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概率3。2节的《古典概型》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五大版块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概率3。2节的内容,是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但还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理想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它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②会用列举法、树形图等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古典概型问题的探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的探究活动,加强课堂数学交流,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含义及其概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会用列举法、树形图等计算包含A的基本事件个数及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二、学情分析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基本性质,知道了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但学生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基本技能不扎实。同时,对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运用能力较弱,对数学的归纳、概括的提炼能力不足,同时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方面有待提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法:通过“试验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下面分别从“创设情境>引出概念>公式推导>典例分析>课堂小结>”等五个教学环节分别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
老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并提出2个问题;学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学生重复多次进行下面两个模拟试验。
①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②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
(2)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下列问题:
①这两个试验出现的结果分别有几个?
②结果之间都有什么特点?
试验一试验二
试验材料硬币质地是均匀的骰子质地是均匀的
试验结果“正面朝上”“反面朝上”“1点”、“2点”、“3点”、“4点”、“5点”、“6点”。
结果关系
两种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相等,即它们的概率都是六种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相等,即它们的概率都是……
[设计意图]:
(1)以贴近生活的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试验探究和观察类比,找出共性,总结归纳出基本事件的特点。2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基本事件的概念;再通过两个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我们把类似上述试验中得出的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它是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基本事件有如下的两个特点:
①(互斥性)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②(可表性)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即时练习:
①掷骰子试验中,“出现偶数点”由哪些基本事件组成?(2点、4点、6点)
②掷骰子试验中,“出现点数不大于3”由哪些基本事件组成?(1点、2点、3点)
[设计意图]:
1、通过对上述试验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即时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基本事件概念的理解。
(二)引出概念
例1: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解:所求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
除列举外,我们还可通过画树形图列出基本事件。
[注意事项]:
①列举基本事件要做到不重不漏;
②计算基本事件个数的常用方法有树形图、列表法等。
[设计意图]:
通过例子,让学生对基本事件有更深的理解,尤其了解求基本事件个数的常用方法,例1也是为引出古典概型的概念作铺垫。
共同特点,师生总结得出古典概。
提炼概念: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共同特点:
(1)(有限性)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等可能性)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古典概型。思考,教师问,学生答:
(1)试验一个灯泡的寿命,属于古典概型吗?答:不是,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数是无限的。
(2)随机地射击试验,结果只有有限个:0环,1环,2环…10环,这是古典概型吗?答:不是,击中每个环数的可能性不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让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从而引出古典概型的概念,以两条思考题,加深对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的理解。
(三)公式推导
思考: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何计算?
(1)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
(2)掷一枚骰子,出现“偶数点“的概率。
由以上两个模拟试验,对于古典概型,任何事件的概率为: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P(A)=基本事件的总数[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讨论探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由特殊性演变到一般性,从而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改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学生解答练习,并讨论总结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的步骤1、掷骰子试验中,出现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例1中,出现字母“d”的概率是多少?
计算古典概型概率的步骤:
1、判断是否古典概型。
2、计算基本事件的总数n,以及A事件个数m3、代入公式p(A)?
[设计意图]:
通过对概率公式的简单应用,加深学生对概率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并通过应用总结归纳出应用该公式的步骤,便于后面的使用。
(四)典例分析
例2、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察的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本例2在何种情况下才能看作是古典概型?
20条单选题,某同学做对了17条,他是随机选择的可能性大,还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可能性大?
探究:在标准化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多选题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更难猜对,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值得提醒的是,仅在古典概型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该公式求概率。通过对例2的变式思考与探究,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概率公式的理解。也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生活的一些事情可以用数学的知识科学地解析,从而体验到概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学生自主解答并展示各种解题方法,教师适当点评。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用树形图、列表法等求基本事件个数,体验数形结合的重要性,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B、C、D、E五名比赛侯选人中,任选两人参加比赛,列出所有的基本事件。
(2)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古典概型的概念理解,熟练应用古典概型概率公式计算一些随机事件的概率。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①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②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2、古典概型
①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3、概率公式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P(A)。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对本节内容的回顾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作业布置
课本P134习题3。2A组第4
(七)板书设计: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概括归纳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以问题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再通过学生观察类比推导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难点在于求公式中基本事件的个数,教师鼓励学生多尝试树形图、列表等方法,以突破重点。整个教学均按教学设计的流程顺利进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
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2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我们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统计,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对统计的相关知识作了大致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探讨的是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它为接下来要学习的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打下基础。这是一个与现实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使学生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不能用函数模型描述的变量关系,从而体会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重要性。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②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难点: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解;②作散点图和理解两个变量的正相关和负相关。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事物之间相关关系的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问答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㈠问题引出:
请同学们如实填写下表(在空格中打“√”)
然后回答如下问题:①“你的数学成绩对你的物理成绩有无影响?”②“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差,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差,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好。”对你来说,是这样吗?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
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存在某种关系。(似乎就是数学好的,物理也好;数学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对。)教师总结如下:
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是两个变量,从经验看,由于物理学习要用到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数学成绩的高低对物理成绩的高低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决非唯一因素,还有其它因素,如图所示(幻灯片给出):
因此,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他的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如何通过数学成绩的结果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分析,引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㈡探究新知
⒈概念形成
教师提问:“像刚才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学生们思考之后,请几位同学就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老师就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分析,然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相关关系的概念。[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确定的关系(如:函数关系),或非确定性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也确定,则为确定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带有随机性,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
⒉探究线性相关关系和其他相关关系
「课件展示」
例1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问题:针对于上述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你认为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特别向学生强调在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时,必须从散点图入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散点图)。并且引导学生从散点图上可以得出如下规律:(幻灯片给出)
①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上,那么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确定性关系);②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的附近,那么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不确定性关系);③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直线附近,那么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不确定性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学生们介绍什么是散点图,并总结出如何从散点图上判断变量之间关系的规律。
下面我们用TI图形计算器作出这两个变量的散点图。
学生实验:先把数据中成对出现的两个数分别作为横坐标、纵坐标,把数据输入到表格当中(第一列横坐标、第二列纵坐标);然后,用TI图形计算器作散点图:
[引导学生观察作出的散点图,体会现实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散点图中的散点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只是分布在一条直线的周围,即为线性相关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们感受散点图的主要形成过程,并由此引出线性相关关系。为后面回归直线和回归直线方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件展示」四组数据,请学生作出散点图,并观察每组数据的特点。
根据四组数据,学生作出四个散点图。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用TI图形计算器展示、对比自己作出的散点图,我们引出线性相关关系,正负相关关系的概念。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作散点图,并交流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散点图的理解,并由此引出正负相关关系的概念,突破难点。
㈢例题讲解,深化认识
「课件展示」
例2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身高越高,他的人就越大,相应地,他的右手一拃长就越长,因此,人的身高与右手一拃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我们收集了北京市某中学2003年高三年级96名学生的身高与右手一拃长的数据如下表。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散点图。你能从散点图中发现身高与右手一拃长之间的近似关系吗?
(2)如果近似成线性关系,请画出一条直线来近似地表示这种线性关系。
(3)如果一个学生的身高是188cm,你能估计他的一拃大概有多长吗?
「设计意图」这个例子很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这道题的解答,使对前面知识的认识更加牢固。
㈣反思小结、培养能力
⑴变量间相关关系、线性关系和正负相关关系。
⑵如何做散点图
「设计意图」小节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㈤课后作业,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精选5篇)04-07
高中数学必修5教学设计范文01-28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2-06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3 程序框图说课稿11-02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篇03-15
高中数学必修一复习必看01-29
必修2《采薇》说课稿08-26
必修一《雨巷》说课稿11-07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范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