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

时间:2024-07-05 17:57:56 维泽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 1

  大家好!我是xxx市实验初级中学的xxx,能参加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既能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想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以给汶川捐款的这个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既从侧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体会到体会到分类思想,顺利的引入新课。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在情境的问题中,为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而且问题的创设不能偏离课本,它为学习新课而服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一开始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更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环节:目标解析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有了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序、有方向的进行学习。科学制定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要知道“怎样才能学好”,“ 学到什么程度”,并为课后评价学生“学的怎么样”提供依据。

  所以,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

  第三环节:出示核心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数学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若教师能把数学内容进行加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什么叫同类项?二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会合并同类项。

  第四环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降低难度,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以有趣问题为导向,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心静、脑动、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并对疑点问题进行标注。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所以,本节课第一个知识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让学生观察给出的单项式,要求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关键是这个分类依据,直击概念。这样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紧接着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想一想,温馨提示,判断同类项,考考你,延伸拓展题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六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缄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又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便于点拨,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本环节,先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再问学生这一运算过程像之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然后,趁热打铁,出示课本例题1,能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教师追问,如果每次这样是不是很麻烦,你能试着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法则。

  然后进行课本例题2,学生扮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设计意图: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接着用一道“看谁算得快”一题,让思路不同的两位同学板演,从中体会先化简再求值的简便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第七环节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

  第八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是小结的神圣使命,需要艺术创造。设计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适时小结学法,也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也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节课通过1.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3.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来达到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第九环节:目标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检测题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在试题设计上,应将知识、素质、能力的考查统一起来,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题目。提高创新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增强答案的发散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第十环节:作业布置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几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第二题求代数式的值,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三、四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 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辨别、探究、合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和多项式等内容,具备了学习本节所必须的基本运算技能。在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通过代数式的运算来解决问题、进行推理的活动,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先用课件展示三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加以分类,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分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具体生活经验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让学生在下列单项式中找出具有共同特征的单项式,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指导学生先观察各式,再分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强化概念: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说明理由。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 3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说课活动,我感到很荣幸。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节课知识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二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正确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对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探究学习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较好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打算利用多媒体教学,用类比法、讲练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下面我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一、复习:

  由3~5名学生举例说明单项式及其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及其次数和整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及依据:复习单项式和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为下一步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作铺垫。这样的设计是以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依据进行的。

  二、过渡引入:

  整式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展示课本第53页本章引言中的问题(2)(投影在大屏幕上)。

  这是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就能根据学过的“路程=速度×时间”容易列出式子:

  这时提问:这个式子是否还能进一步简化呢?如何简化呢?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整式的'加减(1)(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及依据:这样引入能自然过渡,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背景,让学生明确学习整式加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符合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和最近发展区域的教学原则。

  三、新课讲解:

  (一)同类项概念形成的探索活动:

  1、探究1:组织学生自习课本53页探究1的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给3到5名学生起来说说解题的依据,最后老师肯定并且明确了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解题。解法如下:设计意图及依据:一是内容不难,学生容易思考得出方法和结论,得到成功的体验;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是为后面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积累经验,同时也通过类比体验了“数式通性”。其依据是课改中的逐步推进螺旋上升的理念。

  2、探究2:组织同学们自学课本62页探究2的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

  学生有了前面探究1的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利用乘法分配律容易化简所给式子:

  (4)(补充题)

  其中第(4)小题为补充题,这是一个不全是同类项的例子,学生就会发现最后一项是与前面的项“不同”的项,只能合并前两项,对第三项能不能与前面的结果继续合并产生疑惑,这时教师把握好时机指出这里合并需要注意项的“同”与“不同”的区别,从引导学生思考能合并的项需要具备什么特征?并分小组讨论什么样的项算是“同”的以及“同”的含义如何描述?然后由各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教师板书同类项的概念并让学生朗读概念两遍: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

  3、补充练习:下列各组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和(2)和

  (3)和(4)和(5)9与

  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强调同类项概念的

  ①“两个相同两个无关”:两个相同: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系数也相同;两个无关:与系数无关,与字母顺序无关。

  ②一个约定:常数都是同类项

  设计意图及依据:

  1、第(4)小题原来的教材没有,是补充题,这是一个反例,由不全是同类项的多项式引出认识的冲突,自然指明讨论什么是同类项的必要性;这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概念教学的规律来设计的(概念实质上是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在后面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做好初步认识的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新课改精神;

  3、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抽象概括);

  4、补充练习是课本没有的,这是一个针对性训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同时还补充强调了同类项“两个相同两个无关”,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和接受了同类项的概念,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

  5、以上两个探索也为引出合并同类项法则作好铺垫。

  二、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

  1、给出一个多项式:让学生寻找同类项,并探索如何合并同类项。

  学生容易找出其中的同类项,这时老师问:能否用前面的方法直接化简这个多项式,为什么?

  对于这个提问学生结合前面的经验,似懂非懂,不太容易合并这个多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时再问:是否能通过必要的变形使之能像前面一样合并?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又问:这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同类项合并前后,什么变了?而什么没变?变化的地方怎么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合并同类项法则(教书板书法则,学生作笔记并朗读一遍):

  “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强调:通常把多项式的各项按照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降幂)或从小到大(升幂)的顺序排序。在多项式中,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2、例题讲解:讲解课本65页例1(题目投影在大屏幕上)

  例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多项式中哪些是同类项,再根据交换律、结合律把同类项都结合在一起,然后按法则合并。先给学生独立写出解题过程,老师巡视,关注法则的运用情况和解题格式是否规范。最后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规范的解答过程,同时让学生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规律之一。

  设计意图及依据:这是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直接应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辨别同类项,并熟悉合并同类项法则。既有学生独立思考,也有老师的解题示范,能体现师生互动,同时也明确规范的解题格式。

  3、巩固练习:课本66页练习1(题目投影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同类项的识别、合并同类项法则运用熟练情况和解题格式是否规范,及时辅导;再给几个学生把自己的解答过程投影在大屏幕上,师生共同检查。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如何识别同类项,深入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应用。

  四、总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的收获与体会,教师总结。教师要重点关注(1)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是否全面准确;(2)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这个小结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小测验。(题目投影在大屏幕上)

  给每个学生发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测试卷,让学生当场测试。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小测验,让学生接触更多与合并同类项有关的题目(含中考题),提高解题能力,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把本节课活动推向高潮。

  六、布置作业:课本71页,第1,2题。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满好奇的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在这里就不作一一说明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教程。

  三、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

  在讲解同类项概念时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白兔找家和讨论环节。并编了一个同类项的口诀。

  (3)强化概念:

  为强化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真真假假和填空。

  (4)合并同类项的讲解:

  讲解合并同类项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又编了另一个口诀。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5)数学与生活: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6)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感悟: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8)作业: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练习题02-27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09-19

整式的加减数学教案03-24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12-17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07-14

整式的加减的教案03-08

数学整式的加减测试题及答案05-22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04-19

整式加减教学反思12-07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