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时间:2024-06-10 11:29:46 蔼媚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通用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通用12篇)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75—78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整理的方法,学会绘制和分析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学生前面学习的统计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也是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使学生与老师一起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教学难点:横轴位置的确定与纵轴单位长度的划分。

  重点:是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难点: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各种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20xx年中国申请20xx年的世界博览会的视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当时各个城市的得票数吗?学生课前已经搜集好。

  2、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经过前一天的预习,能说出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3、你知道有哪些统计图吗?把你搜集到的统计图给我们展示一下,师也出示各种统计图,并就其中的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张统计图上表示的数量各是多少吗?或者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此题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

  4、条形统计图怎样画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先出示方块图。但是方块图比较麻烦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改编后的例题。

  2、生先自学P75的制作步骤。

  3、师引导生汇报,师板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叫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人与得票数,要画在一张图纸的左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因为有五个城市,所以要把横轴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况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一样宽,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个城市的名字;

  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得票数,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数量是36票,所以纵轴的长度至少要画8等份,并在纵轴的上面内侧标明单位:票;

  ④根据数量的大小画出不同的直条,为了美观,直条中可以涂上颜色。并在直条的上方注明数据;

  ⑤写出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后两个步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发的图纸上画,图纸上已经画好了一根直条,留下两根让学生自己画。

  4、统计图的分析

  5、与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先讨论,互相说,再看屏幕说。

  (三)练习强化

  试一试

  出示102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三轮得票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史着做一个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

  1、出示77页第1题问学生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第3题横向条形统计图学生有可能会把数据写错,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他们。

  课后拓展

  分小组选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用水、用电,全校各年级人数,等,实践调查,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来整理数据,认识并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方格纸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将提前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直尺,彩笔等。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一则天气预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1、创设情境

  师生进行关于天气情况的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图形符号。

  2、问题导入

  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情景图。提出问题: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几天?你能把他们清楚的表示出来吗?

  (二)、归纳运用、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因为数据整理的方法、表示数据的方法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所以采用小组交流,以引起知识的再现,使学生运用自如。)

  1、整理数据

  如何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1)、小组交流统计的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画“正”字法统计,比较简便。)

  2、表示数据

  如何才能清楚的把统计的数据表示出来呢?

  (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2)、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利用投影展示)

  3、分析数据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那种表示更清楚?(小组进行讨论)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说明理由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三是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与统计表中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小结: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搜集的数据,并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5、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特点:(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为以后不在统计方格纸上作图作准备。)

  进一步观察,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1)统计方格纸上画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这里应注明统计的项目名称。

  (3)在纵轴上,一个代表一个单位表示数量。

  (4)条形统计图一般是有标题、制图日起、单位名称、条形、横轴、纵轴等组成的。

  (5)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归纳梳理、系统整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从而发现在已有的知识上自己的心得,获得成就感,促进学习。)

  (四)、知识升华:

  1、导学案上的习题。(正字法)

  2、试着完成ppt上的习题,展示评价。(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3、95页的做一做,统计本班同学的出生月份。(让同学们经历)

  (五)、能力提升:

  通过每个小组本节课的表现得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交一副作业。(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3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 :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

  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 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 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⑴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⑶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 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7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

  (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

  (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注意比较两种统计结果,想一想:每格代表几人才合适?可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小组交流: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向学生说明这个统计图是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统计图的项目,这样的统计图是横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先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再完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10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2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3、4题。

  “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完“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这一素材,贴近学生生活;

  然后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以一当一”和“以一当二”,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统计图中“以一当二”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以一当五(多)”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发现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核心能力

  通过独立探索和交流展示,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并发现更多的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用“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知道当数据比较大时,要用“一格表示2”,感受用“一格表示2”的必要性,知道单数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2、通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四)学习重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理解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五)学习难点

  1、体验“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一格表示几更合适。

  2、一格表示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量不能用整格表示时,会用半格表示。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名师教学课件、坐标纸,直尺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与练习任务

  1、说一说绘制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预习课本96页例2的有关内容,并完成左边的表格。找一找左边的表格和右边的表格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同学们早餐喜欢喝什么?

  师:种类还不少呢!我想知道咱们班喜欢喝牛奶、豆浆、粥的人各有多少?该怎么办呢,你们帮我出出注意吧。

  师:哦,可以举手表决,然后数出人数并统计在统计表中。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的统计表。

  最喜欢的早餐 牛奶 豆浆 粥

  人数 6 12 24

  师:如果把这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来,你想到了哪种统计方式?

  师:请你在我们准备的坐标纸中画一画吧。

  展示学生作品(一格表示1),完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经历统计全班喜欢喝粥等早餐的人数,感受统计的价值。通过自主完成统计图,复习“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为学习“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自主探索“一格表示2”

  师: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1:这个条形统计图画得很长,比较浪费纸。

  预设2:假如喝粥的人数是34,那我们就要画34格,没有那么多格怎么办?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这个条形统计图纵轴太长了,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是的,如果一格表示2,纵轴只需要12格就够了。那为什么是12格呢?

  师:对,喝粥的.人数最多,是24人,一格表示2人,那么24人就需要24÷2=12格。

  课件出示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不完整)。

  师:现在请你在坐标纸中再次画画吧。

  (2)对比观察:“一格表示1”和“一格表示2”课件出示“一格表示1”和“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

  对比:你觉得用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到底什么时候“一格表示1”,什么时候“一格表示2”呢?

  师(总结):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们要结合统计表中最大的那个数据来决定。比如:最大的数据是8,一格表示——1就行,最大的数据是26,一格表示——2更合适。

  (3)体会“半格”

  课件出示:如果喜欢牛奶的人数是5人,该怎么表示呢?

  师:是的,一整格是2人,那么半格就是1人。5格就是2格+半格,正好画在4和6的正中间。那如果是9人呢?怎么表示,请大家在自己的统计图中画一画。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有了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看出了这么多的信息。

  师:其实统计图就是一个载体,一个承载着很多信息的载体,所以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双眼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感受它的局限性;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提出“以一当二”的解决办法。之后设置对比观察,再次感受“以一当二”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解决半格的问题,并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9人,有效地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难点。最后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巩固练习

  1)下面是丽丽班同学喜欢看课外书的人数统计表。

  种类 科技书 连环画 故事书 漫画 童话

  人数 10 8 16 6 12

  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每格代表()人。

  ②喜欢看()的人最多,喜欢看()人的最少。

  ③喜欢看连环画的比喜欢看童话的少()人。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课本97页做一做。

  3、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总结:我们知道了“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并通过观察获取了信息,还知道了怎样结合数据去选择“一格表示1”或者“一格表示2”。

  (三)课时作业

  1、昨天上体育课时,大家进行了拍球比赛,还记得自己组的成绩吗?

  (1)指名体育小组组长汇报数据,学生填写。

  (2)下面,请你们自己根据这张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3)完成后,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4)你能根据这张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5)了解了咱们班同学拍球的情况,你有什么建议吗?

  答案:略

  解析:【考察目标1,2】简单的重复不是好的学习方式,形式上的模仿就会导致学生的机械,而统计中重要的要义就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形成统计观念,因此此题的设计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

  2、答案:略

  解析:【考察目标1,2】能结合数据的特点,选择“一个表示1”或者“一格表示2”,能结合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去观察,获取信息。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1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将较大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用1格代表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存在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动态数据的统计过程。

  通过统计一个路口几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使数学贴进生活,让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使学生知道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预测20分钟后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段时间内一个路口车辆过往的情境,让学生自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

  (学生自主记录,并汇报记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引入新课,更是激发矛盾,学生在没有分工合作的`情况下,独自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表现出手足无措,因为记住了这种车又记不住另一种车,于是学生自己提出遇到的困难。这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同时记录各种车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方法。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上面的统计表。

  (1)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有几种车。

  (2)学生分组讨论是否可以把这个统计表用“1格代表2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各组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4)说说在绘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用1格代表2辆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

  (5)讨论:如何解决上面遇到的难题。

  (6)小组汇报。

  生1:可以用1格代表3辆车。

  生2:可以用1格代表4辆车。

  生3:可以用1格代表5辆车。

  ……

  (7)教师引导学生用1格代表5辆车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并在组内展示作品)

  (8)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各组的代表作品。

  2、分析数据,合理预测。

  (1)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

  ①什么情况下用1格代表5个数据比较合适?

  ②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两种车相差多少辆?

  ③猜一猜,20分钟后,这个路口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为什么?最不可能开来的是哪种车?为什么?

  (2)各组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全班交流。

  3、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下面的统计表,学生观察,思考:每格代表几个数据合适?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12

  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数据。

  1、教学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

  2、在探究新知时,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格表示2个数据”这一新知的前沿。

  3、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交流,开展数学操作,主动构建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样早餐都是什么。

  生:牛奶,豆浆,粥。

  师:同学们喜欢这三样早餐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就将这三样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设计意图:爱吃是小学生的天性,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

  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

  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4、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

  6、学生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全班交流)

  预设生1:左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据。

  生2:右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数据。

  7、思考: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数据。

  8、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9、思考: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表示1人。

  设计意图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相关文章: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04-11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12-28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12-02

《条形统计图》数学说课稿12-10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通用10篇)08-22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5篇12-28

数学《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通用10篇)07-15

《条形统计图》数学说课稿3篇12-10

四年级《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04-20

《条形统计图》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