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1、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习,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练习: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2、再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4、教师板书板书: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 华罗庚 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犟龟》,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 说教材
1、 说体系。《犟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本课是学生升初一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第一课时简介了童话特点,引导学生默续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争论,最后进行拓展创新练习,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 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改语文第一册的要求,结合《犟龟》一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2)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到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
3、 说教材处理。本文是一篇童话,因此品味、感悟课文是阅续的重点,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颖、探究、互相对同学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进行归纳、补充,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须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也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合作分角色读对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在自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同学们自由想象,开阔思维的视野。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说课型和结构设计
课型:"续、议、练"式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研讨--小结--拓展练习--作业。
1、组织教学:教师用目光巡视课堂,稳定学生情绪,然后师生问好。
2、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握了故事情节,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同学们也知道了小乌龟历尽千辛万苦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那么它的理想实现了吗?它算个成功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共同学习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犟龟》。目的是通过设疑,激发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研讨:结合上节课学生质疑,确定思考题:
① 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胜利者?
② 归纳主题
③ 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
4、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5、拓展练习:
给出两个童话的开头,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大胆想象,合理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想象力和创新力。
6、作业:将续写练习写在小作文本上,不少于200字。
(二) 说练习和作业设计
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初一学生正是爱幻想、想象的年龄,设计这两个续写练习,正是培养他们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创新中有合作意识,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的、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xx元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同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和同情心都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特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6个生字,在反复朗读、想象拓展等文本感悟的过程中相机识记和理解“迫不及待”“一声不吭”“坚定”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设身处地地感受瑞恩的内心想法,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瑞恩对非洲人民深深的关怀,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乃至于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巨大的。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专题把重点定为通过想象拓展、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本文写作的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难点是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感受“爱的力量”的巨大。
二、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是他们探索知识之路的领路人。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自悟、启发质疑、创设情景,读写结合。
依据教法,我选择了相应的学法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并且精心制作了ppt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对课文的字词进行了预习。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做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本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梦想的潜能,让他们心中拥有梦想,让他们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二)自读课文,走近梦想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为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了铺垫。
2、自由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件出示)
⑴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A。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B。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C。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学生可能会说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4)交流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先整体上把握课文,并且初步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升华感悟
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逐步研读课文。
1、抓住重点,自主感悟
导语:瑞恩面临的困难一次比一次大,但他没有放弃,信心更强,目标更远大了。瑞恩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细细体会在也可以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3、创设情境,体会力量:
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课件出示):
A:学生交流
B:教师相机引导:这么辛苦,也要坚持,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这样的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了课题。)
C: 瑞恩通过自己干活攒够了70元,但要靠这样的方法攒够20xx元,甚至买钻井机的钱实在——(太困难了)谁给予了他帮助?他们为什么帮助他呢?
(让学生联系上文交流,体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到这个梦想中呢?从而进一步感受梦想的力量。)
4、升华情感,畅想交流
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课件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请同学生说说、写写、再交流。
(让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对比理想,升华主题
出示瑞恩接受实话实说访时谈的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把瑞恩和自己的理想对比,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此时学生心中的梦想会比课前的交流有变化,这样的设计深化梦想的内涵。使他们感悟到梦想因为坚持而变得伟大,因为有爱而变得温暖,更因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关爱他人,从而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同学们,让我们爱朝夕相处的骨肉至亲,是他们给我们生命的最初阳光;让我们爱情同手足的老师同学,将我们平凡的生活泛起欢快的波浪;让我们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当爱的含义超越了家庭,超越了国界,涵盖整个地球,世界将无比的温馨!
五、板书设计
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块钱──做额外家务活
筹集20xx块钱──感染了周围人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感染了更多人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然后通过读、思、议、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梦想的力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在阅读有趣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培养了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运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画图白纸。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知识和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续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二)说学法
在学法方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让学生用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类推法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各个班级都在紧张的排练节目,可是音乐老师黄老师接到一个紧急通知:本周末舞蹈室要进行重新装修,请需要排练节目的班级更换地方。那么,黄老师怎么通知她的7名舞蹈队员呢?
2.揭题:既然大家都认为打电话最方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设计意图: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因此我将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假如老师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你会怎么通知?
2.学生设计方案
(1)自主学习提纲:①请为黄老师设计几种打电话方案(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学商量);②小组交流,并根据用时的多少整理方案;③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方案用时较多,有的方案用时较少?④从用时最少的方案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说清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有要求,又不束缚;既放手又密切掌握学情。】
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让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呈现各自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指导,既肯定和保护了学生的设计,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渗透了优化思想。】
(1)对比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2)选择其中两个方案,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案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节省时间?这1分钟是怎样节省下来的呢?请你结合图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
(3)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同时打电话,接到电话的所有的学生都不空闲,帮忙打电话给其他学生,最节省时间,所以只用了3分钟就通知完七个人,这个小组的方案最节省时间。
4.小结节省时间的方法。(并强调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即时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方案的展示点评,让学生经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都不空闲三个阶段,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通过对增加一分钟通知几个人的猜想验证,既深化了知识,理解了方法,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了课本内容。】
(三)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1.演示流程图的不同画法,从而初步感知这个方案里隐藏这的规律。
2.请看大屏幕。想象:按照这样的规律,同学们想一想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四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增加一分钟通知几个人的猜想验证,既深化了知识,理解了方法,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了课本内容。】
3.这个方案里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1)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同学们真用心思考,每增加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或下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被通知到的人数比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少1人。
(3)按这样的规律,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用发现的规律的方法很方便,那么10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呢?
4.即时练习。
【设计意图: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图形做铺垫,通过“如果再多给你1分钟,最多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呢?”让学生产生猜想,在图示的基础上学生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案中规律的存在。其次,让学生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凭借已有知识会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规律。再次,通过归纳、优化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不但优化了认知结构,而且还完善了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板书设计
打电话
师
知道消息—— 每分钟不空闲—— 用时最少
生
注意: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观察讨论,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说课稿 篇5
知道我上课的内容是《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我有点不知所措。原因有几点,一是我带的这个班已经是五年级,有两年没有接触三年级的内容了。一下子要给三年级的小朋友去上课,在语言上就是一次挑战。二是这篇课文的下调,被编写到三年级教材里,作选读课文用。我几天几夜没有揣摸出编者的编写意图。虽然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但肯定不能像教五年级的学生一样来教三年级,所以在理解教材上有很大的难度。三是课改虽然进行了五个年头,但岳阳地区的四五六年级大都一直在使用原来的教材,虽然有所改动,但与正在使用的人教版的实验教材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理念上我有差距。
尽管有这些难度,我还是尽量利用《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利用这次机会,作了大胆的尝试,还表达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表达我对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理念。我设计《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新颖
这篇课文到底要让学生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虽然可以做到个性的体现,但也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能乱来。我是这样确实这课的教学目标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已掌握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养成主动识字,理解词语的习惯。
4、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初步感受作品中白求恩大夫的形象。
其中前面三点和大家都差不多,但第四点大家不一定会有,而我却把“初步感受作品人物的形象”这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我在设计理念上的最大特色。我觉得小学语文的教材里,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很多声情并茂、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在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里,都有一个突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语文老师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欣赏体会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震撼,受到感染与熏陶。并且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典型而实用的范例,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的结构简单明快。
不管上课效果怎么样,我在备课时是非常简单而明快的。打仗这么激烈的事,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的拖泥带水。像白求恩大夫那样,争分夺秒,清清楚楚。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两个重点: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和课文的基本内容。二是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整节课堂由“阵地”引起,由“阵地”而结束,所以结构简单清楚明快。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大家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我自己来说却是一次大的飞跃。
三、对教材的处理比较大胆。
这点可以体现在板书上。课后,我自己看了看板书,说实话,心里还真有点害怕。除了题目是课文内容外,其它没有一点是课文内容,全是教学方法,阅读方法的体现。我不知道这样的板书是对还是错,要得还要不得,只好让专家去点评。但我自己还是很得意的,因为我还没有看到过这么大胆的人。
还有一点,我觉得自己完全跳出了教材,站在一个高度俯视教材。例用这篇课文来传授我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学生怎么去阅读课文,怎样的阅读才是入心的,怎样的阅读才是简单的,而不是拘泥于课文的内容与情节上。教材对我来说就像数学课里的一道应用题,仅此而已,我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增加、扩展、忽略、删减等。给自己戴点高帽子吧:做课程资源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四、有几处细节设计比较新颖
不知上课的时候会怎么样,但在设计这几处教学环节时,自己很是得意与高兴。一是课堂的引入。紧紧抓住“阵地”一词,从理解,到运用,再设疑,呵呵,无疑让学生“挨了当头一棒”,有点发晕,心里知道,朦朦胧胧的,又说不清楚。好吧,说不清楚,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中途还不让你说呢,要等到课堂快结束的时候再说。我还准备了一张精致的书签,送给那位幸运的学生,这四十分钟可真的不容易呀,心里面总想着这个问题,还不让说,要等到最后才能说。不奖励点东西能安抚那幼小的心灵吗。
二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要求具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有点难,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说出课文内容呢。我在于永正大师那里受到启发。将错就错,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说这段话里有哪些不对的地方,请你改一改。既概括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教会学生在阅读课文里要细心的道理。一举两得,岂不乐哉。
当然,教学设计与上课是两码事,设计得好,再新颖,也不能保证你的课上得好。以上内容权当自吹自擂孤芳自赏之语,作不了数的,敬请各位专家多多指导批评。
说课稿 篇6
一、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幼儿与人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友爱、助人为乐意识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我想帮忙》这节活动。这节活动选自凤凰康轩中班上册语言领域《好朋友》这一主题。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熟悉的小兔、小鸡、小羊等动物形象为角色,以主角河马的思想、行为活动为主线展开情节讲述。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首先以谈话导入,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又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出示动物形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疑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又利用情境表演环节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同时培养幼儿的自信,进而学习帮助他人。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画面中的故事。(体现在教学环节一)
2、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怎么帮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二)
3、帮助幼儿感受与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体现在教学环节三)
三、说活动重、难点:
现在的幼儿通常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圈"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缺乏友爱、助人为乐的意识,我把"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定为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又把"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字卡"帮忙"
五、说教法:
直观法、提问法、情境表演法等。
(情境表演法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容。幼儿在情节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主角的快乐,又能充分展现自我,同时培养自信,学会帮助他人。)
六、说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等。
(游戏法的运用是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巩固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七: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二、引导幼儿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一、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1、谈话导入:
(教师神秘地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师发现了一群小动物们之间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可是,小动物们说了要想知道它们的秘密必须靠小朋友自己,要用自己的小眼睛认真观察,动脑筋思考,还要大胆回答出问题才行呢!大家能做到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幻灯一)引导幼儿说说画面中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出示幻灯二)猜猜"河马会怎么帮忙呢?"
(这样的设计就是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利用幼儿观察小动物们生活化的动作形态和解答悬疑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出示幻灯三——六)在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认真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使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3、认读词语:帮忙。利用字卡和情境画面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去了解、认识词语,再通过游戏《帮字宝宝找朋友》进一步加深理解词语。
(此环节不但培养了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而且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活动目标1.)
二、引导幼儿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我以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讲述主要故事情节,如:河马帮助了谁?(河马帮助了小兔。)河马是怎么帮忙的?(河马用嘴巴含住小兔,又把小兔送到草地上了。)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及听到的,告诉幼儿也可以用动作、肢体语言来表达。
(此环节既突破了重难点: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又着重体现了活动目标2.)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师出示河马等小动物头饰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提问:
大家都喜欢爱帮忙的河马,如果你是河马,你会怎么帮助这些小动物们呢?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在愉快的表演中,实现活动目标和重点的突破。这个环节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并学习帮助他人。)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要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做一个爱帮忙的人。
教案:《我想帮忙》
活动名称:《我想帮忙》
活动目标:
1、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画面中的故事。
2、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怎么帮的?
3、帮助幼儿感受与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重、难点:
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字卡"帮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神秘地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师发现了一群小动物们之间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可是,小动物们说要想知道它们的秘密必须靠小朋友自己,要用自己的小眼睛认真观察,动脑筋思考,还要大胆回答出问题才行呢!大家能做到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二、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1、出示图片1,引导幼儿说说画面中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师:好多可爱的小动物啊!快瞧瞧它们都是谁,在干什么呢?)
2、出示图片2,猜猜"河马会怎么帮忙呢?"
(师:河马边打哈欠边想:小动物们都在忙,我也想去帮帮忙,可是,我怎么帮忙呢?)
3、出示图片3——6,引导幼儿认真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内容。
(图片3:狐狸想吃小兔,小兔落水,河马用嘴含住小兔,帮助了小兔。
图片4:小鸡做游戏时不小心掉进水里,河马用嘴马接住小鸡,帮助了小鸡。
图片5:河马看见小羊们在吵架,走过去给它们讲道理,还趴下身子陪它们一起玩儿。
图片6:小动物们开心地围着河马,向它道谢,说:"河马你真棒!谢谢你的帮忙,我们今天玩儿得真开心。"河马也高兴地说:"我也很高兴能帮忙!")
4、认读词语:帮忙。
a、师:(出示字卡)刚才我们看了河马爱帮忙的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帮忙"这两个字宝宝吧!
b、游戏《帮字宝宝找朋友》
师:两个字宝宝好朋友玩儿捉迷藏,一个字宝宝藏了起来,现在,剩下的这个字宝宝想请咱们来帮忙,谁能帮它找找好朋友?
三、引导幼儿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出示幻灯7,启发提问:(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
1、想一想,河马都帮助了谁?它是怎么帮的?(河马帮助了小兔,它用嘴含住了小兔。)
2、说一说,你要是这个爱帮忙的河马,你会怎么帮小动物们呢?
四、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师:小动物们都很喜欢和爱帮忙的河马一起玩儿,我们现在就来表演一下河马帮助别人的故事吧!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要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2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外国雕塑的特点及重要作品有基本了解,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了解。
2、提高学生在艺术欣赏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领会不同民族雕塑和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外国雕塑是现实与理想的凝结,轻松的融入到本课的学习氛围中来。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
教学内容:
一、导入探究课题(时间:4分钟)
(一)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一段雕塑视频短片,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引出课题。
(二) 学生感受身边的雕塑艺术之美,进入教学情境,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激发出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时间:15分钟)
(一)了解雕塑有关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1、什么是“雕塑”,其大致分类是怎样的?
2、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
教师阐述:所谓古文明,其中就包括雕塑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雕塑艺术作品在题材、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今天我们沿着古文明的发源地进行一次免费的雕塑艺术之旅,共同探秘雕塑艺术。
(二)欣赏过程
第一:古埃及
1、播放视频资料《狮身人面像》,并提问:这座雕像为何要塑成“狮身”“人面”的形象?
2、学生直观欣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表观点;并探讨了解古埃及雕塑的特点。
旅游第二站:两河流域
1、简要欣赏另一只著名的《受伤的狮子》,让学生品位其神态及精神内涵,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欣赏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2、师生共同概括两河流域雕塑的艺术成就。
第三:古印度
1、投放一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哪些是古印度的作品?能说出你的理由吗?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
从作品内容引出作品特色:写实性与宗教性。
第四:古希腊
投放一组图片,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古希腊的雕塑作品?并说出理由。
重点欣赏《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及《掷铁饼者》。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古希腊雕塑为什么会以裸体为主要表现形式?欣赏《胜利女神》以此总结古希腊雕塑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
第五:走进“文艺复兴”
明确文艺复兴的时间及主要思想。
教师简介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及代表作。
学生重点欣赏《大卫》、《摩西》,感受并总结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艺术特色。
第六:17-19世纪的欧洲雕塑
教师阐述这个时期雕塑的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重点欣赏《思想者》,让学生模仿雕塑动作神态,品味雕像特地及内涵。进一步培养想象力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播放音乐视频短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雕塑艺术作品。
三、演练实践(时间:18分钟)
1、让学生放飞想象: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膊原来是什么姿势?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2、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将课堂内容进行拓展。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时间:3分钟)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像我们人类优秀的先人们一样,做一个美的使者。
本课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去感受发现并创作出可探究性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互动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既要有自主意识,又要有创作意识,让学生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并注重对探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生的收获不只是欣赏作品,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此会用审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欣赏美、创造美。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 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 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 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 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 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 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 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 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 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说课稿 篇9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1、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3、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精华】说课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11-10
鲁迅《灯下漫笔》说课稿汇编12-22
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11-14
【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十篇10-08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汇编15篇12-18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汇编15篇12-18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汇编15篇11-25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碰撞说课稿11-13
长江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