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时间:2021-01-05 14:44: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1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等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流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情分析

  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能读准“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语境中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地指导。

  让学生读读原句,再去掉“几乎”或“似乎”,想象句子意思有哪些变化。从而理解“几乎”是指将近于,是一种将到而未到的状态,说明梦见自己在飞的情况极多,将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不用“几乎”,就变成每天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了。可让学生用上“几乎”来复述“我”所提出的疑问。“似乎”是指仿佛,也含有接近而尚未达到的意思,说明好像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个地方,但并不是真的就能飞到哪个地方。如果不用“似乎”,就变成真的能飞到那个地方了。

  目标二: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五年级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但篇幅稍长。

  本篇课文的题目是童年的发现。这里的“童年”指儿童时期,幼年;“发现”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作者用“童年的发现”做题目,一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巧设悬念,童年会发现什么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根据新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的训练重点和我班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基础。其学习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重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童年的发现》是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合作,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渎感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有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的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读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这篇文章,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起了那个被学校开除、满嘴脏话、又吸烟又喝酒的浪荡少年,他的快乐、苦闷与孤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他的那些令师长和其他成年人看来十分古怪甚至荒谬的行为举止,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缘故。而费奥多罗夫的这篇《童年的发现》,同样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有着丰富的内心和令人惊异的想象力,他那属于童年的发现让读者由此窥见了处在人生特定年段的儿童、少年的内心世界与我们熟悉的成人世界究竟有何不同,那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推理和想象,那种透着淘气与天真的小小的幽默,是属于童年的,而我们在这样的文字中发现的正是一个孩子最真实而美好的童年。

  在文本开头,故事的主人公——儿童费奥多罗夫,便自豪地宣布自己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并且强调这完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如此重大的发现却是由一个只有九岁的儿童来完成的,文本开头抓人眼目:一个九岁的儿童又怎么可能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呢,这不是一件十分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感到好笑的事情吗?但是,读者还没来得及哈哈大笑,这个孩子早已经预料到了: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如果说九岁的儿童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令读者更多感到的是惊讶,那么这种可爱的猜测与“宽容大度”才真正令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但读者的“笑”却与孩子曾经的“笑”有着不同的命运——也是由于这童年的发现而引发的“笑”,孩子竟当众受到了惩罚。那么,如此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但不表扬,反而会受到惩罚呢?故事就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中慢慢展开,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中重新发现了每个人都曾经走过的童年……

  读者“发现童年”是通过费奥多罗夫那个关于飞翔的梦。他那重大的发现也正是“起始于梦中飞行”。在梦中飞翔,自由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这大概是每一个孩子童年时共同的梦。费奥多罗夫生动地描绘了这个美好的梦境,他在梦中是如何跃起飞离地面,是如何以滑翔的姿态在空中盘旋,他是怎样的自由、轻盈,随心所欲……

  接下来为了解释这个奇妙的梦,孩子求助于老师。在认真研读了费奥多罗夫与老师的对话之后,我不禁被这位教师幽默而睿智的回答所吸引。面对天真的孩子追根究底式的一连串的询问,他的回答真正令人忍俊不禁: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如此诙谐风趣的“谎言”与孩子天真的追问相互映衬,不仅营造了一种妙趣横生的效果,而且也正是这种近乎无厘头的回答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因此,当教师最后谈到生命的进化时,他的提示就给孩子的想象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我非常欣赏这样的教师,他不仅深谙儿童的心理,而且是以如此幽默睿智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只有九岁的儿童讨论那些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又似乎是十分高深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在孩子心中激发的求知欲是强烈的,他提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给学生营造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因此,费奥多罗夫认为和老师的这次谈话更加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想得是那样痴迷”。终于,在经历了一番绞尽脑汁的思考之后,他有了一次重大的发现:为什么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在他想来,人是经历了由细胞到小鱼、青蛙等的变化,最终才变化成人类的,这段时间正好是九个月。当然,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人虽然是由最初的细胞生长变化而成,但绝非在母体中经历了小鱼、青蛙等的变化过程。因此,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孩子天真的逻辑,但蕴含在其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却是令人无比惊讶和叹服的。而这种想象力,在绝大多数人那里,是只属于童年的。

  因此,费奥多罗夫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惩罚。作者接着讲了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听老师讲到人的发育和进化时,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发现,不由得笑出了声。年轻的女教师误解了费奥多罗夫,她变得暴怒起来,把费奥多罗夫赶出了教室。至此,在这个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位教师。与那位幽默睿智的教师相比,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就显得十分武断和粗暴。读费奥多罗夫的描述,想象发生在课堂上的那一幕场景,想象女教师暴怒的眼神和吼声,令人不由得慨叹:成人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简单粗暴的做法,毁灭了多少刚刚萌发的智慧的幼芽,封闭了多少自由飞扬的心灵。当孩子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智慧的幼芽早已消亡,那曾经自由飞扬的心灵也早已归于沉寂。一个人的成长竟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以充满爱意的目光去发现童年,对一个师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在文本结尾,被轰出教室的可怜的费奥多罗夫却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是一个孩子自我安慰的理由,是一种十分严肃认真而又不乏风趣的想法。读者在慨叹之余,不由得会想: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是那么聪明,那么富有智慧和想象力,同时又是如此幽默、乐观、开朗。也许,他那有着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的小脑瓜里,想起了他以前知道的一些伟大人物的故事吧,想起了他们当年是怎样遭人误解,甚至面临驱逐和迫害,而他现在也被驱逐出教室了,也遭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但此时此刻,他却以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在这样的想法中,有着孩子气的认真和严肃,又有着一个孩子难得的幽默与开朗;这里有让成人感到羞愧的开阔与明亮,也有让成人感到惊讶的新奇与无限。

  而这,就是成人应该知道的童年,也是读者在这样的文本中所发现的童年。

  由此,“发现童年”应该成为教学这个文本的基本主旨。由于文本篇幅较长,因此在教学策略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本的叙事结构;然后抓住几个主要场景的描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朗读、表演、换位体验等形式,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尤其是费奥多罗夫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真正做到“发现童年”。

  二、说教学

  基于上述思考,我提出以下主要教学步骤,仅供老师们参考:

  教学板块之一:梳理文本叙事结构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题目所说的“童年的发现”,指的是谁童年的发现?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在课文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个童年的发现?

  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这个“童年的发现”,提到了哪些事情?找出相关的段落。

  引导学生将文本粗略划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宣布自己童年的发现:九岁独立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并提到自己因此受到了惩罚。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说明童年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还有与老师的一番谈话,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进化论。

  第三部分(第十二、十三自然段):通过反复思考、研究,“我”终于发现了所谓人的进化规律。

  第四部分(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写由于童年的发现而遭到了老师严厉的惩罚。

  [设计意图]由于课文较长,梳理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上述环节的教学,从整体阅读初感到粗略的文本内容划分,逐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叙事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由“童年的发现”到发现童年

  思考:“我”是怎样绞尽脑汁发现生命的进化规律的?找出相关语句,想象“我”当时由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及当时的心理活动。

  女教师讲到人的发育与进化时,“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笑了起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分角色朗读女教师和“我”的一番对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我”当时的困窘与羞愧;如果你可以对女教师或当时的“我”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只属于童年的内心世界及特征,真正做到“发现童年”。

  教学板块之三:感受童年的成长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读这个句子,讨论:费奥多罗夫也许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了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重点句子切入,展开对人物的讨论,通过对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童年的成长以及成长中的阵痛。

  以上是几个主要教学板块,除了梳理文本结构,教学都以“发现童年”为中心展开,在更深刻的层面上达到了与文本的契合。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它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文本主题一是科学发明发现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二是科学发明发现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文本的语言富有想象色彩,有思考的痕迹以及对话的真切。反映了儿童追根问底、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读后教材不难发现文章的1、2自然段与后文是总分关系。第一自然段统领“发现的过程”,而第二自然段却统领文中最后一部分“轰出教室”。

  板书:发现什么——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想象)

  当众受罚——被轰出教室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因此我把目标定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童年的发现过程,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自豪与愤懑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教学难点:

  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完成,围绕着重难点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并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

  (二)大胆想象——动手推算

  (三)轰出教室——质疑讨论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

  先指名一学生朗读这一段,(课件出示内容)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画出最能表现飞行特点的词。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随心所欲。

  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随心所欲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随着自己的心意很自由”等等都行。第二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哪些语句看出作者飞行的随心所欲。找出表示飞行的词语有:跃起、滑翔、盘旋。这时老师提供一个句式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说话: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我学会了____,学会了____,还学会了____。第三步进行一个发散思维的训练:我还可能随心所欲地做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我在空中会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我会像矍志刚叔叔一样飞向了太空,去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第四步问一问学生你平时也会梦到什么?最后再引导学生齐读梦中飞行这一段。这样经过一层一层地解读与交流,对于“随心所欲”这个词我想学生已经烂熟于心了。

  至于“请教老师”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从而体会作者的追根问底和求知欲望。在这里就不细说。

  二)、大胆想象——动手推算

  我是这样引入这一段的教学的: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那么我想出名堂来了吗?

  1、找出“眉目”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说作者想出了什么眉目?具体表现在哪里?

  2、动手推算这一过程。从细胞——草履虫——

  3、可见思考得怎么样?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这时让学生换词: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

  4、终于想出来了,这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引读这部分最后一句。这时再回扣总起句第一段,抓住“九岁、完全、独立”这三个词体会作者因为有了不同凡响的发现而自豪的心情,近而引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作者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此时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感受到了作者的特点。老师适时小结:其实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善于幻想,有追根问底及求知欲望和丰富想象力。

  三)、轰出教室——质疑讨论

  首先让学生合作对话,其次问学生读完这一部分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很自然就会找到这句话“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因为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先查阅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的资料。最后再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小结:除了前面讲到发现需要有的精神以外,有时候往往一个发现又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你也要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甚至于嘲笑和受罚!

  课的结束,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隐隐感觉到要有所发现就必须处处留意生活。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相关文章: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12-17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12-17

《童年的发现》优秀说课稿12-17

《童年的发现》课件05-09

精选童年的发现作文三篇03-14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09

精选童年发现作文合集9篇03-05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精选11篇)08-11

童年的发现话题作文01-27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