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两首说课稿范文(通用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说课稿范文(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说课稿 1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uacute;):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ugrave; megrave;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agrave;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诗经》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 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
《诗经》说课稿 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诗经两首》中的第一篇《氓》,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把教学目标设为: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诗歌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学生诗歌欣赏的水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氓》是一篇叙事诗所以教学重点在于对诗歌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另外《诗经》主要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所以难点在于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熟悉课文,培养学生语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在分析完课文后再次让学生根据诗歌感情的变化朗读课文,让他们走入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讲授法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字词,语法,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感情基调的转换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提问法,提出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诗歌使用了那些写作手法,又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用这两个问题点明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提出女主人公她被遗弃责任在谁?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五、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我通过我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我通过和学生讨论女子婚姻失败的原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诗经》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最早阶段,《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认知和技能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一些技巧及能力
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和方法
1、诵读、翻译,感知诗歌的大意。
2、培养学生能阅读、能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3、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5、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6、教具:多媒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收集整理阅读相关文章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女男
生活幸福
热情、温柔、纯真“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变
化
受尽屈辱“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婚变——沉痛、怨恨
决绝——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
1、翻译诗歌第六章
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五、探究创新:
练习改写《采薇》,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离骚》
《诗经》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有305篇。这些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爱情、战争、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本次说课将选取《诗经》中的几首代表性作品,如《关雎》、《蒹葭》等,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况,包括其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掌握所选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解读。
诗歌所表达情感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况和所选诗歌的内容。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诗歌内容、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音频资料: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诗经》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讲授新课:
逐一讲解所选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等。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所选诗歌的意象、情感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提问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所选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所选诗歌的赏析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经》和所选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收获。
《诗经》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诗之祖”、“歌之始”。本课选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旨在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欣赏到《诗经》的优美语言,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人文精神,并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经》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地位;了解《诗经》中的常见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蕴含的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其中的常见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同时,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与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如《关雎》、《蒹葭》等。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朗读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与讲解
对所选篇目进行逐一分析,讲解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重点介绍赋、比、兴等常见表现手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体会其运用效果。在分析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
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所选篇目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总结与提升
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成长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
《诗经》说课稿 7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国文学的瑰宝——《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一起领略《诗经》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课程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况和文学地位。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及其主题思想。
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等。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
《诗经》概述
介绍《诗经》的编纂背景、作者、篇目数量等基本信息。
阐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经典篇目赏析
选取《关雎》、《蒹葭》、《静女》等经典篇目进行赏析。
分析这些篇目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分析
讲解《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如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等。
分析《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等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鉴赏古代诗歌,包括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品味语言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篇目。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经》中的艺术特色及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给予及时评价。
作业检查:布置与《诗经》相关的阅读材料和鉴赏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交流:鼓励学生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解答疑惑,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六、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诗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祝大家学习愉快,收获满满!
《诗经》说课稿 8
一、课程导入
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歌的时代,诗歌是我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而在中国古代,有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它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变迁,它就是——《诗经》。
简要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经》中部分名篇的主旨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
《诗经》的编纂与流传
编纂背景: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与文化繁荣。
编纂过程:由采诗官收集民间诗歌,经过整理、筛选、编纂而成。
流传历程:从周朝至今,历经数千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风、雅、颂三部分,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诗歌类型和风格。
特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名篇赏析
选择《关雎》、《蒹葭》、《采薇》等名篇进行赏析。
分析诗歌的主旨、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分析法:运用文学分析方法,解析诗歌的主旨、意象、修辞手法等。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五、课堂小结
总结《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阅读、多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诗经》中的名篇。
撰写一篇关于《诗经》中某篇诗歌的赏析文章,不少于800字。
收集并整理关于《诗经》的研究资料和评论文章,形成一份读书报告。
《诗经》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有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本说课稿将选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进行说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编订、内容分类、艺术特色等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并鉴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形式,感受《诗经》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理解《诗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分析并鉴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难点:理解《诗经》中的古汉语表达和诗歌意象;体会《诗经》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经》的学习状态。接着,简要介绍《诗经》的编订背景、内容分类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
讲解《诗经》的编订过程、内容分类(风、雅、颂)以及艺术特色(赋、比、兴)等基本知识。同时,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鉴赏《诗经》经典篇目
选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如《关雎》、《蒹葭》等),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鉴赏。在鉴赏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道德观念,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诗经》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练习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诗经》的理解程度和分析鉴赏能力。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人文价值。同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诗经》的其他篇目,进一步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授《诗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以及分析鉴赏经典篇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古汉语表达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诗经》说课稿 10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风貌,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诗经》中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诗经》的概述: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编订过程、分类体系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名篇赏析:选取《诗经》中的若干名篇,如《关雎》、《蒹葭》、《采薇》等,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手法:探讨《诗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如赋、比、兴等,并结合具体诗篇进行分析。
文化内涵解读:揭示《诗经》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以及对中国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和名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诗经》中的名篇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朗诵法:指导学生朗诵《诗经》中的名篇,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讲述与《诗经》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依次介绍《诗经》的概述、名篇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解读。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对某个名篇或某个艺术手法进行分组讨论,并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朗诵实践:指导学生朗诵所选名篇,并点评学生的朗诵表现。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阅读《诗经》的其他名篇、撰写赏析文章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诗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六、教学意义与拓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本课程还可以与古代文学史、文化史等相关课程进行拓展和衔接,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诗经》说课稿 11
一、教材分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有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本说课稿旨在介绍《诗经》中的部分篇目,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经》中部分篇目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欣赏《诗经》中的诗歌,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经》中部分篇目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逐渐理解并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朗读、背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讲授新课:
介绍《诗经》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编纂过程;
选取《诗经》中的部分篇目进行讲授,如《关雎》、《蒹葭》等,分析这些篇目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活动,让学生感受《诗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诗经》中的某个主题或篇目,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如诗歌鉴赏、背诵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学习《诗经》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讨论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等成绩进行评价,检验学生对《诗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质量。
《诗经》说课稿 12
一、教学背景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本次课程旨在通过《诗经》的选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况,掌握选读篇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
《诗经》概述:介绍《诗经》的编订、分类、艺术特色等基本概况。
选读篇目:《关雎》、《蒹葭》、《采薇》等经典篇目。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讲授新课
(1)《诗经》概述:简要介绍《诗经》的编订、分类、艺术特色等基本概况,帮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选读篇目赏析:以《关雎》为例,首先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然后逐句讲解,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同样地,对《蒹葭》、《采薇》等篇目进行赏析。
拓展延伸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等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2)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不高、课堂讨论不够热烈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诗经》说课稿】相关文章:
诗经之《采薇》说课稿03-25
诗经04-13
诗经经典名句诗经中的经典名句及译文04-13
诗经的名句10-08
经典诗经语录12-22
《诗经》的简介03-22
诗经经典名句10-28
精选诗经名句11-13
《诗经》经典诗词09-01
诗经的经典句子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