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1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说教材: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所以从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扼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不需要讲述详细的分类学知识,而是应该突出在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绿色植物,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特点之二是: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使同学确立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利用情况。
教学难点:使同学们确立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说方法
(一)教学方法
前面的几章书已经有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有了系统的介绍,本节课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和课题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一位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尽量发挥他们的能力,锻炼收集资料的能力。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气氛。
在这节课里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完成各种活动、讨论,并且可以采用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收集大量实物和视频图像,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学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相关知识。
(二)教学策略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观察与思考、实物观察、视频图像、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2、通过回想平时生活与举例藻类、苔藓和蕨类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与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等方面让学生认识藻类、苔藓与蕨类植物在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由苔藓能监测环境的例子注意渗透给学生们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
三、说过程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老师以PPT形式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分成四个类群。借以引出本节课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通过多张同学们既有熟悉,又有陌生的图片,让学生感觉生物课是非常有意思,易学习,又充满新奇和乐趣。
学生通过欣赏精彩的的图片,整体了解生物圈的绿色植物,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活动探究,交流释疑,总结应用
a、课前小组合作,自助探究完成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的资料收集,让学生展示给其他同学们的成果(以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思考交流、达成共识。
总结归纳答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他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3.藻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有什么作用?)
总结:通过播放海洋生物的录像,和学生一起回顾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并用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过渡到苔藓植物的学习部分。
b、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小组合作,对比观察、分析讨论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并总结回答课件所提出的问题(1、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比较,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2、他们有专门的根、茎、叶吗?3、为什么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c、资料分析,观察图片,积极思考蕨类植物的作用和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教师出示资料,并利用校园里面蕨类植物资源实物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得出蕨类的生活环境,解决蕨类比藻类和苔藓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通过展示波士顿蕨、鸟巢蕨、富贵蕨和桫椤的图片思考蕨类植物的作用,食用、药用和绿肥饲料等。介绍我们生活所用的煤的形成,引导学生珍惜地球资源和能源。
动手观察肾蕨叶片背面的褐色隆起,来学习生殖细胞——孢子。
进一步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称为孢子植物。
d、归纳总结
让学生填写表格,对比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PT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结构表格),对比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梳理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对比记忆可以加强、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链,进而形成坚实的知识网络。
3、课堂小结
从整个课堂进程来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小组合作探讨、实物观察等多种多样学习方法提高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等多种能力。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视频资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以致用让学生具人文情怀,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
1、应该让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本的内容基础上更加注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正确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2、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合理控制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热烈的气氛下主动学习。
3、可以更好利用学校资源如学校植物园等生态系统和教学课件的辅助作用,让课堂更加充实更加生动有趣。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教材的知识编排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自强心。
(三)说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观察分析
2、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1、直观教学法
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教学法
通过设计任务促进学生小组合作,以对学、群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组长优先安排后进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使他们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加。
(二)说策略
1、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2、根据学情,设计深浅适宜的小结表格,学生通过表格比较加深对三大类植物认识,并渗透植物进化的观点。
3、合理利用课本练习。如设计任务二探究为拓展题,由苔藓能监测环境的例子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
2、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存在不自信,声音不够洪亮清晰等现象。这需要帮学生树立信心并适时给予鼓励要预习准备充分才能展示精彩。
(二)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安排。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优势互补;帮助学困生提高信心,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要求。
2、利用多媒体课件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图片、辅助学习如学生利用浸泡的海带了解藻类植物的结构,利用葫芦藓生活史标本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等。对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应注意图文结合,通过图片提示想到更多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老师以PPT形式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分成四个类群。对前三类归为无种子植物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检查预习案
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内容,一对一对学,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完成合作探究
探究案由浅入深,分层设计探究题:
(1)苔藓形态结构的特点是。
(2)某地修建一座火力发电厂。
(2)学生独学后进入群学,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探究题,实现小组内的互助达到共同进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进入小组,询问后进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教师分配各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在点评过程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大大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表现欲望,也提升了小组的竞争力。进行即时性评价,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4、总结反馈,当堂测评
5、布置作业,预习新知
分层布置作业,督促小组长收齐并及时上交。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3
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很多同学见过却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这节课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几种绿色植物。介绍三种植物展示三种植物的图片,让学自由讨论,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活环境、形态特点…)列出比较三种植物的表格,让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老师的图片作出判断,初步了解三种植物的不同点练习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为什么?
3、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生长,这是为什么呢?
4、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为什么?
总结:
这三种植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人类再无视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们的家园受到破坏。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反思。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探究)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
1.引言: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有些可食用;有些可供药;有些可供观赏;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能够举例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蕨类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或肉眼观察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对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蕨类植物的知识及其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
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难点:对蕨类植物的观察结果的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通过对具体几种常见蕨类植物的观察,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蕨类植物的特征。由于学生对蕨类植物不是非常地了解,所以可以利用实物、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建立直观的感受,以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学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种子后,出示松树带种子的雌球果(已裂开)和杏的果实(可用刀剖开),引导学生观察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4、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师可进行补充。
重点强调: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二)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1、出示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投影或由学生介绍本小组收集的有关资料(这项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3、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
二、讲授新课:
(一)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或投影:
向学生演示常见的.蕨类植物,如:铁线蕨、卷柏、肾蕨等,向同学们简要的介绍这些植物的名称及生活环境。
2、组织学生按照实验四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重点:
(1)识别实验中所给的蕨类植物是录像或投影中介绍的哪一种蕨类植物?
(2)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外形、颜色,并对植株的高度进行测量。
(3)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三、总结;
提出问题:
蕨类植物的哪些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哪些特点说明它没有种子植物进化的高等?
组织学生回答并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补充讲解:所出示的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不是靠种子来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产生另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来完成繁殖后代的。我们把这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孢子植物中的三大类群: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7
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裸子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是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下册第9章“地面上的生物”的第2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本章第一节被子植物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将前后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总结所以“裸子植物”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植物标本,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点相对简单,所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被子植物,对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器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生物进化趋势方面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通过观察苔藓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生活环境,能说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B、通过材料分析和老师的讲解,能说出苔藓植物的作用。
C、通过观察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外部形态,能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D、通过比较观察辨别出蕨类植物真正的根、茎、叶。
E、通过观察蕨类植物叶背面的孢子囊,认识孢子植物以及和种子植物的区别。
F、通过了解煤的形成过程,说出蕨类植物的作用。
G、通过对比裸子和种子植物的特征,分析说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2)能力目标:
A、能通过观察标本、小组讨论、分析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B、能通过对比学过的各种植物,对它们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周围不起眼的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善于观察,关注自然的习惯。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总结说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给学过的植物排序,总结生物进化的趋势
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根据本校学生素质普遍比较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手法:
1、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和诗句导入,营造大自然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为课堂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导入的图片中寻找除了之前学过的被子植物以外还有什么发现。一方面能总结承接前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启发学生,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3、采取直观教学法:将植物标本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切实的观察、触摸到所学植物,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观察讨论为只要手段探究苔藓和蕨类的主要特征并进行交流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些知识。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讨论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提供具体实验标本进行分析,并依据之前对植物基本器官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尝试观察总结得出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
2、让学生亲自站到讲台上来,面对所有同学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述出来。能很好的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也能通过角色的转化更好的掌握了解这部分知识。
3、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材料,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发现、质疑、猜测、尝试等探究环节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思维定势,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蕨类植物的根茎叶时,先让学生自己讲,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最后由老师来进行归纳总结,公布正确答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猜测质疑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学习情景:
【图片展示】:美丽的山林风光
【诗歌】:《陋室铭》刘禹锡
通过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诗句让学生融入到秀美的大自然中营造浓郁的自然气息。
【教师引导】: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就如诗句中所说“上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要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不一定要去名山大川,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它们其实无处不在。
这里引导学生要学会善于观察,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培养学生善于的观察好习惯。
【提问】:画面中除了我们见过的被子植物以外有没有其他植物呢?它们可能不太起眼但就在我们脚边。
在这里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说出苔藓植物,能让学生产生喜悦感,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新课教学:
1、苔藓植物
【课件展示】各种苔藓植物
【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图片,4人一组提供事先准备好的葫芦藓标本,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通过动手观察和探索,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苔藓植物的`相关知识。
同时在学生观察讨论时提出下列要求:
(1)观察形态
(2)测量高度
(3)讨论与种子植物的区别
【观察讨论】在学生以小组按要求观察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中,认真倾听,能及时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应的策略,避免只有少数学生在发挥。
【交流总结】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及时进行纠正补充,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做简单评价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
【课件展示】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师承转】苔藓植物具有个体矮小,没有根,叶片小而薄等特点,那么这样的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又要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
这里从形态入手,从分析水的吸收入手,过度到学生对苔藓生存环境的探究,比较连贯自然,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对与“生物适应环境”这一生物学重要思想的认识。
【课件展示】苔藓植物的生存环境
【情境展示】森林中的苔藓
通过图片及文字然学生思考如果环境改变,图中的景象会有何变化。然后带领同学们分析结构对比污染前后的图片得出苔藓植物具有指示环境污染的作用。进而引出其他作用。
【课件展示】苔藓植物的作用
【教师小结】苔藓植物小结
及时整理巩固相关知识,并在书上相应记录,能把零散的知识拼凑成书面文字,便于学生巩固复习和记忆。
【教师承转】自然界中除了矮小的苔藓植物以外还有一类长的也不高大。
【图片展示】蕨类植物
学生通过预习或生活常识能说出它的名称,但可能很少仔细观察过,先通过图片来简单的观察说出它的生存环境。
【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这里采取的方法和之前苔藓植物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在交流时要求学生到讲台上来完整的讲述所有问题。让学生站在老师的位置上体会讲课的感觉,这对学生是一种锻炼,不仅是语言表述方面,更是在心理上的一种锻炼。而且这里学生很容易把蕨类的根和茎认错,在下面同学提出质疑,争论并最终纠正的过程中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教师承转】在刚才观察的过程中就有很多同学问道这个问题,叶片背面的小点是什么?它们是生殖相关的结构——孢子囊。
在学生观察时就会留意到这部分结构,而在设计观察问题时刻意不提这个问题,让学生有一种探索发现的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讲完根,茎,叶之后再提出,能充分在这段时间内吊组学生胃口,为下面学习孢子植物的相关知识做铺垫。
【课件展示】孢子植物(并比较孢子生殖和种子生殖的区别)
【教师总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图片展示】各种常见的蕨类
在展示各种蕨类图片过程中穿插讲述它们的作用,在见到桫椤的时候一下子提到了它们的灭绝,把学生带到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恐龙时代,配合图片去观察那个时代的蕨类植物,并结合生活说出煤和石油的来源来自远古时期的植物和动物。
【教师总结】蕨类植物的作用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对照PPT中的表格进行填写,在对比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两种植物相关知识的认识和记忆。
2、课后反馈。当堂完成能量测试上的连线题并加以评讲,及时巩固。
板书设计:
苔藓植物
一、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
二、苔藓植物的生存环境
三、苔藓植物的作用
蕨类植物
一、蕨类植物的生存环境
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三、蕨类植物的作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经过了多次修改,听取了其他老师的宝贵建议以后加以完善:更改课时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采集观察标本进行小组观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交流总结,质疑纠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分析、表述等能力;通过比较列表,培养了学生比较总结概括的能力。最终在学生配合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案12-15
藻类植物的繁殖方式和分类10-20
苔藓的作文12-10
读懂苔藓作文10-03
[精选]读懂苔藓作文10-18
《牛和鹅》说课稿11-23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12-23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精选03-08
将相和说课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