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7 09:34: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书林漫步》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尝试用对比欣赏的方式说说中外书籍装帧在方式和形式上的不同之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书籍装帧一些知识的认识。

  二、说学情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所以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已进入写实后期,而且对于欣赏的知识已经有所认识,但在欣赏这块还需要更多练习与实践,培养他们语言交流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和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不同形式及作用,谈谈自己喜欢的书籍装帧采用的设计形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搜集各种装帧设计出的独特的书籍图片或实物将它们按形式分类,学生能够进行对比欣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书籍设计的美感,提高对书籍设计的感知度,体会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书籍装帧的形式和方法。

  难点:尝试用对比欣赏的方式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的欣赏。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教师出示造纸术与印刷术发明的纪录片,请同学根据纪录片的内容,说说纪录片内容给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进而引出课题《书林漫步》。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更具有活跃性,并且也初步建立了学生对书籍装帧的认识。

  (二)交流探讨,欣赏作品

  1、利用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中国古籍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中国古籍是由书口、书签、书根、包角、书脑和书脊等组成。

  2、教师继续追问:“书籍设计是什么?”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旧称“书籍装帧设计”,广义的书籍设计是指从书的外观到内芯的一系列设计,以创造出书籍的整体视觉形象。

  狭义的是指书籍的开本、封面、护封和装订形式等属于书籍外观的想象设计,有时仅指封面设计。

  3、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1)利用课件出示蝴蝶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种书籍设计叫什么?蝴蝶装的历史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蝴蝶装。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与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将印有文字的纸页沿相对应的鱼尾纹中缝对折,再依顺序摞叠成方形,将对齐的折缝处粘在包脊纸上,书遂完成。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

  (2)除了蝴蝶装,还有哪些书籍设计的形式?

  中国的有简册、经折装、旋风装、包背装等。

  4、走向世界的中国书籍设计

  课件展示呐喊、中国记忆(书籍设计)引导学生观赏。

  教师设问“图片中的这些书籍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书口、上切口、扉页、订口、环衬等。

  教师继续追问,“现代书籍的装帧有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0世纪初,大批艺术设计家打破封建时代沉闷的局面,丰富了书籍的设计语言,使出版的书籍颇有艺术感染力。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到中国古籍的组成和书籍的设计,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认识书籍装帧特点,然后通过书籍装帧蝴蝶装等方法的具体分析,加深了学生对书籍装帧的了解认识。并且通过观察讨论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述与交流的能力。

  (三)出示图片,对比欣赏

  教师继续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经折装和蝴蝶装装帧形式和方法的不同点。

  以4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想法的同学;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对书籍装帧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言能力的替提升础,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1、自愿分享,并从方式方法上进行交流评议,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2、总结升华:总结书籍装帧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欣赏评述的方式记录生活。

  3、作业:外国的书籍装帧样式有哪些,中外书籍装帧样式的区别在哪里?下次课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评议的环节加深学生对书籍装帧的认识,并且最后的总结升华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八、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

说课稿 篇2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停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需要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来做一些尝试。

  一、说教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读意为: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小扣柴扉久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实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囗而出。这首诗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小学古诗教学的目的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诗意,想象并说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并说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是重点,难点是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含义。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十多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古诗无论是从语言文字上还是写的内容上来看,都离我们时代较远。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很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怎样教好这首古诗呢?我根据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古诗教学的关键是领会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这些情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利用电教媒介,采用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游园不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便播放歌曲,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深厚兴趣。

  〈二〉学习古诗

  1、初读指导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标出停顿符号。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是了解古诗大意的第一步。读古诗要做到字正腔圆,这有利于培养语感。

  2、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去学习古诗。

  (2)自由朗读古诗,交流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源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首诗比较浅显,教学时我就放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再加上教师从旁组织、指导、点拔,使学生不仅能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能培养合作的精神。

  3、感悟诗情

  (1)理解题意

  通过问题“诗人去游园没遇到主人,心情如何?”“诗人看到红杏想到了什么?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未遇主人时的扫兴,及看到“红杏”想到“春色满园”的喜悦。“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具大的潜能”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潜能在诗情画意中从容释放,培养了想象、表达能力。

  (2)朗读体会

  《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所以我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领悟诗情;然后配图配乐诵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其对春天的喜爱。学生经过反复品读,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从而领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3)合作探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外,还有没有更深层的意思?”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园子”和“红杏”的象征意义,然后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事例来说明这两句诗中蕴含的道理是正确的,并能在生活中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两句诗。

  4、描述诗境

  展现自我,是每个学生心底强烈的欲望。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放物让学生演课本剧,能增加学习古诗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

  (三)课外延伸

  朗读描写春天的千古名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背诵不少于80篇的古今优秀诗文。安排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积累有关春天的名句。

  (四)作业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搞一个小抄报活动。

  “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学习古诗的要求,所以我布置了这道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我抓住古诗的重点,设计以下板书:

  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主人(扫兴)

  红杏→春色满园(喜悦)

说课稿 篇3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10册教材中的第12篇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三次挫败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三个回合的较量,充分表现了晏子聪明的才智、能言善辩的口才和爱国思想。

  2、我对课文重点段落内容的理解。

  我今天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课文的3、4、5三个自然段,以三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展开情节:第一回合,写楚王瞧不起晏子,抓住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缺陷,不开城门却开了个洞让他钻,进行人格侮辱;第二回合,楚王又说齐国没有人,讽刺齐国没有人才;第三回合,楚王越发变本加厉,和他的官员门群起而攻之,一起嘲讽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故事情节到了高潮阶段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如此咄咄逼人、扣人心弦的场面,一般常人可能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陷入十分被动、难堪的窘境。而主人公晏子却能处惊不慌,冷静、机智、针锋相对地、甚至是谈笑风生地进行反驳、回击,将楚王驳斥得理缺词穷、哑口无言。楚王本想侮辱晏子,却一次次反遭侮辱。楚王从开始的瞧不起晏子,瞧不起齐国,为此而处心积虑地对晏子展开一次比一次更刻薄、更恶毒的侮辱和嘲讽。但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楚王不但再也不敢继续侮辱晏子,反而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180度的大转弯,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晏子实在太厉害了,是个出类拔萃、聪明绝顶、口才超群的人才,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因此,楚王已打心底里服了他,竟向晏子老老实实地和盘托出自己的初衷: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所以正如文中用了五个只好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楚王的无奈和失败,并且含蓄地赞扬了晏子挫败楚王、大获全胜的辉煌和卓越才华。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好教材,引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必须把握住三个回合的较量这一精髓之处,引导学生读懂、理解内容、学会欣赏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感受晏子的才能和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2、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3、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理解水土不同的深刻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三、教学准备

  做好以下课件材料:

  1、把课文中宴子的画像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发现宴子长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为楚王叫他钻狗洞作铺垫。

  2、三个重点句(钻狗洞、最不中用、水土不同)

  3、晏子说得十分形象三个分句的学习和欣赏(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四、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走近宴子、潜心感悟、研读宴子→赞美宴子→超越文本演宴子→课外延伸、学晏子练口才、策划小小辩论赛

  五、设计理念

  1、课堂开场采用模拟小小见习外交官的游戏形式导入,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和能诱发共振的教学环境。

  2、整个教学过程,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能对几个难句,采取重点辅导、半扶半放、放手自学、对难点水土不同进行点拨指导的教学方法。

  3、抓住五个只有的理解,让学生体验明写楚王的无奈和暗写宴子的反驳节节胜利,把侮辱不卑不亢地还给了楚王令人鼓舞的效果。我的板书设计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六、教学思路: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步教学线路:

  第一步:复习导入,进入角色。

  我先让学生复习回忆《晏子使楚》事情的起因,最后的结果来导入课文内容,并提炼出板书为:想侮辱不敢不尊重。而后,追问: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引出学生对晏子初步的认识:晏子是个聪明、机智很会说话的人。进而再激励学生说:让我们也学学晏子,学当小小外交官,跟着晏子去楚国看看晏子是如何和楚王唇枪舌战,挫败楚王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第二步:走近晏子,读懂、理解课文内容,潜心体验、研读晏子。并将第一个回合的学习进行重点指导。

  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步骤是:独立研读课文第三节,再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习要求是:

  (出示课件一)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遇到如此不礼貌的让他钻狗洞的接待,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接着又是怎么说的?紧接着晏子又是怎么做的?

  3、你认为晏子说的哪句话,是话中有话,最厉害?为什么?

  4、你知道楚王听了又是怎么想? 怎么做的?楚王是心甘情愿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

  再通过交流反馈,抓住晏子面对楚王如此恶毒的人格侮辱,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对晏子内心活动的揣摩,引出晏子之所以能如此从容、不卑不亢地与楚王进行反驳的动力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必须给予针锋相对的反击。如此,就能更好地理解宴子为了齐国的利益而作出冷静、机智的反应,说出那层层推进,逻辑性很强的、非常有力的反击语言:从这是狗洞,推理出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再推断出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尖锐而含蓄地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加以有理有节的强有力的回击,做到既把侮辱还给楚王,又不伤两国的和气。让学生领略到这就是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

  然而,第二个回合,则采取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研读的方法。让学生划出楚王讽刺、侮辱宴子的句子,以及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最爱读的语句训练感情朗读,并尝试自行理解重点句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的含义以及推理过程。再安排分角色朗读的体验,加深对晏子智慧和才能的感悟。还可引导学生欣赏好句:

  出示课件(二)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并穿插能力训练让学生把句子概括成四字词语。最后再安排学生模拟扮演宴子,分角色朗读,来加深对人物的智慧和才能的体验。并且教师也参与其中的角色扮演,做到师生互动,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回合,可采取学生独立阅读,自读、自悟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掌握学法,培养阅读、理解、欣赏能力。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水土不同,再展开讨论理解。

  第三步:小结延伸。

  1、让这些小外交官们说说随宴子出访楚国后的感受,可设计问题:你佩服宴子吗?那你想怎样夸他?如此,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掌握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我班内有学生说:晏子真了不起!有的说:晏子你真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还有学生说:晏子你好酷啊!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宴子使楚 不辱使命 勇挫楚王 捍卫尊严以这16个字来概括、总结课文。

  2、跳出文本,超越课堂。紧接着,教师还可进入角色,扮演楚王说:我虽然斗不过宴子,哈哈!你们楚国难道真的没有人了吗?怎么尽派你们这些乳嗅未干的娃娃外交官来呢?再请学生来学宴子能言善辩的口才来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觉得:《宴子使楚》的课文虽已进入尾声,但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宴子,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新的高潮。

  3、我精心设计了课外延伸作业题,做到超越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喜欢语文,知道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亲身体验到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以达到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发挥聪明才智,磨练能力和口才的平台。

说课稿 篇4

  一、说课内容:

  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P70页"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教学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课本编排了2道准备题,2道例题和6道习题。准备题主要复习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例4通过计数器讲数的组成,由于读数就是把数的组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也是读数的基础。例5是通过数中间不带0,中间带0,未尾带0,中间未尾都带0等7个数。讲怎样读数,并概括出读数的4条方法。试一试中的4个数,包括了读万以内数的各种情况,练一练中的第2、3、5题主要练习正确理解数位和位数,第1、4题是把数的组成和读数结合起来练,第6题主要练习读实际数据。

  三、重点、难点、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读数,难点是带0的数的读法,因为0在读写中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例如读数时,0在数中间要读,但不论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0在数的末尾都不读。关键是读数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万以内的数,包括一万。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和千,巩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具体数据的读数,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准备练习:

  1、十里面有()个一,一百里面有()个十,

  ()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我们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意图:新课前充分复习旧知,能唤起回顾,引起旧知表象再现,为新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在计数器上拔364,问: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拔4356,问: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意图:利用数的组成,引出数位表,利用数位顺序,为读数奠定坚实的基础。例4的教学主要是借助计数器,以突出数位的作用,为读数做好准备。

  2、教学例5。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位顺序表,分层教学,分三层次,中间带0读法,末尾带0读法,中间和末尾都带0的读法。

  (1)请同学们自编几个有0的三位数的四位数。

  例如:30750801000020087303800等等。

  (2)请学生分类(按0摆放的不同位置来分并说说分类的现由)

  分3类:中间有0:301208

  末尾有0:100007303800

  中间末尾都是0:5080

  意图:这种分类练习既有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下面学习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0在不同位置所表示的数也就不同的含义。

  (3)读中间带0的数。

  请一生读一读中间带0的数,强调:如3013008为什么301中间有一个0,3008中间有两个0,他们都读一个零呢?

  请学生概括出: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试着写几个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三、四位数。

  (4)读末尾带0的数,强调:如100007303800

  为什么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找出草稿纸上这种类型的

  数。

  (5)掌握中间或末尾带0的读数方法。

  (6)通过读数找出读数的方法。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7)试读例5:56847259032006400305010000

  (8)结合读数的方法:看题、讨论、回答。

  A、万以内数的读法,从()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B、千位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个位上是几就读()。

  C、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意图:这样安排迁移自然,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读数法则,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不但怎么读,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读,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过程中还要丝丝入扣,学生积极性就高,参与意识就强。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再次巩固读法。

  (四)巩固练习:

  1、说出计数器上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出来。

  例:372120439300强调若数位上没有珠子,那么这个数位上数的组成就不用说。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抽几个说说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例38670945082007200600090509800

  3、先把三个数803x80038300读一读,再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填空:80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其中3在()位上。那8003呢?8300呢,有什么不同?

  4、填表。

  最小最大

  三位数

  四位数

  提问:比最大的三位数大的数是几?999个后再加1个数是多少?你还能提出几个什么问题?

  5、书P72页第6题,读出下面各数。

  6、摆数游戏,请你用2个8和2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

  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

  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

  意图:练习设计应该突出重点,有梯度,这样学生以万以内的读法就能掌握得更正确,更熟练。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

  《万年牢》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选编的中心是怎样真诚待人,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在为人处事上的道德要求,而且还试图引导学生从理解重点段落中,受到待人处事的启示。

  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保证了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本文用精炼的言辞将三个不同的“万年牢”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

  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即略读课文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

  的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通过自读的方式,体会文中三处“万年牢”的意思,说说其中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概括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概括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渗透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学习作者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三、学法指导:

  就大多数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学能力还不够强,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读准轻声字词及多音字。

  2、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万年牢的深刻内蕴。

  (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出示糖葫芦的图片,播放《冰糖葫芦》的音乐)欣赏了这一片段之后,你想说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糖葫芦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一起来读:万年牢。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万年牢”?万年牢与糖葫芦有什么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3)找一找,划一划,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2、反馈预习情况:

  ⑴出示短语:

  把炉火闷(mēn)好

  把竹签削(xiāo)好

  去把(bà)儿

  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

  课文讲了两件事情:第2——4自然段写了交亲在家做糖葫芦,第5——6自然段写了交亲在外做生意。

  3、找找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出示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超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从这句话中,你理解一下什么是“万年牢”?

  出示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思考,这一句中的万年牢又指什么?

  (三)自学研读:

  同学们,这两句话都是父亲说的。他是这样说的,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自学做糖葫芦和做生意两件事,看看父亲是怎么做的?从中感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划一划描写父亲做事的句子,可以在旁边记下你的理解与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对父亲在制作糖葫芦的过程中、凭良心做买卖的事情中,理解“万年牢”的意思。)

  交流重点句:

  出示1: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⑴、父亲在给糖葫芦选择材料时多用心呀,指导朗读。(选材好)

  ⑵、父亲在选材上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那么在制作过程中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是呀,“我”和父亲的配合如此默契,我们也来一起体验一下。咱们配合着读一读。老师读“把”,同学们接着往下。

  这么多道工序,复杂而繁锁,但是父亲却有条不紊地一道道做下来,所以他的糖葫芦“吃一口让人叫好”,而且名声在外。

  过渡:如此精心的选材,如此精湛的手艺,父亲做的糖葫芦质量好啊,真所谓是“万年牢”啊!

  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指什么呢?

  那么父亲是怎么做到生意上的“万年牢”的呢?

  (1)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找父亲做事的句子。

  (2)汇报:

  1、从老板定价高,父亲不满意;2、老板让他掺假,他不听;3、老板配得下手,他嫌动作慢,也不高兴……

  复沓:

  1、当老板定价高时,父亲不满意,是因为: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2、当老板让他掺假时,他不听,是因为:……

  3、当老板配的下手,动作慢时,他也不高兴,因为……

  看来,父亲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很重诚信,还一心一意为顾客着想。所以他宁可放弃有固定待遇的工作,仍然去提篮叫卖,也不能欺骗顾客。

  (四)深入体会,小结提升:

  (1)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是呀,父亲不仅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导我的。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出示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使我一生受益。

  (2)理解第三个“万年牢”(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有万年牢的人品。)

  (3)看板书,你觉得这三个万年牢有联系吗?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同样,有万年牢人品的人必能靠着诚信拥有万年牢的生意,而生意好也是取决于他的新产品质量好。作者记住了父亲的话,做一个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人让我们也来记住父亲的话。

  五、教学特色: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感悟。因此,在《万年牢》的教学中,我更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强调了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在教学中避免要求过高过全,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在个性阅读中,让父亲的这种为人处世的道德风范引起每一位学生心灵的共鸣。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四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由相等关系转到不等关系、来学本章内容;学好本章内容,为一次函数等数与代数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上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尝试对学生类比推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利用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概念;会利用数轴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探讨交流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

  将不等式组的解法和归纳留给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更好运用数学作准备。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难点:利用数轴准确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因而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再者,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讲授方式,希望教师能够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2、教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节课我从生活中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探讨交流、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学法:交流互动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提供足够的

  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讨交流发现如何用数轴来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并总结出口诀。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五步)

  (一)创设情境,新知探究

  ★活动一:用木条钉三角形木框,引入概念

  我为学生准备长度不等的木条;让学生亲自动手钉木框;引导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题意,从而确定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来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得出一个不等式组。

  设计意图:从实例引入,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类比的角度让学生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组织学生探讨交流,如何在数轴上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每一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和明确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学以致用,一试身手

  ?2x?3?x?11?2x?1?x?1?解不等式组 ??2x?5x?8?4x?1?1?2?x?? ?3

  给学生安排了两个基本的不等式组,教学中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规范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解不等式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以及解不等式组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数轴的直观表示有助于准确的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再者,第二个不等式组无解,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式组并不总是有解。一个不等式组是否有解,谁说了算呢?那就要看看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是否有公共部分了!

  (三)总结规律,得出口诀

  给出四个基本的不等式组,先让学生通过数轴确定解集,从直观上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基本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达到会说理解会运用。教师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口诀中的每一个大字与小字代表的是符号还是数?!二是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悟一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人体本身就带着这四句口诀呢!例如:、、、可谓:“轻松一刻”!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直观地掌握这四种有代表类型的解集,突出“公共部分”的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区分出这四种不同的情况、理解口诀后,以后做题中,能否结合数轴更快更准地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口诀的使用对难点突破起了有效的作用。

  (此时此刻,教师完全可以告诉学生:“解不等式组啊,以后想做错,这个真的很难!”)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类比找相等关系来找不等关系,尝试写出做题过程,教师指点。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加深对以不等式组为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 归纳小结,整体感知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本节课自己的体会、收获;最后教师补充总结,点明三点:一是解不等式组的基本过程;二是数轴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哪类问题适合用不等式组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再次巩固了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突出了重点!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四:板书设计

  左中右三部分:

  左(一)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利用数轴,找公共部分。

  中(二) 1、四种结果

  2、口诀内容:大大取较大 小小取较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

  3、做题过程、注意事项

  右(三) 实际应用;由“相等关系”到“不等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

  张弟发

  太平狮峰学校

说课稿 篇7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四部分。

  一、教材内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比较南北方地区的差异3.说出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对各自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其次说学生的情况。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南、北方地区的差异并不陌生,尤其是去过南方旅游的同学对于这两个区域的差异更是知之甚多。不过,这些只是他们的感性认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南、北方的差异还不能上升到理论水平,也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经过一年半地理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还是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范围;

  2.明确每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即南方多雨、北方偏旱;南方河流大,北方则小;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米北面;南船北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气温图、降水图、河流流量图和材料,分析总结南、北方的区域地理特征;

  2.利用填图游戏、小组活动、比较、归纳等方法学习区域地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重点难点

  重点:1南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2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难点:南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学环节分析

  1.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板图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尤其是电子白板的使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地理教学进程。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游戏填表、小组合作和分组辩论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交流,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使得主导学习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同时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

  我把整节课分成7个环节,即1.“祥云”在南还是北(导入)2.我行我秀,绘绘清(明确界线);3.地理要素“回家”聚(自然地理特征);4.南方北方有差异(人文地理特征)、5水果故乡在哪里?(自然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图表突出地不同(巩固练习)7、我写南腔北调集(课后探究)。

  第一,“祥云”在南还是在北?

  通过奥运火炬在中国传递城市路线图的闪现,以及相关城市主要景观图片展示来导入,让学生说出哪些是他心目中的南方城市或北方城市,南、北方的地理界限在哪里,哪些是本地图上的南方或北方城市。

  第二,我行我秀 绘绘清

  教师在白板上画出带有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秦岭—淮河的中国轮廓图,让学生在图上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不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南北方的位置、范围、界线,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第三,地理要素“回家”聚

  由于图片比文字更具吸引力,在这个环节我在屏幕上拖出植被、气温降水图、河流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属于南方地区,哪些属于北方地区,说明原因。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归纳总结比较容易,而且通过讨论的方法不但能突破本节课的南北方自然环境的特征这个难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为了及时的反馈与巩固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回家”,把文字拖到相应的表格里,通过这个活动,不但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角色。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地区

  气温

  降水

  地形

  植被类型

  第四,我写南腔北调集

  对于本节课的南北方的人文特征这一知识点。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传统体育、诗词、乐器和剧种、建筑、农耕制度五个小组,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出南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差别,然后发布结果,其它小组进行补充。在分组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特点,例如喜欢体育运动的男孩子较多,就把他们分成一组;学校乐队队员的和喜欢音乐的同学就归为乐器和剧种这一组;而农耕制度这一组多是来自郊区的学生。这样分组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第五,水果故乡在哪里?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活动,从超市买来的几种水果,让同学们说出哪些是南方水果,哪些是北方水果。并设置讨论问题:在我们当地的果园种植南方的果树会硕果累累吗?为什么?活动中气氛活跃,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得出人类生产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结论。这样不但遵循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理念,而且也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讨论之后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知识点。

  第六,图表突出地不同

  发给学生一个表格,在三分钟内完成,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同桌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通过这样的活动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北 方 地 区

  南 方 地 区

  农

  耕

  制

  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传统运动

  第七,南方北方有差异

  设置“意由未尽”的探究作业,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出带有南()北()的词语。

  这一作业的安排不但可以让学生总结出南、北方的差异,而且体现了地理课标中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地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三、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多种形式评价,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给出适当的评语,“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在学生填写交流人文环境差异表格时,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世界地理试题之降水图

  【—世界之降水图】,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A、B、C、D四地气温降水图

  (1)图中表示中亚某城市气温降水变化的为 图。

  (2)该气候的特点为 ,此陆地自然带为 。

  (3)中亚地区以该气候为主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

  A 高原沙漠广布 B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C 初中政治 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D 降水稀少

  总结: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初一地理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填空题

  1.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 的照片,确证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 地球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千米。

  二、选择题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

  A.4万米

  B.8万千米

  C.4万千米

  D.8万米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5.“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其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8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请找一找引语中存在的错误有几处( )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北美洲、非洲

  C.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D.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三、综合题

  (1)同学们,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这么漫长的过程,那么你知道我们现在认为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到底应该是什么形状,思考一下(也可以上网查找),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状?

  (2)在浩瀚的大海中,你的轮船突然遭遇危险,需紧急救援,作为船长的你 初中政治,该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位置报告给援救队员?

  (3)在一场以“谁最先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为主题的地理讨论中,小周说:“是麦哲伦最早证明的,因为它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小张说:“不对,是麦哲伦手下的船员最早证明的。因为麦哲伦在航行途中已经死亡,并没有回到西班牙,而是他的手下的船员回到了西班牙。”小李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麦哲伦船队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原出发地的事实,不能证明地球一定是球体,只能证明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一个平面,因为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行走路线是一个3600的圆弧,就像一个400米环形跑道,也可以回到原出发地。因此,我认为是第一个从太空看地球的人,也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你不赞同上述意见,

  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将自己的看法与班级的同学、交流一下,相

  信一定很有趣。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球 球体 2. 5.1亿 6371 4万

  二、选择题

  1. C 2.B 3.B 4.B 5.C

  三、综合题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原因:是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膨胀。

  (2)准确报出自己的经纬度位置。

  (3)略

  初二学习方法:地理理性知识学法

  理性是人们对感性经过加工后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即感知、理解、、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层

  【—初一地理总结之冻土层】,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初中物理。

  冻土层,亦作冻原或苔原,语出萨米语tūndra(tundar的属格),意思是“无树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学指的是由于气温低、生长季节短,而无法长出树木的环境;在地质学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中国的青藏铁路就有一段路段需要通过冻土层。工程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去使冻土层的温度稳定,以避免因为冻土层的转变而使铁路的路基不平,防止意外的发生。

  总结:前苏联和加拿大近一半的领土都是冻土层,阿拉斯加有85%的土地都是冻土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峰顶也发现有多年冻土层。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做功的快慢

  2、教材分析

  《做功的快慢》一课是在学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和功的知识后引入的,学生已经知道机械功的含义,如怎样才算做功(做功的必备条件),怎样计算功(功的公式及单位),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运用比较的方法,顺利引入功率的概念,导出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把功率教学引向生活实际。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铭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数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率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能力。

  情感目标:

  本节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基于这个理念,制定出如下两点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

  《做功的快慢》一课是在学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和功的知识之后引入的,通过课本图9-26和图9-27示出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上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谁做的功快,从而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因此,我觉得《做功的快慢》这个课题非常适合于采用以讨论为主、实验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想学、乐学是一种内在机制,是学生形成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条件。本次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而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分别灌输给学生。对于物理学科来说,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发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对比,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对比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

  ㈠、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本节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9-26和图9-27示出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上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谁做的功快,从而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图9-26表示男女学生所搬的木板重量相同,克服重力所通过的距离,即高度也相同,这说明他们所做的功相等,但图中表示出的时间,男生用了40s,而女生却用了45s,显然男生做功快些。图9-27表示男女生在相同的时间即45s内把不同的重物从一楼搬到三楼。由于他们做功所用的时间相同,但做功的多少不一样,尽管他们克服重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相同,但男生所搬的重物比女生重,因此,男生比女生所做的功多些,故男生做功比女生要快些。

  ㈡、新课教学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讨论,接着要求学生回忆运动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的,进而仿照定义速度的方式来定义功率的概念,比较速度公式和功率公式 ,从中可以了解物理学中某些公式的由来。接着介绍功率的概念、功率的公式和功率的单位。根据课本表格给出的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让学生对功率单位瓦特的大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介绍机器的铭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㈢、小结、巩固

  根据板书的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

  激趣巩固:测算自己的功率

  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⑴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⑵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⑶测算步骤有哪些?

  ⑷记录数字的表格怎样设计

  引导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并课后完成测算自己功率的探究工作。

  注:在课题探究任务完成后,让各探究小组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实验过程的展示,也可以是语言汇报(包括实验数据),还可以是理论推导过程。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交流,并且认真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在编写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和实验装置等工作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

  ㈣、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后的作业:1、2。

  思考本节课后的“请提问”。

  五、教学评价

  通过讨论、对比以及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理论探究能力,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还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搜集证据、分析与处理信息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于全班的学生程度各异,在理论探究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可能会比较多,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1、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功率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与功率的测算方法

  ①功率的概念:

  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多少。

  ②功率的公式:

  P:功率,W:功,t:时间。

  ③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J/s=1W。

  常用单位:千瓦(kW),1kW=1000W。

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 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

  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四、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

  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说课稿 篇10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xx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上就是我们根据当前教育的新要求,进行的具体的改革和实践谨请各位领导、专家指导

【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优秀说课稿模板【10篇】03-16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变色花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