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时间:2024-08-03 12:49:32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2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4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5

  引言

  物理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介绍一项有趣的物理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可以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验证这一现象。

  实验材料

  1、光源:手电筒

  2、屏风:一张白纸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

  实验步骤

  1、将手电筒置于桌子的一端,打开,并朝向屏风。

  2、在手电筒和屏风之间放置隔板,使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屏风上。

  3、观察屏风上的光亮区域,并移动隔板,观察光亮区域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隔板不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时,屏风上出现了明显的阴影,光线无法照射到屏风上。当隔板被移开时,光线能够直线传播到屏风上,形成明亮的光斑。这一结果表明光线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这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直线传播的理解,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对我们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于科学实验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结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本次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信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热爱科学,善于动手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2、《物理学习指导资料》

  3、互联网资料:物理实验视频和教学资源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6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7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探究报告是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过程的记载和探究结果的书面汇报,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好学生写物理探究报告是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结合物理教学,逐步渗透物理探究实验各个环节,由简到繁,分步指导学生写物理实验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分析与论证环节中要求“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八年级学生初学物理,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就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因此,要学好物理,一定要善于观察,且是有目的的'观察。如在声现象的教学中,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在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中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使学生做到有目的的观察,并要求学生说出观察的结果,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就会有的放矢。以后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由口述到笔录,学生就会自然过渡,感觉写物理实验报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表格设计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初中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测量,如刻度尺、温度计、停表、天平等。这样的物理实验报告的填写就是实验数据记录。最初的实验中我将实验记录表格设计好,在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已经掌握后,要求学生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在“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入射角α反射角γ

  1

  2

  3

  这类实验不要求学生写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这两个要素,“分析与论证”可以改成“测量结果”。但填写实验数据时一定要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也是实验报告内容之一,我开始是要求学生将实验记录填入现成的表格,后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学生逐渐总结出:表头的内容一般为实验次数、要测量的量、要计算的量等,学生自己设计好表格之后,加以展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极大的增强了自信心。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交流

  学生实验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各种实验现象、数据中找出物理规律和得出结论。初中物理实验除了测量性实验,大部分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在测量性实验中,我只要求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仪器使用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思考今后如何改进;在验证性实验中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就是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分析结论前先要注意本次实验目的,然后对现象或数据出现的普遍规律进行总结。如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完成有关测量后(如下表),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因此实验记录中哪些物理量的变化造成机械效率的改变就是分析的重点。

  学生可能会在最初分析时感觉有些困难,我就采取了填空式的实验结论,如本实验结论可以设计为: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其它条件一定时,______。通过分析第1、4、5次实验数据,得出。这样学生在前面问题的引领下,很自然的写出第二空的结论。(由于初中物理重点考查控制变量法,很多实验中也用到了此方法,所以写出结论时注意表达出结论的得出是在哪个物理量被控制不变,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四、实验步骤的练习与设计

  在学习了一学年的物理以后,学生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以上实验报告的环节,并能比较熟练的填写实验报告单。但对于实验设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部分环节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从八年级下开始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就将报告单中的实验步骤设计为填空式,如下:

  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开关处于.

  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V,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3改变位置,使电压表示数变为3V,再次读出示数,并记入对应表格。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电路。

  2、将开关闭合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

  3、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的变化。

  4、将开关合上,使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的变化。

  由于填空式实验报告给出一部分设计思路的提示,进行填空式报告主要是让学生在填空时思考实验关键点、这样设计的原因,当然实验步骤也是为实验目的服务的,每做一个实验前,我都会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一目的,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哪些量需要变化,哪些量要保持不变,怎样做才能实现你的想法。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在明确实验目的之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需要哪些器材呼之欲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设计出基本实验步骤,互相讨论之后加以完善,实验设计能力大大提高。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8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9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0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昆特管,反应来回两个声波在煤油介质中交错从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现象。

  【实验仪器

  电源,昆特管

  【实验原理

  两束波的叠加原理,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谷相遇,平衡点与平衡点相遇,使震动的`现象放大。 报告部分

  【实验内容

  一根玻璃长,管里面放一些没有,在一段时致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接通电源的声波发生器,打开电源,声波产生,通过调节声波的频率大小,来找到合适的频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现象放大,从而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现了剧烈的震动,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静。

  【实验体会

  看到这个实验,了解到波的叠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磁波、声波、光波的世界当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得只是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四、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的能力:写好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确地绘制装置图。过去学生绘的装置图往往比例失调,难以辩认。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方面,首先分析各种仪器的构形,找出每件仪器各部分线条的比例关系及每件仪器部分线条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反复的绘图练习,使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能迅速而正确地画出装置图。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3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

  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

  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8-17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6-06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5-16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4-22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04-18

[荐]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6-13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05-25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热门)06-24

(优秀)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1-12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