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程门立雪》是一篇成语故事。本课通过描述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故事,使学生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同时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课文情节生动、感情真挚,易引起学生共鸣。
【说学情】
二年级的小朋友已有相当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学时花在识字上的时间逐步减少,教学中心慢慢地向阅读理解过渡。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掌握大部分生字,因此,生字教学时,教师只需有所侧重地指导几个字的音形义,就能完成识字任务了。
相对识字来说,学生根据课文理解内容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学生必须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边读边想”这一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课堂上有的能侃侃而谈,有的只能侧耳倾听。
【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也把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10个汉字,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边读边想。通过品词读句,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进一步体会到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别强调课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度及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设计时在课堂各个环节中都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刻意地去作生硬的指导,力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如,从学生的预习出发,组织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课文感悟过程中,教师真正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说学法】
课堂要成为平等对话的窗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自己学习、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集体交流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充分体现了这是相当平等、朋友式的交流、学习,因此,课堂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实施的。
1、揭示课题,进行质疑。由学生颇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入手,引出课题,然后读题、看图,提问。
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带着提出的问题听录音,然后自由交流,由老师根据交流情况作一个小结,把课文主要内容和文中生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概括成一段话并出示,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进一步感知课文。
3、再读课文,感悟内容。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布置一个大问题“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整个过程完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去讨论、去争辩,去感悟,真正做到全体总动员,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4、课外拓展,完成练习。由课文学习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也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净化。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 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旧知。
1、认识四边形
2、说说正方形、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动手探究,初步感知。
1、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动手验证(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加深印象,明确关系。
1、学生自主分类
3、学习四边形关系集合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四)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判断对错,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2、到主题图中找出已学四边形
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四、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主要学习了一些新的食物单词,要求掌握句型Taste this. It‘s sour/sweet.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前一课已学习了What’s this?这一句型,在这一课中又得到了巩固,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依据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能听懂会说本课的会话。
(2) 能较好地掌握本课句型Taste this . It‘s sour /sweet.
(3) 掌握有关食物的词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大胆开口,积极参与语言的实际交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看看、说说、玩玩中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4、教材的处理。
(1) 会话教学内容以创设情境、表演为主,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2) 词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听能说。
二、说教法。
小学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本课教学中以情景教学为主。并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4个步骤来完成。
1、组织教学,引人入胜。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状态,通过用英语与学生打招呼,和他们一起唱英语歌曲来组织教学,结合前面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师生对话,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心理,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学习词汇,强化句型。
在词汇教学中通过借助实物、单词卡片,让他们对词汇有初步认识,把词汇套入语言项目What’s this? It‘s…进行替换练习。并请两位同学进行点单词的比赛,老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视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通过评价让孩子们感到都有进步,都有收获。
3、游戏活动,寓教娱乐。
游戏、竞赛是活跃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游戏和竞赛中让他们获得胜利的喜悦,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提高他们掌握词汇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本课中,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即巩固了What’s this? It‘s …这一句型,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
听录音,涂颜色。
四、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Unit 2 Tasting
orange
Sour lemon
Sweet chocolate
apple
2、时间安排:组织教学约5分钟,词汇教学约10分钟,绘画教学约20分钟,作业约5分钟。
3、教具的使用及整个设计要体现的特色:
本节课使用的教具有:录音机、盒子、卡片、水果、巧克力、醋、糖水等。
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感性教具,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利用几个层次的口语训练,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本课的重、难点在轻松的情景对话及游戏、竞赛中得到深化、化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课文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作者通过对乡下孩子游戏、劳动等童年生活的丰富描写,抒发了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挚感人。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的情景;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欢乐;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认真听讲,能积极发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发表个人观点,最大的特点是想象丰富。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胆子小,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变现的不够积极,基本处于听众的状态。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
③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试写儿童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教学难点在了解乡下有趣的事情,并能仿照书上的诗句创编小诗。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愿望,因此,本节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播和指导,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激起兴趣,培养书写习惯,自然进入课堂。
2.复习巩固生字词。二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识字,课上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等形式巩固生字词,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学习兴趣浓。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他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让学生反复诵读,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感性材料,完成教学目标1、2。
第一遍:听老师读课文,在心中树立读书的标准与目标。
第二遍: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做到读对、读好、读美。
第三遍:检查朗读效果。
4.精读课文,感受乐趣。
(1)在学习第一节时: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幼小时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时的感觉,再抓住“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指导学生朗读和换起孩子回忆幼小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他们感受到在父母关爱下的幸福、快乐,从而把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在理解第二、三节时,抓住想象点:想想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捉到了蝴蝶,会编织什么美丽的故事呢?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思如泉涌。在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
5.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1.说说乡下还有哪些趣事呢?
2.模仿说一说:割一篮青草,()。采一束野花,能干()……
6.拓展阅读
采用本节课学到的“读——想——创”的方法阅读儿童诗《小脚丫》《梦中》,感受儿童诗的乐趣。
六、说板书
板书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总结性作用。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选择的活动是《麻雀妈妈》,它是属于社会领域范畴,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再从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看: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与他人的情绪,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我选择这一活动主要是考虑现在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同情心和关心他人的情感意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父母和长辈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很少会想到要去关心和爱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以此作为活动设计的依据,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父母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懂得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很辛苦,我们要爱爸爸妈妈。
2、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感情。
重点、难点:让幼儿初步了解父母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增强本次活动的效果。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活动第一环节,我以木偶熊猫记者的情境表演引出课题,使幼儿迅速地集中起来、并将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主动讨论的积极性,为第二个环节作铺垫,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设计幼儿拿出照片互相说一说在你小时侯父母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的。让每个幼儿有大胆讲述的机会,这里我考虑让每个幼儿都真正参与到讨论,而不局限于部分幼儿参与,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因为社会情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只有让幼儿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幼儿的社会情感就能深化,有了社会情感,社会认知才能转化为社会行为,那么这种行为需要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逐步加入深化。最后我还是一熊猫记者的身份结束游戏。
三、说幼儿学法: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主要以形象直观的演示教具,浅显易懂的儿歌形式,通过移情法让幼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讲述。在讲述中,使幼儿逐步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
教案:麻雀妈妈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懂得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很辛苦,我们要爱爸爸妈妈。
2、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木偶熊猫一个,麻雀妈妈,幼儿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以熊猫记者的采访形式引出课题。
(1)出示熊猫木偶,把幼儿带入情景之中。
小朋友们好!我是熊猫记者,今天我要到森林里去采访。咦!我怎么听到有哭声呀?
(2)请幼儿看“麻雀妈妈”熊猫记者问:“麻雀妈妈。你为什么怎么伤心呀?”唉!我真的很伤心,你听我慢慢地说吧(麻雀妈妈念儿歌)
二、以熊猫记者的口吻。调动幼儿讨论的积极性。
提问:(1)小朋友,你们说说麻雀妈妈为什么伤心?
(2)麻雀妈妈为了小麻雀的成长做了哪些事?
(3)小麻雀长大以后又是怎样对待妈妈的?
(4)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麻雀妈妈为了小麻雀的成长很辛苦。可是,小麻雀长大后却再也不回来看妈妈,小麻雀这样是不对的。
那么,我们小朋友小的时候也像小麻雀一样,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走路,那么你们是怎样长大的?
三、激发幼儿关心妈妈的情感。
(1)引导幼儿看照片,互相述说父母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的?
(2)爸爸妈妈这样关心我们,我们长大后应该怎样对待爸爸妈妈呢?
四、以熊猫记者的口吻小结。
小朋友讨论得太好了,我也懂得了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很辛苦,我也要爱爸爸妈妈,我一定要找到小麻雀,把小朋友的话告诉它,等它改正了以后,我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朋友,好吗?再见。
附儿歌:麻雀妈妈
小麻雀,叫喳喳。
妈妈叼虫喂养大。
等到翅膀一长硬。
扑棱扑棱全飞了。
妈妈偷偷流眼泪。
谁也不来看望它。
说课稿 篇7
前滚翻是水平三教材。这是学生对技巧的进一步练习的开始,同时又是今后学习技巧的基础。教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意义,让学生知道前滚翻是保护自我的简单知识和方法。在运动中如果出现跌倒时,迅速作一个前滚翻,来达到保护自我健康的目的。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做前滚翻时对低头含胸的正确理解,难点是后滚后肩贴上体成蹲撑,通过以上基本动作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动作水平。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提高前滚翻的动作质量。
2、发展运动能力及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能力等质量,促进骨骼生长。提高动作的规范化、完整性和优美感。
3、培养勇敢、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互相帮助、生动活泼的作风。
我的教学整体设想是:一、热身提高兴奋度。二、讲解示范。三、练习反馈,强化动作。四、游戏。搭桥过河,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运动。
本教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始准备部分。首先做准备活动,目的是使人体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从而使整个机体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尽快地达到最高的活动水平。
第二部分是基本部分。第一内容通过障碍,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学习前滚翻。首先简单讲解动作要领和保护与帮助并示范,使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正确的前滚翻动作。然后学生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方式进行练习。首先让学生在下额处夹一块白纸,要求做前滚翻时白纸不松掉,体会保持低头姿势。其次,在做前滚翻时用手触摸前面的标志物,体会主动跟肩贴上体的动作。第三,学生由蹲立开始做前滚翻时,两膝夹白纸,要求完成前滚翻后不掉下。通过以上的动作分解的不同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轻松愉快的练习当中,已经完全正确的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其次在练习中又学会了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使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第三个内容是,游戏搭桥过河,首先分组每组8人五块垫子,从起点开始用垫子搭桥,学生站在垫子上通过,先到达终点的为胜,要求在游戏过程中脚不准踩在地面上。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个人展示的方法,并有意识的让前滚翻做的好的同学来示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激励全体积极参加锻炼,争当先进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儿童的知识和品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而逐渐掌握和形成的。在做完一次游戏后,让学生停下来,针对学生在技术上,品德上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自行总结,教师再给与指导教育,对下一次游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做一次游戏,在知识、技术和思想品德上就有一次长进,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游戏规则,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游戏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游戏和个别同学作出评定,指出技术上、战术上和思想品德上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努力上进。
最后结束部分,剧烈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整理活动可以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比较安静的状态,使心跳逐渐缓慢下来,呼吸逐渐恢复正常,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我准备采用闭目单脚跳和颈部放松运动,这样有利于消除身体的疲劳,防止产生不良的影响。
总之,整个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快,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齐白石的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齐白石的画最基本的一些特点。作者先对齐白石和他的童年生活做了简单的介绍,强调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他绘画的深远影响。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齐白石的画,一是讲他的画生动亲切,一是讲他对中国画的贡献,把原有的清雅孤高的面貌变得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最后总结齐白石的画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幸福美好。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实际,依照我区打造“文化课堂”精神,将《齐白石的画》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个方面:
(1) 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 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
(3) 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4、 教学难点:
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的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遵循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原则,体现“创建文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精神,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加强体验与领悟,激发学生的共鸣,感受到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和他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
三、说学法:
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读——品味读——有感情读”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领悟课文的情感和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开课便设置关卡——读对词语才能欣赏到齐白石的画,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复习生词。继而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并用串生词的办法来归纳全文主要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最后提出本课学习要求:了解齐白石画作的特点。
(二)以读促思,精读悟情。
课文的4、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
在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围绕“你最喜欢齐白石的哪一幅画?喜欢它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感受小鸡争夺蚯蚓的乐趣;想象蝌蚪嬉戏时的快乐;欣赏蝗虫的美好、灵动,感受劳动气息;感悟小虾的栩栩如生、齐白石绘画技艺的高超。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文本的韵味。并学会抓关键词“生动亲切”理解课文,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齐白石画得生动亲切的原因是与童年农村生活有关的。
在5、6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围绕“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齐白石还画了哪些事物?”这一问题展开教学。通过默读、勾画的方式,导入到第6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说出齐白石画的事物都是和劳动、生活相关的事物,体会到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顺势回到第5自然段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齐白石所画内容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理解重点词语“微不足道”,并感悟到齐白石画中的深长意义就是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最后再回到第6自然段的重点句,通过欣赏其他名家的画作,体会“清雅孤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齐白石画作的另一个特点:具有民间活泼精神。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读好5、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民乐中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让他们感受齐白石画作中散发出的民间活泼精神,继而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最高的评价送给齐白石。接着进行拓展说话练习,再次欣赏齐白石的画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齐白石的画。在充分了解齐白石画作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对齐白石画作进行高度评价。最后寄望学生课后用会发现的眼睛,用充满爱的心灵,收获生活中的快乐,并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相关文章:
英语说课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11-10
《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11-04
木兰诗说课稿(合集9篇)11-06
【实用】赤壁赋说课稿四篇05-18
【实用】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5-10
【实用】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04-10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06-21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3篇05-21
短歌行说课稿(合集6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