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时间:2024-07-24 09:14:56 赛赛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精选11篇)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1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课前活动

  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为解决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导思想。

  实验1: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2: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活动3: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课堂实施过程:

  1、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教学新知:

  (1)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特性》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讲授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之后,对身边出现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本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一节难点。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进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能力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对于生活中的声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还不善于总结归纳。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并保持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尽量通过小实验把声现象转化为可观察的现象,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尊重学生的想法,适时反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影响因素,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发现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它们的决定因素。

  【难点】

  探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练习题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核心,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取的是情境导入的方式,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声不同。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让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是想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介绍乐音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大体感知声音的特性,为下面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在提问中让学生感到不能用生活经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接下来的课堂展开】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通过视频播放男高音和男低音,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声音的异同点,再介绍音调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调高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这些因素进行猜想,这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之后是实验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会演示三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钢尺放于桌子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并保证每次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多次实验,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并仔细听钢尺的发声情况。

  实验二: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

  实验三:用硬纸片划动木梳,改变划动的速度,比较木梳发声有何不同。

  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三个现象,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讨论结果。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及时点拨,并总结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三个易于操作的小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出音调和振动快慢的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过程,增强了分析概括能力,易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接着我会引入频率的概念,先讲解频率的单位及物理意义,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为什么人能听过到蜜蜂飞行时“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学习,然后通过PPT展示生活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讲解完音调之后接下来回会进入响度的讲解,在讲解响度这一特性时我将采用与讲解音调相同的方式,通过实验,进而总结响度的影响因素。在这一环节设置的实验为:

  实验:用不同的力敲打音叉,使音叉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在通过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振动,得出响度大小和振幅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学完响度之后我会带领学生进入音色的学习,通过提问:是否响度和音调相同就可以确定某一声音?提问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播放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音乐《二泉映月》,让学生加以判断,进而得出音色的概念和音色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三特性过程中通过常见的实验,得出准确的结论,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在新知识讲授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会通过习题的形式进入巩固环节)

  列举出几个声现象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属于声音的哪一个特性。如:听声识人属于声音的音色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理解。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回去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并用声音的特性与之相对应做出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梳理,通过作业的形式学生能在课下及时加深对知识的巩固,通过收集类作业也可以发散学生思维】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声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梳子,让学生体验声音音调有高低之分。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科学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通过学习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⑴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⑵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⑶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高低

  ⑴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⑵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⑶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表2-2,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5)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知道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6)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演示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小组实验小纸屑放在桌子上的实验,轻敲和重敲纸屑变化的实验。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30,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3、声音的品质

  ⑴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其他学生补充。

  ⑵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⑶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⑷告诉学生什么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制品、“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声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声音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三)作业布置

  独立完成作业本第三节 第二课时。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5

<title>  声音的特性</title>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1.【活动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下面就是“音调与频率的对应关系”(出示动画:)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 。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讨论: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

  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

  3.波形与频率

  【活动2 】观察声波的波形

  教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并演示: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

  实验结论: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4.振幅与响度

  问: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活动3 】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果: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根据实验结果知道: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继续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那么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 1 ”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 5 ”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5 、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 1 ”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6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

  一、教师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钢锯条(25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

  (1)将锯条1/5伸出桌外;

  (2)将锯条1/3伸出桌外;

  (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

  (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慢

  最低

  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

  (以上问题利用投影)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板书)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板书)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

  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

  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

  (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

  (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7

  教学目的

  1. 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 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 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 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 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 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 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8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

  1、能对生活中音乐的三个特性进行辨别。

  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

  粗细长短不同的饮料管、钢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

  学生聆听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的特性。

  (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声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声音的特性。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音调

  实验探究一:音调的决定因素

  小组讨论猜想声音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括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

  (设计理念:教学“以学为主”,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板书: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件展示:

  ①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③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④大多教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⑤什幺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⑥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学生展示: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至2000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呐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次声波的应用:地震,海啸等伴随有次声波产生。

  自查自纠:参考课件展示,自纠错误。

  (设计理念:学生“先学”、“自查”,教师“后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的喜悦。)

  教师演示:发声体发声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吹粗细长短不同的吸管,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学生分析总结:音调是由频率决定,频率与发声体的长短、松紧、粗细有关。

  短、紧、细,音调高。

  视频: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

  总结:频率(音调)高的波形比较密一些,频率低的波形比较疏一些。

  (设计理念: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响度

  实验探究二:声音的大小和尺子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进行实验: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一样,以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同样长的尺子,观察尺子振动幅度,聆听声音的大小变化,填入表格。

  实验探究三:听老师讲课,前排和后排的同学比较声音的大小。

  (设计理念:将手边的物体应用于物理探究,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练习:黄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3、音色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闭上眼睛,让另一位同学大声说“报告”,请前一位同学猜出是谁发出声音的?

  这位同学为什么能准确猜出是谁的声音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音乐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活动、音乐欣赏体会不同声音的音色,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让学生愿学、乐学,体现了“以学为主”的理念。)

  教师介绍:我们能够辨别出不同的物体发声是靠音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板书: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活动:观察各种乐器发出同一音调时的波形图,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频率相同,振幅相同,但波形不同,说明不同的乐器发出的音色不同。

  想想议议:电子门卫靠什么辨别每个人的声音?

  (设计理念:通过资料“电子门卫”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能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小结:学生填表,小结本节内容。

  反馈练习:

  1、音调表示声音的_____,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所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

  2、响度表示声音的_____。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_____,响度越____。

  3、乐音除了音调、响度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叫______。

  4、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位女高音。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巩固练习: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大。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高。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好。

  2、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水是否快灌满了。其判断的依据:瓶里水位升高,空气柱变短,振动_______(加快或减慢),_______逐渐升高。

  3、“男高音在引吭高歌”中的两个高的意思一样吗?

  (设计理念:通过练习起到巩固作用,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提高学习效率。)

  布置作业:动动手和课后阅读

  (设计理念:让学生能及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9

  【课题】

  声音的特性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思路及方法运用】

  本课是声学中比较重要而且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个概念的区分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物理概念的建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要避免把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乐器将乐音的这三个特性展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演示实验、师生讨论、学生展示、阅读理解、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从而全方位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探究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乐音的感性认识,产生探究乐趣,在研究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再用来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的意义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会加以区分。

  【教学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实验器材】

  演示用:手风琴、口琴、竖笛、吉他、单摆

  学生实验:个别同学自带乐器

  【其他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课

  1、组织教学:同学们好!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愿在这节课上,大家不但能学到知识,更能收获快乐。

  2、手风琴演奏 学生随琴声模唱音阶。

  (手风琴音域宽,到达高音区后学生难以跟上,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跟不上了?(声音太高了)

  3、导出课题:对了,声音是有“高、低”的区别的,在物理学里,我们就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千差万别的:小号声高亢嘹亮,双簧管甜美圆滑,小提琴柔和纤细,大提琴低沉浑厚……那么,声音除了音调不同之外,还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三 声音的特性”)

  二、 民主导学

  1、音调:

  (1)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的,我们这里所说的音调指的就是声音的高低(板书)。

  (2)为什么有些音高而有些音比较低呢?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a.看一看:拆开手风琴,取出一排簧片,学生观察:有的簧片长,有的簧片短,它的排列很有规律。

  b.试一试:用小刀拨动长短不同的簧片,仔细听,发现长的簧片发出的声音低,短簧片发出的声音高。

  c.演示:单摆的线越长,摆动得越慢。

  d.提示:通过刚才的.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

  e.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共同概括: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板书)

  根据上述经验:手风琴的簧片越长越厚,振动时频率 越慢 ,发出的声音就 越低 ;相反,如果簧片越短越薄,振动时的频率 越快 ,发出的声音就会 越高 。

  (3)验证:其它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也是这个道理吗?

  口琴:同手风琴,簧片越长而厚,振动频率越慢,发出的音越低。

  竖笛:通过手指堵按不同的音孔改变空气柱的长短,从而发出了高低不同的音。

  吉他:要求学生弹几个不同音调的音,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他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呢?(通过弦的长短或粗细以及松紧都行。可以联想其它弦乐器:二胡调弦及演奏过程;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区别等)

  概括:管乐器、弦乐器,包括有些打击乐器(如编钟、木琴、架子鼓)都是通过改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来发出不同音调的音的。

  (4)示波器:看看音调不同的音的振动情况。(多媒体演示)

  (5)拓展:表现力非常丰富的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它有88个琴键,音域很宽,几乎包含了音乐中使用的所有音。那么,有没有比它的音更高或更低的音呢?

  感受:20Hz----20000Hz的纯音(多媒体播放)

  老师概括: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音是人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果频率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就叫超声波,这两种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同时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P20第二、三、四段,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过渡:钢琴的表现力丰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音调范围广,还由于它的每个音在发声时还有强弱的不同,钢琴刚刚发明问世时它的英文名字叫“PIANOFORTE”,就是强和弱的意思,那么音的强弱区别在物理学里叫什么呢?------响度

  2、响度:

  (1)响度,即声音的强弱。(板书)

  (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a. 学生演示:在吉他上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同一根琴弦。

  b.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师板书后演示口琴上响度不同的音,并告诉学生,在音乐教学以及生活中,人们所说的音量指的就是响度,以加深学生理解。

  (3)练习加强:

  ①一位男低音歌手在放声歌唱,另一位女高音歌手在为他轻声伴唱,他们中 的音调高, 的响度大。

  ②有位同学在参加器乐比赛前,先要把二胡两根弦的松紧度调节好,这个过程他是在调节琴弦发出声音的 ;他演奏时摁着二胡弦的左手在上下不同的位置移动着是在改变声音的 ,他右手拉弓时非常动情,用力时大时小,这又是在控制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

  提出新的问题:拉二胡的同学和另一位弹钢琴的同学演奏了同一支曲子,可观众一听便知道是哪种乐器在演奏,他们是靠什么辨别声音的呢?

  3、音色:

  (1)游戏:猜乐器(学生现场演奏或多媒体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其他学生辨认)

  (2)概括:你能听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不是依靠音调和响度,而是依据另一个声音的特性,那就是“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人的发声器官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所以发出的音色就不同。“小沈阳”能模仿其他歌手唱歌就是在模仿他们的音色。电子琴可以调出各种乐器的声音也是靠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实现的。

  三、检测导结

  1、巩固练习:

  2、反馈激励:

  3、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探究了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了声音的三个特性,感受到了多种乐器发出的优美动听的声音,最后就让我们在一段美妙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一下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乐音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吧。

  (民乐欣赏)

  谢谢大家的合作,祝大家学习进步,再见。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 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 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 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六、教学小结和反馈延伸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七、课外拓展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评:这一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观察和实验的多种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先以观察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入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等特性,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活中对声音“高低”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音调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钢皮尺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引导他们逐步理解音调由振动快慢决定这一本质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实验所不易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应用和拓展知识。响度的教学注重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认识,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播放丰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有所侧重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1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相关文章:

《声音特性》说课稿12-29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实用03-13

初二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试题07-25

初二物理说课稿11-23

初二物理说课稿9篇11-23

初二物理说课稿(11篇)11-25

初二物理说课稿12篇01-04

初二物理说课稿11篇11-25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