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5 20:33: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本节课是针对初一学生的青春期情绪辅导。主要采用情绪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一,活动理念及目标设定

  情绪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所伴随情绪的性质,状态,对人们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身心快速而明显地发展变化着,自身和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感到措手不及,而各方面的矛盾,困惑,都有可能引发并表现为情绪问题。学生在心理期末考核及平时的《成长档案》交流中,就大量反应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情绪问题。因此青春期情绪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初一下学期是初中情绪辅导的最佳时机:一方面,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初中生活,对学习,人际交往等已有了很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完善,他们主动探索并乐意接受,尝试新的观念,思想,可塑性很强。抓住这一时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将有利于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情绪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本节课侧重于情绪调节的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最有效的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是调整认知。因此本课选择情绪A-B-C理论为指导,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主要线索。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本课的中心目标是情绪调节的方法,采用ABC理论调节情绪,首先要澄清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因此设定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认识,带给我们的不同情绪,决定我们情绪的是自身因素而不单纯是外界事物。这是本课的基础。

  在学生体会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后,设定目标2:帮助学生学会消极情绪的调整方法,通过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目标2也是本课的目标。

  学习方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淡化方法,因此设定目标3:学生互助调节生活中实际的消极情绪。这是目标2的应用,又可以检验目标2的达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团体辅导仍然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注重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而老师只是搭建框架,穿针引线,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创建。根据活动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1,暖身活动:石头剪刀布。团体活动中的暖身活动非常重要,既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要引出主题内容。而本课的暖身活动,在考虑其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同时,不仅要引起学生情绪,还力求引起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选取了最简单的游戏,并利用改变规则的方法来控制学生情绪。

  2,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利用了心理学中典型的双歧图。双歧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不失通俗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思考,探寻答案。然而双歧图有很多,在选取时同样要考虑情绪因素,即不同的角度能引起反差较大的情绪。选取了《骷髅与晚宴》,使恐惧的情绪和温馨,快乐的情绪形成对比。

  3,情绪调节阶段,首先设置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典型情境:"和老师闹矛盾",引导学生总结,思考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想法,由此引起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这样事件——想法——情绪的分析中,构建起ABC理论的框架。对比分析中,很容易使学生认同通过改变认知,想法,可以改变情绪。本环节中,在理论的讲解上必须把握好深度。若没有理论做线,则学生的思考如零落的珍珠,穿不起来;若理论讲解过深,不仅使团体辅导变得枯燥,且很容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陷入自己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困境。因此将ABC理论简化为遇到事件A,产生想法B,引起情绪C,决定我们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件本身。这样简单明了,且符合学生之前推理的过程。

  4,组内互助。组内互助阶段,不再追究不合理信念,而只是讨论对于同学的烦恼,有哪些积极的想法,可以帮助他解决消极情绪。利用合理情绪的想象,使合理信念,想法取代不合理信念,想法。

  5,行为反作用于情绪。情绪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调节过于激烈的情绪,避免情绪状态下的极端行为。ABC理论中,C不仅指情绪,而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因此作为补充,在一时无法改变认知的情况下,可通过外在行为暂时调节情绪的强度。情绪得到缓解后,更有利于理清思绪,理性认识问题,再从根本上处理引起情绪的事件。这样以调整认知为主,行为调节为辅,使ABC理论的方法更加实用,有效地应用于情绪调节中。且本环节调节情绪范围更广,个人性更强,全班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自己的问题,体验情绪的变化。

  三,本课感受

  第二次上汇报课,有很多不同于以前的感受。

  其一,在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更有把握。初次汇报课,为选题要参考大学理论知识,对学生普查,向李老师请教。而经过一个多学期与学生的相处,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已了然于心,平日就积累了几个必须与学生探讨的话题。而对于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从前李老师告诉我时,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现在在实践中有了切身体会并从内心达到认同。因此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不再那么困难和模糊。

  其二,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心理学理论,更不需要说教。道理他们都会说,问题是会说不代表从内心认同。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仍然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感悟。关于情绪的内容有很多,有些是学生已知的,不用讲,有些知识学生知道但不会应用。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大胆删减了通常放在第一环节探讨的"情绪的重要性",情绪重要谁都知道,重要性谁都会说,不必在课堂上赘述。删减后情绪调节的重点更加突出,且将节省的时间用于补充通过行为调节情绪的方法,实用性更强。

  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心相信学生的感知能力。心理课上没有会不会,也没有对不对。李老师和我在评价学生反应时,通常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只要教学设计到位,能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学生自然会在体验中得出积极的,建设性的结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即使出现消极,负面结论,也不必急于批评,指正,学生会在团体的压力与动力中辨别好与不好,在生活中修正,消退负面观点。这样信任与接纳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遗憾与不足

  同一节课即使在不同的班级上八遍,不断的修正中每节课仍会有缺憾。本次汇报课也不例外。

  首先,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究竟是外界还是自身决定我们的情绪这个问题上,之前的三个班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双歧图的分析就显得很有价值。但意料之外, 6班一开始几乎就一致认为自身态度决定情绪,这已契合了情绪ABC理论的观点,进一步的探讨就显得没有必要。这种情况下应果断处理双歧图的分析,将探讨改为简单印证学生的观点。

  还有,最后一个环节,行为反作用于情绪,讲解时本应在板书上有所体现,即情绪C再往后推一步,产生不同的行为和表情,行为,表情反作用于情绪,形成很完整的体系。板书遗漏了这一步,则最后一个环节就显得有点突兀,与前面内容没有达到很好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反思,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以帮助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第二课时。具体程序如下:

  1、纵横联系,析教材。

  2、以学定教,说教法。

  3、因人而异,选学法。

  4、人文统一,展流程。

  5、课后反思,明方向。

  一、纵横联系,析教材

  (1)、准确解读,析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了一系列描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美景图文,描写了春天的人、景、事,并针对春天的话题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既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

  话故事,诗歌描写了春雷把柳树叫醒(图)、春雨给柳树洗澡(图)、春风为柳树梳头(图)、春燕和柳树做游戏(图)、小朋友陪伴柳树一起玩耍(图)的情景。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合理,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春天大自然的美茫?

  (2)、“三维”体现,定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课件)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能背诵课文,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美。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热爱大自然。

  (3)、依“标”扣“本”,定重点(课件)

  我把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朗读来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里的美好事物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课件)

  语文课程学习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解与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课件)“情境创设、情感朗读、合作表演、直观感受、文本扩展”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因此,我和孩子们选用了(课件)“情景入——自主读——合作演——自我悟——交流说——课后展”的学习方法,使孩子们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培养熟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课件出示)激趣入情、初读悟情、细读融情、咏春抒情等教学环节。

  (一)、激趣入情

  读童诗,有它自身的特点,用音乐和画面唤起想象,能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关于所读童诗的具体形象。新课伊始,我采用舒缓优美的语言引入:孩子们,寒冬还未退去,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展示春天美景的风景短片,配有优美的音乐和风声、雷声、雨声、溪流声以及小鸟的欢叫声)你看,春天像一幅七彩的画,春天像一首无言的诗,春天像一曲悠扬的歌,春天像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用眼去欣赏春天,用耳去倾听春天,用心去感悟春天吗?接着,我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些什么变化呀?你觉得春天美吗?美在哪儿呀?在孩子们踊跃的交流中,春的气息悄然散发开来,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二)初读悟情

  初读课文时,我采用动画配乐朗读,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全文动画配乐),这样,使孩子们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中,多一份对春天美景的感悟,多一份对“柳树醒了”诗意的感怀。孩子们一边听配乐读文,一边思考: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柳树在春天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悟柳树从寒冬苏醒过来后充满生机的美。

  (三)细读融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孩子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在指导他们读书的过程中孩子们自悟、自得的。在如诗如画的情境氛围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美读课文,感受课文美妙的诗句,优美的画面,感受柳树诗意的苏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春天跳动的生命力。《柳树醒了》这首诗歌共有五个小节,在孩子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朗读的指导。

  1、展开联想,自主读

  在第一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我引导孩子们用轻柔自然的语调、娓娓动听的讲述读,读出小柳树欣欣然张开双眼,对世界充满新奇的感情,让他们展开联想: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呢?假如你是春雷,就把这些悄悄话说给同学听听吧!“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呢?在这个环节里,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自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美读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细读,在细读中想象,在细读和想象中融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融情想象,表演读

  在接下来几个小节的学习中,我注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表演、感悟,细细体会诗歌中“软、绿、飞、高”这几个字。抓住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变软了这一情景,师生互动演示柳枝的柔软,感受柳枝的细嫩,学习用轻柔缓慢的语气读出柳枝的柔美。并创设情境,请孩子们上台扮演春雨、春风、春燕,想想它们对柳树说了些什么?柳树又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同时进行语言训练(点击课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孩子的小嘴里竟然流淌出诗一般的话语(出示答案):

  春雨给柳树,它对柳树说:“。”

  柳树变得,柳树对春雨说:“。”

  春风给柳树,它对柳树说:“。”

  柳树变得,柳树对春风说:“。”

  春燕和柳树,它对柳树说“。”

  柳絮边飞边说:“。”

  并适时播放课件,(春燕、柳絮飞舞的图片)展示春风吹动柳枝,柳絮随风飞舞的情景,引导孩子们用活泼俏皮的语气朗读诗文,读出春燕和柳树捉迷藏的俏皮劲儿来,让他们感受柳絮轻飞曼舞的诗情画意,增强对柳絮的感性认识,触动他们内心的赞叹。

  3、美育渗透,个性读

  学习第五小节时,我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柳树在孩子们的欢笑嬉戏中,叶儿变得更绿了,柳条儿伸得更长了,树干长得更高了,而孩子们也在柳树的陪伴下长得更高、笑得更欢了的情景;通过充满幻想的朗读,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在悟中动情,在情中成诵。至此,孩子们已完全融入人与柳树之间的情感氛围之中,融入那人与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里,诗的情感和韵味也水到渠成地融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孩子们交流表演、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完成了形象、简洁的板书:

  春雷(图片)

  春雨(图片)春风(图片)

  春燕(图片)小朋友(图片)

  (图片)

  柳树醒了

  (四)咏春抒情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勤于观察,善于表达,并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使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在学完了这篇诗歌之后,我适时出示与春天和柳树有关的诗句和画面,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春的无穷魅力。(课件展示春的诗句和配乐画面)然后,我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让孩子们把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的变化,仿照课文创编诗句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的美丽。

  有的孩子学做小诗人(诗句课件),他们这样说(出示答案):

  春雷跟小草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草哟,发芽儿了。

  春雨给桃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桃花哟,红了。

  ……

  有的孩子学做小画家,用彩笔描绘心目中美丽的春天;有的孩子用动听的歌儿来歌唱美好的春天……我请他们把自己写的优美的诗句、画的漂亮的图画与同伴分享,并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在自我创作中感受成功的愉悦。在学习中,孩子们参与并快乐着,从他们眼睛里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蕴含深意。因为,一颗孩子的心,就是一篇童话,一个孩子的眼里,就有无数首优美的童话诗。

  五、课后反思,明方向(文字课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相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领孩子们走进美好的春天,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注重孩子们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他们在读中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适当拓展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升华,在升华中应用,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说课稿 篇3

  《尊重与理解》是义务教育辽师大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的:

  一、 说教村材

  渗透理念,设定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尊重与理解》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和邻里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的追求。这节课,我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邻里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多为他人着想,理解邻居,和邻居和睦相处。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如何与邻居相处,解决邻里之间的纠纷。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二)运用理念,精心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课后调查:了解自己与邻居的关系。一开始我就将调查结果引入课堂,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经过调查,我们班有40名同学,其中有11人与邻居相处融洽,有12人与邻居有矛盾,有17人与邻居不认识!我们怎么来解决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具体的事例最能说明问题,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明确的目标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畅谈邻里,明理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邻里之间的故事、事例等,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同时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畅谈在实际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邻里之间的烦恼?你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在交流中全面地了解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处理好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重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一些辩论图片供学生辩论:邻里小孩之间打仗,大人应不应该帮忙等,从而体会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对生活的影响。

  3、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生生互动:(活动一)祝福邻居

  学生自由将祝福送给其他邻居等,让其他学生来扮演他们,相互赠送祝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群体互动:(活动二)特别行动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拟邻里生活,如:“帮邻居收衣服”、“帮助邻居劳动”、“共同清扫楼道”、“过邻居节”等,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主题,再进行准备,制定计划或排练小短剧。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倒好处地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应用现代教育方法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小酷和小玛的系列绘本故事《这是什么形状》,故事中的小酷和小玛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各种几何图形联想出简单的物体。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比较单调和抽象幼儿掌握起来有困难,而中班幼儿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通过这个绘本故事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认识呢?而《幼儿教育纲要》(试行)中也对教育活动内容选择所提出:“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于是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孩子从小就把小动物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熊宝宝小酷和小玛一起学习形状,孩子容易接受,此次活动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从简单的图形变化入手,通过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组合与相加,在游戏中慢慢变化成复杂有趣的图案,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形状概念,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活动,引导幼儿从单一的几何图形联想出简单的物体。

  2、能力目标:尝试用图形组合表现物体特征,并进行想象添画,萌发对物体的观察意识。

  3、情感目标:在大胆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尝试精神,发展想像力。

  其中引导幼儿从单一的几何图形联想出简单的物体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而引导从简单的图形组合联想出各种物体,并进行想象添画,萌发对物体的观察意识则是此次活动的难点所在。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小酷和小玛》ppt课件。

  2、交互式电子白板。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画纸、画笔、浆糊、棉签和抹布。

  4、钢琴曲为背景音乐。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四、说活动过程:

  1、介绍小酷和小玛,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进入状态兴趣起很大作用,幼儿从小就把小动物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我介绍小酷和小玛两位熊宝宝客人并请幼儿猜想谁是小酷而谁又是小玛时,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的兴趣,为幼儿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观看ppt课件,引导幼儿从单一的几何图形联想出各种物体。

  随着现在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将其不断地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我将幼儿喜爱的绘本故事制作成ppt课件应用到此次活动中,当故事开始告诉幼儿小酷和小玛准备画画时,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的在猜想他们会画什么呢?而小酷画的圆形更是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孩子们在不断地猜想究竟会是什么,此时我并没有把答案告诉他们,因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我决定把问题留给他们自己去探讨,此处白板的正确利用对解决问题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在白板上画出圆形请幼儿上来把自己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孩子们的想象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太多圆形的物体,当我揭示答案是太阳时,猜对的幼儿会为自己喝彩;小玛画的三角形出现时幼儿早已跃跃欲试,都想上来尝试一次,有的竟然能联想到三角形的帆船并画下来,幼儿通过亲自的操作使原本看似难以掌握的知识变得水到渠成了。

  3、通过ppt课件,引导从简单的图形组合联想出各种物体。

  《纲要》中曾说过:“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接下来已经不是单一的几何图形了,而是出现了正方形和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孩子们发现它变成一座漂亮的房子时,更加专注的期待会有其它奇妙的东西出现,而随后出现的三角形和圆形组合(鱼);长方形和圆形组合(汽车);圆形和三角形组合(向日葵);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组合(小猫)已经让幼儿目不暇接了,当一幅美丽小镇的图片出现时,幼儿的情绪被再次调动起来并不时的发出赞叹声:“太漂亮了!”活动被推向了高潮,也为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做好了铺垫,我引导幼儿在小镇上发现各种形状,幼儿自己寻找每种物体是由什么形状组合成的并通过此环节总结出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用各种形状来组合再现出来,使难点迎刃而解,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掌握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请幼儿来当小酷和小玛展开想象互相交流自己会用哪些图形组合成什么物体。

  4、游戏:小酷和小玛。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幼儿教育纲要》(试行)中也曾提到: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此时的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酷和小玛,我为他们提供一些物质准备:各种图形及画纸和笔再为他们配上柔美的《天空之城》音乐,使他们在优雅舒心的氛围中更好的发挥想象。

  5、作品展示。

  幼儿的作品只有得到大家的肯定才会信心倍增,我把幼儿的作品照下来并展示在白板上,幼儿兴奋的寻找着自己的作品并上台讲述作品,最后请我的小酷和小玛跟我回去吃点心,首尾呼应,活动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

  五、说教法:

  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在活动中遵循灵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提问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白板)集图像、色彩和声音于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游戏时注意加强辅导。

  新《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故事导入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要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因而我设计了用绘本故事这一情节,并通过故事导入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拼贴添画,让幼儿通过想一想、拼一拼、贴一贴、添一添来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幼儿教育纲要》(试行)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4、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如在观看课件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游戏“小酷和小玛”中渗透了艺术表现等等。

  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六、效果分析:

  整个活动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多元探索环境,视“儿童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故事导入、单一图形联想、组合图形联想、游戏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推进,动静交替,使幼儿顺其自然地掌握重点及难点,我善于在活动中提供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为每个幼儿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此项活动是在新《幼儿教育纲要》(试行)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的教育活动,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从活动导入到师生互动的开放性提问、再到幼儿讨论交流、个别回答,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乐于观察、思考和探索,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了尝试精神,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运用文字图形等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2、通过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封面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

  3、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逐渐养成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构思立意,运用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去进行封面设计。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观察比较法、直观演示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籍设计的相关作品图片、视频、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绘画工具、设计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程

  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课前到市场调查,到书店观摩各具特色的书籍封面的情况:你都看到了那些别具一格的书籍?它们在外观上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欣赏感知,尝试体验

  1、教师播放视频展示书籍发展的简单历程,并提问: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技能体现书的类别、性质与内容,又能起到保护、装饰书籍的作用,还能增强书的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给予人们审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教师多媒体出示不同类别的书籍,组织学生观察思考:

  A、按照内容来划分,书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有名著类、杂志类、教科类等。

  教师继续展示不同类型书籍的封面设计,追问:

  B、籍的封面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其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主要由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组成;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有文字、绘画、摄影和图案等作为元素进行设计。

  3、教师播放课件分别展示《废墟之花》、《南京传统手工艺艺术》的封面设计图片,组织学生对比分析:

  A、在进行书籍设计时,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不同组织、布局,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材得出答案:对称的布局给人稳定、庄重的感觉;均衡的布局既稳定又活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

  B、仔细观察老师展示的封面设计图片,看一看在书籍封面设计时重点是什么?都会用到哪些字体?这些字体变化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完善:最重要的是书名,在进行设计时会用到宋体、黑体、楷书等;字体变化遵循的原则是从内容出发、易于辨认、统一完整。

  (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教师示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优秀封面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设计、表达封面主题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书籍封面的步骤:①构思立意;②确定封面的规格、定位图形及文字的位置;③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图形的设色或制作。

  2、学生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知识选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根据内容特点,以书名为中心,用以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为其设计一个封面。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注意封面的布局以及字体的设计。

  (四)展示评述,小结拓展

  1、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大胆的展示作品,以自评为主辅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小失误,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步。

  2、小结作业

  师生一起就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教师提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热爱书籍、善于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课后尝试以绘画的形式设计一个书籍封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种子的梦》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这首诗是当代诗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作者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诗中把种子比作“沉默的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美好梦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抒发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背景资料,课中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艰难,憧憬未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充分感悟文本,以诗文为凭借,放飞思维与想象,自主学习,交流碰撞,生成属于课堂的精彩。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朗读诗歌,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重点)

  3、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惧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高年级阅读倡导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理解文本大意。鉴于诗文语言细腻而深沉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悟结合法”。从班级实际出发,贯彻“点拨法”、“自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并适时点拨,积极引领。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

  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洁明了。

  有梦就有希望,人世间的许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小小的种子也有一个梦想,它的梦想是什么呢?为了实现梦想,它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种子的梦》。

  (二)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抽查预习情况,指名读小节,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出示:认读)同桌听读,会认就行。

  3、(出示:书写)要求正确书写,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一记,以此强化易错字。

  4、请同学们自由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相机板书:种子的梦境——长叶、开花、结果。)

  5、快速浏览5——8小节,想想:“种子的梦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板书:美好、幸福?

  (三)深入背景,步入梦境。

  1、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怀着这个美梦呢?

  (出示:)“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进褐色褐色的土地,

  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

  学生找出来后追问:这一节在写法很特别,细心的你发现了吗?(板书:写法)

  比喻——拟人——反复,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说说。

  通过学生的“对比读”来感受一下反复的作用。从两个重复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冰冷冰冷)

  寒冷、黑暗、环境恶劣。

  2、由恶劣的自然环境,走进黑暗的社会环境

  (教师再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如:《草原》的作者老舍,《草帽计》中的贺龙,以及柯岩所受到的非人的迫害,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齐读第一节,联系创作背景再想:诗中的“我”是谁呢?学生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柯岩”与“种子”融为了一体,这就是(板书:借物喻人)

  3、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都挡不住“我”追梦的脚步。为了实现梦想,“我”怎么做的呢?用横线勾出来,想一想:你从关键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冲破”“一点一滴地积攒”(板书:冲破、积攒)感受种子的(板书:坚持不懈的、永不言弃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读。

  角色扮演:闭眼想象,走进种子的内心,再有感情地齐读第3小节。

  (四)品读感悟,深入梦想。

  1、冰冷残酷的环境不能扼杀我的梦想,土层的压力也挡不住我向上的步履,多么顽强的.种子啊!种子坚持不懈追逐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入梦境,细细品味。抽生读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

  2、自学:按“读——批——议——品”自学。

  3、分享学习成果,学生随机交流,教师重点引导三处,其余一带而过。

  (1)(第一处)第5小节:长叶——

  A、关键词“缓缓地”、“慢慢地挤碎”体会,并把感受带进文中读读。

  B、语言渲染和追问引导学生走进种子的内心:渴望春天,再带着内心的感受读读。

  (2)(第二处)第6、7小节:开花——

  (多媒体出示:)我把爱情倾心交付,

  把生活酿造成金色黎明的蜜。

  针对“蜜”追问:有了蜜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这就是种子真正的梦想。(板书:美好)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读读。

  (3)(第三处)第8小节:结果——

  种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春天打扮得更加美丽。春天美丽了,谁也会变了?

  大地母亲变美丽了。生活变美好了,幸福了,快乐了。这才是“我”真正的梦想。

  4、配乐朗读: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甜甜的梦,可以美美的朗读,可以静静的想象。

  (五)回顾板书,播种梦想。

  1、回顾板书:种子的梦是?

  追问:“我”是柯岩,我渴望?柯岩苦苦追寻的梦在今天已经梦想成真了。(板书:梦想成真)

  2、同学们,从“种子的梦”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3、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请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顽强、乐观、永不言弃地追寻梦想,就一定能美梦成真!

  4、推荐书目:让这些好作品启迪我们的智慧,为我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这是整、小数三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习了整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应用题分析解题思路的方法和整数三步计算应用题基本相同,解答的方法也基本相同,教学的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2、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题后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师:我们都有购买文具的经验,在购买文具的时候,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买文具过程中的数学问题(板书:应用题)

  开门见山,直接把学生的思想集中起来。明确这节课的内容。

  2、新课教学

  通过问:你可以知道什么?或你想到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其实这就是解题的想法,学生可以想到:

  买铅笔花了几元钱,还剩下几元钱?图画纸能买几张?既是提问题也是题解方法。

  并能过条件和问题的互相变换,进一步明确这一类应用题的格式,并建立解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形成一定的模式。同时也更明确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3、练习设计

  设计的这两道练习是考虑到:例题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容易理解,但是课本中的出现的题目大多是工程问题,或是行程问题。这些不容易理解但是解题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在练习编题以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复习句式:

  (1)能口头运用What’sthetime,please?询问对面以确定是否到了做某事的时间,能用 t’sseveno’clock。It’shalfpastseven这类语句回答。

  (2)能口头运用Shegoestoschoolbybike这类语句说明出行的交通方式。

  (3)能口头运用It’scoolinautumn。Weplayfootballinautumn.这类语句描述各个季节的天气和人们的活动,其他语句不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与掌握。

  2)复习词汇:

  (1)onthetrain,onthebike,inthecar,unoleratree。

  (2)warm,summer,hot,autumn,cool,winter,cold。

  2、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时间,季节,人们相应的活动为重点,与生活密切联系,教材中有许多运用渠道。

  3、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时间的寻问与整点和半点的表达

  2)难点:各个季节的天气情况和人们的活动

  4、教材的特点,问题分析:

  这部分内容设计必于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整体目标统一,但各个活动又灵活开放,以一个主要句型结构为中心,可以举一反三说出不同的句子。

  教学设计及依据:

  课前准备:卡通小闹钟

  一、Warmup

  ·Singasong《listentotheclock》

  二、课文导入:

  老师拿出一个卡通小闹钟不断的拧动时针,帮助学生复习1—12数字。

  (设计意图:这个课时主要复习了时间的表达,所以一开始就拿出闹钟,又能复习1—12个数字,又能引出学习内容,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三、课文教学:

  1、老师不断的调换闹钟的时间,寻问学生“What’sthetime?让学生运用“It’s……”做出回答,老师可以由易到难,先问整点,再问半点钟,再让学生两人从一组进行问答练习。

  (设计意图:把课本上的时钟搬到生活中,更真实,更形象的对What’sthetime?It’s……进行问答,让学生反复操练。)

  2、老师先向学生描述游戏规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让一位学生扮演Mrwolf,再抽三位同学上台一起问: “What’sthetime,Mrwolf?”该学生回答:“It’s……”三位学生继续问,直到Mrwolf回答也:“It’sdinnertime”这时Mrwolf同学追赶这三位同学,三位同学赶紧跑。

  (英语)(Review Unit 2)说课稿—新标准英语第二册,标签:小学英语说课稿,pep小学英语说课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在第一部分同学练习了回答时间的基础上,练习问句,一轮三位同学,反复几轮后已经有好多同学练了如何寻问时间了。)

  3、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边说边做介绍词手势操:on在上,in在里,under,under在下面,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词组,再超高频学生指图说话,描述小男孩的理解和记忆,再读课文看图,理解这四个词组的意思,为下步描述图片做好铺垫。

  4、老师问学生: “Howmanyseasonsarethereinayear?Whatseasondoyoulike?Whatdoyoudoin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并请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图说话,对四季的天气状况和相应的活动做描述。

  (设计意图:用问答的形式先让学生对四季有一些基本了解,再提问在不同季节,人的不同活动,回到图上边指边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任务完成:

  1、句子接龙:让学生四人一组依次说出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如:第一个学生说:“Igetupatsixo’clock。第二个学生说:“Igotoschoolatseveno’clock后两位同学接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会表达时间的基础上通过此活动会对自己的一天行动会描述。)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哑剧表演,一个学生表演在某个季节所做的事情,其他学生进行猜测,表演的学生边做动作边提问:“WhatdoIdoin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其他学生运用句型:“You……inspring/summer/autumn/winter”来猜测。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在句型掌握了的情况下,让学生脱口而出,提高学习的难度,用哑剧表演的形式,学生参与性高,表现积极,学生很愉快。)

  五、课后作业:

  1、给家长描述活动的时间

  2、制作季节小报: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情景,描结出这个季节的天气状况及自己最喜欢做的活动,自己以相应的文字,如:“It’swarminspring。Iflykitesinthepark”最后老师选出“最佳小报奖”贴在教室墙报栏里。

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过程:

  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古诗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2、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 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入诗境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