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内容,固体和液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学生对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的事物,并且不是单纯的认识固体和液体的常见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共有六课,《认识船》是第六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认识固体和液体性质基础上的实践运用课,从了解船的发展、船的种类及船的用途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船,并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船,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了解科学的本质。教材中直观图片较多,文字内容非常少,这种图文并茂的安排,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我将通过网络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提高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准备提前一周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和课后时间上网收集有关船的资料。结合小组合作,大组讨论,分析探究,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和它们的用途,了解船的发展史,并能够发挥想象,设计理想中的船。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过程,通过以学生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程序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本着这一思想,根据教材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等,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
学生虽然经常见到船只,但对船的了解相当肤浅,而且知识是零碎的,因此在课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初步感知船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从网络中了解到一些在教材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无法欣赏到的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上课后,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船的资料信息,因为是有准备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上的气氛一定非常活跃,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同时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对船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而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各样的船,并配上轻音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美的享受,再让学生根据我这里出示的几幅图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各种船的大致用途及其动力和制造材料,然后小组合作,选择四到五种船研究它们的有关知识,并填好报告单。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而且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相互借鉴各自不同的判断依据与技巧,丰富各自的知识,让他们学习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交流。这就是合作探究的第一个活动。
合作探究的第二个活动,是在教学船的发展史这一环节,我将同样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图片中船的区别,然后请各小组同学经过讨论,给书上的船按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尽量找出排序依据,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推理与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还要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如有困难,我将冷静的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师生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出示最终的排列顺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观看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软件中关于“船的发展简史”的介绍,让同学们前面的判断依据由模糊变清晰、变感性为理性,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将会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这种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同时,我会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比教科书多得多的、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面的图片上同学们也看到了船的发展,这时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将来船的功能及形状。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叙说,课堂也掀起了一个高潮。如果有时间,再把他们自己设计的船画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也非常的高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与知识的组合能力。
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到教室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科学、用科学。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给学生安排了如下课后活动与作业:课上没有画好的同学课后可继续完成,或者是做一艘船的模型,就更好,但要注意安全。二是让同学们根据本次课的学习,把船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册,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同时,这个整理过程,也是同学们的一个再次分析、思考、学习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简单工具和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知道倾听和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质疑,并能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结论,能够尊重事实,尊重他们,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船的种类、发展史、功能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2
一、教学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趣的磁铁游戏》。这节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玩磁铁、找发现这两个探究活动,总结出磁铁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磁铁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描述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总结归纳等。
五、学习方法:
动手实验、合作交流。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磁铁、小铁钉、大头针、小木块、铝片、硬币、泡沫塑料、木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认识磁铁
(二)实验验证、研究磁铁
(三)生活拓展、应用磁铁
(四)总结评价、内化提升
下面我来说一下每个环节的具体设计。
(一)激趣导入、认识磁铁
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为此,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钓鱼比赛”的小游戏,好吗?这样的比赛游戏不仅能极大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还通过讨论“小鱼为什么会被钓上来?”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出“磁铁”。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板书课题:有趣的磁铁游戏。
(二)实验验证,探究磁铁
本环节我准备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认识磁铁
在认识磁铁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小组桌子上的各种各样的磁铁。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观察活动,学生很容易得出:磁铁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每一块磁铁上面都有S、N两个字母。然后我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个名字,认识常见的蹄形磁铁、柱形磁铁、条形磁铁。最后给学生介绍磁铁的两个磁极:S极、N极。
第二步:探究性质
1、玩一玩磁铁,看有什么新发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尽情地“玩”,用时15分钟左右。我想在这样宽松开放的时空中,每组学生至少能充分地参与到一个探究磁铁特性的活动中,找到磁铁的一两个特性。
2、思一思:梳理自己的探究与收获。
活动结束后,我设计这样一个“思一思”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整理自己的探究与收获,再进行汇报,既可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又可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让课堂经历了一个从动到静的过程,体现了课堂学习的节奏。
3、说一说,梳理自己的实验发现。
我是这样设计的:哪个小组最想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玩的?有什么重大发现?学生可能会汇报以下几种游戏及从中的发现:
(1)“给磁铁找朋友”游戏,发现磁铁可以吸哪些物体,不能吸哪些物体。
(2)“接链游戏”、两极对中间”游戏: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吸图钉或大头针,发现两端吸的数量多,中间吸的数量少。从而知道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3)“磁铁碰磁铁”游戏。用一块磁铁的两端分别去靠近另一块磁铁的两端,发现不同的磁铁的两端有时会相互吸引,有时又会相互排斥。
(4)“悬吊磁铁”游戏。把一块磁铁水平悬挂起来,用手转一转,等到它静止下来,发现它的方向总是指向南北。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磁铁的基本性质: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可以指南北。
4、评一评:肯定学生的探究发现。
我会用赞赏的语言评价学生:同学们,刚才你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一些性质,很多科学家费尽周折才研究出来,可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它们,而且都是重大发现,太了不起了。
通过热情洋溢的评价,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生活拓展、应用磁铁
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在总结出磁铁的特性以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磁铁的哪些特性。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课件出示)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到河边去洗衣服,不小心把家里的钥匙掉到河里去了,你能帮他想个办法,不用下水就能把钥匙要上来吗?
2、讨论:这里有一杯水,杯底掉进两个大头针,谁能想个办法不接触水把它取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我介绍司南,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评价,内化提升
“同学们,欢乐的课堂总是过得很快,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觉得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怎样?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总结评价中,愉快地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八、板书设计:
为了更清晰地体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板书。这样的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有趣的磁铁游戏
蹄形磁铁 条形磁铁
同极相互排斥 异极相互吸引 指南北
九、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为此,我充分利用身边的科学现象这个源头活水,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探究活动中。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尽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解读
我所选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根和茎》。从整体上讲,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系列,在整个教学序列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引领学生从短期观察逐步向有耐心有恒心的中长期观察进步;观察方法是从粗略、整体到细致入微、从不分类到分类概括、从外到内的阶段;三年级的实验是有指导的实验学习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讲,教材脉络很清晰:根的形态(观察)→根的作用(实验);茎的形态(分类)→茎的作用(实验)。
2、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目标:
根:掌握“直根”“须根”两个概念;知道根的作用;通过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知道不同形态的茎并进行分类,并用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
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4、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5、课前准备:
观察材料(一):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二):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实验材料(三):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二、说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2、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课件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3、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4、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平,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三、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根有什么作用?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么作用”。
3、交流不同的根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偏重点,并以实验证明根的吸水性。教材以一句话概括根的所有作用,从现实观察中得出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丰满度、对学生思维张力的锻炼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而在根的吸水性实验中,防止水分蒸发是难点,学生还未接触过“蒸发”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演示加说明。
(二)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1、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设计一个实验。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自制小乐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制小乐器》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巩固先前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活动一,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经过实践,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制作乐器的的简单技能;另一方面认识到,材料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也不同,让学生了解声音与材质有关。活动二主要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设计、制作、演奏乐器和交流、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当今的科学教师,“累”就“累”在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逐渐成长为“长流的活水”;“苦”就“苦”在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引爆自身的潜能,主动的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真刀真枪的搞科学”,学生才能真正得到一点自己的东西,而这些正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声学单元中的第三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可以通过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现代家庭普遍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大多数的城市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乐器。乐器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以乐器为探究内容会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兴趣。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制作乐器的简单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四、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认识声音的大小、高低与振动关系的基础上自己制作小乐器。
难点:
(1)理解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利用自己的探究所得设计并动手制作小乐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各种材料。
六、教法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制作、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研究乐器
该环节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听声音辨乐器”的小游戏,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动脑,激发学习兴趣,比较自然地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在优美动听的乐器声中导入新课,这种形式活泼新颖。学校的乐器有限,有些乐器可用多媒体图片,录音代替。
把准备好的乐器发给各小组,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也不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
(二)做小鼓
利用准备好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如塑料薄膜、报纸、气球皮、牛皮纸等等。
活动开始前,教师演示,讲解制作乐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制作一面小鼓,把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制作完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小鼓最好听。塑料薄膜、报纸鼓面发出的声音既不好听,而且还不结实;气球皮发出的声音又闷又小,不好听。这时,学生都知道了,用结实的牛皮纸做出来的小鼓声音最好听。
得出结论力量大,振动强,声音大;力量小,振动弱,声音小。
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面活动做准备。
(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设计并制作小乐器
多媒体展示一些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和一些小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老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做好后试一试,让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2、自制小乐器演奏会
学生们制作完以后,一起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演奏,使学生们享受成功的乐趣。
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这个环节通过设计、制作、演奏乐器、交流、评价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与技术、数学、艺术的整合。巩固了前面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又一次认识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与振动之间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抓住重点内容。
自制小乐器
力量大——振动强——声音大
力量小——振动弱——声音小。
八、教学反思
做一个会享受学习的科学老师,在《自制小乐器》的备课中,我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略有不同:教材中,“认识乐器”仅仅是作为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到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不同,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作者希望通过“制作小乐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大小、高低与振动的关系。多次授课也证明,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这是不大能行的通的。于是,我考虑可以将重点从“制作小乐器”转移到“认识乐器”,在“认识乐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玩乐器”、“观察乐器”的过程中有猜测,有发现,有思考,有验证,有体验,从而揭示声音与振动之间的规律。这样,到了“制作小乐器”这一环节,学生就可以应用自己丰富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进行创造和实践。
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需要不断的推翻别人、推翻自己,需要不断的反思,要知道“经验+反思=成功”,这也是学习中的一大乐趣吧!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们周围的土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的第一课。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其中一个就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个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来亲近土壤;通过给土壤里的东西分类,让学生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而思考。学生在之前只是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的无意接触,所有的土壤知识是无意感知的,无序的。这次是初步有目的地去接触土壤这一物质环境的内容,从讨论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开始,着手研究土壤,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体验土壤环境,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并通过体验、记录、观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因此,确定以下目标和设计理念:
1、知识目标: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能力目标: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价值目标: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亲近、探究土壤。
设计理念: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通过各感官的活动接触土壤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记录、收集,并表达与交流,形成一定的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以学生探究为主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而内化。
教师准备:一桶土壤、昆虫盒、镊子、水、盘子、抹布、放大镜。
学生准备:报纸、纸巾、放大镜、筷子。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各感官对土壤的感受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及其特性。培养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这是本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灵魂。要彻底打破“教知识”、“教书本知识”的教学观,必须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重在作好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方面不能死板地教知识,让学生去“牢记”,另一方面,也不能袖手旁观。引导学生要主动不等于放纵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不是任其自由。围绕即以确定的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
1、引入课题,置疑竞猜法,通过“猜”来调动全体学生;
2、保持兴趣,吟诗展示法,通过补充课文诗句来保持学生对研究土壤的兴趣;
3、观察记录、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组到实际土壤中去观察探究;
4、师生同乐,填表总结法,使学生在快乐研究中总结提高;
5、开放课堂,拓展延伸法,把学生对研究土壤的兴趣保留在今后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实践体验法、观察记录法、表格分析法,合作交流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学习方法。
1、实践体验法:心理学认为,儿童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要在创设的情景和多样化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已的智慧。科学课则更需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到实际的土壤中去寻找发现,用自已的感官亲身体验感受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动物、植物们,触摸中体验,记录中思考。诱导儿童产生对大自然的新奇感和亲近感,形成科学习惯和对大自然的探索意识。
2、观察记录法:科学探究活动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本课的分小组进行两次观察记录,并指导学生记录时可以图文并茂(不知名的物体用描述语言记录),要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木棍、放大镜等),这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研究科学的习惯,还让学生在个体观察中产生个性发现,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创新,产生一些稳定的科学素养。
3、表格分析与合作交流并重: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主要是感性认识和思考,只要养成记录填写表格的习惯,学生对自己所记录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个性发现,就能达到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本课设计中让学生利用观察到土壤的情况记录入表格,小组内争论后集体总结归纳,选择出学生的亮点推广鼓励,有助于小学生科学思考和科学理想的提升。
4、预测印证法:配合老师设置的猜测,学生最盼的就是类似成人彩票一样----印证结果,这样让课堂产生活力;而学生观察土壤前的预测同样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急于要在活动中得到证实而努力探究,产生了个性自主和合作争议,进而产生个性发现和探究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来引入。《新课标》提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对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固有一种新鲜感,当老师提着装土的桶走进课堂却不出示,而是让学生猜猜桶里有什么,那么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会陡然上涨,尤其是平时表现不够出色的学生更愿抓住这种表现机会,揭开谜底就出示课题,为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打下了基础。
2、用“吟”来激发热情。新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科综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开篇编排的小诗就同语文课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本课设计让学生把小诗补充丰富,吟出激情。学生就能从情感上产生对土壤的热爱和亲近,保持了学习研究土壤的热情。
3、用“测”来准备活动。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探究的态度,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这里就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进行土壤“挖宝”活动会挖出什么宝贝,测一测。这个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争论和问题,作好第一次记录。这样在活动进行中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的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把“看”“摸”“找”“比”“采”“记”来充实课堂开放性实践。《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的教学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活动为《科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要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这些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学生的土壤探究方法。紧接着带领各组学生到实际的土壤中利用感官亲身观察感受,师生在土壤里共同观察,教师引导,不时地鼓励一些典型学生,有利于学生科学理想的形成;学生有目的地利用各感官去看、摸、挖、捉、比、采,叽叽喳喳地讨论并发现土壤里的新奇,营造出和谐的活动气氛,并作好第二次记录。使学生间的合作基础牢固起来,学生在实地地感知土壤,认识土壤和分析土壤,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了科学素质。
5、通过“说”“评”来作好活动的汇报总结。新课程主张师生互动,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回到教室,各小组先分别总结,再师生共同汇报,根据汇报把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发现填好,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土壤是混合物。对过程进行小组间评比,对表现优秀的加以推广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功感的同时,知识和技能得以形成和稳固。
6、用“订”字延续课外拓展。《新课标》提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课堂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空间里,也不要把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本节课安排的课外作业是:给两张研究记录加上一个封面,与以后的记录装订成册。这样对学生延续了课外的拓展,还顺便结合美术兴趣而外延,巩固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一个人早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做”方面下一番功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我们在生长说课稿11-0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03-21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题11-12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11-04
鲁教版小学音乐说课稿11-07
青岛版科学《金属》说课稿11-30
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说课稿 物质的物理属性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