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8 10:05: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好!

  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三部分:

  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较,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体现探究的过程。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解溶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依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观察比较、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下面说一说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出“溶解”

  课初,我从生活实际(喝汤)入手,引导学生说一说汤味道好的原因。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葱、味精、盐等调料。此时,我提出问题:葱我们可以看见,但味精和盐跑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溶解”这一新科学名词,随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溶解”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诠释“溶解”,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实验认识

  首先出示食盐和沙子,学生辨认后,将它们分别倒入装有清水的两个烧杯中,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稍过片刻,请学生再说一说所见所感。教师相机出示对溶解的第一点共识:像盐那样放入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就说它溶解了。

  对于盐和沙是否溶解,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知道。盐化在水里不见了就是溶解,沙沉在水底就是不溶解,而学生对漂浮在水中的物体是否溶解,很容易产生是溶解的错误判断。因此,第二个活动是实验辨别。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出示面粉后,先引导学生猜测:如果把面粉和水混合会怎样?然后鼓励学生用实验证明。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实验活动中,学生会发现面粉漂浮在水中,这时,再鼓励学生用过滤的方法把混在水中的面粉过滤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介绍过滤装置后,让学生说一说过滤方法及注意事项,而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再组织汇报。

  当面粉从水中过滤出来后,让学生把盐水也过滤一次,然后比较两个过滤实验。从而得出第二点共识:漂浮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是溶解了。

  这个环节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活动三:实验观察

  虽说学生对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溶解是怎样的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我分别在两杯清水中加入大颗粒的高锰酸钾和糖。学生一定会对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随后通过搅拌混合物,使学生明白:溶解是一个慢慢向四周扩散,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复述糖溶解的过程。最后出示第三点共识:像高锰酸钾、糖一样放入水中能向四周扩散,我们就说它溶解了。

  活动四:整理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共识归纳出溶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将探究到的知识加以巩固,这对学生的进一步研究起着奠基和促进的作用。

  三、应用生活,课后延伸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畅谈“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课后的打算,做到知识的延伸。

  由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上,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本节课的一些想法,可能还存在着问题,还请各位评委给予指正。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私塾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意图这三个板块一一陈述。

  第一个板块我先讲讲对教材的理解。

  《“私塾先生”》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8课,是本册第3单元的第2课,重点巩固练习注意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特点。前一篇课文是《忆铁人》,后一篇是《“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同志到张八岭工作时发生的事。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陈毅同志大智大勇、临危不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

  2、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读好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第二个板块我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先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课堂上,我将让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默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2、情境感悟法: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学中我将设计多种学习的形式,创设多种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理念。

  我再来说说学法: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集体评议、师生共同探讨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个板块我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意图。

  我分四个环节来安排我的教学: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第四个环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朗读,理解“私塾”和“私塾先生”的意思,并让学生质疑,随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私塾先生是谁;为什么要用上引号;课文写了“私塾先生”什么事。

  这样简洁的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①认读生字词,读通课文,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②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检查交流,先让学生认读词语。再说主要事件。最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可分四段。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教学目标1。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打算采取“先开头结尾,再中间突破”的阅读顺序。

  因此,我分三个步骤来实施这个环节。

  第一步:虎口脱险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第三步:激发情感

  在这几个步骤的实施中,我将突出一个研究的主题,立足一个语言训练的根本,展示一种读书的过程,创设一种对话的情境,运用一种大语文的思想。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一下。

  第一步:虎口脱险

  1、我打算抓重点词语来学习第一段。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说说从中了解了什么?学生朗读交流,从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潜入”、“包围”两个词语,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这基础上来体会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肯定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随即进行朗读指导,把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自由读,个别读。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用“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那结果是如何的呢?”过渡,引出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自由读,说说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仲先生原来是陈毅同志,他安然脱险了。

  3、引导学生首尾对照,提出疑问:在鬼子重重包围之下,陈毅同志为什么能安然脱险呢?

  这一步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结果,并留下悬念:陈毅究竟是怎么脱险的?为重点段落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我打算让学生围绕上面问题读议第二、三段的内容,让他们紧紧扣住“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进行。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的定位和作用

  1、教材基本介绍:

  歌曲《小青蛙找家》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教材第七课《小精灵》歌曲短小,节奏简单,通过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模仿小青蛙的鸣叫,表现了小青蛙活泼可爱和憨态可拘的音乐形象,其中,以无音高说唱形式出现的每句尾的“呱”字的出现,更烘托了几分俏皮的味道。

  2、学情简况:

  该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等枯燥的音乐知识用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运动联系起来,如能将四分音符念成走,八分音符念成跑跑,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能按照一定的节奏比较连贯地念一些节奏短句。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把握我拟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让学生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大胆进行歌表演,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节奏创编歌谣。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材的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在情景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歌曲,并能有表情地进行表现和二度创造。

  2、教学难点:本课,我将难点分散为三个部分

  难点一:引导学生用“走”和“跑跑”整齐地朗诵青蛙跳的节奏。

  难点二: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创设情景表现音乐。

  难点三:启发学生通过模仿启发动物的的叫声以及行走节奏来为歌曲填词。

  (四)教学理念以及教法与学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课中,我遵循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兴趣导入法,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的年龄特征,我在开课部分运用了带着大家去交游

  2、情景引入法:在新课教学部分,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开始新课,将学习贯穿与游戏与故事之中,环环相扣吸引学生。

  3、启发诱导:在歌曲处理和创造部分,学生模仿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和行走节奏为歌曲填词。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聆听法,通过多次聆听来感受歌曲,学习歌曲。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以下几部分呈现:

  1、课前律动和发声练习2新课学习和难点

  3、歌曲的创造表演部分4、结束部分。

  下面简单的说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律动和情境创设发声练习

  在律动中教师带着大家去交游,通过荷塘里听见青蛙的鸣叫引入发声练习。

  二、故事引入课题

  本环节通过学生通过观看FLASH,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下青蛙找到自己的家,突破第一个难点。

  三、学唱歌曲

  本环节通过学生聆听录音范唱让学生初步接触歌曲,感受音乐形象。通过教师演唱,学生熟悉歌曲,模仿小青蛙的鸣叫,通过师生接龙,逐步学会演唱歌曲,通过启发,用声音和动作处理歌曲并能声情并茂唱歌。

  四、创设情境表现歌曲和创编歌词

  这个环节将体现本课的另外两个难点:教师通过语言的启发和身体动作的示范,试图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用孩子们自己的身体分角色表现丰富的音乐形象与情感,将本课推向高潮。

  在此基础上,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将孩子们的思维再次打开,请他们通过模仿其他小动物的声音和行走方式来填词唱歌,使课堂更富有生气。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觉得很激动,激动之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冲出校门,走向大同片上课,震动很多;激动之二,有幸能和相同学科的老师同台交流,能有幸地这么直接地面对咱们的学科专家,心潮很荡。接下来我就先谈谈自身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结构

  记录一天的食物

  一天的食物

  给食物分类

  回忆并记录自身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

  快速认识众多食物的一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同学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当几十种食物出现在同学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希望同学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欢”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教材希望同学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小朋友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小朋友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小朋友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设计理念

  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小朋友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同学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身身边,与自身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小朋友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同学们关注自身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时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过程

  1、课前谈话。通过课前“猜”这种游戏式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同学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身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请同学欣赏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同学通过对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视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兴趣基础。接着让同学谈了谈自身初步观察、收集资料之后的收获,同学对自身的经历都有了做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同学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考虑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同学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首先让同学去玩两个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关注同学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同学去进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同时让同学自选规范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藏,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在汇报分类情况时,各组也只要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结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就这样通过实践、交流、实践、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让同学不只了解了食物的丰富性,还让同学学会了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情景认识,实物操练,让同学对人们常用的“荤、素”这种分类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通过同学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同学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同学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同学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几个场景,表达父亲了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浓烈,从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体验生活中父亲的爱。这样既解决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教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课件和点拨的方法来理解文本。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我还设置了精读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把握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以小见大写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写法写一写现实生活中的父亲,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和统一。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第88—9页的内容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情况

  本课是在一年级学生已掌握20以内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采用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小棒(不少于20根) 卡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过无意识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流程是:分四个阶段将进行;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内化新知——>精心设练,乐中求新。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又是操练口算的时间了,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我先出示一组口算题,请学生回答,并说说9+1+4=的计算过程

  [这里通过复习旧知,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并板书课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这里将分二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一)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麦当劳吗?()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麦当劳新推出4款儿童套餐(课件)

  A 汉堡/冰淇淋 B汉堡/麦辣鸡翅

  9元 5元 9元 8元

  C薯条/冰淇淋 D 麦辣鸡翅/薯条

  7元 5元 8元 7元

  2.老师想买A款套餐送给我的小外甥,买A款套餐一共 需要多少元钱?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生:列式 9+5=14 板书: 9+5=14

  [这里通过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来提取例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9加5到底是不是等于14呢?请每一位同学都帮老师算算,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帮忙.一会儿比一比哪个小组汇报的方法简洁,

  3.小组汇报 (鼓励多种算法,重点强调凑十法)

  (1) 数一数-----(2)把9看成10 10+5=15 15-1=14------(3)凑十法把5分成1和4,先9加1凑成10,再10加4得14------(4) 把9分成4和5,先5加5凑成10,再10加4得14。

  4.这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凑成10,那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好听的名字吗?出示:凑十法

  5.9+5=14,谁知道 5+9= 为什么? 板书小结学生的几种算法板书: 9+5 5+9 [使学生在流程图的帮助下,了解凑十法的特点:先看大数分小数 凑成十加剩数。]

  6.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再结合多媒体的演示:

  把5分成1和4,先9加1凑成10,再10加4得14。

  [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经历 “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算法整合,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枯燥的计算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学习8、7、6、加几)

  1.把9凑十需要1,你知道把8凑十需要几吗?把7凑十呢?

  2.你们帮助老师买走了A款套餐,剩下的三款有你们想买的吗?请同学们在组里商量一下,从B、C、D三款中选出你们组最喜欢的一款套餐,用凑十法算一算需要多少元钱?

  (1)师:商量好了吗?买B款套餐的有哪个组?买C款套餐的有哪个组?买D款套餐的有哪个组?

  (2)小组汇报:哪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这三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教师及时演示板书)并说一说凑十法的特点凑十法先看大 数 分小数 凑 成 十 加 剩 数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更难的题,你们敢做吗?

  (1)出示: 6 + 5 = 快和组里的伙伴说一说计算过程。

  生说计算过程 ,师板书: 6 + 5 = 11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进一步巩固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

  四、精心设练,乐中求新

  这里将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基本层 综合层 发展层

  1.基本层。

  你们真聪明。

  9+7 7+9 8+4 4+8 7+5

  学生先计算,再引导学生议一议:不管大数放前面还是小数放前面,两种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先凑十法先看大 数 分小数 凑 成 十 加剩 数

  [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凑十法的特点: 先看大 数 分小数 凑 成 十 加 剩 数的计算方法。] 2.综合层。

  2.配对连线

  [这样让学生先连一连,再找一找来完成计算练习,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科学小知识,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3.发展层

  创设购物情境,拓展应用: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文具商店一些文具及价格:剪刀5元,彩色铅笔8元,转笔刀2元,铅笔盒7元 ,笔筒4元。你喜欢哪三件玩具呀?如果要买这三件玩具,你能算出一共要多少钱吗?

  [这样安排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 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扇形统计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扇形统计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内容和以后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力目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五、教法、学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致力与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获取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更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由现实生活的饮食引入:课前和学生进行谈话,说说你家里一天主要吃些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2、课件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并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后展示,学生评价。

  3、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表格数据,要求算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后让学生思考: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由此引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扇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由生活中最平常的饮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扇形统计图有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后与同学交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并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对比。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即时练习。

  在学生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课件呈现课后的"说一说".让学生读一读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课后的"试一试".

  (1)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据统计图用计算器算出他们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时间。

  2、课件呈现本班同学某次测验的分数段,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再次体会数学与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说说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蜗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蜗牛》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我所知道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运动,饲养蜗牛。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寻访、饲养、观察、记录和研究蜗牛,达到认识蜗牛的生活环境、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本课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小动物。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动物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材的处理

  本课内容学生在学习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有所了解,如果还按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大胆地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有效学习的能力。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蜗牛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观察蜗牛的过程,学会用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教学重点、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难点是学生观察活动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处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喜欢动物是与生俱来的。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了解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身体的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

  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法。声像并

  茂的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合作法,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或疑惑。课堂上,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三)、画蜗牛,加深认识,

  (四)、课外延伸。

  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 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开课时我选择适合三年级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了了解蜗牛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探究《蜗牛》。

  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1、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这个环节,我首先出示一组蜗牛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提问:哪里能找到蜗牛?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通过观察得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2、观察蜗牛的身体

  (1)首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方法。

  (2)教师介绍放大镜的用法,并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观察时要有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教师提出问题,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次观察头部、腹部和尾部,让学生重点观察蜗牛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组中去,对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与师生合作的理念。

  (4)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观察蜗牛的运动 观看蜗牛爬行的视频。提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呢?蜗牛没有腿、脚。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叫腹足。蜗牛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 老师介绍饲养的方法、注意事项及蜗牛的食物。 画蜗牛,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笔画出蜗牛的外形,并标注各部位名称。 课外延伸 让学生课外饲养蜗牛,观察蜗牛的活动并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学习生活,从而使40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说反思

  这节课我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收集了大量的蜗牛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探究蜗牛生活环境与蜗牛的运动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在观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短缺的实物实验材料致使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能锻炼学生的直接感官与动手能力,这时我采用视频的形式,来弥补它的不足。

  总之,本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忠义镇龙马小学的张赑鑫,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条形统计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说教材

  条形统计图是西南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掌握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简单的(1格代表1个单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知道一些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讲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经认真研读教材结构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4年级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我确立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难点: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用一格表示几个单位。

  二、说教法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索,使之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踢毽子这一生活情景展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知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教法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4点: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2、注重预设生成问题,关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谈论。4、注重人文关怀,渗透互动评价思想。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经历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熟悉并掌握的过程。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古人以其精辟的语言解释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上我重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等形式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能根据有关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断和预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由五大板块构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课程理念之一。

  设计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课间爱玩什么游戏的谈话开始本节课教学,引出踢毽子的游戏(课件演示)。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一年级参加学校运动会踢毽子成绩的统计表。让学生们观察统计表,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除了用统计表还能用什么形式展示出同学们的成绩?引导学生说出:条形统计图。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回忆绘制统计图的步骤,接着让学生动手绘制。绘制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并对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课件展示绘图过程,读图,了解在这张统计图里一格表示一个单位。【通过讨论、动手操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旁听者”转变成实际参与者。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复习了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又让他们亲身体验绘制统计图的过程,这为后面学习绘制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统计图做好铺垫。】

  (二)探究学习,获取新知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也读四年级了,踢毽子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他们去年参加学校冬季运动会踢毽子比赛的成绩统计表。(课件出示)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现在用统计图来表示同学们踢毽子的成绩,还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合适吗?若不合适,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并参与到一些有困难的小组中。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还是用1格表示1下就要画120格,这样画太麻烦,密密麻麻的也看不清楚,既浪费时间,又不美观。要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张简洁美观又清楚实用的统计图,就需要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设计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分析,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由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变得比较强烈,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去,学生就能很轻松的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课件出示画好的统计图。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张统计图,并让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同学可能会说:这张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0个单位;小红的成绩占了12个格子??老师及时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与表扬。

  那若是一格不代表10个单位,代表5个单位、应该怎样画?代表20个、30个单位又该怎样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对不正确的方法给予指点。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要根据数据特点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都是代表整十、整百或者是整千。

  课件出示前后两张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以前学的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今天学的统计图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绘制统计图时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优越性。

  (三)理解运用、巩固提高

  设计多媒体演示蜀南竹海的图片。

  【这一环节是通过播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我们四川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出示“20xx年1-5月去蜀南竹海旅游的人数统计表”。让学生根据该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绘制好后,全班交流、展示成果。组织学生读图,并相互作出评价。 【进一步尝试并设计绘制统计图,这一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想办法突破难点。这样设计,既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根据数据特点确定一格代

  表多少单位合适以及在画较大数据统计图时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越性。通过学生相互间对所绘制统计图的评价,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通过这个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引发学生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向往,为以后学习做准备。】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下来收集全校每个班的人数,根据收集来的数据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包含了教学内容,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条形统计图

  一个单位表示一个单位

  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纵观整节课,我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当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 M parents中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生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以及会运用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HeShe’s a……。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词汇: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

  (2)掌握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

  What d ur parents d?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所学句型询问他人父母的职业。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他人职业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表示职业的5个单词。

  2.掌握句型What des ur therfather d?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单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的发音。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英语的习得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交替复现的过程。在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知新。在操练单词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强化记忆。我还发挥英语歌曲、对话、游戏以及TPR活动的激趣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多种活动来操练重点单词和句型,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2、学法指导

  通过说、唱、玩、演、比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英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

  3、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借助单词卡片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及利用活泼的歌谣、激烈的竞赛、有趣的游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Step1.Lead-in

  1.Greetings(师生问好)。

  2.出示Listen and en的儿歌和图片,播放儿歌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3.T: O,tda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相关文章:

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11-03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04-05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热门】学习计划模板汇编八篇02-09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汇编5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