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画家梵高》一课是人美版第八册17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本课主要介绍了梵高的生平及其人物画、风景画等作品的特点,学生能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为今后欣赏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都非常活跃,而且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并且好奇、好动、好表现。而且通过4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但之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因此,需要从人物生平角度入手,引发学生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并且多创造条件和活动,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个性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梵高作品的欣赏,讨论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梵高的艺术精神,养成最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与过程。
难点:感悟梵高的艺术表现情绪,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五、教学方法
教法:展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美国宇航局的航流星云图观测到地球表层,竟然和一位画家在100多年前创作的一幅名为《星月夜》的作品极为相似。这让人不禁感叹,究竟是大自然创作了艺术作品,还是这位画家早就拥有了一双创世者的眼睛?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画家是谁吗?这位画家就是著名的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为新课中欣赏《星月夜》作品做铺垫。
活动二:赏析作品,初步感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梵高了解多少?结合教材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梵高的生平。
2.展示梵高的两幅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真实、严肃、神秘等。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养成自学及提炼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大胆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了解梵高的生平经历入手来欣赏梵高的作品,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为后面赏析作品积累素材。
活动三:形式分析,感受风格
1.继续多媒体展示梵高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小组讨论:这两幅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大方饱满;色彩:明亮热烈;笔触:奔放粗犷。
2.展示《星月夜》,引导学生欣赏并尝试从构图、色彩、笔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俯视,色彩饱满、对比强烈,线条奔放有力,笔触厚重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画与风景画的欣赏,可以深入的了解梵高的作品,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欣赏作品的能力,以及提取画面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整合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总结概括,领悟探究
1.总结梵高的绘画特点:色彩对比强烈、明快;线条扭曲、流畅、奔放;构图饱满。
2.展示《自画像》《星月夜》,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几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梵高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压抑,激情。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梵高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五:比较鉴赏,小结作业
1.展示《唐吉老爹》《吃马铃薯的人》《向日葵》《阿尔附近的吊桥》等作品,学生欣赏,并结合梵高的艺术特色,从构图、色彩、线条、情绪四个方面分析作品。
2.总结回顾梵高的艺术特点。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梵高的相关图片、文章或影像资料,加深对梵高的深入认识,下一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比,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加深对梵高的理解;而作业则将知识带入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艺术的净化、陶冶、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
七、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说课稿 篇3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20xx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通过对降水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地理要素的步骤。
本内容安排在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之后、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既巩固上节学习的资料的定性分析、又使学生学会多形式的数据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种形式的资料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建立全面认识地理问题的地理思维模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知道降水的概念、类型、测量方法以及划分的等级。
3.使用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地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多形式的数据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种形式的资料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又是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重难点确立如下:
1、教学重点: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根据降水量的数字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根据图表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使用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根据图表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看图、识图、读图、绘图从图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定性判断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定量分析评价的思维模式、进而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3、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五、说学情和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计算机、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数据、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计算机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提出雾和霜的概念。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你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得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是有季节变化的。(联系气温曲线图反映一地方一段时间气温的变化)
如何直观准确地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引出降水量柱状图
2.看图3.22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读出降水的季节分配状况及规律。
承转:我们可以通过降水量柱状图很直观的反映一个地方的降水状况、引出降水量柱状图的画法。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步骤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课堂检测
通过做课本上的活动题、检测课堂效果。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四、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降水的概念、测量、影响以及变化、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丙从中找到降水的变化规律。
五、布置作业、地理填充图册P33、一、二题、巩固课堂效果。
六、板书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定义
2、测量:量雨器
3、影响:生产和生活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降水量柱状图:
用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降水量柱状图的画法和阅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设计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和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幼儿园的一名幼儿教师,我的名字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小老鼠玩电脑》,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活动选自辽师大出版《幼儿园探究课程》大班下册。《纲要》提出,大班年龄段语言教育内容,教师需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想象创作,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为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节活动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尝试按照规律仿编儿歌,感受替换词语之间的关系。
2、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儿歌,提高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能够在儿歌表演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活动的重难点:
1、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那些替换词进行仿编儿歌的。
2、幼儿以分组的形式,初步尝试根据儿歌内容大胆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电脑一台,儿歌光盘,《幼儿阅读》小老鼠玩电脑
二、说教法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加探究活动”,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法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手段。通过提问活跃幼儿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
2、表演法
表演在此活动中,应用于对故事的完整了解环节,是通过让幼儿之间一起讲述故事,自由表演来体会故事中表达的,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把握故事内容。
3、讨论法
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通过讨论进行儿歌仿编,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一致运用,不仅可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更主要是让幼儿由“学会”向“会学”能力转变。
1、交流讨论法
讨论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幼儿与教师就儿歌内容进行讨论,尝试按照规律仿编儿歌,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体验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会明显提高。因此加深幼儿对儿歌的了解,我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四、说活动过程
第四环节我说的是教学过程,在理清教材与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握教法和学法,选择既符合幼儿现实生活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为此本节活动我设置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问题导入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讨论,自己家里有没有电脑?电脑是什么样子的?电脑有什么用途?
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介绍电脑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名称。电脑的用途有看电视,听音乐,学习等等(此环节用时3分钟)
环节二:欣赏儿歌
请幼儿欣赏:播放光盘《小老鼠玩电脑》让幼儿尝试理解儿歌的内容,教师再次播放光盘,每播完一句儿歌,并提出一个问题:
1、小老鼠是怎样玩电脑的?
2、他想通过电脑做什么?
3、它为什么吓一跳?
4、看到了花猫,它做了什么?(此环节用时3分钟)
环节三:模仿表演
指导幼儿边看《幼儿阅读》中的《小老鼠玩电脑》边朗诵儿歌,直至熟悉儿歌内容韵律。鼓励幼儿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采用分组的形式表演儿歌,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此环节用时8分钟)
环节四:仿编儿歌
教师引导幼儿按“谁怕谁”的规律尝试进行儿歌仿编(如白兔怕老虎,小鸡怕老鹰,小羊怕老狼等)(此环节用时5分钟)
环节五:通过儿歌仿编表演,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表演小山羊玩电脑,将孩子从仿编转到表演,带领幼儿加深对仿编儿歌的巩固,对自己仿编的儿歌进行表演,感兴趣。这样孩子们会跟随教师预设的思路自然有趣的结束活动。(此环节用时5分钟,我预留2~3分钟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活动延伸:通过幼儿仿编内容,教师制作一些有趣的指偶放在活动区,供幼儿使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精华】环保教案模板汇总9篇02-20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汇总10篇02-02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汇总6篇01-11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汇总五篇12-08
【精华】学生实习报告模板汇总八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