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 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 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 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 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 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 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11-04
《种群数量的变化》生物说课稿范文03-16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09-03
《种群数量的变化》高二生物说课稿06-05
《种群数量的变化》高二生物说课稿03-10
《种群数量的变化》高二生物说课稿【精选】03-25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反思05-2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09-11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什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