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时间:2024-11-05 11:34:54 晶敏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通用10篇)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

  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个)

  3×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3=9(个)

  或3×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

  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3+3也就是4×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

  列式4×4

  再还1个苹果,

  列式4×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就是2个32个3+3就是3个3

  3+3=6(个)3×3=9(个)

  3×2=6(个)3×2+3=9(个)

  3个3+3就是4个34个3+2

  3×3+3=12(个)3×4+2=14(个)

  3×4=12(个)4×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课件,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3+3+3=12,4+4+4=12,3×4=12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以明确计算方法,并进行报分类板书: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 = = 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 + 5= 5×3 –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 、4(巩固练习)。 先质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然后独立解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4+3=15 4×4-1=15

  4、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学例5

  (1) 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

  (3) 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 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 3×3+2=11(个)

  3+3+3+3-1 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4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书签、○片。

  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5、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6、师: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口算(开火车)

  1×3= 5×5= 1×1= 3×3=

  4×2= 2×3= 3×4= 3×5=

  2×2= 4×5= 5×2= 4×4=

  3、看图列乘法算式:(多媒体出示)

  4、出示例5主题图

  (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问题不行?

  引出问题: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乘加乘减》课评情况: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基本上达成了教师预定的目标。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的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的顺序进行。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的内容有意思,学生的收获很扎实。

  1 在分析中生成,发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的过程;

  2 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学生在课前完成创意出题时就已经大致了解乘加乘减的题型,画图时要注意有几排水果数一样多,还有一排和前几排不一样多,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用乘加货乘减的方法解决。

  3 交流中生成,让每个孩子得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4 评价和修改中生成。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要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难度较高,又加上本节课还要解决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的问题所以生成就显得单一、浅显(多是模仿例题)。

  本次课堂学生能做到全程参与,全过程参与。课前活动口算三分钟做到人人参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意出题展示,发现共有多人次参与回答与展示,课堂练习做到人人参与,课堂轻松自由,除学习状态的参与还达成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学生心态的参与。

  老师通过乘加乘减比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不足之处:

  1、在学生汇报时让他说完,不要怕学生说不了。

  2、总结乘加乘减两种方法的异同方面做得还不够,可以让孩子试着看算式画图,进一步理解题意,效果会更好!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呼之欲出。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的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的开放题进行不完。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5)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四、 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谁的.表现最好?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

  3×3+2=11

  4×3-1=1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决,进一步理解乘法含义。

  2. 学会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 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桃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前准备:

  1、 补充完整

  二 三 ( ) 三 四 ( )

  一 四 ( ) 二 二 ( )

  2、 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 改写---------------------------

  5+5+5+5 改写---------------------------

  3+3+3+3 改写---------------------------

  二、 授新课:

  1、 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呀是大象过生日,你们想不想去参加?现在呢,我就带你们去。(学生上台表演)大象来回的踱着步,焦急地等待着同学们,这时小老鼠、小猫、小猪依次出现了,分别为大家带来了3个苹果。(把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大家正说说笑笑,小白兔一拐一拐的来了,大家围上去责备它怎么现在才来,原来是小白兔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带的苹果摔掉了一个,只剩下两个。大象为了宴会丰富一点,就请大家来做一道题。

  三、 主动探究、提出问题

  1、 抽学生把刚才的表演复述一遍。

  及时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想一想、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生甲:3+3+3+2=11

  生乙:3×3+2=11

  师:老师不想告诉你们谁对谁错,请你们先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如果你对其他同学的看法有意见,请你在他说完之后进行反驳。

  甲:因为我看到小老鼠送3个,小猫送3个,而小兔只送2个,把它们相加,就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乙:他们的.方法他复杂,小老鼠、小猫、小猪分别送3个,就是3个3,就写3乘3。小兔有2个,跟他们不一样,只能把它加起来,所以列式:3×3+2=11

  听完乙学生的反驳,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真聪明,已经想出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个算式跟前面的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同一个算式里出现了加法和乘法。

  师: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也有加法,我们把这种运算方式叫做“乘加”(板书)

  提问:那么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时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互相讨论,请个别学生回答。

  最后得出应该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议一议:同学们喜欢哪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可以用,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算。

  3、 考一考,把装两个桃子的盘子摆在最前面,谁能把算式写出来。

  (2+3×3=11)

  大象这时又站起来说:“又想出一种和那两种不一样的算式。

  让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

  提示:如果再给小兔一个苹果,想一想,怎么列式?但是小兔只有两个,那么多算一个怎么办?小组再次讨论得出结果。

  (3×4-1=11)

  师:(表扬同学)同学们真棒!回答的非常正确。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把这种运算方式叫做乘减。(板书)

  师:那乘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得出结论: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4、 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加、乘减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

  小结:我们今天的收获可不小,既听了故事又在故事里学到了新知识:乘加、乘减也知道在乘加、乘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乘加、乘减的式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图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欢迎来到游乐园的旋转木马游乐区。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可能有:一共有多少只木马?(口头列算式解答:3&ties;4=12(只))

  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新知展开

  1、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请思考一下,把算式写在数学本上。

  2、汇报:可能有:3+3+3+2=11(人) 3&ties;3+2=11(人)

  3+3+3+3-1=11(人) 3&ties;4-1=11(人)

  3、分析算理、理解算法。

  (1)指着算式3&ties;3+2=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ties;3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2)指着算式3&ties;4-1=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ties;4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4、揭示课题:这些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你们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乘加、乘减)。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5、运算顺序:在乘加、乘减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齐读一遍)

  6、比较优化方法:解决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等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7、小结:以后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寻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 )(做一做 第1题)

  第二关:算一算( )(做一做 第2题)

  1、4&ties;3+4= 2&ties;3-3= 5&ties;5+5=

  4&ties;4-4= 5&ties;3+2= 4&ties;5-4=

  (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抽乘加、乘减各一题说运算顺序。

  (3)4&ties;3+4= 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十二第1题)

  5&ties;3-5= 5&ties;3+5= 5&ties;4+5=

  5&ties;2= 5&ties;4= 5&ties;5=

  (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关:解决问题( )

  1、练习十二 第4题

  2、哪个图形中 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练习十二 第5题)

  3、课堂评价中生成的一共有多少个 ?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9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应用“1~5”的乘法口诀。

  2、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较强的探索求知欲望,有兴趣解决实际情景中的乘法问题;但在解题过程中,缺少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待加强。

  3、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过程,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并会正确列式。

  2、经历探索乘加、乘减计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并能正确计算。

  3、感知同一组口诀中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数学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通过“说”数学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计算顺序;

  2、体验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资源课件、投影机、学具、玉米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师:秋天的田野里,一只小鸟欢快地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说:“玉米熟了,玉米熟了!”农民伯伯忙把他们收回家,可是农民伯伯太粗心了,竟然把池塘边的一片玉米地给忘了(课件动画出示4株玉米,每株有3个),小鸟飞过来飞过去,数了又数,也没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探究新知,小组合作。

  师:(课件演示)突然一只小熊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

  (生好奇,想知道)

  师:快看!他要掰农民伯伯的玉米!(课件动画出示过程)小鸟想:“还剩多少个玉米棒呢?”同学们你们愿意继续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能列出哪些算式,由小组长记下来,并汇报。全班交流,说说列出了哪些算式,小组长汇报各种方法,师有意识地分类板书。)

  师:观察比较,猜一猜像3×3+2=11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呢?4×3—1=11这样的算式又叫什么算式呢?(揭示课题:乘加、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通过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3、探究乘加、乘减计算顺序。

  师:观察乘加、乘减算式,看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1汇报:先算乘,后算加、减。

  师:为什么这样算?(注重算理的理解)

  (生讨论交流)

  生2汇报:因为只有先算3×3,再算9+2,计算结果才能是11;同样只有先算4×3,再算12-1,计算结果才能是11。所以应该先算乘,后算加、减

  4、巩固练习:

  过五关,斩六将(课件出示)

  ①口算下面各题,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5×3-2=2×3+1=3×3-2=4×3+4=4×4-4=

  观察最后两道题4×3+4=4×4-4=还可以用哪个口诀来计算(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②王大爷家的桃园今年大丰收,他请了几个朋友来吃桃,他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课件出示)

  ③同学们坐车去看展览,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个学生?(课件出示)

  ④摆一摆,看谁列的`算式多。

  老师手中有13朵花,想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打算怎么数,列出你的算式,先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看谁数的方法多。把列式写到纸上。

  ⑤猜一猜

  老师要贴小红旗,一次准备贴3面,最后还多1面,问老师可能有多少面红旗?(得数不超过14面)(开放题多种答案)

  采用“过五关,斩六将”的游戏活动,即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五关障碍,督促并鼓励学生积极应对难题,通过五关。本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好竞争、喜欢被他人认可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5、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和收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思想)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动物们重建家园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等。

  信息:1.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间房,已经建好3间。

  学生:准备:本子,笔,学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森林里发生了水灾,小动物的家被洪水冲垮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谁能说说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么多数学信息,主要说了哪几件事?

  关于小熊搬砖盖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准确,谁能把小熊搬砖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呢?关于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谁能把小兔子盖房子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师边指边说:信息经过这样分类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当遇到信息较多时,我们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小熊搬砖的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1

  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老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讨论好了,哪个同学愿意代表小组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生指算式:4×5=20我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师:小朋友们听清楚了吗?他先用4×5=20,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现在请小朋友们看黑板,谁来说说他是根据哪条信息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他是根据每次班4块,已经搬了5次,这两条信息求出了已经搬了多少块。他又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谁知道他又是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呢?老师指着再重复根据已经搬的和还剩24块没搬。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哪个小组做法与他一样的举手?谁能完整的再说一说,你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

  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做法想下来交流?

  (4×5+24=44(块),他列出了综合算式。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得吗?这种做法我们以后还会学习,今天先不研究,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步算式。

  刚才我们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不同做法,可不管哪种做法,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根据“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求出“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根据已经搬的砖和剩下的砖合在一起,求出一共的砖。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算式是,生答师板书:

  4×5=20(块)

  20+24=44(块)

  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先用乘法求出已经搬的砖又用加法求出一共多少块砖,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加两步计算。

  活动三: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帮小熊解决了搬砖的问题,小兔子着急了,说:快来帮我们吧!

  我们一起读一遍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这三个信息都用上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还有几只小兔没有房子住?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下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板书:3×4=12(只)

  16-12=4

  (生交流,师板书,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你根据什么信息求出来的,能说出来吗?再完整的说一说,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

  你现在明白了吗?自己改正一下

  小结: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帮小兔解决问题,先算乘,再算减,这就是乘减两步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小猴摘桃

  活动四:

  课堂总结:老师发现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不但会动脑思考,还很善于交流,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更棒。

【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稿】相关文章:

乘加乘减说课稿03-04

《乘加乘减》说课稿(通用5篇)08-25

乘加乘减教案08-07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7-12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5-31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05-12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8-02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0-09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