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

时间:2021-03-31 19:37: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的解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既是对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的深入研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太阳、地球的运动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几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一一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验“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交流、倾听。

  情感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②让学生了解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理。

  ③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

  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昼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课,大约需要4分钟。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知道“昼夜”是什么意思吗?“昼夜”是按怎样的规律出现的.呢?学生思考、交流,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昼夜交替的原因,从而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课部分,大约需要33分钟。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老师讲述古代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的解释,学生倾听,思考、观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第二个环节是做相对运动的游戏。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老师请同学甲上来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着同学甲转。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和消失的?然后向全体同学抛出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最后老师小结:古代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也可能由于其他运动方式形成的,于是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种假设,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几种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感受相对运动,对“昼夜交替只是太阳绕地球转”提出质疑。第三个环节是模拟“昼夜交替”实验,发现多种情况。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7分钟。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来模拟实验,看看你们还能找到几种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提出实验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最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从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第四个环节是分析拓展。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对于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解释,科学家们在遇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也会提出多种解释。哪种情况才是对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呢?这几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但仅仅靠今天的模拟实验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学习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约需要3分钟。首先请学生谈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为以后几课学习地球、太阳的运动打下铺垫。

  五、说练习设计、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本课的练习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完善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昼夜交替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多种解释→寻找更多证据→得出正确解释释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并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

  六、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假设推测”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模拟实验”这个环节中我采取小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实验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4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模拟昼夜交替。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昼夜交替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昼夜交替小学科学课件05-04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05-16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04-20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1-02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性说课稿11-02

五年级下册《猫》说课稿12-17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5-08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5-11

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猴王出世12-17

五年级下册7《祖父的园子》说课稿12-17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的解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既是对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的深入研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太阳、地球的运动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几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一一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验“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交流、倾听。

  情感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②让学生了解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理。

  ③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

  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昼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课,大约需要4分钟。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知道“昼夜”是什么意思吗?“昼夜”是按怎样的规律出现的.呢?学生思考、交流,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昼夜交替的原因,从而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课部分,大约需要33分钟。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老师讲述古代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的解释,学生倾听,思考、观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第二个环节是做相对运动的游戏。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老师请同学甲上来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着同学甲转。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和消失的?然后向全体同学抛出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最后老师小结:古代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也可能由于其他运动方式形成的,于是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种假设,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几种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感受相对运动,对“昼夜交替只是太阳绕地球转”提出质疑。第三个环节是模拟“昼夜交替”实验,发现多种情况。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7分钟。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来模拟实验,看看你们还能找到几种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提出实验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最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从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第四个环节是分析拓展。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对于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解释,科学家们在遇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也会提出多种解释。哪种情况才是对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呢?这几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但仅仅靠今天的模拟实验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学习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约需要3分钟。首先请学生谈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为以后几课学习地球、太阳的运动打下铺垫。

  五、说练习设计、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本课的练习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完善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昼夜交替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多种解释→寻找更多证据→得出正确解释释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并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

  六、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假设推测”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模拟实验”这个环节中我采取小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实验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4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模拟昼夜交替。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昼夜交替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