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的量》。《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8页上的内容,是学习比例的第一课时,主要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常见的量,对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方式,充分感知不同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这样的内容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于基本知识后面的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解题策略的训练,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点。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2、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 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的乐趣,感觉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安排了多个生活情境,以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变化的量,从之前熟悉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多向思维模式,并认识变化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
本课需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学习单。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中,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创设了小明体重变化、小明步行上学、买邮票等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公感知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对变化的量的规律有一定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比较教学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有了充分和感知,了解了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信比较情境中的变化规律,然后对情境进行分类;在学生对情境初步分类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对同增、一增一减这两类进行再比较,再分类。通过一次次的比较,一次次的分类,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运用了复习导入法、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师生一起研究了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境后,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其余五个情境中量的关系,通过计算、观察、思考、抽象等,自己体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之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情境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分类,最终深入认识变化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研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突破了教学难点。
合作交流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可以自愿与他人合作,教师也参与到合作之中去,然后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不同层次的.交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运用多种策略研究的方法。常常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多种策略的运用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直接的体现。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三张学习单,研究问题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单,从而使用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策略来研究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更加深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以前我们认识了很多量,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有些量会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入新知:变化的量。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己发现变化的量的起因,顺利完成了“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
(二)、自主探究,攻取新知;
1、感知身边变化的量。
出示六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变化的规律分类。
深入探究同增和一增一减两类变化的量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层认识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与总结方法齐头推进。
(三)、知识回顾,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在课堂中解决的,请同学们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议让学生课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结构,主要反映变化的量的分类情况,简单明了。
【《变化的量》说课稿】相关文章:
《变化的量》说课稿08-16
《量一量》说课稿08-27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03-28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04-15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12-15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8-03
《常见的量》说课稿06-22
《测 量》说课稿07-08
《量的计量》说课稿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