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说课稿

时间:2024-11-12 13:37:39 思颖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比的应用》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说课稿(精选10篇)

  《比的应用》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的应用》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的,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3、变成练习

  五、本课小结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的应用》说课稿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3米:15千米 16厘米:90千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1x 6000000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2、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a、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b、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比的应用》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的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 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 交流

  (4) 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 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习例题3

  (1) 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 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3) 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与检测

  1、水果店运来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比的应用》说课稿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0 40 80 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5)学生阅读“你知道吗”,选择两个比例尺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5×8000=40000(厘米)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40000厘米=400米5:x=1:8000

  x=40000

  40000厘米=400米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课前思考:

  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来求实际距离或者是图上距离。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时,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

  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学生的不同解法,可以归纳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在计算的过程中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在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时,要和学生强调解设中单位还应该是厘米,因为图上距离的单位就是厘米,所以要统一。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感觉自己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充分,没有仔细阅读教材。虽然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计算。但是这节课还是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方法。从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来看,一开始很有必要让学生用比例式来求实际距离或者图上距离。因为尽管课上一再强调在解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但是在练习中仍然有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在学生熟练了以后,接下来的练习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完成。

  其次,我本来认为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可以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两个公式,正如高教导所说上完两节课后,感觉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本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学生自己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之后,自然而然会解决。如果强行让学生去记忆,太匡死学生的思维了。

  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求长方行草坪的面积或者是操场的实际面积,但是题中却没有明确具体的单位,有的学生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有的学生用平方米做单位,我和学生讨论后的想法是是因为没有明确要求,两种答案都可以,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平方米做单位更恰当些,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比的应用》说课稿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练习八第1-3题。

  【设计理念】

  数学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要在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于“比例尺”这样的数学概念,抓住其外延和内涵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

  【学情与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比例尺”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之一。本节课,要通过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握比例尺的内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认识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例尺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比例尺的本质——比例尺是一个比,往往容易因为名称的误导产生歧义,对于由比例尺的规定形式——前项或后项为1,而产生的计算上的易错点,都是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亲近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脑筋急转弯)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去过漳州,那你们坐车从华安到漳州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个多小时),可是有只蚂蚁却只用了4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从华安到漳州的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地图上的图上距离,(板书:图上距离)而我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华安到漳州的实际距离。(板书:实际距离)

  师:看,在这幅地图上(出示第一幅地图)从华安到漳州蚂蚁只用了4秒钟,(出示第二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蚂蚁用4秒钟还能到达吗?(出示第三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呢?

  师:为什么同样是从华安到漳州,有的只需4秒钟就能到达,而有的却到达不了呢?(地图有大有小)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地图,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才说,可先让学生说)是因为人们在制作这三幅地图时所用的比例尺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脑筋急转弯意在激趣引出地图,对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地图,通过“这几幅地图,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三张地图大小不一样,而表示的实际距离却相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聚焦依据比例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相同,从而引出比例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有关比例尺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尺

  1、什么叫比例尺?它是尺吗?是比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自学48页的内容。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你们从书上了解到什么叫比例尺?(嗯,是个比 板书于课题后)

  前项是什么?后项呢?(在板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中加入“:”)

  那就是说只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能求出比例尺,还能写成什么形式?

  你能说说这些比例尺的意义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比例尺上的数字的变化以及这几幅地图的大小变化,你又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一下

  比例尺前项都是1,后项数字越大,图上1厘米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越长,所画出的图形就越小,后项数字越小,图上1厘米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越短,所画出的图形就越大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可能因为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何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在自学中都能真正学有所获?问题引领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上三个问题,聚焦比例尺的内涵,帮助学生清晰把握。】

  3、练习:

  知道了什么是比例尺,如果我想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那要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数据你们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吗?

  ①、一张桌子画在图纸上的高度是8厘米,实际高度是80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③、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6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注意:单位统一

  要化简 结果不带单位(因为它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之后马上呈现三道不同梯度的习题,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二是让学生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4、认识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三个比例尺,你有什么发现?(前项为1)也就是说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小,其实现实中还能见到这样的比例尺(课件出示一些精密零件的图纸)

  看,把比例尺读出来,你有什么发现?(选一个说意义)

  小结:比例尺根据它的作用可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板书)通常情况下,为了计算的方便,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5、认识线段比例尺

  刚才我们认识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它们都叫做数值比例尺。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比例尺(出示线段比例尺)它与数值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学会看线段比例尺。图上每一段都是长1厘米,每一厘米都相当于实际多少千米?

  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叫做线段比例尺

  区别:形式不同,但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

  小结:比例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板书)

  6、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1) 这个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50千米,那你们会将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2)1厘米:50千米= 1厘米:5000000厘米 =1:5000000

  (3)根据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

  小结: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放大比例尺、线段比例尺的意义以及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两种比例尺基本形式之间的转换,并准确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三、课后延伸

  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画图

  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85米,宽30米,把这块草坪按一定的比缩小,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平面图形吗?(1:1000、1:500 1:10000)

  结论:一幅图的比例尺由纸张的大小来决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用比例尺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谈学后体会。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比的应用》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3.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4.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问题: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 =1.6,右式= =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比的应用》说课稿 8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平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平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平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的应用》说课稿 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比。

  2、能正确的求比值,掌握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渗透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是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分数与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的知识放在分数除法的后面进行教学,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学习其他知识以及比例的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因为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学生有生活的一些体验,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情境引入:出示一面国旗联合国旗的图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这是杨利伟在飞船上向人们展示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联合国国旗的`图案,这个图案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可提的问题很多,教师有选择地板书。①长是宽的几倍?②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揭示课题: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对这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新的方法。这就是比(板书课题)

  活动二:

  1、教学比的意义。

  有时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与长的比是10比15。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千米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千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吗?

  3、小组讨论,你是怎么理解比的意义?

  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4、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介绍比号、比表示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①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44的内容。

  ③介绍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方法,并板书。

  5、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比、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a:b= ab=

  区别:比表示两个数关系的式子,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那比的后项能不能为零呢?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足球赛中记录的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需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

  (4)质疑:对本节课的内容你又不清楚的地方吗?

  活动三

  1.填空:

  (1)完成一项工程,甲8天完成,乙12天完成,甲乙两人工作时间的比是():()。

  (2)如果a:b=c,那么a是比的(),b是比的(),c是比的()。

  (3)求比值:72:24,0.8:3.2,1.5小时:20分钟。

  2、完成44页做一做内容。

  3、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想到那些问题?

  六年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6人。

  张师傅5天加工300个零件。2枝钢笔11元。

  《比的应用》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纳概括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重点与难点:

  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并且说一说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

  1、情境诱发

  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扩张等费用,还净多10万元。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分钱的事。(课件)(陈叔叔和王叔叔,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的净利润是10万元。他们两人各应分得多少钱?)

  2.猜猜看,他们是怎么分这10万元钱的?如果我再给你这条信息---(陈叔叔和王叔叔两人投资额的比是2:3,构成例1)你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吗?

  3.陈叔叔和王叔叔各分得多少万元?你会算吗

  1、自主探索

  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

  2、集体交流。

  哪个小组先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要听仔细了哦!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补充交流,听清楚他们的方法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其他同学有意见或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向发言人提问。

  答案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

  3、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和前面的知识联系最密切,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4、分析归纳

  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总数,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

  你们在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按比例分配。

  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

  5、你见到过、听说过现实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吗?

  我省中考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

  证券市场中股票发行是按比例分配的。

  美国总统大选各州选票是按比例分配的。

  在建筑业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按比例分配。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其实在你身上也藏着按比例分配的学问呢!

  出示:身体中的按比例分配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看到这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高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我的头部高度约是多少)

  1.再看例1

  文具厂在张叔叔和王叔叔的经营下,越来越红火。第二年,李叔叔也投资加入。他加入一年后,纯利润可能会达到多少万元?这时,他们三人各得多少万元?出示(这一年,张、王、李三人的投资分别是4万元,5万元,3万元)

  2.尝试解答,同桌互相讨论。

  3.展示交流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

  4.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告诉我们总数,都是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都可以看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比。

  1、有些同学不但数学学得好,还十分爱看书。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书、故事书和优秀作文选。假如你是校长,会把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

  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

  反馈交流。

  有用1:1:1来解的吗?哪种解法最简单?

  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5,两数之比为2:3。求甲数与乙数。

  3、六年级有92名学生参加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第一组与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一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4。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1.在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2.在这节课中,你的同桌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比的应用》说课稿】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说课稿09-02

《比的应用》优秀说课稿07-01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08-06

分数的简单应用说课稿12-08

《比的应用》说课稿(精选14篇)10-20

比的应用说课稿10篇11-05

应用文写作说课稿08-31

圆锥的体积应用的说课稿范文10-25

《比的应用》说课稿(通用15篇)11-07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9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