三次后,立即放出浆液备用。使用密封煮罐煮浆,可自动控制煮浆各阶段的温度,煮浆效果好。
7、调配:每50ml豆浆中加8-10ml的浓缩菜汁。(胡萝卜汁,韭菜汁)
8、加入凝固剂:待豆浆冷却到80℃左右时,
①内酯豆腐:加入葡萄糖酸内酯,添加量为豆浆量的0.2%—0.4%,搅拌均匀。
②普通豆腐:加氯化镁,加至出现芝麻烂花时为止。 点后加盖保温30分钟-40分钟,待浆温降到70℃时,即可包装。
9、装盒:加入凝固剂后即可装盒制成盒状内酯豆腐;或待其冷却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压榨滤水后出售。
五、 注意事项
使用密封煮罐煮浆,可自动控制煮浆各阶段的温度,煮浆效果好。但应注意温度不能高于100℃,否则会发生蛋白质变性,从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将浆煮至90℃—100℃会产生泡沫,可加入消泡剂消泡。
实验报告 6
前言
纸层析法 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
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但不如GC、HPLC应用普遍。在
做叶绿体色素分离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合,将滤纸一段进入混合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较多者色素带也较宽。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 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添加剂及化妆品行业。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2l世纪全球的主要产业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变更越来越快,工艺改革越来越新。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产量为100万吨,而需求总量是800万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氨基酸的应用在食品工业占61%,在饮料工业占30%,医药、日用化工、农业、冶金、环保、轻工、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
氨基酸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应用:
(1)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2)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3)在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应用
(4)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5)在农业上的应用
(6)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氨基酸工业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传统的氨基酸生产方法
(2)运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氨基酸
(3)大力发展药用中间体,具体为:
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逐渐成为药用中间体
②非天然氨基酸是合成活性药物的重要原料
③生产高附加值的非天然氨基酸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配层析的原理,学习氨基酸纸层析法的操作技术(包括点样、平衡、展层、显色)。
(2)学习未知样品的氨基酸成分(水解、层析及鉴定)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纸层析是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当有机相流过固定相时,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2)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用比移值Rf值表示。
(3)Rf=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4)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装置与试剂
(1)氨基酸标准液(1mg/ml)
亮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标准液。
(2)80%甲醇
(3)0.1%茚三酮丙酮溶液
(4)氨基酸混合液(每种氨基酸500mg/mL)
(5)正丁醇
实验仪器
(1)新华滤纸×1
(2)培养皿×1
(3)电热鼓风干燥箱×1
(4)吹风机×1
(5)毛细管×4
(6)针、线、尺×1
(7)钟罩(高约430mm,直径约290mm,具磨口塞)×1
实验操作
(1)滤纸
选用国产新华 1号滤纸, 6cm×7cm。在距滤纸2cm处划线,用
铅笔在线上标上四个点作为点样位子(留出缝线空间)。
(2)点样
点样要合适,样品点的太浓,斑点易扩散或拉长,以致分离不清。用毛细管吸取氨基酸样品,与滤纸垂直方向轻轻碰触点样处的中心,这时样品就自动流出。点样的扩散直径控制在0.5cm之内,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滴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为使样品加速干燥,可用吹风机吹干,但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以免氨基酸破坏,影响定量结果。 将点好样品的滤纸两侧比齐,用线缝好,揉成筒状。注意缝线处纸的两边不要接触。避免由于毛细管现象使溶剂沿两边移动特别快而造成溶剂前沿不齐,影响Rf值。
(3)展层
将揉成圆筒状的滤纸放入培养皿内 (注意滤纸不要碰皿壁),当溶剂展层至距离纸的上沿约1cm时,取出滤纸,立即用铅笔标出溶剂前沿位置。
酸溶剂系统:
正丁醇: 80%甲酸:水=15:3:2(体积比),茚三酮2ml。温度25℃,时间1h。
注意:使用的溶剂系统需新鲜配制,并要摇匀。
(4)显色
待展层基本结束后, 置65℃鼓风箱中10-20min,鼓风保温,滤纸上即显出紫红色/黄色斑点。
(5)Rf值的计算
实验报告 7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动手接线,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对PLC基本结构的了解。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PLC逻辑顺序编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三
菱PLC的开发工具软件和软元件。
二、实验内容
三、硬件电路图将PLC与实验装置上面的接线端子连接,通过PLC来对上面的电机进行控制。
四、PLC梯形图
PLC梯形图如下:
I/O分配如下:
五、工作原理
当启动按钮SB1按下时,X0接通,系统进入工作状态,当停止按钮SB2接
通时,X1接通,系统停止工作。
当SB1按下而SB2断开时,且电机没有进行正转或反转,此时若按下SB3,即正转按钮,,则X3接通,此时Y0输出为1,正转接触器KM1吸合,电机正转。同理按下SB4,则X3为1,Y1为1,KM2吸合,点击反转。
若电机在正转过程中按下SB3,则电机停止正转,寄存器M1接通,而后计时器T0进行2秒计时,计时完成后T0为1,X1,X2,Y0均为0且M1为1,则Y1接通,进入反转。同理课设计电机反转过程中按下正转按钮后延时2s进入正转。
六、使用说明书
按下启动按钮SB1,再按下正转按钮SB3.,正传接触器KM1吸合,电机正转。再按下反转按钮SB4,经过短暂延时(2s)后(可以避免机械接触器反应迟钝所造成的事故),反转接触器KM2吸合,电机反转。
实验报告 8
一.实验概述
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要从工件上切下金属,其切削部分必须具备一定的切削角度,也正是由于这些角度才决定了刀具切削部分上各刀面、刀刃和刀尖的空间位置。用于切削加工的刀具虽然种类繁多,具体结构各异,但其切削部分在几何特征上却具有共性。外圆车刀的切削部分可以看作是各类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形态,故此在工程中,是以外圆车刀为例,给出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而刀具几何角度就是描绘切削部分几何特征的参数。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将使同学能增强对刀具切削部分几何特征参数的感性认识,理解切削加工中的切削机理,掌握金属切削理论基础概念。
三.实验要求
1.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的构成要素,掌握车刀静态角度的参考平面、参考系及车刀静态角度的定义:2.了解车刀量角台的结构,学会使用量角台测量车刀静态角度或CAD软件测量3D模型车刀角度;3.绘制车刀静态角度图,并标注出测量得到的各角度数值。
四.实验内容
1.使用车刀量角台测量车刀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2.使用CAD软件测量3D模型车刀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注:根据实验时数可选1或全选)
五.实验原理
车刀的静态角度可以用车刀量角台进行测量,其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车刀静态角度的定义,在刀刃选定点上,用量角台的指针平面(或侧面或底面),与构成被测角度的面或线紧密贴合(或相平行、或相垂直),把要测量的角度测量出来。
3D模型车刀角度可通过CAD软件辅助作图测量得到和标注。
六.实验数据处理
1.实体车刀实验数据
(1)实验刀具为外圆车刀
(2)实验刀具材料为高速钢
(3)实体车刀实验数据记录表
(4)实体车刀角度测量标注图
2.卓越班:3D模型车刀实验数据
(1)3D模型车刀角度标注图
(2)3D模型车刀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报告 9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密度的原理。
了解比重瓶法测密度的特点。
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物体的密度,为物体质量,为物体体积。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密度有以下三种方法:
1、对于形状规则物体
根据,可通过物理天平直接测量出来,可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相关长度,然后计算出体积。再将、带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2、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密度。
测固体(铜环)密度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为。如果将固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称衡,得到的质量分别为、,则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② 测液体(盐水)的密度
将物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水和待测液体(盐水)中,测出其质量分别为、和,同理可得
③ 测石蜡的密度
石蜡密度
---------石蜡在空气中的质量
--------石蜡和铜环都放在水中时称得的二者质量
--------石蜡在空气中,铜环放在水中时称得二者质量
3、用比重瓶法测定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小颗粒的密度
①测液体的密度
。
--------空比重瓶的质量
---------盛满待测液体时比重瓶的质量
---------盛满与待测液体同温度的纯水的比重瓶的质量
.固体颗粒的密度为。
----------待测细小固体的质量
---------盛满水后比重瓶及水的质量
---------比重瓶、水及待测固体的总质量
三、实验用具:TW—05型物理天平、纯水、吸水纸、细绳、塑料杯、比重瓶
待测物体:铜环和盐水、石蜡
四、实验步骤:
调整天平
⑴调水平 旋转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
⑵调空载平衡 空载时,调节横梁两端的调节螺母,启动制动旋钮,使天平横梁抬起后,天平指针指中间或摆动格数相等。
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铜环和盐水的密度
⑴先把物体用细线挂在天平左边的秤钩上,用天平称出铜环在空气中质量。
⑵然后在左边的托盘上放上盛有纯水的塑料杯。将铜环放入纯水中,称得铜环在水中的质量。
⑶将塑料杯中的.水倒掉,换上盐水重复上一步,称出铜环在盐水中的质量。
⑷将测得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测石蜡的密度
测量石蜡单独在空气中的质量,石蜡和铜环全部浸入水中对应的质量,石蜡吊入空中,铜环浸入水中时的质量。代入公式计算。
4、用比重瓶法测定盐水和不溶于液体的细小铅条的密度
⑴测空比重瓶的质量。
⑵测盛满与待测盐水同温度的纯水的比重瓶的质量。
⑶测盛满盐水时比重瓶的质量。
⑷测待测细小铅条的质量。
⑸测比重瓶、水及待测固体的总质量。
5、记录水温、湿度及大气压强。
五、数据及数据处理:
(一)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铜环、盐水和石蜡的密度
水温 水的密度 湿度
大气压强
136.32 120.55 119.76 49.24 118.74 170.25
铜块密度
盐水密度
石蜡密度
(二)用比重瓶法测密度
测定盐水的密度
水温 水的密度 湿度
大气压强
26.55 74.57 76.27 0.05
待测盐水的密度
测定细小铅条的密度
水温 水的密度 湿度
大气压强
32.36 74.57 104.20 0.05
待测铅条的密度
六、总结:
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
掌握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掌握了采用比重瓶测密度的方法。但让液流沿着瓶壁慢慢地流进瓶中,避免在瓶壁产生气泡较难。
通过处理数据,进一步熟悉了有效数字、不确定度等基本物理概念,并掌握了其计算方法。
实验报告 10
实验内容
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
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
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
实验报告 11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问题和建议:
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实验报告 12
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在各种领域应用普及,并要求LED具备有调光功能。在现在的几种调光技术中,从简单的可变电阻负载到复杂的脉冲宽度调制(PWM)开关,每一种方法均有其利弊。PWM调光的效率最高,电流控制也最精准。本文以LED驱动器LM3405为例,论述LED在调光时的特性,例如亮度与正向电流的关系、波长的变化(色移)和控制器的工作周期限制等。
1、LED驱动器工作原理
由于LED的功率低于1 W,所以可用任何类型的电压源(开关器、晶体管)和串串联电阻建构一个电流源。对于少数光线输出端电流的改变而造成亮度和颜色的变化,人的肉眼是不容易察觉出来。不过,一旦将多个LED串联,该稳压器便必需担当电流源的角色。这是因为LED的正向电压VF会随正向电流IF变化,图1是LED波长随着正向电流IF变化图,而该变化对于每个LED都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批产品也有区别。在较大的电流下,光线的强度变化通常约为20%。而 LED制造商一般都会采用较大的VF范围来增加亮度和颜色,因此上述情况尤其突出。然而,除了电流外,正向电压还会受到温度影响。假如只采用镇流电阻器,则光源的颜色和亮度变化很大,而唯一可确保色温稳定的方法是稳定前正向电流IF。
大部分设计人员只习惯为LED设计稳压器,但在设计电流调节器方面显然有不同的要求。电压输出必须要配合固定的输出电流。虽然在大多数应用中, LED驱动器的输出电流可容许误差±10%,而直流电流的输出纹波更可高达20%,一旦纹波超出20%,人的肉眼便会察觉到亮度的变化,假如输出纹波进一步增加到40%,肉眼就无法承受。
2、器件和设计实例
一般而言,电流调节器的设计都需使用比较大的电感以使电感电流IL的变化少于20%。这里可采用LM3405,即使电感由于1.6 MHz的高开关频率而变得较小,仍可发挥很好的效用。LM3405性能参数如下:
控制方法:
封装:电流模式 TSOT-6
最大输入电压: 15V
应用:工业照明 1A 1~22uF 4.7~10uH 驱动电流: 输出电容: 电感:
3、脉冲宽度调制调光技术
PWM控制是降低LED光线输出的最佳方法。这种控制方法可在保持控制器2高效工作的同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颜色输出。在衡量调光质量方面,对比度CR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光线输出的控制越精准。现今,有些驱动电路制造商声称其产品的调光频率可以高至开关频率的50%,因而可获得良好的对比度。理论上,这是有可能的,但这要求稳压器必须在不连续导电模式(DCM)和连续导电模式(CCM)之间正常工作,而这种工作对于设计而言未必是最好的方法。然而,设置PWM频率比开关频率高一级,其稳定性最好。实验数据显示,采用LM3045,调光频率为5 kHz时,稳定性最好。
设置最低调光频率下限是基于:当开关频率低于100 Hz时,肉眼便可看到抖动或闪烁。至于最高频率上限是调光脉冲施加器件后,电路所需的启动时间。以LM3405为例,器件首先会经历一个通电重设,之后进入软启动。整个延迟直到LED电流被完全建立约为100μs,而额外调光脉冲的上升时间(tSU)和下降时间(tSD)会跟随最低调光脉冲到达。
DDIM(min)=(tD+tSU)/T
计算对比度,假设fDIM=1 000 Hz、TDIM=1 ms, 从LM3405数据资料中得知tSU=20μs,则对比度CR为:
DDIM(min)=(20μs+100μs)/1 ms=0.12,则对比度CR=1/DDIM(min)=8.3
从上式可明显看出,若要得到较佳的对比度,则降低调光频率fDIM。在调光频率100 Hz下,对比度CR为83。但效果比起LM3404并不算高,因为LM3404是专为高对比度而设计的,在500 Hz下LM3404的对比度可达655:1,适用于显示器背光灯和机器显示。对于一般的照明应用而言,对比度接近100即可。然而,LM3405可提供最简单和最小型的1 A LED调光驱动器解决方案。将关机和调光功能结合到一个引脚上,封装尺寸缩少70%(比较PSOP-8与TSOT-6封装),但启动时间却增加至100μs。
实验报告 13
霉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活。环境中影响霉菌生活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水、温度、氧气、食物种类等;生长在同一块食物上的霉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则属于生物因素。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主要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以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在家庭完成。 【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习设计简单的表格用以记录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
3.练习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解释温度是否影响霉菌的生活。 【材料器具】
馒头2块(或面包)、干净的食品袋2个、冰箱。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2.尝试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作出假设。
你认为影响霉菌生活的是: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每个实验通常只研究一个可变因素。本实验首先探究的可变因素是: 。(温度或湿度)
4.实施实验并记录
每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两组食品表面的变化,直至最初长出的霉菌变色。要坚持每天做好观察和记录:
注意:(1)你们可以用文字或绘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也可以配以照片。(2)记录应真实,并尽可能详细。
海阳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
(4)请用绘图或照片的方式展示两组实验的最终结果。
5.分析实验现象
检验预期与实验结果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异,你们的解释是:
你们对最终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实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6.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讨论】
1.你们认为选用什么样的食品容易长出霉菌
2.你们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其他组的一致吗
【思考】
1.如果想要“探究不同食品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你将如何设计实验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呢
2.你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其他条件(如湿度、氧气等)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实验报告 14
一、试验目的
1、学会互感电路同名端、互感系数以及耦合系数的测定方法。
2、理解两个线圈相对位置的转变,以及用不同材料作线圈铁芯时对互感的影响。
二、原理说明
1、推断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方法
(1)直流法
如图19-1所示,当开关S闭合瞬间,若毫安表的指针正确,则可断定“1”,“3”为同名端;指针反偏,则“1”,“4”为同名端。
(2)沟通法
如图19-2所示,将两个绕组N1和N2的任意两端(如2,4端)联在一起,在其中的一个绕组(如N1)两端加一个低电压,用沟通电压分别测出端电压U13、U12和U34。若U13是两个绕组端压之差,则1,3是同名端;若U13是两个绕组端压之和,则1,4是同名端。
2、两线圈互感系数M的测定。
在图19-2的N1侧施加低压沟通电压U1,测出I1及U2。依据互感电势E2M≈U20=MI;可算得互感系数为 M=U2I1
3、耦合系数K的测定
两个互感线圈耦合松紧的程度可用耦合系数K来表示 K=M/L1L2
先在N1侧加低压沟通电压U1,测出N1侧开路时的电流I1;然后再在N2侧加电压U2,测出N1侧开路时的电流I2,求出各自的自感L1和L2,即可算得K值。
三、试验设备
1、直流电压、毫安表;
2、沟通电压、电流表;
3、互感线圈、铁、铝棒;
4、EEL-06组件(或EEL-18);100Ω/3W电位器,510Ω/8W线绕电阻,发光二极管。
5、滑线变阻器;200Ω/2A(自备)
四、试验内容及步骤
1、分别用直流法和沟通法测定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直流法
试验线路如图19-3所示,将N1、N2同心式套在一起,并放入铁芯。U1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然后转变可变电阻器R(由大到小地调整),使流过N1侧的电流不超过0.4A(选用5A量程的数字电流表),N2侧直接接入2mA量程的毫安表。将铁芯快速地拔出和插入,观看毫安表正、负读数的变化,来判定N1和N2两个线圈的'同名端。
(2)沟通法
按图19-4接线,将小线圈N2套在线圈N2中。N1串联电流表(选0~5A的量程)后接至自耦调压器的输出,并在两线圈中插入铁芯。
接通电路源前,应首先检查自耦调压器是否调至零位,确认前方可接通沟通电源,令自耦调压器输出一个很低的电压(约2V左右),使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小于1.5A,然后用0~20V量程的沟通电压表测量U13,U12,U34,判定同名端。
拆去2、4联线,并将2、3相接,重复上述步骤,判定同名端。
2、按原理说明2的步骤测出U1,I1,U2,计算出M。
3、将低压沟通加在N2侧,N1开路,按步骤2测出U2,I1,U1。
4、用万用表的R×1档分别测出N1和N2线圈的电阻值R1和R2。
5、观看互感现象
在图19-4的N1侧接入LED发光二极管与510Ω串联的支路。
(1)将铁芯渐渐地从两线圈中抽出和插入,观看LED亮度的变化及各电表读数的变化,记录现角。
(2)转变两线圈的相对位置,观看LED亮度的变化及仪表读数。
(3)改用铝棒代替铁棒,重复(1),(2)的步骤,观看LED的亮度变化,记录现象。
五、试验留意事项
1、整个试验过程中,留意流过线圈N1的电流不超过1.5A,流过线圈N2的电流不得超过1A。
2、测定同名端及其他测量数据的试验中,都应将小线圈N2套在大线圈N1中,并行插入铁芯。
3、照实验室各有200Ω,2A的滑线变阻器或大功率的负载,则可接在沟通试验时的N侧。
4、试验前,首先要检查自耦调压器,要保证手柄置在零位,因试验时所加的电压只有2~3V左右。因此调整时要特殊认真,当心,要随时观看电流表的读数,不得超过规定值。
实验报告 15
一、设计题目描述:
(描述自己系统实际实现了的功能,使用到的相关硬件器件和软件工具,控制在一页左右)
二、系统软硬件功能划分:
(根据前面的题目描述将系统细分成多个子功能模块,并且划分出哪些功能由硬件实现,哪些功能由软件实现,比如时钟电路采用外接震荡电路还是使用单片机自带的时?,复位采用上电自动复位还是手动复位?时钟调整功能设计了几个按键控制?这些按键是通过I/O端口扫描还是外部中断触发等等。控制在两到三页左右,适当绘制图表。)
三、硬件电路设计:
(围绕proteus软件绘制并且运行通过的电路设计图展开相关电路及元器件的必要性描述,插入相关截图,如果电路图较大可考虑分成几个小图,控制在三到四页左右。)
四、硬件电路板设计:
(围绕Protel 软件绘制的电路图及PCB图展开必要的描述说明,插入相关截图,电路图可以考虑分成几个小图,PCB图可以考虑分不同层的`电路进行截图,控制在两到三页左右。)
五、软件设计:
(时钟控制软件的软件操作流程图设计,软件相关函数、数据结构介绍,关键性实现代码说明,控制在三到四页左右。)
六、软硬件联合调试:
(系统实现过程中问题及解决办法罗列,系统最终运行效果截图,控制在一到两页左右。)
七、实验总结:
(实验的心得体会,控制在一到两页左右。)
【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11-16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5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05-22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8-17
实验报告06-12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范文05-26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8-16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8-16
实验报告范文08-15
物流实验报告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