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3-23 15:12: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语文说课稿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汇编7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把握教材特点

  在《池塘边的叫声》这篇有趣的课文中,富有情趣的故事,美丽、静谧的画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揣摩与思索着青蛙与小鱼的一言一行中,他们仿佛也将自己幻化成了那只天真、好奇的小鱼或是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共同品位着友情的美好与可贵,感受着充满世界的真、善、美。

  富有情趣的故事,美丽、静谧的画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揣摩与思索着青蛙与小鱼的一言一行中,他们仿佛也将自己幻化成了那只天真、好奇的小鱼或是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小鱼、青蛙的对话,富于童趣,极为适宜孩子们练习分角色朗读。所以我在教学预设中,安排了诸多分角色朗读环节,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男女生分角色读,教师学生配合读等。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感悟的阅读策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以青蛙和小鱼的身份,进行角色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语言表达中获得情感体验。

  二、确立教学目标

  (一)在对本课进行具体分析和准确把握后,我们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道德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我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初步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通过指导,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通过想象小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这一环节,发散学生思维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道德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朋友应当真诚,肯于帮助别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后,明确了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并将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小鱼和青蛙间可贵的友情,懂得对朋友真诚,肯于帮助别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做为教学难点在教学中予以突破。

  三、设计教学结构

  这节课我预设了两个课时,准备了课件、青蛙和小鱼形字词卡等教学辅助用品。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予以一些解说。

  教学按“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初读课文,随文识字--品读课文,交流体会--运用课件,指导写字--总结谈话,启发运用”这样的结构进行教学。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吸引注意,用贴图和多媒体图片迅速引起学生兴趣,学生马上兴致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带着问题读文、圈生字、标自然段等教学手段都在训练学生怎样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随文识字这部分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等环节后,学生已基本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集中识字、词。

  第二层次,对多音字进行重点指导。利用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出示了两个多音字:“背”“好”的字形、字音、句子,形象直观的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

  第三层次,直接运用“好”字,不着痕迹地过渡到“好奇”上,运用“好奇”造句,指导语气,并用“你好”来规范礼貌用语。这个环节实为拓展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三、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学生跟老师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将以往的“要我学什么”变成现在的“我要学什么”。

  我们还确定学习重点: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学习难点:能说出文章关键句的内涵。预设用1课时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习过程

  为完成学习目标,我引导如下:

  第一段:课前自学。

  学生利用课前30分钟左右时间自学,自学内容是教师编制发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生自学基本上能弄懂导学案中50%的问题;余下的对学,即“找学习对子”或小组成员,对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弄懂近70%,初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余下的30%属疑难问题,留待课上展示时师生共同解决。

  魏书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其实课前自学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地预习,能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第二段:高效课堂课中展示。

  (这是我们课改后的教室——学生分组对坐,各组都有自己的学习领地,小黑板环绕在教室四周,以便各小组进行课中展示。高效课堂学习小组评价表,方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及时评价。现在教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成为课中展示的焦点。)

  课前8分钟,我让课代表分配好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各小组长抽签明确要展示的内容,组员则抓紧时间板书。上课铃响后,老师带领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后,紧接着用5分钟站立交流。站立交流一是让展示的同学打好腹稿准备发言,二是让其他同学讨论本组答案,并看其他小组的板书,看有没有需要补充、质疑、对抗的内容。这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集中体现。交流结束后,学生开始分组展示,进行学习。

  本课的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我设置为整体把握。主要是看看学生预习得怎么样。我设计问题如下:想想编者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编排三篇短文,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抽到签的小组展示的答案是:“这三篇短文是递进关系,《热爱生命》提出问题,《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这时有其他的小组提出观点:“我们认为是总分关系。第一篇总写,后两篇分写。”

  看到两个小组都没抓住要点,我就提醒:“我设置这道题,是想让你们‘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不行’。它明问三篇短文的内在联系,暗问文章的主旨。能不能围绕主旨来回答这道题呢?”有学生回答:《热爱生命》提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命题,要我们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阐述了具体做法,告诉我们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如讲究卫生、注意营养、要观察生活、要与人和谐相处等等。接下来,我用课件显示三篇短文的联系和主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本。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二环节,我设置为局部探究。三篇短文意味隽永,常读常新,我把她们奉为我精神世界的一弘清泉,正因如此,我希望学生能和我产生共鸣。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深入文本,找出自己深刻领悟了的句子,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展示组的同学站在该组黑板前,“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选择的句子是《热爱生命》里的‘生之本质在于死’,我们认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一生是极短暂、极有限的,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终极归宿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该学生谈句子内涵没能紧扣文本,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学生可以用《热爱生命》的最后几句话“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来阐释怎样珍惜生命。同时,我引用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一段,引导学生弄懂这个句子的意思,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好好地幸福生活。

  其他组的同学也踊跃选择句子谈体会,为本组加分。有同学选择了《热爱生命》中“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他说,当他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看到操场上清澈的露珠和草丛中有“二虫斗”时,他都会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这时我点拨一句,“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周遭事物,就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生活的美好。”

语文说课稿 篇3

  《两小儿辩日》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

  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雨点》,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它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调。文章洋溢着童贞、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是一篇从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新课例。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雨点乐趣。

  3、让学生体验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读,从读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雨点的快乐心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只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表演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请同学们用心去听录音是怎样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的。

  3、积累语言 理解内容

  4、拓展课文 培养想象——练习说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启发学生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里,会有什么变化?比一比,说一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课我形象直观地抓住重点词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同学理清了思路。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蹂躏懊恼猝然奢望魅力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

  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深入了解课文。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效果

  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语文说课稿汇编7篇】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荷花说课稿03-22

语文《离骚》说课稿11-13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1-12

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11-03

散步语文说课稿03-22

《荷花》语文说课稿03-11

《赶海》语文说课稿03-11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10-12

中职语文说课稿 永远的蝴蝶说课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