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5 20:57: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内容,在课本58页——64页。本章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五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安排了“人体的支持与运动”、“动物的行为”两节内容。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安排了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和观察长骨的结构两个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教材在编写上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人体骨骼的组成。

  3.通过观察说明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长骨的结构以及进行有关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3、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节的难点是: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生物知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生也从开学初的状态进入了学习中段的状态,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人体结构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基于以上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观察骨骼的组成和观察长骨的结构来说明人体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因此本节的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两点:

  ①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人体适于运动的骨骼和骨的结构特点。如何突破这两个关键点呢?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生物新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与此相适应,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并分小组讨论的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四、课前准备:视频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然后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邦邦的东西好吗?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体内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看、摸、思就能调动脑子里已有的信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说出“骨头或骨骼”,从而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激发起学生对骨骼的探究。

  (二)指导学生认识骨骼:

  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先采取比一比:对骨骼的认识知多少?使学生对骨骼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播放视频人体的骨骼组成图。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人体骨骼图,使学生对全身的骨骼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人体的分部情况(头、颈、躯干、四肢),思考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对骨骼的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

  这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怎样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呢?

  在让学生观察长骨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骨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骨具备什么样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观察长骨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骨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看书去获得。而这部分内容很是抽象,要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获取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实验材料(动物的新鲜长骨)的准备有些困难,课堂上不能够进行实物实验探究。鉴于此我利用教材配套光盘这一资源,播放观察长骨的结构演示实验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演示实验来观察长骨的结构,学生观察时,教师先从形态上说明长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导学生从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长骨的各部分结构(骨膜、骨质、骨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这种形象逼真的演示,以及生活实际的感受,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逐渐领会骨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认识骨和骨骼的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是说学生知道了骨和骨骼的作用就行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对这一内容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而是做了适当的调整。(因为我考虑到骨和骨骼都比较抽象,如果直接让学生来认识二者的作用和区别难度较大,所以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个环节来认识)教师先质疑:假如人没有骨骼,会怎么样?引导学生做“写字”、“吃饭”、“翻滚”这些动作,看看哪些骨参加了运动。学生讨论交流,认识骨和骨骼的作用和重要性。接着再向学生进行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师生共同参与作其最后的判断。

  最后教师口头叙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1)如果不小心发生了骨折,还能进行正常运动吗?为什么?(2)发生骨折后,骨能够愈合吗?为什么?(3)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五、总结拓展:

  以“ 这节课我们对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进行了学习,你还有问题想继续研究吗?” 让学生有一个向课后延伸的方向,形式可以是次要的,应该重视的是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有价值,老师也要肯定学生,肯定他提的问题,一定要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

  六、教学预测

  遵循上述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利用一些视频图片观察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一些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面。

  七、板书设计:

  运用如下简明扼要的板书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掌握。

  第一节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三、长骨的结构

  骨 骨膜

  运动系统 骨连接 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骼肌 骨髓

  二、人体的支架——骨骼

  头骨

  人体骨骼 躯干骨 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面积的含义”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完成课本P74—77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试一试,一个想想做做。例题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椅子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例题二,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安排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分别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安排的想想做做主要以感知面积的含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为主,为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一些孕伏。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

  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下面就分三个教学环节说说我主要的教学程序。

  第一个教学环节:物体表面的面积及大小

  1、组织活动,感知面积

  首先借助媒体出示教室一角,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教师用尺划过的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让学生体会物体有面。接着引导学生比一比: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体会面有它确定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借助媒体出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让学生听教师读一读,组织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复述其中的意思,体会面积的含义。

  我通过创设学生的看、比、听、想四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首次感知,接触面积,体会面积含义。

  2、摸摸比比,体会面积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教室里的课桌和椅子,组织学生分别独立摸一摸课桌面和椅子面,同桌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的理解,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其中两个面的面积大小,通过摸、比,采用充分让学生说的方法,帮助进一步体会面积含义。

  3、说一说,认识面积

  组织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他们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小组里,班级里,充分发言,反馈学生对面积的初步认识,更大范围里体会面积含义。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以提升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突出概念内涵,扩大概念外延。

  这环节,我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初步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为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大小奠定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平面图形的面积及大小

  1、迁移知识,认识图形面积

  给学生提供例2中的两个图形,组织同桌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摸一摸,体会图形的面积。

  2、探索交流,比较图形面积

  根据学生手中的例2两个图形,启发学生思维: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组织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先进行观察,动手实践,独立探究比较方法,再引导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比较方法和结果,最后借助媒体交流反馈学生的比较方法,突出重叠法和用纸条去量的方法。为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做伏笔。

  3、组织练习,巩固面积比较

  首先给学生提供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先让学生目测: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培养估计能力,接着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全班交流,体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出重叠法,用纸条去量,用小正方体去摆,画小方格等方法,在让学生比较其可行性之后,突出用相同的单位直接去计量,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面积是一样大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组织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大,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小?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同桌比较交流,全班交流反馈,使学生认识到数方格也是一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这环节,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完成想想做做 2、3

  学生独立比一比后,同桌交流是怎样比的。其中第2题运用观察法可以直接比较,第3题使学生知道数方格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在比较中体会面积含义,为后面探索面积的计算做铺垫。

  第二层次: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4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通过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

  第三层次:开放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5

  借助媒体提供一幅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运用知识,巩固概念。

  这环节,我组织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操作,交流,不断巩固,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启发学生运用不同手段和方法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并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读,

  (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立定跳远》,主要包括: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的运用;五、说教学过程设计;六、说教学特点;七、说教学效果;八、说场地器材;九、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教材是立定跳远和竞技小游戏,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掌握立定跳远动作要领。立定跳远是跳跃动作的重要内容,它是在跳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双脚起跳的练习,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量,以及提高学生协调灵敏素质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教材要求学生学会两腿用力蹬地跳起,上下肢的配合,平稳落地的动作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跳跃。立定跳远又是体育中考项目之一。于是在课中我分别安排纵跳摸高,立定跳远加冲刺跑,立定跳远加俯卧撑的.游戏等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16岁之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学内容枯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他们就不怎么乐意学了,不过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很乐意去做,乐意去学,去锻炼。只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才符合他们的年龄待征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正确立定跳远动作。

  (2)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及爆发力,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素质。并达到“跑跳结合及上下肢均衡发展”运动生理目标。

  (3)社会适应目标:通过采用游戏的方法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相互合作团队的精神。

  2.教学重点为:摆臂与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缓冲。蹬地有力,落地轻巧,动作干净利索,毫不犹豫并充满自信。

  3.教学难点则是:身体协调用力,起跳的角度,腾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时的收腹等。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的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枯燥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语言讲解,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准确的示范,利于模仿正确技术。

  (2)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的动作,提高学习信心。

  (3)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跳跃动作,然后小组讨论悟出动作要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结构采用“收心热身—育心强体、增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

  1、热身:绕操场慢跑600m,关节操,徒手操。 (6分钟)

  规则: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跑并带学生做操。

  要求:秩序井然,做操认真。

  2、小游戏:叫号起跳(2分钟)

  规则:学生分男女各两队共4队体操队形站立,教师叫“1”时,1队纵跳一次;叫“2”时,二队纵跳一次;叫“3”时,三队跳一次;叫“4”时四队纵跳一次;叫“5”时,1和3队纵跳一次;叫“6”时,2和4队纵跳一次;叫“7”时,全体纵跳一次。反应不及时者或错误者罚高抬腿10个。

  要求: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3、导入启发:夏季池塘荷叶上的青蛙在受到惊吓时起跳落水的动作。(4分钟)

  规则:请学生代表发言并模仿动作,询问其它学生意见并请其做动作。教师由此展开立定跳远的概念。

  4、教师讲授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3分钟)

  动作组成:预摆-蹬地起跳-腾空-落地

  注意事项:摆臂与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缓冲。蹬地有力,落地轻巧,动作干净利索,毫不犹豫并充满自信。身体协调用力,起跳的角度,腾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时的收腹等。

  5、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2分钟)

  6、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纠错。(5分钟)

  7、竞技游戏:立定跳远加冲刺跑,立定跳远加俯卧撑。(要求:遵守游戏规则。目的:符合跑跳结合,上下肢均衡发展的锻炼原则及运动生理)(9分钟)

  8、个人练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结对子)。(9分钟)

  9、学生放松,教师表彰学习优秀者,小结、作业,师生道别。(5分钟)

  六、教学特点:本课围绕《立定跳远》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种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氛围中,建立—种真诚、信任、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技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既重视群体教学,又注意学生个体化,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让每个学生享受体育成功的快乐。

  七、教学效果:

  1、运动技能:学生基本掌握立定跳远动作和游戏的方法、规则。

  2、运动量:达到锻炼效果。

  3、心育意向:基本上能达到真诚,友好、相互合作的锻炼、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及集体荣誉感。树立自信,发扬勇于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精神。

  八、场地器材:运动场 粉笔 卷尺。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讲究课堂效率的原则,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练习与提高,在课堂上加入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

  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注重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不足之处:竞赛的组织严密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体质偏胖及能力偏弱的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关注过程与发展,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兴趣;部分学生依赖性依然存在。

说课稿 篇5

  设计意图:我园的教育是以艺术教育为龙头,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以科研为先导;经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我园确立了以创新教育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教育,并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当中,切实有效地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幼儿园各科教学整合》的子课题研究。

  本次活动的内容是:语言领域中的仿编儿歌:摇篮,在活动目标中我确立了让幼儿在仿编儿歌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我知道只有教师创新地教,幼儿才会创新地学,因此,我在教会幼儿一段小儿歌的基础上,让他们来仿编儿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把幼儿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新天地的"梯度"教学方法,首先,我请幼儿先观察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学习一段儿歌,再请幼儿根据画面仿编儿歌,最后,请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地创编儿歌。

  班级:中班

  活动名称:语言--仿编儿歌:摇篮

  活动目标:

  1、在学习儿歌的基础上,掌握仿编儿歌的技能。

  2、通过仿编儿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萌发幼儿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摇篮;歌曲:摇篮曲。

  活动过程:

  1、听摇篮曲,导入课题。

  2、教师请幼儿看课件:摇篮。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上有谁?蓝天像星宝宝的什么?白云怎样飘动?(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说。)

  (2)教师:现在,老师就教你们学习画面上的一首小儿歌:摇篮。

  请小朋友认真学、仔细听。(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风儿轻轻吹,星宝宝睡着了。)

  (3)教师教幼儿学习两遍,请幼儿再独立说两遍。

  (4)教师请幼儿根据第二幅、第三幅画面仿编儿歌。

  (5)教师:请小朋友看画面,我们一起把编好的儿歌说一遍。

  4、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你还能编出这样的儿歌吗?(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可真棒,今天学会了仿编儿歌的本领,还知道了生活在摇篮里的宝宝都很幸福、快乐,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来创编这样的儿歌,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推荐12-05

《木兰诗》说课稿推荐12-05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游子吟说课稿推荐12-11

《短歌行》说课稿推荐12-0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10-10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