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说课稿

时间:2021-02-19 14:05: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必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x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本课时内容包含“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和“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此前的教学内容由实际问题引入向量概念,研究了向量的线性运算,集中反映了向量的几何特征,而本课时之后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向量的坐标运算,更多的是向量的代数形态。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坐标表示的基础,坐标表示使平面中的向量与它的坐标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为通过“数”的运算处理“形”的问题搭起了桥梁,也决定了本课内容在向量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向量夹角的概念,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 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以及平面向量坐标建立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类比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而实现向量的“量化”表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以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教学难点: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本节课采用由“自学—探究—点拨—建构—拓展”五个环节构成的诱导式学案导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运算,并且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初步的了解,我引导学生采用问题探究式学法。让学生借助学案,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四、重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发放学案,依案自学;分组探究 ,信息反馈;精讲点拨,解难释疑 ;归纳总结,建构网络 ;当堂达标,迁移拓展 。

  1、发放学案,依案自学

  学习并非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课前下发“导学学案”,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是我编制学案的纲要。

  经过学生的自学,在课堂上,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其中,向量的夹角概念,学生基本上能独立解决,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两个向量夹角的要点:(1)两个向量要共起点,(2)两个向量的正方向所成的角。然后,通过学案上的练习题目1,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及坐标表示,我准备通过分组探究,精讲点拨,归纳总结三个方面来突破。

  2、分组探究 ,信息反馈

  这一环节,我先把学生分组,让其对定理及坐标表示,进行讨论、探究、交流,先组内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然后以组为单位提出疑问。如果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我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我准备

  3、精讲点拨,解难释疑

  本节课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向量的坐标.要求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然后以这个定理为基础建立向量的坐标。对于定理的探究,有些学生只是从形式上加以记忆,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数学能力,我先提问学生如何把平面上任一向量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学生会通过作图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向量是自由向量,其起点是可以移动的,将三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可便于研究问题.类比物理上力的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把向量 分解成 ,根据向量共线定理 ,存在一对实数λ1,λ2 ,使 , 从而 =λ1 +λ2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从而得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了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作进一步的演示。当 , 共线时,与它们不共线的向量 不能用 , 当线性表示,所以共线向量不能作为基底;当不共线向量 , ,任意 确定后,λ1,λ2是唯一确定的;我们改变向量 的大小和方向,发现 仍然可以用 , 线性表示,说明了任意向量 能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改变基底 , 的大小和方向,保持向量 不变,刚才的结论仍然成立,说明了同一个向量 能用不同的基底线性表示,由此说明基底不唯一,具有可选择性。

  对于向量的坐标表示,我先用火箭速度的分解引入正交分解,然后提问: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基底是可以选择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应该选取什么样的基底呢?引导学生由一般到特殊,选择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轴和 轴上,且方向与轴的正方向同向的单位向量 做基底,那么根据刚刚得出的定理,任一向量 =x +y ,由于x,y是唯一的,于是存在数对(x,y)与向量a一一对应,从而得到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需要说明的两点是:第一,向量的坐标表示与其分解形式是等价的,可以互相转化。第二点说明:求向量坐标的关键是构造平行四边形,确定实数x、y。学生在理解起点不在坐标原点的向量的坐标表示时会出现障碍,其原因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和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到了向量时,向量的坐标只是和从原点出发的向量一一对应,必须使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中明白:要求点 的坐标就是要求向量 的坐标.只要结合向量相等的条件学生应该容易克服这一难点。随后,通过学案上的练习2,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建构网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构建起来的,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学生完成个人新知建构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

  5、第五个环节,当堂达标,迁移拓展

  本部分检测题,紧扣目标,当堂训练,而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我又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来布置题目,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来完成。

  五、我说课的最后一部分是教学设计说明:

  1、贯彻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主动试一试,并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尝试中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这样,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通过启发、激励,诱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理解基础上掌握和记忆知识,还要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本节课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团队意识。

  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取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知识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以及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说课稿11-04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坐标表示说课稿11-0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评课稿10-04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说课稿01-01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说课稿11-09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01-20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说课稿范文11-10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说课稿04-30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设计08-28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必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x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本课时内容包含“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和“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此前的教学内容由实际问题引入向量概念,研究了向量的线性运算,集中反映了向量的几何特征,而本课时之后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向量的坐标运算,更多的是向量的代数形态。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坐标表示的基础,坐标表示使平面中的向量与它的坐标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为通过“数”的运算处理“形”的问题搭起了桥梁,也决定了本课内容在向量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向量夹角的概念,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 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以及平面向量坐标建立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类比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而实现向量的“量化”表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以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教学难点: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本节课采用由“自学—探究—点拨—建构—拓展”五个环节构成的诱导式学案导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运算,并且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初步的了解,我引导学生采用问题探究式学法。让学生借助学案,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四、重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发放学案,依案自学;分组探究 ,信息反馈;精讲点拨,解难释疑 ;归纳总结,建构网络 ;当堂达标,迁移拓展 。

  1、发放学案,依案自学

  学习并非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课前下发“导学学案”,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是我编制学案的纲要。

  经过学生的自学,在课堂上,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其中,向量的夹角概念,学生基本上能独立解决,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两个向量夹角的要点:(1)两个向量要共起点,(2)两个向量的正方向所成的角。然后,通过学案上的练习题目1,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及坐标表示,我准备通过分组探究,精讲点拨,归纳总结三个方面来突破。

  2、分组探究 ,信息反馈

  这一环节,我先把学生分组,让其对定理及坐标表示,进行讨论、探究、交流,先组内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然后以组为单位提出疑问。如果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我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我准备

  3、精讲点拨,解难释疑

  本节课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向量的坐标.要求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然后以这个定理为基础建立向量的坐标。对于定理的探究,有些学生只是从形式上加以记忆,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数学能力,我先提问学生如何把平面上任一向量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学生会通过作图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向量是自由向量,其起点是可以移动的,将三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可便于研究问题.类比物理上力的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把向量 分解成 ,根据向量共线定理 ,存在一对实数λ1,λ2 ,使 , 从而 =λ1 +λ2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从而得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了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作进一步的演示。当 , 共线时,与它们不共线的向量 不能用 , 当线性表示,所以共线向量不能作为基底;当不共线向量 , ,任意 确定后,λ1,λ2是唯一确定的;我们改变向量 的大小和方向,发现 仍然可以用 , 线性表示,说明了任意向量 能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改变基底 , 的大小和方向,保持向量 不变,刚才的结论仍然成立,说明了同一个向量 能用不同的基底线性表示,由此说明基底不唯一,具有可选择性。

  对于向量的坐标表示,我先用火箭速度的分解引入正交分解,然后提问: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基底是可以选择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应该选取什么样的基底呢?引导学生由一般到特殊,选择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轴和 轴上,且方向与轴的正方向同向的单位向量 做基底,那么根据刚刚得出的定理,任一向量 =x +y ,由于x,y是唯一的,于是存在数对(x,y)与向量a一一对应,从而得到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需要说明的两点是:第一,向量的坐标表示与其分解形式是等价的,可以互相转化。第二点说明:求向量坐标的关键是构造平行四边形,确定实数x、y。学生在理解起点不在坐标原点的向量的坐标表示时会出现障碍,其原因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和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到了向量时,向量的坐标只是和从原点出发的向量一一对应,必须使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中明白:要求点 的坐标就是要求向量 的坐标.只要结合向量相等的条件学生应该容易克服这一难点。随后,通过学案上的练习2,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建构网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构建起来的,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学生完成个人新知建构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

  5、第五个环节,当堂达标,迁移拓展

  本部分检测题,紧扣目标,当堂训练,而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我又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来布置题目,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来完成。

  五、我说课的最后一部分是教学设计说明:

  1、贯彻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主动试一试,并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尝试中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这样,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通过启发、激励,诱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理解基础上掌握和记忆知识,还要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本节课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团队意识。

  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取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知识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以及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