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时间:2020-10-30 14:24: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法,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说学生,说学法

  这些学生,刚升入高中人生阅历还很浅,又刚刚接触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样学生偏浅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构就成了一对矛盾,怎样在45分钟里让学生读懂文章并有所收获,完成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预习思考法;

  (二)诵读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探讨、拓展延伸、巩固探究”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巩固探究需要2分钟。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具体实施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情导入。(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时,他倔强的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我与地坛》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

  (二)抓住关键,总体把握(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具体探讨 (约20分钟)

  这一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第二板块:母爱无言。这两个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教学法、分析探究法来完成的。下面请大家跟我走进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感悟生命我是通过四个问题来达到我的家学目标。

  1、“地坛”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2、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文字:

  3、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由第四个问题过渡到第二板块:母爱无言。对于这一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的。

  边听朗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2) 作者设想了母亲哪些心理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3) 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4) 写母亲与“如何面对命运”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问题有何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地坛与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讨论:

  1、你有哪些关于“母爱”的体验?

  2、你遭遇过坎坷吗?该如何正确地面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巩固探究(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简要的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

  (1)、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说声谢谢,并为他们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了这些作业,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2

  一、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也就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从第一册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到第二册的“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是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训练要点,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分析评价”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明胶片和投影仪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指导学习:

  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

  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

  2、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

  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地坛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②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③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通过这堂课的分析理解,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母亲的做法给了作者一个怎样的启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设想”非常耐人寻味,可以说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设想”,作者是无法得到这样的启示的。就让我们通过这个“设想”共同去体会“母亲的伟大”。

  ③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设计依据:按照

  (五)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板书设计:

  附一:

  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

  附二:

  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说课稿11-04

《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03-31

我与地坛散文读书心得01-11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04-09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满分阅读感想04-14

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作文10-16

我与地坛散文阅读笔记10篇12-15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范文5篇04-22

《我与地坛》优秀读后感7篇04-22

《我与地坛》读后感集锦15篇04-20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法,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说学生,说学法

  这些学生,刚升入高中人生阅历还很浅,又刚刚接触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样学生偏浅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构就成了一对矛盾,怎样在45分钟里让学生读懂文章并有所收获,完成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预习思考法;

  (二)诵读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探讨、拓展延伸、巩固探究”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巩固探究需要2分钟。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具体实施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情导入。(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时,他倔强的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我与地坛》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

  (二)抓住关键,总体把握(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具体探讨 (约20分钟)

  这一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第二板块:母爱无言。这两个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教学法、分析探究法来完成的。下面请大家跟我走进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感悟生命我是通过四个问题来达到我的家学目标。

  1、“地坛”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2、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文字:

  3、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由第四个问题过渡到第二板块:母爱无言。对于这一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的。

  边听朗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2) 作者设想了母亲哪些心理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3) 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4) 写母亲与“如何面对命运”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问题有何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地坛与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讨论:

  1、你有哪些关于“母爱”的体验?

  2、你遭遇过坎坷吗?该如何正确地面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巩固探究(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简要的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

  (1)、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说声谢谢,并为他们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了这些作业,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2

  一、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也就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从第一册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到第二册的“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是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训练要点,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分析评价”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明胶片和投影仪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指导学习:

  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

  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

  2、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

  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地坛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②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③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通过这堂课的分析理解,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母亲的做法给了作者一个怎样的启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设想”非常耐人寻味,可以说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设想”,作者是无法得到这样的启示的。就让我们通过这个“设想”共同去体会“母亲的伟大”。

  ③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设计依据:按照

  (五)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板书设计:

  附一:

  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

  附二:

  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说课稿11-04

《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03-31

我与地坛散文读书心得01-11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04-09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满分阅读感想04-14

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作文10-16

我与地坛散文阅读笔记10篇12-15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范文5篇04-22

《我与地坛》优秀读后感7篇04-22

《我与地坛》读后感集锦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