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简析教材
《新年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课的综合性非常强,既有社会常识的学习,也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有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教师要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
2.确定目标
根据大纲的规定,结合单元章节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了解有关新年的知识及人们迎接新年的方式;
B.培养学生调查、简单整理资料、交流展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综合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A.培养学生热爱节日、珍视节日的情感;
B.激发学生对新年的期盼,感受向亲朋好友传递祝福的欢庆心情,体会新年的热烈和美好。
过程与方法目标:
A.乐于自主探究;
B.学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A.了解人们迎接新年的活动有哪些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
难点:
A.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设计与制作能力
B.通过自制贺卡向亲朋好友,老师长辈传递美好祝愿
二、说教法
完成这一课的教学需要师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教具准备,像多媒体课件、挂历、制贺卡的材料工具等;学生的课前准备,如了解新年的知识,搜集有关新年的图片、资料和准备贺卡制作材料工具等。
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激趣导入、图片展示、课件欣赏、实践操作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针对这一教育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这些探究活动中得到学习、体验、领悟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先播放能够表现新年的音乐动画,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节日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主题《新年好》
[这一设计是从孩子最喜爱的动画导入,激发兴趣,渲染气氛,很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进行教学,完成这一堂课。
活动一: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历、看日历、说日历的活动,了解新年知识。让学生明确新年就是元旦,也就是1月1日世界同乐的日子,并抓住时机,帮助学生弄清春节和新年的区别。
[这一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历着手,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活动二:师生共同交流迎新年的活动,体会节日的热烈和美好。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新年的图片资料,回顾自己在幼儿园或家里迎新年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体会;接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国内外新年的庆祝方式,加深学生对新年的认识和印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收集的贺卡,并说出收到贺卡时的心情,老师也展示手中的贺卡,体会贺卡的作用意义,激发学生自制贺卡的渴望,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这一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活动三:自制贺卡,培养能力,学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礼物,表达情感。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白自制贺卡的好处;指导学生构思和书写祝福语;指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在学生动手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提出表扬,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配乐营造气氛,让孩子们在欢快的环境中动手动脑,自主完成小制作。
[这一设计目的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智慧,同时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这也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活动四:现场交流,发展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完成自制贺卡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同学之间互相传看贺卡,接着教师播放《新年好》的歌曲,并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现场互相赠送贺卡,并引导学生注意礼仪,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交往的乐趣。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用音乐烘托气氛,通过孩子的自身体验,使儿童形成对集体的热爱]
说课稿 篇2
跨越式跳高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田径中的跨越式跳高,下面我就从教材、学生情况、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设计及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场地器材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一、 教材分析田径中的跨越式跳高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教材内容之一,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的协调配合进行练习的身体活动。
学习跨越式跳高不但能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还能培养勇敢、坚定、果断和自信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项目。
二、 学情分析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朝气蓬勃,富有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又具有其独立性。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就完全可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和变换练习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激发对跳高运动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2、 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跳高的相关知识和对身体的作用以及在跳高练习时的注意事项,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跳高进行身体锻炼奠定基础。
3、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跳高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提高协调性和弹跳能力,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4、 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5、 社会适应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
【重难点】重点:起跳有力难点: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四、 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1、 提高运动参与数量,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学习一项体育活动,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活动的兴趣化也是吸引他们的主要手段。
所以本课在开始部分安排了游戏,运用快乐体育的形式,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愉悦身心。
2、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去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本课教法和学法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 讲解和示范法:利用讲解和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确动作要领及做法。
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生动、直观的方式和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来说,讲解与示范法应用的好坏,对于很好的完成动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分解与完整法:通过分解练习,使学生逐渐体会动作要领,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最后完整掌握动作,本课学习跨越式跳高,先体会过杆落地的动作技术,最后掌握完整的技术。
3、 练习与分层相结合:当学生在一个高度上跳过很轻松时,跳过多次后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教师组织他们分层,再到下一个高度上去练习,这样就会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
五、 教学过程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贯穿其中,如果把运动主线比喻为课的“形”的话,那么健康主线就是课的“神”了。
“形”太死板僵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健康主线的贯彻。
注重形式的放开而忽视目标的达成则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为了能做到“形”散而“神”聚。
将本课分为:激发兴趣、热身与导入;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身心恢复等3个阶段。
(一) 激发学生兴趣、热身与导入阶段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教学之初为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放弃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的做法,改为游戏“揪龙尾”。
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用橡皮筋做“龙尾”。
以揪龙尾多的组为冠军,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身体得到充分活动。
(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具有亲和力)。
专门性辅助练习:(1) 起跳练习脚尖触同伴的手,助跑摸高时可选择校园内的自然物进行,如树梢、篮球架。
(2) 助跑起跳摆动腿的脚尖触高物,助跑单脚起跳摸高。
(二) 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阶段教师出示跨越式跳高的完整图释,学生仔细观看,分组模仿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与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的参与各组的练习,给学生做出优美而准确的示范动作并进行交流,既加深师生的感情,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学总结,针对一些出现的问题,小范围上点拨、纠正和指导。
这样不但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教师在学生做完练习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要想跳得高,哪些环节最重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编成方法口诀:助跑自然有弹性,起跳果断要用力,两腿依次把竿过,落地轻巧要缓冲。
要求学生体会口诀,学习“倒跑法”,确定助跑起点(主要让学生明白起跳点不准是造成起跳不果断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按自己确定的助跑步数练习过低竿,逐步体会动作。
游戏“争当跳高王” 把学生共分为四组,每组立一根有刻度的立柱,教师要求学生自选高度进行分组跨越式跳高练习。
“竿”采用“橡皮筋”来代替,一端系在有刻度的立柱上,一端由小组长手拿。
每组同学相互鼓励,相互纠正动作,选出最佳跳高者进行挑战。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到活动中,对成功率较低的同学给以鼓励。
“我们一起来战胜这个高度好不好”?“好”。
师生共同喊出口号:“挑战,哦耶!”最后对选出的跳高王的技术进行评价,回扣本课主题。
(三) 身心恢复阶段(1) 放松运动(2) 课后小结,以表扬鼓励为主(3) 回收器材(4) 宣布下课本阶段采用音乐伴奏结合舞蹈动作进行放松运动,动作简单优美,易学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乐曲和柔美的舞蹈动作中消除运动后的紧张疲劳,加快身心恢复,达到放松的目的。
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进行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
六、 场地器材场地:操场器材:教学挂图、跳高架4副、橡皮筋50根、录音机1台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心理,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基础上,孩子们能对书上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或者自己能提出别的猜想。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是朗读理解课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根据科学小品文特点和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我以“课内得法,课外受益”为指导思想,抓住文本解读和延伸拓展两大版块,通过环环相扣的流程,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 巩固生字,写字指导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有15个要求认识的字,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先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再给这个字组词就会有恐龙图片的展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写字指导中,我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对生字的重点笔画都用醒目的颜色标识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在直观的演示中帮助学生写好字。
二、 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 引发想象,质疑探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前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感受与体会。我以“恐龙化石”为启发点,文中科学家向我们介绍了5中恐龙灭绝的说法,那么你们分别赞同哪一种说法呢?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相互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同时又启发学生发挥想象,“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哪些呢?”培养学生对恐龙灭绝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认识后,使学生理解恐龙的灭绝与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有机结合,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让我们共同来保护自然环境。
在本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地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由于自己从教时间短,在教学中有时有急噪情绪,不能耐心地听取完学生的发言,打断学生的发言,还有指导朗读不到位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两条鲤鱼的故事。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条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新课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剧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叫台词。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按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也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
第二部分(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
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公仪休的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的发展出发,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能表演独幕剧,体会人物的形象。
(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格。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是独幕剧以及独幕剧有哪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通过“看、听、找、说、读、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理解本课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究和朗读能力,从而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地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以读为体、读中赏析、才能感情境。
在教材处理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新知,从角色表演中加深体验,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开放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四、说学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表学生的新闻记者实践。”而个性阅读双是一种体验性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性,培养语感,并能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思路,本课教学我共设计为六版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揭示课题。
2、 范读课文,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过渡:这节课我们仔细地来讨论并演练一下这个剧情。
板书:公仪休
设计意图: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剧中情境,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 提出问题。
自由读课文剧本,思考:(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并找出有关句子反复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问题去读课文,使能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读第一部分
过渡: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A、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B、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满意足了。
(1) 指导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练一练,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板书:爱吃鲤鱼
(2) 齐读这两段课文
公仪休非常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你来当管家,他又是怎样拒绝的,谁来当公仪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感悟新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3、 讲读第二部分。
(1) 分角读管家、公仪休的话。
屏幕出示句子: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齐读)
(2) 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是假话,他这样说才能让管家把鱼带走,送鱼的目的是有意讨好。)
(3) 你能把他们俩的对话都读好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板书:拒收鲤鱼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4、讲读第三部分。
(1) 自由读下面三部分,画出有关句子。
(2) 指名读一读。
(3) 出示最后一段话,齐读。
(4) 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自己读一读,说说这段话你怎么理解?(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板书:如果……就……所以……收鱼 违纪办事
(5)谁能想象一下公仪休的语气,学着他来读一读。
(6) 引读子明最后说的话。子明今后会怎样做呢?同学们,你们也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局长,有人送你爱抽的香烟,你会怎么做?我请一个同学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5、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聪明机智)
板书:清正廉洁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知识建构的原理,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三)、分角朗读课文
课文中除了公仪休这个人物,管家他是怎样的人?(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子明呢?(谦逊有礼 勤学好问)我们分角来读一下他们的对话,选择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谁愿意来试试。
设计意图:“披文入情”注重学生的感悟和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四)、表演独幕剧
同学们读得真好,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下面先看课文录像,然后找一下搭挡,仿照录像中的练一练。表演时要注意表情、动作,可以表现得夸张一些,会背的同学就试着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自由找人组合表演(准备5分钟)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和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地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课后再演练一下《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个独幕剧,把戏演得更好些、更逼真些。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来演。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让学生更深刻、更仔细地揣摩、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
说课稿 篇5
篇一:《塞翁失马》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塞翁失马》。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寓言。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为福了;后其子又“堕而折其髀”又转为祸了,最后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地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动人也吸引人。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就有必要地需要提醒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这也是该课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讲故事,小组讨论质疑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能从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也就是祸福可以相互转换,并且能联系实际去正确地看待问题,这一点对初一的农村学生而言是有点难度的。本文虽是一则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了我校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要求和模式,结合文言文教学常规和教学内容,先备课组进行了认真深入全面的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针对我班学生的学情特点我做了微调。在教学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语文教改也
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和少教多学、当堂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为了落实这一点,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面。本课利用课文朗读、故事视频都是探索高效课堂的尝试,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
3、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入地看待问题,并且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法。通过查工具书,基本读准字音,在朗诵中初步理解文意。
2、探究法。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能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充分表达并有所质疑。
3、启发式。通过讲故事形式,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看待问题应有正确的辩证的心态。 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因而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答引出寓言这种文体,进而引出课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正音。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正确翻译课文。
2、根据寓言文体特点,理解情节内容和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获知启智。
四、初读,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听读课文,注意断读和字音。
2、自由朗读,发现问题画,标出不懂的字词句。
3、集体朗读课文,明确故事情节要素。
五、细读,把握文意
自学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全文,记下疑难问题,准备小组间讨论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展示学习成果,小组轮流翻译全文。
4、当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六、研读,探究问题
自学指导:
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一定都是这样吗?“变”关键点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示?
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七、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塞翁失马”的体验?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
好和坏?
八、当堂训练 背诵全文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含“马”字的成语并在小组及班内交流。
2、寻找积累成语中的寓言故事并与同学说说寓言蕴含的寓意。
一、课后反思
整堂课实践下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上完之后,心中有一种抑郁之感,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顺畅。后来听了童老师和赵老师的点评之后,我的思绪才渐渐明朗起来。原来我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
二、整体性不强。
整体性不强主要针对我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而言的。 我在讲完故事情节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寓意,在讲完人物之后又让学生说说启示。我本来设想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我们既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归纳寓意,又可以通过人物形象归纳寓意,我在想这样分开来讲学生是不是能够更加明确这两种方法。但似乎老师听了之后,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琐碎,好像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感觉,他们认为还是把他融合在一起更好一些,这样整体感更强一些。后来仔细想了一下,确实是融合在一起比较好一点。如果要强调归纳寓意的两个方法,我可以在归纳寓意的时候,顺势再点一下,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的启示,那么你是怎么获得这些启示的呢?(故事情节、人物)
三、主线不够明确。这堂课有一个设计的亮点,那就是为塞翁
这个人物添加表情。但我没有把这个设计用好。童老师和赵老师建议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作为整个课堂的主框架,辐射开去带动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一开始我还没有弄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了一下,我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会让我的课堂主线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在结构上也会更加紧凑。粗粗思考了一下,我是这样修改的。 第一步,先让学生找出塞翁的三句话。自己思考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能够有幸听到童老师和赵老师的点评,并且在听完之后,我能有自己的一些感悟,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备、讲这节课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十三的语文教学经历,我产生了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和切实的困惑,斗胆提出,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教改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形成对僵化的教育理念的冲击,而不是照搬谁的什么教学模式,经验往往都有时限性、地限性,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纠结于该讲还是不该讲,讲多讲少的形式问题,而是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课堂上能不能传达出精神的感召、情感的震撼、审美的魅力、语言的神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具有的语言文字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决定了“教有定规,教无定法”铁的教学定律。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忽视语文课堂规律的改革创新无疑是南辕北辙。我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课”走向“活课”,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让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程序开放起来,然后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每节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就是高效教学。为此语文老师该如何实现?
篇二:塞翁失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塞翁失马》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编者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能从中悟出寓言的寓意,最终能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翻译《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并强调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加强学生诵读文言和疏通文义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翻译《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四、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根据教材特点,我由复习文言文的特点(即:简洁,典雅)和学习方法(即:熟读成诵,用心感悟,积累词汇)导入,从而引出课题。
(二)、简介寓言特点
因为本课的体裁是寓言,通过集体了解寓言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过的寓言故事,使学生明白,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寓意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同时使学生明白,学习寓言就是从一个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四)、揭示题意,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塞翁失马》,即,边塞的老人丢失了马。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老人丢失马后的
心情(伤心),那么文中的老人丢失马后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播放视频《塞翁失马》,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五)、学习课文(教学时重点强调学习文言寓言的方法)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1).范读,强调字音。 ( 2)、多种方式朗读。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对文言的语感,并能在读中初步感悟文义。
2、用心感悟,见文知义(疏通文义)
(1).尝试翻译字词。
(2).用“五字”(加、减、调、换、猜)翻译法对照注释自译。
(3).指导翻译。
(4)、检查翻译。
设计思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积累词汇,巩固运用
设计目的:通过对文言词语的归纳,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4、分析故事情节
(1)、同桌讲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2)、合作讨论:
A: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B: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设计目的: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为下文探究寓意打下基础,能有感而发。
5、探究寓意
(1).合作讨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目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2).文中的其父是个怎样的人?人们又有什么高尚品质?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3).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设计目的:进一步升化课文主题。
(六)、小结
首先小结本文的寓意,然后引用严文井的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设计目的:使学生对寓言的寓意和特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七)、课外延伸
1.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塞翁失马”的故事!
2.畅所欲言:把你们刚刚说的某一个故事写下来吧!
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时间的把握不好,由于前面过分强调文言寓言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后面时间紧凑。总之,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请领导和老师们对我所上的这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方法。
篇三:塞翁失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塞翁失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这既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能从中悟出寓言的寓意,最终能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互相合作,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从而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难点是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并说说你从中的学到了什么道理,有什么启发?
四、说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进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根据教材特点,我由《状元与乞丐》的故事导入,一方面是引出课题,另一方面也算是课外延升,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首先由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找出错误并画出课文中要需注意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纠正读音,接着教师泛读,学生默读,然后请一桌同学朗读。
(三)、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一小组,自由探究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以及学习了这篇寓言后所受到的启发。通过探究可知,这个故事讲了塞翁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的过程,然而这些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有条件的,从而体现了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上课之前所讲的故事,从而得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生活要积极乐观,以及身处顺境时不要沾沾自喜,不努力有可能变坏事,以及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一定要相信它们只是暂时的,努力会改变命运。
(四)、讨论总结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六、布置作业
把《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七、课后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气氛沉闷,这主要还是在于学生的预习做得不够好,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这个问题主要在于我,我没能及时到教室给学生指导预习的重点,还有一点就是我对学情不够了解。总之,我的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请各位老师对我所上的这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方法。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位,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7----38页“分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做本节课的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所执教的《分饼》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己经学习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但学生不知道它们叫真分数。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2、说我的思考和思路:
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分给四个”这个问题比较抽象,要组织学生展开活动来探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再交流,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动手中培养了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我特意改变了顺序,每学完一种,就介绍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这样安排是防止学生把带分数与真分数,假分数并列看作是一类,因为教参特意指出,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防止学生混淆。课后作业为三题,我经过研究发现第一题与第三题主要介绍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是为下一节新课假分数带分数互化打下基础的,所以,我安排作为下一节课的导入,因此补充了新的巩固作业。
5、说学生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假分数和带分数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的学生可能不多。那么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就在让学生理解其意义。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会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2、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激发学生兴趣)—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与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带着问题学—在动手操作中学——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己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境激疑。(4分钟)
1.我用FLASH制作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了3张饼如何分给四个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2、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看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动画片来创设故事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与思考。)
3、大家估计一下每个人能分到一个完整的饼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6分钟)
活动操作一,4张饼平均分3个人。(8分钟)
1、电脑出示图片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也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3、课件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问题的能力。)
4、概括真分数的概念。
(1)每个人分到的饼不够一个,与我们估计的一致,也就是说比1小,你们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2)像 , , ,,?这样的分数叫作什么分数?有什么特点?
活动操作二,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8分钟)
1、(出示课件:猪八戒津津有味地吃了个饼还没有吃饱,悟空一个筋斗云,不一会儿又化了9张大饼来,让八戒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张?
2、提出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先想一想。每人能不能够得到一张完整的大饼呢?
3、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老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种分法:一张饼一张饼地分,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张,那9张饼是由9个 张,就是 张。师:看 ,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吗?跟我们认识的真分数分数有什么区别?(分子比分母大)所以像这样的分数叫什么?假分数有何特点?然后板书:假分数让学生按照这个特点试说几个假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把8张饼分4人,每人分2张饼,再分1张,每人分张,共分2张加上 张饼。 其它分法:
4。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分法的结果:2张加张,如何来表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分数呢?然后板书:带分数。然后出示写作:2,读作:二又四分之一。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
5、提出 跟2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两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种特殊书写形式,他们与真分数并列把分数分成两类。
(设计意图:由活动操作一做了铺垫,学生能够独立的操作第二个活动。所以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
三、启思导疑(5分钟)
1.理解概念,辨析特征。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懂得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比1小;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比1大;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四、实践应用。(13分钟)
1、并说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哪些是带分数? 2.填空题: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
3.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加深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五.总结知识,自我评价。(2分钟) 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让同学们进行总结,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学生疑问的地方,教师可以采取同学互助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像。
六、板书设计
分饼(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1,如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如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1。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直观、形象、突出重点,对学生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加以突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创设“分饼”的情景活动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这分数能正确读写,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这节课我先以猪八戒分饼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齐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中我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与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两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氛围都比较强。在小组汇报阶段,大家积极发言。“金星组”还汇报了两种和书上不一样的办法:一个是徒弟三人孝顺师傅,每人把一块饼的1/4敬给师傅,那么唐僧得到3个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饼相同。(可惜,当时时间太紧,我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弄明1个3/4与3个1/4是相同的,只是单位1不同,一个是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一个是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单位1不同,一个单位1为一个饼,一个单位1为3个饼。)另一个是:先把三张饼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这点为以后的约分打下了基础。反思这一节课,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课前的结构化预习,平时的培养,和本节课的安排,孩子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小组活动动而不闹秩序井然,这是与上几节公开课相比最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汇报交流的时间拉得过长,冲淡了练习的时间,使得安排的训练题没能完成。今后还要在时间安排上多动脑,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统观这节课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故事,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
察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概念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习题设计力求有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归纳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但对各种社会变化间的内在关联认识不足,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因此,我将通过师生互动来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角度的史料,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增强辩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基于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和大众教育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知道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能说出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国社会史》等史料和小组讨论,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难点】
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更好的进行学习。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设疑导入法。
我会出示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篇的话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并带领学生一同赏析,之后提出疑问:狄更斯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变化?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可以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首先我会展示欧洲17、18世纪人口增长的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三个问题: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明确工业革命推动医疗卫生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变化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接着我会展示“1841年、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图”、19世纪美国工厂的照片和美国的街头广告,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照片和广告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使得英国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妇女也成为工业劳动者。紧接着我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并制作法、德两国普及大众教育的时间轴,学生展示后我会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讲解大众教育普及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历史分析能力。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城市化
我会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分析“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并让学生思考: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通过之前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长。我会再带领学生对比分析两篇19世纪中期的描写城市景象的诗作——《巴黎景象》和《曼纳哈塔》,进而归纳出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出现了缺乏统一规划、卫生和居住状况很差等问题。最后为学生补充介绍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增强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先展示“机器时代的‘享受’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产生的影响。其次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马克思主义诞生》,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归纳马克思所提到的工业化过程中工厂出现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我会对他们回答的内容进行完善,帮助学生明确工业化的发展会加剧贫富差距。
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英国社会史》中的片段史料并安排学生用5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探讨交流: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各小组代表回答并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之后对此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应理性、辩证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缓解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和其他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的方式进行小结,以便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请学生课下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校和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 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四、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说课稿 篇9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关于说课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关于《蒸发》说课稿11-30
关于《蜗牛》说课稿11-30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关于《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2-21
关于《化石吟》说课稿10-30
关于《观沧海》说课稿12-05
关于初二地理说课稿范文合集大全02-17
英语说课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11-10
《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