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时间:2024-07-12 09:00:50 蔼媚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精选13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2

  一、说学生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有9人为以前县残联语训部学生,一人为原普校学生,还有一人从未上过一天学,除存在语言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本班学生有9人为聋哑学生,剩下两人为腿部有残疾。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差,尤其是针对数学学科,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那些逻辑性和概括性强且又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另外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方便教学,我将他们分为了三层:

  A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B层:(数学基础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层:(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学习习惯差)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除法的意义》中《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四、说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用生活中学生已掌握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

  2、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设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法: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情境探究”、“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运用体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用了用盘子来装苹果这一活动。首先,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我先情境导入,拿来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把每个盘子里装3个苹果,看可以装几盘,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别装4个、5个、6个、7个苹果,再让学生分一分,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看可以装几个盘子,有没有剩余的。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明白。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②出示一道数学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______组,还剩 ______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我们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出示课件,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义,在最后总结出本课的难点:余数是不够分的数,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巩固新知,运用体验:

  我设计以下练习题,除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余数的意义和余数比除数小之外,在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以前学习除法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试商,进行复习巩固。

  ⑴、判断

  ⑵、填一填。

  ⑶、拓展练习,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摆上贴了标签的实物,然后给学生20元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问其他同学他可以买多少个,花去了多少钱,老师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刚好分完,但有时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我们叫做余数。同时我们还发现,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分的数,即余数小于除数。

  八、说教学反思

  1、本节课针对聋校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紧扣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2、应规范数学教学手语,如在教授“被除数、除数”,手语不够规范,、直观、简洁。

  3、在教学中,应注重聋生的理解力,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意义,而我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导致后面在买东西的环节学生会计算,但在具体操作时不明白应该买多少数量的东西,应该找多少钱。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3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习。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4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习引新。

  1.观察:○○ ○○ ○○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 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平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习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习,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5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学设计、课件使用、拓展资源、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首先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是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单元安排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安排的,主要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是除法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认识拐点,深化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极大的丰富了除法的应用背景。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数学能力也得到发展。

  课标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会独立思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2.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运用”是指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在圈一圈、想一想的过程中,加深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第二个层面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倾听的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完余数的意义、除法竖式及表内除法后教学的,对于除法的口算、竖式计算都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课前前测,我们发现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理解比较到位,但缺乏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运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在圈一圈、想一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通过交流、比较,总结出“有余数除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区别。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释周期性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导学案

  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学案,导学案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点难点,并能自主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说第一个环节:引用律动,设疑激趣。

  这个环节我运用音乐律动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做“拍手歌”的律动表演。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个有趣的律动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设计了让学生说教师说动作的游戏,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为下面继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我设计了4个小环:

  首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分组问题展开,教师问:没6人一组,分完有剩余,可能剩几人?

  学生可能有猜1人或2人,或者1-5人,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假如10人一组,可能会剩余几人?学生会说出1-9人的答案,教师及时再问假如20人一组,会剩几人?教师及时反问:你们想过为什么吗?

  学生可能说出想法后,教师总结,就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接着下一环节就是租车问题。租车问题呈现之后,教师在这一环节下足了时间,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值。

  在这一环节我着重处理两个冲突:

  第一个冲突是一是一车超过6人的情况、一车少于6人的情况和一车拉6人的'情况进行交流辨析,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最多及至少的含义。

  第二个冲突是一车6人,需要4次还是5次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对租车问题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

  第二个环节是买票问题

  教师首先出示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学习单2上,圈一圈,然后把算式写下来,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不同的做法,进行全班的交流与评价。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买4张票,一种是能买5张票,引发学生的争论,在辨析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这个环节之后,设计了一个辨析题,目的是巩固上面学习的加一现象和去尾现象,学生通过三道题的巩固,加深对生活中余数的取舍问题。

  学生在以上环节的学习中,对余数的问题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教师及时询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在谈收获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梳理了对进一现象与去尾现象的理解。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周期问题。

  拓展练习:

  “有余数除法”不仅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而且联系着“周期性”等数学问题。带余除法的学生,深化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极大地丰富了除法的应用背景。学生在运用带余数除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当中,判断、分析和推理等诸多数学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直接联系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一、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二年级学生缺少实际生活经验,对于如何“取舍”余数感觉很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以往经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我们选取了一些日常的食品、物品的买卖到日常生活中的门票、交通运输、租车、租船等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其实用价值。

  二、周期性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计算中,经常也会出现周期现象的数学问题。按照某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如果找到周期性的规律,就可以使较难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如果能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相结合,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

  【例1】

  【例2】一串珠子,按一个红色、一个黄色、一个绿色、一个紫色的规律重复排列,你能算出第25个是什么颜色吗?

  意图:律动表演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形式活泼,内涵丰富,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音乐律动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有余数除法的内涵,学生的判断、分析和推理等诸多能力也得到发展。

  内容:

  1、帮妈妈平均分“食物”

  例如:妈妈做了58个饺子,每个盘子盛9个,至少需要几个盘子?

  2、帮妈妈买“生活用品”

  例如:一包洗衣粉7元钱,30元钱最多买几袋洗衣粉?

  问题:

  1、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难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那本节课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时‘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的意义呢?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 146= 45-5=

  29= 39= 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五、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 166=2(盒)4(个)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8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通过我们之间短暂的交流,张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个个都很机灵,思维敏捷,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我真的非常喜欢大家!为此,我特意为咱班4个小队准备了几颗小星星,要奖给大家。看!你知道把这8颗星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能分几颗吗?

  生:2颗。

  师:2颗,怎么算的?

  生:8÷4=2颗。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有8颗小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分2颗。

  师:(贴到黑板上)小星星代表着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会观察、会思考,今天这节课你能做到么?

  【评析:借助奖励“小星星”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后面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伊始,就使学生以愉悦的状态投入整堂课的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情境图)阳光明媚的.一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举行野营活动,大家在野外尽情的游玩,四个好朋友约好午餐时要共同分享带来的食物,瞧!谁来说一说,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呢?

  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2: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

  生3: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4: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评析: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分享学习的经验和成果,体会数学交流的价值。本节课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一”个问题,再看到了“众”多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三、动手操作,认识余数

  1.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棋子代替面包,分一分。

  师:那我们先来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好吗?

  生:(读题)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么分呢?

  生1:算一算。

  生2:用棋子

  师:大家用手中的棋子代替面包,想一想,要准备几颗棋子?怎样平均分?好,听清要求:请你用棋子摆一摆、分一分,并且将你们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自己的方法:

  生1: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到还余下1个,每个小朋友分了2个,还剩下1个。

  生2:每人2个,还剩下1个。

  师: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了几个面包?还余下几个?余下的一个该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分吗?

  小结:(课件)看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2个面包,还余1个。

  【评析: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棋子,感受余数的产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为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比除数小”奠定基础。】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 (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 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 (人) (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习

  1、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 自主练习第二题:摆一摆 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注意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只有结合具体情境从根本上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以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平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习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第63页做一做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近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5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理解余数的含义,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2.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3.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重点难点:

  了解余数的含义。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这样的题要怎样思考?

  生回答。

  师:请学生依次任选一样物品平均分给组内4人。

  小组活动。

  师:平均分给4个人,分完了吗?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现在有14个草莓,平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

  生交流。

  师:第一次每人分到1颗,第二次每人分到2颗,第三次每人分到3颗,第四次不够分了。怎么办?

  生回答。

  师:我们就把没有分出去的两颗放在最后叫做余数,就是剩下的意思,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点隔开。14÷4=3……2

  出示表格

  师: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分草莓的情况,请你观察一下,能不能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

  9÷4=2……1

  15÷4=3……3

  14÷4=3……2

  师:我们把不能再进行平均分的部分叫做余数。请你观察,余数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小结:余数比除数小。

  师:是不是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呢?

  探究二

  师:有17个圆片,5个一圈,能圈几次?还剩几个?

  学生操作。

  生:能圈三次,还剩两个。

  师:怎样列式呢?

  生:17÷5=3……2

  师:怎样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呢?

  生回答。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35÷4,请你自己圈一圈,算一算。

  生:35÷4= 8……3

  师:算得对不对呢?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27÷7呢?

  生:27÷7=3……6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出示大雁图片

  师:请你说说你看到的'。

  生:一圈大雁飞过,每5只一圈,能圈几次?

  师:请你说出算式。

  生:32÷5

  师:谁能算一算?

  生:32÷5=6……2

  师:你用的哪一句口诀?

  生回答。

  出示企鹅图片

  师:这幅图呢?

  生回答。

  师:谁来列式?

  生:52÷6=8……4

  师: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小鱼图片

  师:可以怎样圈?算式:

  生回答。多种算式。

  练习二

  师:谁知道余数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最大填5,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谁来说说除数可能是几?为什么?

  生回答。

  多种算式。

  练习三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

  课后小结

  四、本课小结

  1.知道分不完,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也准备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师生一起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他们还有80个梨也要这样分,我们也一起来分一分、数一数。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如果像这样7盘、8盘、9盘继续分下去?你们觉得怎样?如果不止80个梨,有100个、200个甚至更多呢?(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怎么想到商是2?

  ②竖式里6、1怎么得来的?

  ③展示学生错误的做法,并改正。

  ④为什么商不是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可以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师生在准备用气球布置教室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哪些信息?

  出示: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①怎么列式?

  ②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

  ③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④说说怎么想到商是3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是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下去。)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1、第2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2、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林林有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想每个朋友分6个,够分吗?为什么?还差几个?每个小朋友最多可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他的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这时林林还有果冻吗?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13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通用03-23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03-08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精选3篇)06-07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说课稿(精选11篇)03-15

《有余数的除法》的优秀说课稿(通用8篇)07-18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02-2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03-16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04-20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02-1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