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0:24: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普同的小事,字里行间度都在传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和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

  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时教学应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抓住文中一些细节的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般的爱,是回味无常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相契合,与文中爸爸妈妈的心相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上述教学目标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落实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关爱及“我”对“真爱就象茉莉”的理解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真爱的理解不断升华:

  第一步,感知茉莉,激起疑惑。上课伊始,我从听《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入手,奠定情感基调。然后观察茉莉花图片,从色、形、味感受茉莉?此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以母女两最初的矛盾认识引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为什么妈妈认为真就爱像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呢?”(板书爱如茉莉)你从课文的那些细节中感受到了爱如茉莉,这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对话展开的线索,符合认知的规律。

  第二步,围绕话题,寻找细节,感受真爱。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围绕上述对话的话题,让学生默读文章的6----18自然段,圈画、批注文中能体现“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教师不失时机的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圈圈画画、想想写写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的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记下自己的心得,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只以“你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统领全文的学习,突出重点。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体会,让同学们在碰撞激发中,激活思维,取长补短,从而完善对细节的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播放音乐,通过吃饺子这件小事,引导学生伴着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爸爸“直奔医院”的场景并交流眼前出现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这相濡以沫、真真切切的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第四步,品味真爱,感受真情。此处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整体感知画面,让学生谈谈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初步体会那温馨、静谧的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这幅画的段落,自然引出课文第9---17自然段,引导学生从 “紧握”、“微笑”等词语体会病房内父母执手而眠的温馨。然后由画面设问:“他们真得睡得很香吗?”引出学生对“麻木”一词的理解,体会妈妈不敢动,爸爸不敢睡的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爸爸妈妈的爱是平平淡淡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但却如茉莉般洁白纯净,把学生对情感的感悟推到最高潮,学生情感步步升华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读书,在不断体会语言的过程中迸发情感,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之间不留痕迹却又感人至深的爱后,再次出示这幅温馨的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在文字的赏读中感受这份平淡却真挚的爱。以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为主,教师只做简单引导,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抓住能表现爱的重点词句品味语言,体味文章所传递的那种淡淡的如茉莉一样的爱,培养学生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在思考与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最后通过“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与文初“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两句话中“钻”和“咽”字的对比品析,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体会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第五步:再现场景,创写诗歌。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应用个性的语言表达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在此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转换的平台。引导学生以“爱是什么?”的形式提炼课文内容,并深情诵读,深化理解,让学生再次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感人的爱。

  回味生活,领悟爱的真谛。以《让爱天天住我家》为背景,在领悟课文中爱如茉莉的基础上,引生回味生活,把自己对爱的体会用“爱是----------”的句式在纸上流泻。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感受到的真爱,心中那涌动着的涓涓细流化成涌动着的文字流泻于笔端。从读到写,积累运用,内化文本,拓展延伸。

  文中“爱如茉莉”的感叹既是印儿也学生心灵流淌的心声,此时再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那就是感情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沉浸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的融为一体。

  第七步: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他们在生活中表达爱的方式,并把它写下来。在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通过孩子的声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传播得更远。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践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五、说板书

  板书中“爱如茉莉”是文章的课题也文章的中心;下面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是茉莉花的特点也是爸爸妈妈之间爱的体现,爱都流淌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平平淡淡如茉莉一般,但却真真切切散发出缕缕幽香;心形代表爱。整个板书设计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所教学的《爱如茉莉》的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正态分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汇报对教材的钻研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正态分布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2-3的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最后一节内容,前面学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是可列的。今天我们会学习连续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是在某个区间内可取任何值。其重要的代表——正态分布。《正态分布》该节内容通过研究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引出拟合的函数式,进而得到正态分布的概念,然后,分析正态曲线的特点和性质,最后研究了它的应用——随机变量落在某个区间的概率。

  教材利用高尔顿板引入正态分布的密度曲线。更直观,更易于解释曲线的来源。正态分布是描述随机现象的一种最常见的分布,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二、目标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讨论、发现规律、探索并总结出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态分布和正态曲线的概念、意义及性质,并会画正态曲线。

  2、通过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

  3、会用函数的概念、性质解决有关正态分布的问题。

  能力目标:能用正态分布、正态曲线研究有关随机变量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探究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归纳正态分布曲线的性质特点,掌握3σ原则。

  教学难点:正态分布的意义的理解和性质的应用。

  三、教法分析

  1.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与“讨论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3.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类比、观察、分析、归纳。

  4.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总体密度曲线: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各组的频率就越接近于总体在相应各组取值的概率.设想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无限缩小,那么频率分布折线图就会无限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总体密度曲线。

  2、它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概率.根据这条曲线,可求出总体在区间(a,b)内取值的概率等于总体密度曲线,直线x=a,x=b及x轴所围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节用到总体密度曲线的概念,因此先复习概念,方便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1、由高尔顿板试验(教材P70面的图)导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正态曲线)。

  2、观察总体密度曲线的形状,它具有“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总体密度曲线一般可用下面函数的图象来表示或近似表示:

  式中的实数 、 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的图象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正态曲线。

  3、正态分布

  一般地,如果对于任何实数 ,随机变量X满足 ,

  则称 X 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完全由参数 和 确定,因此正态分布常记作N(μ, σ2)。如果随机变量 X 服从正态分布,则记为X~N(μ, σ2)。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高尔顿板试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并探究得出正态曲线和正态分布的概念。

  例1、给出下列四个正态分布的函数表达式,请找出其均值μ和标准差σ

  (1) (2)

  (3) (4)

  答案:(1)0,1;(2)1,2;(3)-4,0.5;(4)1,

  【设计意图】进行实例演练,巩固概念,进一步加深对定义、概念的认识。

  4、经验表明,一个随机变量如果是众多的、互不相干的、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结果之和,它就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随机变量都服从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例如

  (1)长度测量误差;

  (2)某一地区同年龄人群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3)一定条件下生长的小麦的株高、穗长、单位面积产量等;

  (4)正常生产条件下各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如零件的尺寸、电容器的电容量、电子管的使用寿命等);

  (5)某地每年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平均湿度、降雨量等;一般都服从正态分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正态分布在实际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正态分布的印象。

  5、正态分布N(μ, σ2)是由均值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分布。通过固定其中一个值,讨论均值与标准差对于正态曲线的影响。

  归纳出正态曲线的性质:

  (1)曲线位于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

  (2)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x=μ对称 。

  (3)曲线在x=μ处达到峰值 。

  (4)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

  (5)当x<μ时,曲线上升(增函数);当x>μ时,曲线下降(减函数)。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

  (6)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小,曲线越“瘦高”,总体分布越集中;σ越大,曲线越“矮胖”,总体分布越分散。

  进一步,若X~ ,则对于任何实数a>0,概率

  为区间 内的面积。如图。

  思考:对于固定的u和a,当σ变化时,P(u-a<X≤u+a)的大小如何变化?

  当固定μ和a后,P(u-a<X≤u+a)随着σ的减小而变大。即X落在区间 的概率变大,X集中在μ周围概率越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正态曲线的性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明确图象性质主要包括“位置u”与“形状σ”两大内容,在推导曲线性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猜测、归纳的能力。

  练习1:右图是当 分别取值 , , 的三种正态曲线N (0, )的图象,那么 , , 的大小关系是( D )

  A. >1> > >0 B.0< < <1<

  C. > >1> >0 D.0< < = 1<

  练习2、某正态总体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是偶函数,而且该函数的最大值为 ,求正态密度函数。(即标准正态曲线)

  解: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 ,它是偶函数,说明μ=0, 的最大值为 = ,所以σ=1,

  【设计意图】加深对性质、公式的理解。

  6、小概率事件的含义(3σ原则)

  对于正态总体N(μ, σ2),随机变量X取如下区间内的值时的概率为:

  P(u-σ<X≤u+σ)=0.6826,

  P(u-2σ<X≤u+2σ)=0.9544,

  P(u-3σ<X≤u+3σ)=0.9974,

  因此可以看到,正态总体几乎总取值于区间(μ-3σ,μ+3σ)之内,而在此区间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0.0026,通常认为这种情况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实际应用中,常认为服从正态分布N(μ, σ2)的随机变量X只取(μ-3σ,μ+3σ)之间的值,这称之为3σ原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3σ原则,小概率事件。掌握常见的计算问题。

  例2、工厂制造的某零件尺寸X~N(4, ),问在一次正常的试验中,取1000个零件时,不属于区间(3,5)这个尺寸的零件大约有多少个?

  分析:不属于区间(3,5)的概率为:

  P(X 3)+P(X 5) =1-P(3< X<5)

  =1- P(4-1< X<4+1)

  =1- P(u-3σ<X≤u+3σ)

  =0.0026 0.003

  即不属于区间(3,5)的有1000 0.003=3个

  练习3、已知一次考试共有60名同学参加,考生的成绩X~N(100,52),据此估计,大约应有57人的分数在下列哪个区间内?( A )

  A. (90,110] B. (95,125] C. (100,120] D.(105,115]

  练习4、已知X~N (0,1),则X在区间(- ∞,-2)内取值的概率等于( D )

  A.0.9544 B.0.0456 C.0.9772 D.0.0228

  【设计意图】实现讲练结合。常见的计算题都3σ区间有关,该例题和练习题体现了3σ知识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小结: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规律用分布列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规律用分布密度函数(曲线)描述.

  2、经验表明,一个随机变量如果是众多的、互不相干的、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结果之和,它就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实际之中.

  3、对于求正态分布在某区间内取值的概率,一般转化为在σ邻域内取值的概率求解.

  练习作业:书本第74页 1、3

  课后作业:书本第75页 习题2. 4 A组 1 , 2 B组 2

  【设计意图】深入地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练习、作业批改,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

  【板书设计】

  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与正态曲线

  高尔顿板试验

  定义

  例题1

  二、生活中的正态现象

  三、性质和特点

  四、3σ原则

  例题2

  练习

  小结

说课稿 篇3

   《新 年 好》说 课 稿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我本次参赛课的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次参赛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十一课教材。本课共分三个课时,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歌曲《新年好》、综合训练(一)(三)(四)。

  《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 拍,F大调,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

  综合训练(一)是认识铃鼓并掌握其演奏方法;(三)让学生按节拍用踏脚、拍手、等方法为《新年好》伴奏。(四)是用铃鼓、碰钟为歌曲伴奏。

  2、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

  (2)、认识铃鼓,掌握其演奏方法,并会使用其为歌曲伴奏;进行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

  (1)、学习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4、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节奏,用各种方式为歌曲伴奏。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学习。要使学生学得主动,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教”为“学”服务。只有遵循音乐学科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如下教法:

  1、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原理,运用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乐学。

  如在教学节奏时,我采用了用学生与小兔子交朋友的方式,让学生按节奏说话,学生便在玩中学会了本歌的节奏。

  2、创设情境法:为了使同学们很快进入到新年的歌曲内容中去,我把教室布置成新年的场景,让学生感觉到了新年到处喜气洋洋和热烈的气氛。通过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快乐。

  3、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我运用了“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和“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是通过听范唱让学生感知的。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重在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之后的有理解的真情实感地表现。在学会唱歌曲后,我通过学生自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及,选择表演形式自编表演动作,对歌词二度创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表演、舞蹈、创作等综合音乐艺术中,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4、运用谈话法、讨论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这两种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体现在理解歌曲内容和对歌词的二度创作及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上。

  5、视觉图象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直观教具,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如:在节奏练习时,通过直观教具小兔子的说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歌曲导入时,我充分运用了VCD范唱及图片,使学生既理解了歌曲内容又激发了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了新年的情景。

  三、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本课的教学目的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艺术时间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总之,只有自己会了,成为自己的知识,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节奏、听歌曲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或结伴效应。在本课中这种方法我主要用在改词与创编伴奏乐上。

  3、二度创造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让学生敢想敢试。例如:我在唱歌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演唱。以自己对歌曲旋律、节奏的感觉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创作歌词(各种节日的歌词);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创编句子(和小兔子交朋友的句子);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等等。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我把音乐教室布置成新年的场景,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新年的气氛,为学习新课打好感情基础。

  2、组织教学:(4分钟)

  学生具有爱听激励性的话语的特点,所以我通过师生谈话,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又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我通过律动《火车开啦》,让学生在动中体会音乐的快乐,并进入到音乐情境之中。

  3、节奏练习:(4分钟)

  通过小兔子与小朋友们交朋友的活动,使学生在乐中掌握了歌曲节奏。

  4、歌曲教学:(12分钟)

  因本课歌曲是许多学生都在幼儿园时会唱的,所以本环节时间不用太多。

  ⑴导入:通过谈话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过新年的情景,引入新课《新年好》。

  ⑵范唱:通过范唱,感知歌曲的艺术形象及演唱形式。范唱后,生说出歌曲内容及情绪,使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⑶学唱歌曲: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听唱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生动的范唱体会带感情的演唱。

  ⑷歌曲处理:我用谈话法激励学生说出歌曲演唱时的情绪。(加入让学生按节拍用踏脚、拍手、等方法为《新年好》伴奏)

  5、创作练习:(16分钟)

  ⑴运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改词练习的二度创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⑵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创编出节奏为歌曲伴奏,使学生既感爱到了过年的欢快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⑶录音: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并让学生作自我评价,从中得到提高。

  ⑷采用自编表演动作形式进行歌表演,它又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让学生在动中学,多实践,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6、总结:(2分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把音乐课的内容和课外延伸。

  7、律动出室:(2分钟)

  再次用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在愉快中离开音乐课堂。

  这节课的黑板设计为:上边是小灯笼,左边是红包小礼品,中间是歌曲内容及图画,右边是鞭炮。

  这堂课充分运用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来尝试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手段进行教学,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想要努力上好课教好学生,这才是最主要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对我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多加指导,我将非常感激。谢谢。

说课稿 篇4

  《大浪和小浪》这一活动是根据新纲要中对艺术领域的要求而设计的,活动的设计是为了体现教师寓教于乐、幼儿寓学于乐,各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活动中体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原则,使活动气氛轻松自由又具有艺术性。总的来说,本次活动可以用三个"快乐"来概括:创设快乐的活动,营造快乐的气氛,引导幼儿快乐大胆地表现。

  一、说教材

  (一)内容的选择新《纲要》上说:"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台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的孩子们都见过大海,能经常和家人一起到海边游泳、玩耍,所以,他们对于大海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海浪和"哗哗"的海浪声,更是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选择《大浪和小浪》这个活动内容。

  (二)目标的制定幼儿是在蕴涵丰富审美的刺激中成长起来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选择并获取适合他们发展的信息,并主动地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以展现他们的个性。

  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辨别音乐的低潮和高潮,通过适当的方法表现音乐不同的力度。

  2、感受音乐中情绪起伏的变化,尽情地融入游戏情景,在音乐中情绪宣泄得到平衡与满足。

  (三)活动的准备根据大浪和小浪的特点,我选取了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小浪的音乐轻柔、缓慢并以还浪声作背景,听后给人以非常优美、舒适的感觉;大浪的音乐比较急速,听后顿时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逼真的环境,我选择了蓝色的绸布来辅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让幼儿的情绪得以宣泄。

  二、说重点难点

  (一)重点: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法表现音乐不同的力度。活动前,幼儿对大浪小浪已有了一定的感观经验,通过了幼儿之间的谈话、教师的朗诵讲述、音乐的欣赏、身体动作的表现、游戏等形式,幼儿对大浪小浪音乐不同的力度有了较深的理解。

  (二)难点:活动的难点是能合着音乐节拍玩游戏。特别是大浪的音乐,速度快,又易激起幼儿的情绪,幼儿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音乐的节拍自玩游戏,所以在欣赏理解音乐后,教师还要用适当的语言提醒幼儿,用鼓励表扬的语气来引导幼儿,从而解决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整个活动结合了各类教育功能,把语言、艺术、健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启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一)正确示范法示范法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适当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供幼儿模仿,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所以示范要适当,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二)游戏法大班时期,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对音乐方面的喜好。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或与小朋友游戏时,会不自觉的唱起歌曲并随之蹦蹦跳跳,所以我选择了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幼儿可以在玩中学会音乐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四、活动流程

  (一)说说海的故事激发幼儿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谈话,为下面欣赏音乐及创遍动作做好铺垫。

  (二)欣赏分析音乐让小朋友欣赏音乐,老师配合朗诵讲述一段海浪情景,语调与音乐情绪协调。老师运用表情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力度、情绪发生变化,用手势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旋律。

  (三)舞蹈《大浪和小浪》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幼儿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舞蹈,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

  (四)游戏《大浪和小浪》运用蓝绸进行游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又能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能在游戏中宣泄情绪得以满足。

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人心者情为先,一曲知音韵味长(《伯牙断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高山流水,琴瑟相闻;这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这里演绎着至真至美的人间真情;这里诉说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启示;这里铭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诲……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借用余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书名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晨雨初听:推窗便得凌云烟。

  《伯牙断琴》一课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颂的动人故事:一代琴师俞伯牙练就高超的琴艺,却因为曲高和寡,无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结识了钟子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他却深谙伯牙琴声中的意趣和境界。从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洁的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然而“月不常圆”,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绝望之际,断琴绝弦,以谢知音。

  2、山居笔记:梦里真真语真幻。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但他的琴声从来没有人懂,直到那个叫子期的樵夫寻声而来……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子期听懂的岂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转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怀啊!而伯牙也从子期的眼中读出了欣赏,品出了惊喜,相互之间的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知音”二字写下了最为经典的诠释。

  3、千年一叹:诗仙落笔果不凡。

  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

  4、霜冷长河:千古绝响绕耳畔。

  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二、说教理,说目标

  1、感受传统,吸取文化精萃

  “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于漪语)充分挖掘《伯牙断琴》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传承民族文化。

  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过对语言文字重点字词、语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彰显语文本色

  阅读教学中要让写“挤”进书声琅琅的课堂!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设计中 “站在子期的坟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过去,他们 ,他们 ,可如今 没有了, 也没有了!”的写话练习在提高学生能说会写方面做好有益的尝试。

  教学目标:

  1、把握“赞赏于伯牙的艺术追求、欣喜于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于伯牙的断琴绝弦”的情感主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断琴的意义,懂得知音难觅,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艺与他对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学重点之一,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和子期去世后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是重点之二,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线索,即学琴——听琴——断琴,并学习“学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艺的提高是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和他中琴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学琴”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并训练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内化。

  承接学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补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学生进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艺的心愿达成了,有一次当他兴致勃勃地去为君王表演,弹奏了一曲表现狂风的曲子,曲子还没有弹完,君王却挥挥手说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牙现在的心情吗?此时,他在心里渴望着什么呢?在音乐与小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开始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伯牙孤独和对知音的强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难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由一字一词入手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伯牙断琴铺垫情感。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握语段结构的要求,在学习“听琴”部分时,我从整体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中理线:根据中的分段目标中“能把握语段结构”的要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能正确把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2、读中感悟:这篇课文语言很朴实,却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导学生抓住“无论…便”这一组关联词初步感受子期会听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又以“高山曲”为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立刻,兴奋”等词语再来体会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而“流水曲”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不住、赞赏”来体会,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伯牙善听的本领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对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实现了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中想象:在读“雨中曲”时出示句子: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句中简单的“一一”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当作子期,来赞赏伯牙的乐曲,并说可以仿照课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辅助表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补白,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变换,对子期听琴本领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学生的发言中,显现的不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打下了伏笔。

  4、读中升华:当子期一次一次说出琴声的含义时,伯牙是怎样的态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能领会!”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伯牙学琴时投入感情才使琴艺得到长进这一内容,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是因为听懂了伯牙投入到琴声中的情感,终于有一个人能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中与自己进行交流了,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吱呀开启,那份感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伯牙的话,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朗读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一个小小的铺垫: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说琴论道外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想象,体会知音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理解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还带给伯牙愉悦的人生体验,带给伯牙更多的期待与鼓励,同时为下文的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落差制造了一个高度。

  紧接着我话峰一转: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经是那样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经带给伯牙那么多欣喜与感动!可是,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一年前他们约好的地点时,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径上的一座孤坟:子期在这一年中,已经病故了!!!这一段过渡语和刚才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的笼罩下,我让学生找出伯牙的动作和语言,并把文中伯牙的两个动作“扯”换成“拉”,把“摔”换成“扔”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用换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扯”与“摔”这两个极具力度感的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这样体会之后我开始激情引读断琴部分:可是,如今,一抔黄土却将我与子期永远地隔开了!我的琴声还有什么人能听懂吗?想到这里,伯牙——(指名读);如今,子期不在了,还有谁能分担我的忧与愁?想到这里,伯牙——(示意全班读)!!这个部分,课文的情感达到高潮,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再来慢条斯理地讲解已经与学生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于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反复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走进伯牙的内心,建构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从而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与绝望,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深情朗读一首拓展的小诗:知音去,赋琴有谁听?琴碎,音绝,满腔泪,琴声无人懂!知音去,留琴有谁何用?青山依旧,绿水依旧,高山流水会响起,千古知音最难觅!通过师生共吟这首小诗,,再次引领孩子们体会伯牙痛失知音后绝望的心情,突显“知音难求”这一主题,同时也把课堂上洋溢的悲伤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回归全文: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梳理全文的同时明理:知音难觅,有了知音一定要懂得珍惜。

  结束语:高山流水已永恒于世,成为名留千古的那种坦荡友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追寻与渴望的友情的定位。高山流水不息,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人生道路上高山流水常相伴,人生知音永相随!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由于大班的孩子们一般到了下学期就会常听家长和老师说马上就要读小学了,他们就会感觉时间过的特别的快。大班的孩子对于小学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上小学该是怎么的学习方式,最多只是在家长口中知道要读书,不能只想着玩。但孩子对于这些话会产生惧怕心理,会不想上小学,因为他们知道上小学不好玩,只能是读书,无疑的给孩子造成一些思想上的负担,形成一种精神压力。那么,我们怎么样为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充分准备呢?我们就该从平时入手,从心理和物质上进行准备。我们平时可以向孩子问一些和上小学有关的问题,说一些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介绍上小学要用到的学习工具和体育玩具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了解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对上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就是先从物质开始入手,设计了书包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大班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进入小学后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说目标:

  1.熟悉、了解书包及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在操作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小书包。

  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向往之情,在活动中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感。而了解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和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就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我想通过本次活动启发幼儿从喜欢书包的心情逐步升华到想上小学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事先准备好的书包带到幼儿园

  2、桌上放有教科书、练习本、铅笔盒、铅笔、橡皮、尺、、水壶、、零食、玩具等,数量不一。

  四 说教法

  孩子上小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背书包,那么书包里到底要放些什么,玩具、零食还是书本?具体该怎么放,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清楚的。在本节课中,我选用了实验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让孩子去认识了解书包。

  五 说学法

  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去选择、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来了解书包的用途,以适合的方式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装书包。这对孩子上小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活动的形式我是让孩子操作在前,讨论在后,让孩子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与书包、文具等材料的交往互动,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真正地为幼儿上小学而作准备。

  六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和一个延伸活动。

  第一个环节观察、讨论小书包。在《纲要》要求我们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先通过谈话法,让幼儿认识知道书包有不一样的,也有一样的,它是为小朋友上小学准备的,再通过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地互相观察和交流书包用途、装些什么,是我们的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幼儿的视野。

  第二个环节书包里的朋友 。我通过用实验法让幼儿分散操作把桌子上的东西有选择的放进书包里。再用谈话法书包里装些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让孩子用完整话说明理由。并知道每天上小学时必须要带的东西,如书本、文具餐巾纸、茶杯等生活用具和毽子、绳子等体育用品是可以带的,玩具和危险的用品是不能带到学校去的。

  第三个环节整理小书包。为了让幼儿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幼儿,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从操作中知道以后上小学去的时候,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检查一下要带的东西,爱护好书包里的这些东西。

  第四环节表演歌曲“我爱我的小书包”。这个活动是在课结束之前,我在这一环节中让小朋友背着书包表演歌曲,增进了幼儿对书包的热爱,体验了快乐的心情及对小学的向往。使整个活动在轻松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

  七、延伸活动

  可带领幼儿多参观小学。看看那里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有还可以通过网上浏览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他们对小学的进一步了解。

【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01-19

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11-10

鲁迅《灯下漫笔》说课稿汇编12-22

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11-14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12-17

《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12-17

《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11-30

《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12-01

《离骚》说课稿(精选3篇)12-14

木兰诗说课稿(汇编9篇)11-05

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普同的小事,字里行间度都在传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和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

  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时教学应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抓住文中一些细节的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般的爱,是回味无常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相契合,与文中爸爸妈妈的心相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上述教学目标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落实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关爱及“我”对“真爱就象茉莉”的理解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真爱的理解不断升华:

  第一步,感知茉莉,激起疑惑。上课伊始,我从听《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入手,奠定情感基调。然后观察茉莉花图片,从色、形、味感受茉莉?此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以母女两最初的矛盾认识引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为什么妈妈认为真就爱像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呢?”(板书爱如茉莉)你从课文的那些细节中感受到了爱如茉莉,这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对话展开的线索,符合认知的规律。

  第二步,围绕话题,寻找细节,感受真爱。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围绕上述对话的话题,让学生默读文章的6----18自然段,圈画、批注文中能体现“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教师不失时机的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圈圈画画、想想写写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的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记下自己的心得,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只以“你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统领全文的学习,突出重点。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体会,让同学们在碰撞激发中,激活思维,取长补短,从而完善对细节的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播放音乐,通过吃饺子这件小事,引导学生伴着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爸爸“直奔医院”的场景并交流眼前出现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这相濡以沫、真真切切的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第四步,品味真爱,感受真情。此处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整体感知画面,让学生谈谈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初步体会那温馨、静谧的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这幅画的段落,自然引出课文第9---17自然段,引导学生从 “紧握”、“微笑”等词语体会病房内父母执手而眠的温馨。然后由画面设问:“他们真得睡得很香吗?”引出学生对“麻木”一词的理解,体会妈妈不敢动,爸爸不敢睡的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爸爸妈妈的爱是平平淡淡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但却如茉莉般洁白纯净,把学生对情感的感悟推到最高潮,学生情感步步升华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读书,在不断体会语言的过程中迸发情感,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之间不留痕迹却又感人至深的爱后,再次出示这幅温馨的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在文字的赏读中感受这份平淡却真挚的爱。以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为主,教师只做简单引导,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抓住能表现爱的重点词句品味语言,体味文章所传递的那种淡淡的如茉莉一样的爱,培养学生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在思考与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最后通过“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与文初“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两句话中“钻”和“咽”字的对比品析,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体会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第五步:再现场景,创写诗歌。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应用个性的语言表达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在此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转换的平台。引导学生以“爱是什么?”的形式提炼课文内容,并深情诵读,深化理解,让学生再次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感人的爱。

  回味生活,领悟爱的真谛。以《让爱天天住我家》为背景,在领悟课文中爱如茉莉的基础上,引生回味生活,把自己对爱的体会用“爱是----------”的句式在纸上流泻。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感受到的真爱,心中那涌动着的涓涓细流化成涌动着的文字流泻于笔端。从读到写,积累运用,内化文本,拓展延伸。

  文中“爱如茉莉”的感叹既是印儿也学生心灵流淌的心声,此时再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那就是感情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沉浸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的融为一体。

  第七步: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他们在生活中表达爱的方式,并把它写下来。在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通过孩子的声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传播得更远。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践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五、说板书

  板书中“爱如茉莉”是文章的课题也文章的中心;下面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是茉莉花的特点也是爸爸妈妈之间爱的体现,爱都流淌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平平淡淡如茉莉一般,但却真真切切散发出缕缕幽香;心形代表爱。整个板书设计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所教学的《爱如茉莉》的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正态分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汇报对教材的钻研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正态分布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2-3的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最后一节内容,前面学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是可列的。今天我们会学习连续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是在某个区间内可取任何值。其重要的代表——正态分布。《正态分布》该节内容通过研究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引出拟合的函数式,进而得到正态分布的概念,然后,分析正态曲线的特点和性质,最后研究了它的应用——随机变量落在某个区间的概率。

  教材利用高尔顿板引入正态分布的密度曲线。更直观,更易于解释曲线的来源。正态分布是描述随机现象的一种最常见的分布,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二、目标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讨论、发现规律、探索并总结出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态分布和正态曲线的概念、意义及性质,并会画正态曲线。

  2、通过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

  3、会用函数的概念、性质解决有关正态分布的问题。

  能力目标:能用正态分布、正态曲线研究有关随机变量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探究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归纳正态分布曲线的性质特点,掌握3σ原则。

  教学难点:正态分布的意义的理解和性质的应用。

  三、教法分析

  1.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与“讨论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3.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类比、观察、分析、归纳。

  4.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总体密度曲线: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各组的频率就越接近于总体在相应各组取值的概率.设想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无限缩小,那么频率分布折线图就会无限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总体密度曲线。

  2、它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概率.根据这条曲线,可求出总体在区间(a,b)内取值的概率等于总体密度曲线,直线x=a,x=b及x轴所围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节用到总体密度曲线的概念,因此先复习概念,方便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1、由高尔顿板试验(教材P70面的图)导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正态曲线)。

  2、观察总体密度曲线的形状,它具有“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总体密度曲线一般可用下面函数的图象来表示或近似表示:

  式中的实数 、 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的图象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正态曲线。

  3、正态分布

  一般地,如果对于任何实数 ,随机变量X满足 ,

  则称 X 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完全由参数 和 确定,因此正态分布常记作N(μ, σ2)。如果随机变量 X 服从正态分布,则记为X~N(μ, σ2)。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高尔顿板试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并探究得出正态曲线和正态分布的概念。

  例1、给出下列四个正态分布的函数表达式,请找出其均值μ和标准差σ

  (1) (2)

  (3) (4)

  答案:(1)0,1;(2)1,2;(3)-4,0.5;(4)1,

  【设计意图】进行实例演练,巩固概念,进一步加深对定义、概念的认识。

  4、经验表明,一个随机变量如果是众多的、互不相干的、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结果之和,它就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随机变量都服从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例如

  (1)长度测量误差;

  (2)某一地区同年龄人群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3)一定条件下生长的小麦的株高、穗长、单位面积产量等;

  (4)正常生产条件下各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如零件的尺寸、电容器的电容量、电子管的使用寿命等);

  (5)某地每年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平均湿度、降雨量等;一般都服从正态分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正态分布在实际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正态分布的印象。

  5、正态分布N(μ, σ2)是由均值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分布。通过固定其中一个值,讨论均值与标准差对于正态曲线的影响。

  归纳出正态曲线的性质:

  (1)曲线位于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

  (2)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x=μ对称 。

  (3)曲线在x=μ处达到峰值 。

  (4)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

  (5)当x<μ时,曲线上升(增函数);当x>μ时,曲线下降(减函数)。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

  (6)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小,曲线越“瘦高”,总体分布越集中;σ越大,曲线越“矮胖”,总体分布越分散。

  进一步,若X~ ,则对于任何实数a>0,概率

  为区间 内的面积。如图。

  思考:对于固定的u和a,当σ变化时,P(u-a<X≤u+a)的大小如何变化?

  当固定μ和a后,P(u-a<X≤u+a)随着σ的减小而变大。即X落在区间 的概率变大,X集中在μ周围概率越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正态曲线的性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明确图象性质主要包括“位置u”与“形状σ”两大内容,在推导曲线性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猜测、归纳的能力。

  练习1:右图是当 分别取值 , , 的三种正态曲线N (0, )的图象,那么 , , 的大小关系是( D )

  A. >1> > >0 B.0< < <1<

  C. > >1> >0 D.0< < = 1<

  练习2、某正态总体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是偶函数,而且该函数的最大值为 ,求正态密度函数。(即标准正态曲线)

  解: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 ,它是偶函数,说明μ=0, 的最大值为 = ,所以σ=1,

  【设计意图】加深对性质、公式的理解。

  6、小概率事件的含义(3σ原则)

  对于正态总体N(μ, σ2),随机变量X取如下区间内的值时的概率为:

  P(u-σ<X≤u+σ)=0.6826,

  P(u-2σ<X≤u+2σ)=0.9544,

  P(u-3σ<X≤u+3σ)=0.9974,

  因此可以看到,正态总体几乎总取值于区间(μ-3σ,μ+3σ)之内,而在此区间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0.0026,通常认为这种情况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实际应用中,常认为服从正态分布N(μ, σ2)的随机变量X只取(μ-3σ,μ+3σ)之间的值,这称之为3σ原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3σ原则,小概率事件。掌握常见的计算问题。

  例2、工厂制造的某零件尺寸X~N(4, ),问在一次正常的试验中,取1000个零件时,不属于区间(3,5)这个尺寸的零件大约有多少个?

  分析:不属于区间(3,5)的概率为:

  P(X 3)+P(X 5) =1-P(3< X<5)

  =1- P(4-1< X<4+1)

  =1- P(u-3σ<X≤u+3σ)

  =0.0026 0.003

  即不属于区间(3,5)的有1000 0.003=3个

  练习3、已知一次考试共有60名同学参加,考生的成绩X~N(100,52),据此估计,大约应有57人的分数在下列哪个区间内?( A )

  A. (90,110] B. (95,125] C. (100,120] D.(105,115]

  练习4、已知X~N (0,1),则X在区间(- ∞,-2)内取值的概率等于( D )

  A.0.9544 B.0.0456 C.0.9772 D.0.0228

  【设计意图】实现讲练结合。常见的计算题都3σ区间有关,该例题和练习题体现了3σ知识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小结: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规律用分布列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规律用分布密度函数(曲线)描述.

  2、经验表明,一个随机变量如果是众多的、互不相干的、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结果之和,它就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实际之中.

  3、对于求正态分布在某区间内取值的概率,一般转化为在σ邻域内取值的概率求解.

  练习作业:书本第74页 1、3

  课后作业:书本第75页 习题2. 4 A组 1 , 2 B组 2

  【设计意图】深入地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练习、作业批改,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

  【板书设计】

  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与正态曲线

  高尔顿板试验

  定义

  例题1

  二、生活中的正态现象

  三、性质和特点

  四、3σ原则

  例题2

  练习

  小结

说课稿 篇3

   《新 年 好》说 课 稿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我本次参赛课的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次参赛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十一课教材。本课共分三个课时,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歌曲《新年好》、综合训练(一)(三)(四)。

  《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 拍,F大调,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

  综合训练(一)是认识铃鼓并掌握其演奏方法;(三)让学生按节拍用踏脚、拍手、等方法为《新年好》伴奏。(四)是用铃鼓、碰钟为歌曲伴奏。

  2、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

  (2)、认识铃鼓,掌握其演奏方法,并会使用其为歌曲伴奏;进行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

  (1)、学习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4、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节奏,用各种方式为歌曲伴奏。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学习。要使学生学得主动,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教”为“学”服务。只有遵循音乐学科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如下教法:

  1、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原理,运用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乐学。

  如在教学节奏时,我采用了用学生与小兔子交朋友的方式,让学生按节奏说话,学生便在玩中学会了本歌的节奏。

  2、创设情境法:为了使同学们很快进入到新年的歌曲内容中去,我把教室布置成新年的场景,让学生感觉到了新年到处喜气洋洋和热烈的气氛。通过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快乐。

  3、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我运用了“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和“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是通过听范唱让学生感知的。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重在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之后的有理解的真情实感地表现。在学会唱歌曲后,我通过学生自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及,选择表演形式自编表演动作,对歌词二度创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表演、舞蹈、创作等综合音乐艺术中,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4、运用谈话法、讨论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这两种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体现在理解歌曲内容和对歌词的二度创作及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上。

  5、视觉图象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直观教具,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如:在节奏练习时,通过直观教具小兔子的说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歌曲导入时,我充分运用了VCD范唱及图片,使学生既理解了歌曲内容又激发了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了新年的情景。

  三、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本课的教学目的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艺术时间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总之,只有自己会了,成为自己的知识,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节奏、听歌曲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或结伴效应。在本课中这种方法我主要用在改词与创编伴奏乐上。

  3、二度创造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让学生敢想敢试。例如:我在唱歌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演唱。以自己对歌曲旋律、节奏的感觉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创作歌词(各种节日的歌词);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创编句子(和小兔子交朋友的句子);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等等。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我把音乐教室布置成新年的场景,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新年的气氛,为学习新课打好感情基础。

  2、组织教学:(4分钟)

  学生具有爱听激励性的话语的特点,所以我通过师生谈话,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又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我通过律动《火车开啦》,让学生在动中体会音乐的快乐,并进入到音乐情境之中。

  3、节奏练习:(4分钟)

  通过小兔子与小朋友们交朋友的活动,使学生在乐中掌握了歌曲节奏。

  4、歌曲教学:(12分钟)

  因本课歌曲是许多学生都在幼儿园时会唱的,所以本环节时间不用太多。

  ⑴导入:通过谈话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过新年的情景,引入新课《新年好》。

  ⑵范唱:通过范唱,感知歌曲的艺术形象及演唱形式。范唱后,生说出歌曲内容及情绪,使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⑶学唱歌曲: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听唱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生动的范唱体会带感情的演唱。

  ⑷歌曲处理:我用谈话法激励学生说出歌曲演唱时的情绪。(加入让学生按节拍用踏脚、拍手、等方法为《新年好》伴奏)

  5、创作练习:(16分钟)

  ⑴运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改词练习的二度创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⑵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创编出节奏为歌曲伴奏,使学生既感爱到了过年的欢快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⑶录音: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并让学生作自我评价,从中得到提高。

  ⑷采用自编表演动作形式进行歌表演,它又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让学生在动中学,多实践,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6、总结:(2分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把音乐课的内容和课外延伸。

  7、律动出室:(2分钟)

  再次用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在愉快中离开音乐课堂。

  这节课的黑板设计为:上边是小灯笼,左边是红包小礼品,中间是歌曲内容及图画,右边是鞭炮。

  这堂课充分运用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来尝试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手段进行教学,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想要努力上好课教好学生,这才是最主要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对我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多加指导,我将非常感激。谢谢。

说课稿 篇4

  《大浪和小浪》这一活动是根据新纲要中对艺术领域的要求而设计的,活动的设计是为了体现教师寓教于乐、幼儿寓学于乐,各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活动中体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原则,使活动气氛轻松自由又具有艺术性。总的来说,本次活动可以用三个"快乐"来概括:创设快乐的活动,营造快乐的气氛,引导幼儿快乐大胆地表现。

  一、说教材

  (一)内容的选择新《纲要》上说:"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台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的孩子们都见过大海,能经常和家人一起到海边游泳、玩耍,所以,他们对于大海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海浪和"哗哗"的海浪声,更是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选择《大浪和小浪》这个活动内容。

  (二)目标的制定幼儿是在蕴涵丰富审美的刺激中成长起来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选择并获取适合他们发展的信息,并主动地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以展现他们的个性。

  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辨别音乐的低潮和高潮,通过适当的方法表现音乐不同的力度。

  2、感受音乐中情绪起伏的变化,尽情地融入游戏情景,在音乐中情绪宣泄得到平衡与满足。

  (三)活动的准备根据大浪和小浪的特点,我选取了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小浪的音乐轻柔、缓慢并以还浪声作背景,听后给人以非常优美、舒适的感觉;大浪的音乐比较急速,听后顿时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逼真的环境,我选择了蓝色的绸布来辅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让幼儿的情绪得以宣泄。

  二、说重点难点

  (一)重点: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法表现音乐不同的力度。活动前,幼儿对大浪小浪已有了一定的感观经验,通过了幼儿之间的谈话、教师的朗诵讲述、音乐的欣赏、身体动作的表现、游戏等形式,幼儿对大浪小浪音乐不同的力度有了较深的理解。

  (二)难点:活动的难点是能合着音乐节拍玩游戏。特别是大浪的音乐,速度快,又易激起幼儿的情绪,幼儿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音乐的节拍自玩游戏,所以在欣赏理解音乐后,教师还要用适当的语言提醒幼儿,用鼓励表扬的语气来引导幼儿,从而解决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整个活动结合了各类教育功能,把语言、艺术、健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启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一)正确示范法示范法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适当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供幼儿模仿,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所以示范要适当,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二)游戏法大班时期,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对音乐方面的喜好。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或与小朋友游戏时,会不自觉的唱起歌曲并随之蹦蹦跳跳,所以我选择了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幼儿可以在玩中学会音乐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四、活动流程

  (一)说说海的故事激发幼儿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谈话,为下面欣赏音乐及创遍动作做好铺垫。

  (二)欣赏分析音乐让小朋友欣赏音乐,老师配合朗诵讲述一段海浪情景,语调与音乐情绪协调。老师运用表情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力度、情绪发生变化,用手势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旋律。

  (三)舞蹈《大浪和小浪》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幼儿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舞蹈,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

  (四)游戏《大浪和小浪》运用蓝绸进行游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又能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能在游戏中宣泄情绪得以满足。

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人心者情为先,一曲知音韵味长(《伯牙断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高山流水,琴瑟相闻;这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这里演绎着至真至美的人间真情;这里诉说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启示;这里铭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诲……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借用余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书名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晨雨初听:推窗便得凌云烟。

  《伯牙断琴》一课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颂的动人故事:一代琴师俞伯牙练就高超的琴艺,却因为曲高和寡,无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结识了钟子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他却深谙伯牙琴声中的意趣和境界。从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洁的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然而“月不常圆”,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绝望之际,断琴绝弦,以谢知音。

  2、山居笔记:梦里真真语真幻。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但他的琴声从来没有人懂,直到那个叫子期的樵夫寻声而来……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子期听懂的岂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转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怀啊!而伯牙也从子期的眼中读出了欣赏,品出了惊喜,相互之间的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知音”二字写下了最为经典的诠释。

  3、千年一叹:诗仙落笔果不凡。

  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

  4、霜冷长河:千古绝响绕耳畔。

  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二、说教理,说目标

  1、感受传统,吸取文化精萃

  “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于漪语)充分挖掘《伯牙断琴》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传承民族文化。

  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过对语言文字重点字词、语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彰显语文本色

  阅读教学中要让写“挤”进书声琅琅的课堂!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设计中 “站在子期的坟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过去,他们 ,他们 ,可如今 没有了, 也没有了!”的写话练习在提高学生能说会写方面做好有益的尝试。

  教学目标:

  1、把握“赞赏于伯牙的艺术追求、欣喜于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于伯牙的断琴绝弦”的情感主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断琴的意义,懂得知音难觅,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艺与他对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学重点之一,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和子期去世后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是重点之二,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线索,即学琴——听琴——断琴,并学习“学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艺的提高是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和他中琴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学琴”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并训练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内化。

  承接学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补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学生进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艺的心愿达成了,有一次当他兴致勃勃地去为君王表演,弹奏了一曲表现狂风的曲子,曲子还没有弹完,君王却挥挥手说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牙现在的心情吗?此时,他在心里渴望着什么呢?在音乐与小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开始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伯牙孤独和对知音的强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难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由一字一词入手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伯牙断琴铺垫情感。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握语段结构的要求,在学习“听琴”部分时,我从整体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中理线:根据中的分段目标中“能把握语段结构”的要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能正确把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2、读中感悟:这篇课文语言很朴实,却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导学生抓住“无论…便”这一组关联词初步感受子期会听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又以“高山曲”为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立刻,兴奋”等词语再来体会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而“流水曲”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不住、赞赏”来体会,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伯牙善听的本领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对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实现了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中想象:在读“雨中曲”时出示句子: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句中简单的“一一”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当作子期,来赞赏伯牙的乐曲,并说可以仿照课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辅助表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补白,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变换,对子期听琴本领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学生的发言中,显现的不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打下了伏笔。

  4、读中升华:当子期一次一次说出琴声的含义时,伯牙是怎样的态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能领会!”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伯牙学琴时投入感情才使琴艺得到长进这一内容,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是因为听懂了伯牙投入到琴声中的情感,终于有一个人能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中与自己进行交流了,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吱呀开启,那份感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伯牙的话,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朗读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一个小小的铺垫: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说琴论道外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想象,体会知音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理解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还带给伯牙愉悦的人生体验,带给伯牙更多的期待与鼓励,同时为下文的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落差制造了一个高度。

  紧接着我话峰一转: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经是那样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经带给伯牙那么多欣喜与感动!可是,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一年前他们约好的地点时,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径上的一座孤坟:子期在这一年中,已经病故了!!!这一段过渡语和刚才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的笼罩下,我让学生找出伯牙的动作和语言,并把文中伯牙的两个动作“扯”换成“拉”,把“摔”换成“扔”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用换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扯”与“摔”这两个极具力度感的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这样体会之后我开始激情引读断琴部分:可是,如今,一抔黄土却将我与子期永远地隔开了!我的琴声还有什么人能听懂吗?想到这里,伯牙——(指名读);如今,子期不在了,还有谁能分担我的忧与愁?想到这里,伯牙——(示意全班读)!!这个部分,课文的情感达到高潮,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再来慢条斯理地讲解已经与学生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于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反复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走进伯牙的内心,建构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从而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与绝望,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深情朗读一首拓展的小诗:知音去,赋琴有谁听?琴碎,音绝,满腔泪,琴声无人懂!知音去,留琴有谁何用?青山依旧,绿水依旧,高山流水会响起,千古知音最难觅!通过师生共吟这首小诗,,再次引领孩子们体会伯牙痛失知音后绝望的心情,突显“知音难求”这一主题,同时也把课堂上洋溢的悲伤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回归全文: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梳理全文的同时明理:知音难觅,有了知音一定要懂得珍惜。

  结束语:高山流水已永恒于世,成为名留千古的那种坦荡友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追寻与渴望的友情的定位。高山流水不息,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人生道路上高山流水常相伴,人生知音永相随!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由于大班的孩子们一般到了下学期就会常听家长和老师说马上就要读小学了,他们就会感觉时间过的特别的快。大班的孩子对于小学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上小学该是怎么的学习方式,最多只是在家长口中知道要读书,不能只想着玩。但孩子对于这些话会产生惧怕心理,会不想上小学,因为他们知道上小学不好玩,只能是读书,无疑的给孩子造成一些思想上的负担,形成一种精神压力。那么,我们怎么样为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充分准备呢?我们就该从平时入手,从心理和物质上进行准备。我们平时可以向孩子问一些和上小学有关的问题,说一些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介绍上小学要用到的学习工具和体育玩具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了解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对上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就是先从物质开始入手,设计了书包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大班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进入小学后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说目标:

  1.熟悉、了解书包及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在操作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小书包。

  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向往之情,在活动中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感。而了解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和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就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我想通过本次活动启发幼儿从喜欢书包的心情逐步升华到想上小学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事先准备好的书包带到幼儿园

  2、桌上放有教科书、练习本、铅笔盒、铅笔、橡皮、尺、、水壶、、零食、玩具等,数量不一。

  四 说教法

  孩子上小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背书包,那么书包里到底要放些什么,玩具、零食还是书本?具体该怎么放,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清楚的。在本节课中,我选用了实验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让孩子去认识了解书包。

  五 说学法

  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去选择、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来了解书包的用途,以适合的方式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装书包。这对孩子上小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活动的形式我是让孩子操作在前,讨论在后,让孩子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与书包、文具等材料的交往互动,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真正地为幼儿上小学而作准备。

  六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和一个延伸活动。

  第一个环节观察、讨论小书包。在《纲要》要求我们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先通过谈话法,让幼儿认识知道书包有不一样的,也有一样的,它是为小朋友上小学准备的,再通过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地互相观察和交流书包用途、装些什么,是我们的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幼儿的视野。

  第二个环节书包里的朋友 。我通过用实验法让幼儿分散操作把桌子上的东西有选择的放进书包里。再用谈话法书包里装些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让孩子用完整话说明理由。并知道每天上小学时必须要带的东西,如书本、文具餐巾纸、茶杯等生活用具和毽子、绳子等体育用品是可以带的,玩具和危险的用品是不能带到学校去的。

  第三个环节整理小书包。为了让幼儿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幼儿,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从操作中知道以后上小学去的时候,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检查一下要带的东西,爱护好书包里的这些东西。

  第四环节表演歌曲“我爱我的小书包”。这个活动是在课结束之前,我在这一环节中让小朋友背着书包表演歌曲,增进了幼儿对书包的热爱,体验了快乐的心情及对小学的向往。使整个活动在轻松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

  七、延伸活动

  可带领幼儿多参观小学。看看那里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有还可以通过网上浏览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他们对小学的进一步了解。

【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01-19

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11-10

鲁迅《灯下漫笔》说课稿汇编12-22

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11-14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精选12-17

《荔枝》说课稿精选2篇12-17

《节日》说课稿(精选5篇)11-30

《草原》说课稿(精选7篇)12-01

《离骚》说课稿(精选3篇)12-14

木兰诗说课稿(汇编9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