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8 09:57: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2、课文内容

  在学生回答完毕,我出示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一张张画面,这时我说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这就是那群海鸥,看这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画面,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浓浓深情,这时我总结,的确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共同走进动人情景,感受浓浓深情,此时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语句,以读代讲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学习课文15——19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我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老人对待海鸥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但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和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这时学生齐读第14段,接着我再说老人在世时,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如今人们完成了他的意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放到翠湖边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时我布置朗读任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5——19自然段,看看接下来发生怎么样的事情。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画出感动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逐一品读重点语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此时出示课件,教学第一个重点语句,为了使学生理解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之情,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提问,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有着怎样的大不一样,引导学生了解海鸥焦急悲伤的心情,接着我再问,这是海鸥焦急的呼唤,悲伤的鸣叫,想象一下它们仿佛在呼唤什么,使学生了解,这是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呼唤,最后引导学生读出海鸥的焦急与悲伤,就这样通过学生的充分理解,通过学生的想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海鸥焦急的心情。

  教学第二个重点语句,这时我用这样的语言过度,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总于明白,老人永远的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这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初步感受海鸥的悲伤,接着,在引导学生通过瞻仰一词,海鸥与老人如同亲人般的深情,最后我说那就让我们读出的海鸥对老人的情意,尊敬与爱戴吧。这样以讲促读,以读代讲,学生感情会更加充沛。接下来我再用,还有那句话令你感动,过渡语,引出本课的重点语句。比如,在这语句话的教学中,我用换字法,把哭改成飞,引导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就这样我把本课的语句一一呈献给学生,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中,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这时,我用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个老人,这群海鸥,看海鸥们站成2排,为老人送行,听,海鸥们正在深情的呼唤,呼唤着老人的归来,让我们拿起书有感情的朗读16——17自然段。这时安排学生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学生感悟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忆老人与海鸥的情意,这时我提问,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使学生理解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才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看这这样悲壮的场面,使我不禁想起了老人精心喂海鸥的情景,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读,接着我再问,除此之外,你还想起了什么,让学生回想起老人呼唤海鸥名字,老人照顾受伤的海鸥,最后总结10多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老人想照顾儿女一样,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了美妙的歌声,但如今这确实一首悲壮的歌,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以上就是第二环节品读感悟的环节,在整个环节中,我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写作,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同学们老人心理牵挂的是海鸥,海鸥思念的是老人,这时多门动人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后来人们在翠湖边上建立一个雕塑,同学们看老人依旧满脸笑容,海鸥依旧翻飞鸣叫,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就这样学生在音乐中写下自己的真情。这样学生就由动口到动手,由诵读到用笔表达,一切都水到渠成,有感而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实践能力,也让他们真真正正地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我的说课分为六个板块: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酸辛,到后来的悲愤,直到最后的内疚。作者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而且能够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记叙类散文学习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三,说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形。

  (2)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其作用,从而更深地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3)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

  (3)研读课文,品味文中关键词句。

  (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感悟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这些:

  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朗读重要的句子和段落,从中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2,点拨法:根据学生需要,适时地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方法,发展能力。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学习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猫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较快达到兴奋点。

  2、字词检查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因为预习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同学们预习课文时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又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3、读“猫”——三种命运

  学生速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地位以及结局的词句,并以猫的口吻做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们明确作者一共养过三只猫,他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能从这五个方面分别抓住三只猫的特征,明确三只猫有三种不同的命运:病死、亡失、含冤而死。采用自我介绍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传统的表格形式的束缚,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4、体“情”——两种情感

  研读课文,理解把握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我把这一环节设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明确本文对三只猫的外形、举止、性格等进行细致刻画的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赏析的层次: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既让学生体会出家人对猫的情感,又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品的能力。

  5、探“因”——一点感悟

  什么原因导致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

  本环节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分析、探讨、发言,很自然的得出“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一点感悟。

  6、课堂小结

  7、作业

  联系本课,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猫》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期待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周我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一堂八年级美术课《巧做鱼挂饰》。我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置,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及课后反思几个方面说说这堂美术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一堂自选内容的手工课。

  这样的选择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想为各位老师展示一下我在平时手工课上怎么开展教学的状态,和老师们探讨一下更合理的手工课教学模式;二是在官梨坪中学听课两周感觉美术课缺乏一些活力,想通过可以合作的课程营造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尤其在临近元旦的时候指导学生做一些装饰教室的手工作品,能创造更好的实用价值。

  2、教学目标 :

  现在的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当前的美术教学往往也因为教学工具选择的麻烦而忽略手工课的教学,所以我根据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用彩色卡纸制作鱼挂饰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立体卷纸和点线面装饰挂饰。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基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手工操作细致性;通过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尽力让学生获得对手工课的兴趣。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点线面装饰和用卡纸卷、剪、贴、连的基本方法制作鱼挂饰,我主要利用范例作品引导,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观察、探讨、实际操作完成制作。

  教学难点 :

  点线面的合理装饰及如何通过小组协作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灌输者,这次培训专家们的讲座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倡导教师营造轻松的,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通过范例的展示和过程的示范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示范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注重方式)——讲解(注意细节)——示范(提示步骤)——辅导(讲究方法)——展示(讲求全面)——评价(注重亮点)

  生:初步感知——交流体验——实践操作——展示评价

  师:引导观察——示范过程——分组辅导——评价总结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面对五十几个初次接触的学生,消除陌生感紧张感是首要的,首先我叫出两名学生画出基本的鱼形,然后用神笔马良的神话故事提示,把做好的范例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次手工的制作材料和方式,简单明了的工艺和精美的视觉效果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点提示

  这堂手工课除了鱼外形的绘制,还涉及两个装饰,一是点线面的装饰,二是卷纸条的装饰,一个需要绘,一个需要剪贴。点线面本来是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估计已经淡忘,所以教师用几分钟时间和两张示范作品提示基本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观察鱼挂饰上如何使用点线面来丰富鱼形。(美术教案 )卷纸剪贴的部分教师提示让彩色卡纸打卷的基本技巧,即用铅笔拉卷卡纸,并用卷纸卷成圆筒和纸片的方式装饰大鱼部分。

  3、教师示范

  手工制作课程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教师通过示范可以演示完整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更明了制作的步骤和一些制作细节,教师在黑板上张贴文字步骤和制作注意事项,以便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给出提示。

  4、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提示学生检查课前分发的材料,分组开始制作,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分组巡回指导,尽可能关注指导到每个小组,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亮点或者问题及时鼓励、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指出能避免其他小组再次犯错,亮点的鼓励更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教师除了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关注学生,更需要根据时间提示学生操作进度,以便整体推动完成教学任务。

  5、展示评价

  尽管大多数八年级学生会害羞扭捏,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别人看到,更希望自己组比其他组做的更好,让每个小组都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展示他们的主体地位,所以展示评价的环节不可轻视,教师选择几位在辅导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点评作品,然后让学生谈谈本次手工课的体验或收获也能更好的为课程画上句号。

  6、总结拓展

  鉴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本堂课没有让学生设计鱼形以外的挂饰作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制作不同形状的挂饰,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寄语学生用巧手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装饰我们的环境。

  四、说教学反思:

  尽管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这堂课上得还算完整,但依然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在全班示范的时候忽略了一些制作细节的讲解,比如整体的拼合要注意高低大小的搭配。小组的分工合作虽然在小组内做了指导,但全班性的提示可能效果更好。评价的时候还可以多叫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后拓展可以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范例作品。教师的辅导面关注面可以更广一些。

  其实这是一堂过于简单的手工课,点线面的要素也是在学生小学阶段学过的内容,但结果是学生在画的时候连一个基本的鱼形也画得缩手缩脚的,点线面的装饰更是差强人意。还有一些学生更多的在打酱油,缺乏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寻求老师帮助的并不多,这一方面缘于我们日常美术课的过于沉静,一方面缘于我们的教育过于严肃,老师高高站在讲台的局势仍然没有改变,学生没有想去主动走近你的想法,好在课改在继续,我们在改变。这次的三个月国培学习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美术教学我们会努力做到更好!

  最后感谢所有给我支持、帮助和关爱的同学和老师!谢谢你们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 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说教法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 “杨二嫂” 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说步骤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5

  一、说学情

  当前初中学生在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时代价值观转型。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教育学的关系也在转变,建立在传统的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巨大。师生交往观反映的实质上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本课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以现代师生关系为基本立足点,同时兼顾传统师生观的合理成分, 一起疏解学生在此问题上的紧张。

  二、说教材

  《师生交往新观念》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第一目。从教学内容来看,本框题着重是要让学生从师生交往观念的改变入手,了解交往观念的转变是指从传统师生关系到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转变,侧重师生关系中的学生与教师的角色的转型。以此拓展师生交往的新空间。本目在第四课是后面如何有效的和教师交往、沟通,共建师生感情桥梁的逻辑前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本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权威—遵从”的不对等师生关系会引发师生交往的重重障碍。探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分别从民主平等和亦师亦友两个角度展开,力图把现代教育理念和古典师生交往范例结合起来。在新型的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新型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体会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发现师生交往的新空间。

  (二)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与教师的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新型的师生关系,了解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第二部分“探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第三部分“探究新型的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新空间”。这三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部分为下一部分的教学作好铺垫。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只起点拨指导的作用。探讨师生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所需教学时间稍长。在重点问题的处理上,要想让学生从实际遇到的师生交往困惑出发,引导学生从师生观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原因,避免直接谈师生关系。因此我通过一个活动(时空连线---我的采访手记)来让学生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最后教师再作小结,重点得以突破。在难点的化解上,也是采取活动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先让学生通过(“七嘴八舌”、“借笔抒情”)两个活动了解到传统与新型师生关系的不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进一步理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五、 说教法

  教学方法上,本框主要采取让学生搜集材料、讨论发言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并达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 针对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困惑。与人交往尤其是与自己的老师的交往时也经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分组作为小记者采访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同自己的老师交往时都会遇到什末样的情况,会产生什末样的困惑?由此而产生对传统师生关系的了解。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给师生交往带来的隔阂。同时设计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古人的对老师这一职业及师生关系的论述。来加深学生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认识,为下面介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铺垫。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可前准备“借笔抒情”用flash短片,漫画等来表达自己渴望什末严格师生关系。学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民主平等、以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他们所渴望的。第三部分教学,主要采用情景式教学。通过孔子与其弟子的一节课向学生解释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益处。

  2.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重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上,主要是自己的亲身体验,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1.参与学习法.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从中感受到新行师生关系的好处。

  2.活动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实地采访,收集资料并展示自己的资料,讲解资料培养了学生在记忆、观察、交流能力的发展。

  七、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

  设计播放学生自己拍摄的DV《我与老师交往的烦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对照自己和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有无类似烦恼,思考烦恼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自己设计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对“七嘴八舌”环节在对材料的分析中,设置问题,为新行师生关系的教学做好铺垫。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部分的阐释。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感受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意义。并使学生了解,如果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一定是现代的,那是一个错误的感念。评价某种师生关系的关键看内涵,而不是时间先后。

  4、课后作业

  把编写《师生交往密笈》作为作业,为了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新行师生关系的内涵,并能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说教学媒体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我使用了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破了课堂紧张、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既轻松又充实。这时学生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九、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进行鉴定和检验,在本节课中我将作业和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来检验其学习的效果。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为本文的第二课时,乃至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 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 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附:板书设计 21、 太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摄氏度

  关系密切

说课稿 篇7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说法即小数的近似数,那我们该如何求小数的近似数呢?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5、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必备】说课稿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必备】说课稿七篇】相关文章: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07-06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05-14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3-28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七篇04-21

【必备】黄山作文七篇12-27

【必备】春游作文七篇01-07

【必备】西湖作文七篇12-14

【必备】毕业作文七篇03-08

【必备】雨天作文七篇11-30

【必备】秋风作文七篇02-09

【必备】说课稿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2、课文内容

  在学生回答完毕,我出示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一张张画面,这时我说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这就是那群海鸥,看这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画面,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浓浓深情,这时我总结,的确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共同走进动人情景,感受浓浓深情,此时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语句,以读代讲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学习课文15——19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我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老人对待海鸥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但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和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这时学生齐读第14段,接着我再说老人在世时,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如今人们完成了他的意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放到翠湖边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时我布置朗读任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5——19自然段,看看接下来发生怎么样的事情。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画出感动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逐一品读重点语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此时出示课件,教学第一个重点语句,为了使学生理解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之情,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提问,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有着怎样的大不一样,引导学生了解海鸥焦急悲伤的心情,接着我再问,这是海鸥焦急的呼唤,悲伤的鸣叫,想象一下它们仿佛在呼唤什么,使学生了解,这是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呼唤,最后引导学生读出海鸥的焦急与悲伤,就这样通过学生的充分理解,通过学生的想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海鸥焦急的心情。

  教学第二个重点语句,这时我用这样的语言过度,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总于明白,老人永远的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这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初步感受海鸥的悲伤,接着,在引导学生通过瞻仰一词,海鸥与老人如同亲人般的深情,最后我说那就让我们读出的海鸥对老人的情意,尊敬与爱戴吧。这样以讲促读,以读代讲,学生感情会更加充沛。接下来我再用,还有那句话令你感动,过渡语,引出本课的重点语句。比如,在这语句话的教学中,我用换字法,把哭改成飞,引导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就这样我把本课的语句一一呈献给学生,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中,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这时,我用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个老人,这群海鸥,看海鸥们站成2排,为老人送行,听,海鸥们正在深情的呼唤,呼唤着老人的归来,让我们拿起书有感情的朗读16——17自然段。这时安排学生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学生感悟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忆老人与海鸥的情意,这时我提问,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使学生理解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才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看这这样悲壮的场面,使我不禁想起了老人精心喂海鸥的情景,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读,接着我再问,除此之外,你还想起了什么,让学生回想起老人呼唤海鸥名字,老人照顾受伤的海鸥,最后总结10多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老人想照顾儿女一样,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了美妙的歌声,但如今这确实一首悲壮的歌,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以上就是第二环节品读感悟的环节,在整个环节中,我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写作,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同学们老人心理牵挂的是海鸥,海鸥思念的是老人,这时多门动人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后来人们在翠湖边上建立一个雕塑,同学们看老人依旧满脸笑容,海鸥依旧翻飞鸣叫,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就这样学生在音乐中写下自己的真情。这样学生就由动口到动手,由诵读到用笔表达,一切都水到渠成,有感而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实践能力,也让他们真真正正地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我的说课分为六个板块: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酸辛,到后来的悲愤,直到最后的内疚。作者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而且能够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记叙类散文学习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三,说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形。

  (2)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其作用,从而更深地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3)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

  (3)研读课文,品味文中关键词句。

  (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感悟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这些:

  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朗读重要的句子和段落,从中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2,点拨法:根据学生需要,适时地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方法,发展能力。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学习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猫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较快达到兴奋点。

  2、字词检查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因为预习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同学们预习课文时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又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3、读“猫”——三种命运

  学生速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地位以及结局的词句,并以猫的口吻做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们明确作者一共养过三只猫,他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能从这五个方面分别抓住三只猫的特征,明确三只猫有三种不同的命运:病死、亡失、含冤而死。采用自我介绍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传统的表格形式的束缚,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4、体“情”——两种情感

  研读课文,理解把握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我把这一环节设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明确本文对三只猫的外形、举止、性格等进行细致刻画的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赏析的层次: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既让学生体会出家人对猫的情感,又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品的能力。

  5、探“因”——一点感悟

  什么原因导致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

  本环节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分析、探讨、发言,很自然的得出“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一点感悟。

  6、课堂小结

  7、作业

  联系本课,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猫》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期待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周我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一堂八年级美术课《巧做鱼挂饰》。我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置,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及课后反思几个方面说说这堂美术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一堂自选内容的手工课。

  这样的选择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想为各位老师展示一下我在平时手工课上怎么开展教学的状态,和老师们探讨一下更合理的手工课教学模式;二是在官梨坪中学听课两周感觉美术课缺乏一些活力,想通过可以合作的课程营造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尤其在临近元旦的时候指导学生做一些装饰教室的手工作品,能创造更好的实用价值。

  2、教学目标 :

  现在的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当前的美术教学往往也因为教学工具选择的麻烦而忽略手工课的教学,所以我根据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用彩色卡纸制作鱼挂饰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立体卷纸和点线面装饰挂饰。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基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手工操作细致性;通过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尽力让学生获得对手工课的兴趣。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点线面装饰和用卡纸卷、剪、贴、连的基本方法制作鱼挂饰,我主要利用范例作品引导,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观察、探讨、实际操作完成制作。

  教学难点 :

  点线面的合理装饰及如何通过小组协作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灌输者,这次培训专家们的讲座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倡导教师营造轻松的,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通过范例的展示和过程的示范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示范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注重方式)——讲解(注意细节)——示范(提示步骤)——辅导(讲究方法)——展示(讲求全面)——评价(注重亮点)

  生:初步感知——交流体验——实践操作——展示评价

  师:引导观察——示范过程——分组辅导——评价总结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面对五十几个初次接触的学生,消除陌生感紧张感是首要的,首先我叫出两名学生画出基本的鱼形,然后用神笔马良的神话故事提示,把做好的范例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次手工的制作材料和方式,简单明了的工艺和精美的视觉效果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点提示

  这堂手工课除了鱼外形的绘制,还涉及两个装饰,一是点线面的装饰,二是卷纸条的装饰,一个需要绘,一个需要剪贴。点线面本来是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估计已经淡忘,所以教师用几分钟时间和两张示范作品提示基本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观察鱼挂饰上如何使用点线面来丰富鱼形。(美术教案 )卷纸剪贴的部分教师提示让彩色卡纸打卷的基本技巧,即用铅笔拉卷卡纸,并用卷纸卷成圆筒和纸片的方式装饰大鱼部分。

  3、教师示范

  手工制作课程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教师通过示范可以演示完整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更明了制作的步骤和一些制作细节,教师在黑板上张贴文字步骤和制作注意事项,以便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给出提示。

  4、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提示学生检查课前分发的材料,分组开始制作,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分组巡回指导,尽可能关注指导到每个小组,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亮点或者问题及时鼓励、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指出能避免其他小组再次犯错,亮点的鼓励更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教师除了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关注学生,更需要根据时间提示学生操作进度,以便整体推动完成教学任务。

  5、展示评价

  尽管大多数八年级学生会害羞扭捏,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别人看到,更希望自己组比其他组做的更好,让每个小组都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展示他们的主体地位,所以展示评价的环节不可轻视,教师选择几位在辅导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点评作品,然后让学生谈谈本次手工课的体验或收获也能更好的为课程画上句号。

  6、总结拓展

  鉴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本堂课没有让学生设计鱼形以外的挂饰作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制作不同形状的挂饰,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寄语学生用巧手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装饰我们的环境。

  四、说教学反思:

  尽管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这堂课上得还算完整,但依然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在全班示范的时候忽略了一些制作细节的讲解,比如整体的拼合要注意高低大小的搭配。小组的分工合作虽然在小组内做了指导,但全班性的提示可能效果更好。评价的时候还可以多叫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后拓展可以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范例作品。教师的辅导面关注面可以更广一些。

  其实这是一堂过于简单的手工课,点线面的要素也是在学生小学阶段学过的内容,但结果是学生在画的时候连一个基本的鱼形也画得缩手缩脚的,点线面的装饰更是差强人意。还有一些学生更多的在打酱油,缺乏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寻求老师帮助的并不多,这一方面缘于我们日常美术课的过于沉静,一方面缘于我们的教育过于严肃,老师高高站在讲台的局势仍然没有改变,学生没有想去主动走近你的想法,好在课改在继续,我们在改变。这次的三个月国培学习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美术教学我们会努力做到更好!

  最后感谢所有给我支持、帮助和关爱的同学和老师!谢谢你们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 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说教法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 “杨二嫂” 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说步骤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5

  一、说学情

  当前初中学生在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时代价值观转型。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教育学的关系也在转变,建立在传统的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巨大。师生交往观反映的实质上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本课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以现代师生关系为基本立足点,同时兼顾传统师生观的合理成分, 一起疏解学生在此问题上的紧张。

  二、说教材

  《师生交往新观念》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第一目。从教学内容来看,本框题着重是要让学生从师生交往观念的改变入手,了解交往观念的转变是指从传统师生关系到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转变,侧重师生关系中的学生与教师的角色的转型。以此拓展师生交往的新空间。本目在第四课是后面如何有效的和教师交往、沟通,共建师生感情桥梁的逻辑前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本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权威—遵从”的不对等师生关系会引发师生交往的重重障碍。探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分别从民主平等和亦师亦友两个角度展开,力图把现代教育理念和古典师生交往范例结合起来。在新型的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新型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体会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发现师生交往的新空间。

  (二)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与教师的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新型的师生关系,了解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第二部分“探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第三部分“探究新型的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新空间”。这三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部分为下一部分的教学作好铺垫。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只起点拨指导的作用。探讨师生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所需教学时间稍长。在重点问题的处理上,要想让学生从实际遇到的师生交往困惑出发,引导学生从师生观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原因,避免直接谈师生关系。因此我通过一个活动(时空连线---我的采访手记)来让学生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最后教师再作小结,重点得以突破。在难点的化解上,也是采取活动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先让学生通过(“七嘴八舌”、“借笔抒情”)两个活动了解到传统与新型师生关系的不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进一步理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五、 说教法

  教学方法上,本框主要采取让学生搜集材料、讨论发言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并达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 针对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困惑。与人交往尤其是与自己的老师的交往时也经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分组作为小记者采访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同自己的老师交往时都会遇到什末样的情况,会产生什末样的困惑?由此而产生对传统师生关系的了解。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给师生交往带来的隔阂。同时设计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古人的对老师这一职业及师生关系的论述。来加深学生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认识,为下面介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铺垫。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可前准备“借笔抒情”用flash短片,漫画等来表达自己渴望什末严格师生关系。学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民主平等、以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他们所渴望的。第三部分教学,主要采用情景式教学。通过孔子与其弟子的一节课向学生解释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益处。

  2.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重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上,主要是自己的亲身体验,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1.参与学习法.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从中感受到新行师生关系的好处。

  2.活动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实地采访,收集资料并展示自己的资料,讲解资料培养了学生在记忆、观察、交流能力的发展。

  七、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

  设计播放学生自己拍摄的DV《我与老师交往的烦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对照自己和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有无类似烦恼,思考烦恼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自己设计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对“七嘴八舌”环节在对材料的分析中,设置问题,为新行师生关系的教学做好铺垫。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部分的阐释。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感受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意义。并使学生了解,如果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一定是现代的,那是一个错误的感念。评价某种师生关系的关键看内涵,而不是时间先后。

  4、课后作业

  把编写《师生交往密笈》作为作业,为了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新行师生关系的内涵,并能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说教学媒体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我使用了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破了课堂紧张、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既轻松又充实。这时学生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九、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进行鉴定和检验,在本节课中我将作业和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来检验其学习的效果。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为本文的第二课时,乃至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 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 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附:板书设计 21、 太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摄氏度

  关系密切

说课稿 篇7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说法即小数的近似数,那我们该如何求小数的近似数呢?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5、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