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面积》,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面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习面积的开端,后续学生还会接触到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其中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还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小组探究有关面积测量方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几何直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但缺乏理性认识的支撑。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本篇课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面积大小比较过程中进行感知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教室情境图,并且提出关键性问题“黑板面和国旗面比较,谁更大”,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这篇课题与生活的联系。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教师在引入面积概念的时候通过不断地举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如黑板面、国旗面、课桌面、数学书封面,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和抽象的关系。
活动2:比较面积的大小
这一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展示预先准备好的需要比较的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探究在无法直观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情况下该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我将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运用小三角形纸片、小正方形纸片和小圆形纸片辅助探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当无法直观判断两个面积大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形作为度量单位,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通过趣味竞赛的形式比赛,请学生头脑风暴生活中的还有哪些图形会研究其面积,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确。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学生纷纷表达收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去摸摸它的面积,拓展性作业是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方格的有趣图形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说板书设计
本篇课题使用图形结合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认识面积
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怀念母亲》,《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重点确定了以下两条。
1、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可见一斑”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之所以确定这样两条目标,主要是考虑到为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做到:教学目标简明。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对亲生母亲怀念确定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学文做准备,我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学法是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我打算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下面我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整体教学思路是紧紧围绕怀念母亲这个题眼,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感知,引出怀念母亲
二、抓关键点,品悟怀念母亲
三、拓展延伸,升华怀念母亲
力图在前面“教学目标简明”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环节的简化。
(一)初读感知,引出怀念母亲
首先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他的母亲是谁?是谁怀念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老师也出示季羡林生平和主要经历,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古语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质疑课题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生疑,疑由学解,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阅读的情境。
然后,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课文主要了的是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相机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二)抓关键点,品悟怀念母亲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都很怀念?用笔划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写感受。
【这一环节要给足学生时间自读自悟,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经过默读,学生的目光会聚焦到第三自然段话,出示句子,我鼓励学生针对找到的这一段话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是(“频来入梦”什么意思,母亲和祖国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就此我以频来入梦为抓手,突出重点,首先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频来入梦的频字,出示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理解了频,频来入梦就迎刃而解。然后抓住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
我在处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时,上挂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先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句进行理解,然后通过朗读、指明读,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感受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愧疚的怀念之情。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读不好,这时老师相机口述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自幼离家读书,寄人篱下的他更是渴望能有母亲相伴与左右,他曾发誓一旦大学毕业,就立即迎养在农村的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永远的离开了,这正应验了一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怎能不悔恨呢,所以他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啊!
这个时候再读书,学生就有所悟,有所体验了。自然的融入到季老对母亲的怀念之中。
【这样设计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于学生对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缺乏体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适时引入资料冲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最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再回到课文,祖国母亲为何也频来入梦呢?这一部分的处理我下连季老的几则日记。
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品析感悟。通过学生交流质疑锁定在这句话出示“为什么说怀念故乡的感觉是凄凉的又是甜蜜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老师引导,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而此时的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又因为什么而感到甜蜜呢?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处想象说话:
通过想象说话,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体会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然后深情朗读,再次走进季老的心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就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与作者息息相通,产生共鸣。真正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做到“简约的内容、深入的对话”。
基于以上对重点的突破,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较深的感触,以读带讲,其他日记内容。
然后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板书崇高敬意真挚爱慕
回顾以上环节,我力图在探究阅读的过程里,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以关键词为抓手,以中心句为核心,以文意兼得为目标,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这正是运用了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升华怀念母亲
出示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学生先齐读歌词,然后跟着音乐唱。
本环节通过动情的朗读和放声的歌唱,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最后布置作业
读写结合,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课下写下来。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髓,力图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章,因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恰当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课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标
感受民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收集其他民居的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我的整个教学环节就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四、教学环节分析:
(一).指导预习
高年级的学生应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但是仍然有些学生并不明白预习要做什么,因此教师还应进行指导。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明确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任务:熟读课文,做到准确,不加字、不减字;联系单元提示及课首提示,思考这篇课文我们应解决哪些问题,并试着回答;借助参考书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词;收集关于民居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介绍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这两种民居来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一个小引子。
2.学习《客家民居》
(1)出示图片,说明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出示在幻灯片上,增强学生印象)
(3)请同学们试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事前我曾试验性的让别的班的学生填表格,发现学生在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客家民居的情况下
拿到表格仍有些困惑不解,因而此时要明确要求,避免学生迷茫。
(4)小结。此部分重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客家民居的地位。
3.学习《傣家竹楼》
(1)让学生回顾学习《客家民居》的步骤,同时明确表格的做法,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学习《傣家竹楼》。
(2)学生开始活动制作表格,自学《傣家竹楼》。
4.运用拓展
预习中留下了收集资料的作业,但是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并未收集到资料,因而我以幻灯片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本课学到的学习方法来整合语言,介绍民居,一方面巩固了说明方法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其对民居的了解。在运用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上打比方,因为列数字、举例子的运用依据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否详实,但是打比方所依据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因而应该重视。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巩固学习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突显主体,说学情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进发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发散思维,说过程
(一)诵读经典,导入课文(5分钟)
学生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经典诵读中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与《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10分钟)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用笔在书中作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1、中心句、感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交流从文中看到的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文章的中心句,疏理课文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17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又出示了如下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感悟,教师随机点拨或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四)、联系实际,拓展画面(8分钟)
欣赏乡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诵”“写”“画”“唱”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乡村生活。
(设计意图)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又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五、突出重点,说板书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21、乡下人家 雨后春笋图
(独特 迷人)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回顾课堂,说反思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他们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读中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
在这节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没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于永正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没能很好的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想如果能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作文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文本的能力,能够基本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深刻的现实体验,对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因此,在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季羡林的成长过程,给学生读他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为深入理解本文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8个生字,会写“真挚,避免,朦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季羡林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思。
五、说教学法
朗读体验法、小组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会用洽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可爱,美丽,勤劳)”我接着引导“是的,在我们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就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及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经过默读,接着说“那么,本篇课文作者怀念的仅是生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走进《怀念母亲》。”
(这样的导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
在解决完生字词后,再次让学生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经过通读可以从文中得出(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这样的设计能
(三)深入研读,体验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谈话法,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文中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在此给学生3分钟的思考时间,思考结束后,采用自主回答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找出一下句子进行回答“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上下文,感受作者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的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的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了。
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并从“食不下咽、抱终天之恨”等词语感受作者因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的心情。
语文教学中谈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接着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的祖国,到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留学,地域的距离能高割断作者的怀念吗?(相反这怀念又添了分量)”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并没有割断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有哪些地方又体现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在此采用探究法,让学生…….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人心头。
(2)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引导学生从凄凉二字入手,进行想象说话:“想象季老为什么“凄凉就是幸福”的呢”
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深入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情,“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
最后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并交流写法特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你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要求学生写一写(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
(五)小结作业
编筐编缕,贵在收口,对于小结部分,我会用提问形式引导学生与我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小问题:“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进行简短的回顾后,引导学生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让我体验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读写结合,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
七、说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悔恨
祖国母亲——热爱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他们喜欢唱歌,而且对音乐已有初步的概念及欣
赏能力,能逼真形象地扮演其中的角色。他们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去表现角色,能有兴趣地听赏乐曲,能感知不同的节奏;并学会用点头、拍手、跺脚等动作来表示,能用语言和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与音乐相应的节奏。
《拔萝卜》是一首旋律上口易唱,行动活泼,富有动感,反复吟唱,非常适合幼儿的口味。这首歌的音乐材料十分节省,全曲只有六小节,旋律、节奏完全重复。虽然全部用重复的手法展开但是又不感到单调、乏味。歌曲容易上口,唱几遍就能背了。
二、说目标
从活动目标出发,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理解歌曲内容,掌握歌曲中的角色,能进行歌曲表演。
三、说准备
四、说教法和学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视听唱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
2、情境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用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到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此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表演法、游戏教学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幼儿共同表演的舞台,而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表演”以及活动中所呈现的一切都必须为孩子自然的学习服务。
五、说过程
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画面讲述故事《拔萝卜》。我会将歌词根据节奏说出来编入到故事中。
(1)萝卜拔出来了吗?
(2)谁来帮忙拔萝卜了?
(3)谁第一个来拔萝卜?他拔不动的时候请谁来帮忙的?
(4)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来拔萝卜?
(5)谁最后一个来帮忙拔萝卜?
1、出示课件中老伯伯在拔萝卜的画面。
师:老伯伯可开心啦,他还哼着歌儿呢!
师:老公公是怎么拔萝卜的?
让幼儿初步学一学拔萝卜的动作,教师边唱下面的几段歌词边带领幼儿拔萝卜。
在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通过听唱、跟唱、分唱三大方式,幼儿基本会唱本歌曲,并能正确知道角色的出场顺序。幼儿对一种表现方式的兴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幼儿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变化的方式很受幼儿欢迎。
(三)想象并模仿歌曲中各角色的行走动作
1、分段练习表演
师:老公是什么样子的?他说话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模仿、学习老公公走路的样子及说话的语调,这时可请个别表演能力强的幼儿演示一下。
带领幼儿扮演老公公进行表演歌曲。
本环节是活动的难点,在此我并没有直接将角色特征灌输给幼儿,而是让他们自由模仿,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因为这些形象都是幼儿熟悉的,易于模仿的。
(四)分角色表演
1、集体中分角色表演
2、自由结对分角色表演
请幼儿自由组合,5人一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进行表演,表演要求同上。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我表现力和自主性。先进行集体中分角色表演,让幼儿明确表演要求,再进行自由结对表演,照顾到了每一位幼儿,让他们都能参与到歌表演的活动中,解决了只有个别幼儿参与表演的状况。两种不同的表演类型,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充分激发了每一位幼儿的表演欲望,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
(五)结束
师: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他们一起用力把大萝卜拔出来了。
(六)活动延伸
说课稿 篇7
本节内容有承前起后的作用,在小学和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的加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时特别要处理好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其本质是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是以有理数的加减为基础,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以后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多备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1.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同类项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想通过本课的教学,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小组比赛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在后面的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很够用,但是又想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就有点急于求成了,这是在教学中感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合并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先化简再求值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对于合并同类项并求值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4. 在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一些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5.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与学生机械的模仿,而是应该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我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坚定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说课稿 篇8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1、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2、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3、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③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④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⑤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精华】说课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06-15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05-22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05-11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04-14
【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6-04
【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06-02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06-13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04-19
【精华】生日教案锦集9篇02-04
【精华】聘用合同锦集九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