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突显主体,说学情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进发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发散思维,说过程
(一)诵读经典,导入课文(5分钟)
学生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经典诵读中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与《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10分钟)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用笔在书中作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1、中心句、感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交流从文中看到的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文章的中心句,疏理课文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17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又出示了如下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感悟,教师随机点拨或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四)、联系实际,拓展画面(8分钟)
欣赏乡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诵”“写”“画”“唱”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乡村生活。
(设计意图)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又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五、突出重点,说板书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21、乡下人家 雨后春笋图
(独特 迷人)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回顾课堂,说反思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他们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读中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
在这节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没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于永正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没能很好的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想如果能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说课稿 篇2
说课人:张永刚 工作单位:西南岔学校
课 型:新授 学 科:音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音版的第14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一首经典的国外具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室内乐作品,对于学生接触、认识优秀的国外音乐作品,认识变奏曲式,了解外国音乐家,培养学生对于室内乐的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鳟鱼钢琴五重奏》是由舒伯特创作的一首变奏曲,充分运用音色、速度、力度、调性、节奏等对主题进行变化,细腻地再现了故事情节,形象而生动。
主题:小提琴的演奏舒缓,小鳟鱼的生活平静、悠闲。
第一次变奏:钢琴在高音区主奏主题,弦乐器的衬托,表现河水的清澈透明,小鳟鱼的活泼、愉快。
第二次变奏:中提琴演奏主题,钢琴与之遥相呼应,小提琴以六连音的和声华彩来伴奏,描绘小鳟鱼在清澈透明的河水中悠然自得地嬉戏的情景,“我”的心情也受了感染。
第三次变奏:大提琴、低音提琴深沉的音色,钢琴快速、激烈的音响都预示着危险即将出现;但庞大的主题音乐与快速的伴奏衬托出
鳟鱼的单纯、无辜。
第四次变奏:音乐色调突然变暗,钢琴地六连音的反复,小提琴、中提琴与之相呼应,大提琴、低音提琴则奏出装饰的低音部,音乐更显得紧张不安,示意渔夫无情地闯入小鳟鱼愉快、美好的生活,使小鳟鱼遭遇不幸。
第五次变奏:主题由大提琴奏出,其他乐器伴奏。音乐充满了惋惜和叹息,表现出作者对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
结束段:活泼、轻快地小快板,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在小提琴、大提琴上轮流演奏,钢琴声部也再现出歌曲《鳟鱼》的半奏音型,与开头相呼应。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变奏曲式,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
难点: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音乐的基本内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聆听《鳟鱼》第四乐章时,能分辨各种提琴的音色。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能够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体验、观察、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去获得对变奏曲式和变奏方式的了解,对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认知,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从而较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聆听、欣赏活动,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说学情
1、能力基础:七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快,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较强。
2、知识基础:学生有过一些简单的欣赏经验,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但是对这类古典音乐作品接触很少理解起来也有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法:
1、讲授法:对每一个变奏主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变奏的作用
2、引导法:通过欣赏歌曲《鳟鱼》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情感内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体验法:聆听歌曲,了解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对作品有个感性的认知。
2、探究法: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法:通过合作和沟通,是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五、说教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屏幕上观看《鳟鱼》歌词并聆听《鳟鱼》这首歌曲,了解这首歌曲的讲述内容,并熟悉歌曲的主旋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
讲解《钢琴五重奏》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鳟鱼》,创作了声乐作品《鳟鱼》,旋律轻松、活泼,顿音记号和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多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鳟鱼在水中的灵巧形态。《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一首变奏曲,充分运用音色、速度、力度、调性、节奏等对主题进行变化,细腻地再现了故事情节,形象而生动。本节课只听他的第四乐章。带问题聆听,这首钢琴五重奏和刚才听的那首《鳟鱼》歌曲有什么不同。
3、欣赏钢琴五重奏《鳟鱼》。
完整聆听:
1、师:同学们,舒伯特还创作了一首《鳟鱼》钢琴五重奏,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的第四乐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主题出现了几次?有哪些乐器在演奏?讨论并回答
2、认识变奏曲式。在学生关于主题出现了几次的讨论中,发现主题虽然共出现7次,但它们跑来跑去、变来变去的。有了这个发现,老师把音乐的结构写出(主题 + 出现五次+ 结尾),并简单介绍变奏和变奏曲式。
3、认识钢琴五重奏。复听乐曲,老师介绍钢琴五重奏,使学生认识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五件乐器演奏。出示表示作品故事情节的图片并让学生通过音乐将图片按正确顺序排列。
意图:完整聆听时,通过两个问题和手势示意,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在初步聆听、讨论中,认识钢琴五重奏和变奏曲式。
分段聆听:
1、看谁耳朵灵。 以音色分小组,第一小组代表钢琴;第二小组代表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小组代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学生从5个变奏的乐段中挑选乐段听,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听到你们组代表的乐器出现,就请举手表示,主题在哪个乐器组,就请该组把手举过头顶,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2、找变化。在变奏乐段的音色听辩后,老师请学生对这一变奏乐段和原来的主题进行对比欣赏,要求听出主题的变化在哪里?(音色、节奏、调性、速度、力度等)
六、课堂过程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让学生自己找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学会自主探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i u ü》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部分汉语拼音的第二课。本课配有1幅大图和3幅小图,大图是配合教学的情境图。图上画有蚂蚁、乌龟和鱼三种小动物,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i u ü 三个拼音字母,画面情境是:乌龟驮着蚂蚁过河,鱼儿“鼓掌”相迎,既夸奖乌龟乐于帮助他人,又赞扬小蚂蚁善于开动脑筋。另3插图分别位于单韵母i u ü的左面或者右面,是这三个单韵母的表音表形图。左上一幅画的是蚂蚁,在这幅图中,主要突出了它的身子和头部,可以帮助学生认读i 的音和形;中右一幅画的是乌龟,突出了乌龟侧面背甲的边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读记忆u的音和形;左下一幅画的是金鱼,在这一幅画中,主要是突出了金鱼的头部轮廓和两个大眼睛,可以帮助学生认读记忆ü的音和形。3幅插图都以粗壮的线条和浓重的色彩有意的夸张表示3个字母的形体,意在强化学生的注意和记忆。
(2)教学重、难点音。
根据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学汉语拼音《i u ü》时,我把引导学生“读准i u ü三个单韵母的音,认清字形”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学会“i u 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会读出带调韵母的音为难点,关键要指导学生读准二三声的音。
(3)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小学低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学会“i u ü”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i u ü”3个单韵母的四声,能正确熟练地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下面就第一课时为例,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
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教师只有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简笔画及做游戏等多种途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本课配有多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字母之间的联系,达到认读记忆音和形的目的。
(2)自学尝试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完各字母的读音后,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学各字母的书写格式以及笔画顺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抽读字母卡片
2、听写a o e
(2)学习单韵母的读音和写法
1、指导观察情境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正在干什么?蚂蚁为什么坐在乌龟的背上?小鱼会说什么?(运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新课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随意说,然后教师再小结图意。)
2、教学语境歌:(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同时通过谈话,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别人在有困难时,我们要主动帮助。
3、教学i u ü
①教学i的读音出示蚂蚁图及i,告诉学生:“蚁”是第三声,如果把它改为第一声,读音就有点像i了,接着运用示范读、跟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巩固i的读音。
②教学i的书写
指导学生看蚂蚁图,指名说“i”像什么?(i的一竖像蚂蚁的身子,一点像蚂蚁的头)学生边回答,我边用简笔画演示笔画顺序,并教学儿歌(一只蚂蚁iii)帮助学生记忆字母的形。接下来我便让学生自行观察i 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并说出笔画顺序,然后再运用范写、生书空练习、描红等方式加深学生对i 的认知。
③运用同样的方法教学u ü
(3)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我一共安排了两项:
1、通过玩“开火车”的游戏,抽读字母卡片。
2、练习书写
(4)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计算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初步掌握搜集各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各国家风俗习惯的良好情感。
3、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理解由于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所以文化、经济也有很大不同,对各区域间的差异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构分析
就一个区域而言,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发生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大都有这个区域自然环境的烙印。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割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反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就本节而言,教科书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后两部分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才能将本节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图表和数据,这也是人文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总结规律的能力。
内容点析
1、人口众多是亚洲的一个显著的人文特点,所以将人口问题作为人文环境的开始。图6.13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可以和上一节的图6.3进行对比。这两幅图都是统计图,图6.3是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了各数据项的排序,还形象地表示出了各数据项的数值;图6.13是一幅扇型百分比统计图,虽然没有数据项的数值,但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各数据项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这两种统计图在地理学中都是常用的。
2、研究人口的另一重点是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上册书中对于这一专题已经有所论述,在本册教材中是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中没有过多地出现形象化的资料,而是用联系框图的形式加深学生的认识。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两只手”和“一张口”的关系,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才能顺利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文字、语言、史记、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所讨论的大都是学生容易理解的文化,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的形成有着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又处在不断的交汇和融合之中。
4、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将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位于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这一切都是巧合吗?不,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5、图6.17主要是为了配合活动1填写表格,仍然强调的是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6、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应鼓励学生独立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对资料加以总结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很多教师对于这样的活动并不重视,更多是流于形式,然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时机。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媒体(如网络查询),并将成果制作成网页或计算机演示文稿。对于条件有限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室)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图书检索技能。
7、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图6.18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新加坡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转口贸易发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再到金融业和旅游业。近年来随着科教事业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高科技产业中心。韩国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转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学工业化,再发展到80年代的“技术立国”战略。沙特阿拉伯虽然国民生产总值不低,但其主要经济来源于石油出口,国内的其他工业部门并不发达。
8、第一产业即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产业部门。各洲、各国的农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低,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高。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尤其是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来,世界第三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贸易、金融业、旅游业等在经济发达国家的比重已经很大,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迅速增加。
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与上一节一样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新课引入】
1、复习引入。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2、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以单衣、薄裙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应居住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热带地区;以白色织物裹盖全身的人们,应分布于太阳辐射极为强烈的西亚地区;以各式长袍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应分布在气温年较差较大的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以皮衣皮靴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应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用这样一个“猜猜看”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切入了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1、学生在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知识,在社会上通过人口宣传也有所接触,所以可以从提问引入。问题可以从学生身边开始:我国刚刚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在这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人口总数是多少?也可以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呢?人口密度是怎么回事?或者从人口分布的密集区开始:还记得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特别稠密?再由这些问题引入本小节的学习。
2、人口数字每年都会有变动,所以不必要求学生记背,但应通过读图理解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3、从图6.14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些位于亚洲,进一步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多?组织讨论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地理图表也可以是文字,同时应提示学生可以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等角度去分析。
4、读图6.15完成活动1。前两项活动比较简单,按人口数的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第(3)项活动的计算比较复杂,首先用20xx年的世界总人口数60.55亿,乘以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3%,所得0.79亿为20xx年世界的净增人口数。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20xx年亚洲净增人口数为0.52亿。再用0.52除以0.79,所得0.66乘以100人,得66人,也就是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66人在亚洲。
5、为了总结以上活动可以提问学生,“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吗?”提示学生计算亚洲的平均人口密度。
6、“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可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正确答案如下:
在填充完成的同时,应让学生结合所给材料说明,结构图中各个箭头所代表的含义。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提示学生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最后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多样的地域文化】
1、文化的概念过于复杂,不必介绍给学生,可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即可。本小节的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一组完成一个。不仅仅是简单地填出标号,而应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现象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紧密关系。
3、活动2可以采取如下的形式,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一个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总之,应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经济发展差异】
1、读图6.18完成活动1。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图中所示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和越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尼泊尔的154倍。由此可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出亚洲各国的经济差距是巨大的。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图中所给出的14个亚洲国家中排第9位,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
2、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材中只对典型国家作了分析。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
3、读图6.19完成活动2。图6.19是一幅具有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日本(A)可以说是一个范例,既给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给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个坐标系。韩国和印度是读图填数据:韩国的大致比例为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44%,第三产业51%;印度比例大致为第一产业28%,第二产业26%,第三产业46%;泰国和缅甸是读数据填图,难度最大。最后根据表6.1中数据进行分析,总的来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大。也就是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 脏》下面,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 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
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熟读课文后,结合班级实际,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并通过读文理解句意。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风的特点、作用和种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语感目标
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4、德育渗透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且学生会勤于观察生活、遇事动脑、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设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定难点为:培养学生动脑想像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议论纷纷、主动学习、书声朗朗四线并进。《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故而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选用自主学习、读书体会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以及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最后,让学生大胆思维:你还可以怎样画风,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方式。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效果更好。在动手、动嘴、动脑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领悟”是我教学这堂课文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我班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让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达到营造主动、互动、合作和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小学生如同棵棵春苗,需要春风细雨才能拔节竞长。课堂里应当春意盎然,可不能寒霜似剑。要消除压抑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凝固、沉郁的气氛,换回满园春色。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去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去分析,不分析怎么办?变老师的分析为学生进行扎实的、生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能力体现和思维的有效发散,以此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据此,在《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教学法意识、训练意识,着眼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结构
《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结构从总体上分为四大环节:⑴猜谜语导入新课。通过猜谜语激趣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根据修订版大纲精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主要区别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二年级下半学期已经掌握了一些自学方法,读书的遍数要多,要求一步步地提高,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⑶自主学习,读书体会。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这一设计在自学环节中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对学生小组内质疑、解疑,从课文中找相关语句的方式,学生能自己解决课文,理解到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画风的经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分角色对读、老师引读)体会课文,从而为最后一个环节(即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⑷拓展。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画风,并让其将风画出来,最后上讲台将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并将其中的内容描述给大家听。这一设计体现了修订版大纲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说与画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重、难点的处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第三、四个环节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的方法,自由发挥他们各自体会的情感,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运用,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用语言来表达、用手去创造。
(三)美语体验、培养语感
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内容达到共鸣,使他们的心态化入言语特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分角色读、引读),使学生体会到李卫、丹丹是如何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经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以实现培养语感的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学内容和学情: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教材中习作内容的表述是“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写出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写出完整的习作,但内容表达总是不够具体,显得空洞,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来。
二、说教学目标:
本次习作练习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的习作教学设计。结合单元课文学习内容和写法的引导,第一课时着重落实指导习作,初步完成表现父母爱的具体事例的重点片段。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写作水平,本课时我拟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小结表现人物品质和特点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怎样能使事例更加具体、生动。
2、引领学生感悟生活中温暖的母爱与深深的父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三、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有效地完成这次的习作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趣法:通过谈话和图片展示,以及对例文修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
2、点拨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指出、归纳细节描写的多种方法,以及引导怎样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生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2、互说互评法:学生讲好的故事,无论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3、学生修改法:说中改、评中改,提高学生口头修改作文能力,在交流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通过单元主题内容的回顾,揭示本次习作是表达“父母的爱”为主题内容的。
(二)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还得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先展示一篇不太成功的习作,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然后阅读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细节描写的句子,体悟描写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对这篇习作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畅谈父母的爱、交流心声。从“你的爸爸有没有像例文中这样的?”引出话题,自由交流自己和父母相处的一件小事、一个瞬间,表达出我们内心最想和父母说的话。再结合生活中父母爱的图片,来触动孩子们心底最深、最浓的亲情。拓宽了学生对爱的认知,激发出他们内心对父母的温情,增进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意,更激发出他们想要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欲望。
(四)学生自由习作。时间关系,要求学生只写出与父母相处一两件具体的事例,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习作片段展示、作简要讲评。只要孩子们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有具体的事例展示出来,都要给予表扬。使他们更有信心完成整篇的习作任务。
(六)总结收获。
总之,整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尽量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善说,进而达到乐写、善写。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相关文章: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关于学会感恩说课稿范文11-19
关于《蒸发》说课稿11-30
关于《蜗牛》说课稿11-30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06-19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05-26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