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8 08:46: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千世界中的生灵万物,都有颜色。颜色既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又富有浓郁的情感含义。以色彩及其相关的事物为对象,引发与它们之间发生互动,这对在认知建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们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二)情况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稻子熟了,树叶黄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从而知道秋天的颜色多种多样。

  (三)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四)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红、黄、白、绿、彩色的小图片。

  活动名称:诗歌《伞》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图片、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启发提问: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出来玩了,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要淋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快快想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二、感受、理解诗歌

  1、我把好办法编成了诗歌,你们听听,听到些什么?

  2、它们找到的是什么伞?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并认识汉字"伞"、"红色"、"绿色"、"紫色"、"黄色"

  三、幼儿为小动物贴画伞

  1、教师启发:出示小熊,问"什么可以让小熊作伞?"

  2、还有许多小动物在淋雨,我们帮它们寻找合适的伞,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给它们画伞。(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做好的幼儿进行仿编)

  3、诗歌(将幼儿的作品放入投影机进行)

  四、匹配汉字卡片

  这里有许多字宝宝,请你为你做的伞找出它的字宝宝。

  五、幼儿将自己学会、认识的汉字找出并贴在自己相应的图片上。

  评课

  一、从教师预设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发幼儿来猜测森林里会来的小动物。突然下起了雨,引发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在学儿歌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并很好地达到自然习得汉字的目标。如:在认识颜色汉字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汉字引发幼儿去寻找,运用跳跃式的字飞入给孩子。

  再次,教师又能根据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幼儿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挖掘幼儿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材料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动物,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二、从目标的定位来看

  比较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够感悟的经验。如:第一条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红色花朵,黄色的是树叶在幼儿已有的生活中会经常遇见,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提炼,进而提升了幼儿对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体来作为小动物合适的"伞"。又如:第二条目标: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对汉字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诗歌与汉字的有机整合。

  三、从幼儿对整个活动的表现来看

  因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中自然习得了相关汉字,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如幼儿在创编狗熊的伞时,孩子会仿编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伞,绿色的大树是狗熊的伞,橙色的大树......五彩缤纷的树......。

  四、建议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内容,字可以有颜色。因本次活动是初次。

  2、教师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对活动中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应。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按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符合常态课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框的内容浩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周杰伦《青花瓷》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课题很大、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要小。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瓷器China—中国China—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将从以下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说“名”释“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汉字”的魅力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交流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我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说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贴近学生实际、用名字来说文化、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用汉字说文化是为了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铺垫。

  (2)中华文化大家谈——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确定一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剧、长城、敦煌壁画、编钟、算盘、地动仪、武术八个方面选择性地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学生探究内容的“撞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学生可能讲得并不完整、这时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

  (3)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我有责

  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师生近距离地了解镇江文化。教师重点介绍镇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及镇江市对西津古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生畅谈镇江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

  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否相矛盾?

  师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对我市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镇江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镇江人、有必要了解镇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镇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肩负起传承镇江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研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班级为单位、给镇江市有关部门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保护镇江文化遗产的一些举措。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我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揭示课题。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这本书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直奔中心,提炼问题。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孔子和老子有什么品质得到人们的敬重?在学习完二、三两自然段,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后,再次让学生读这一句中心句,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我想这样会使教学显得清晰、连贯。

  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围绕中心、品读感悟。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再通过读一读这些词语,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同样,在教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人来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一步感悟孔子的学习态度,这样,既符合重视句子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充满哲理,又生动有趣,读好了,老子与孔子的形象、老子的诲人不倦和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进入孩子视界、进入孩子的心灵。于是,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同桌读,指名读,全体学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

  我的第四个教学环节是紧扣中心,谈孔子和老子。这一环节由“孔子和老子拜师的场面真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后,师徒二人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 这一问题引入,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读孔子有关学习的名言,谈老子是怎么教学的,进一步认识孔子和老子,使他们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丰满。

  我的第五个教学环节是拓展延伸,语言实践。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写话与古人进行交流,激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我的第六个教学环节是以诗做结,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综合活动《落叶》,它是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秋风乍起,幼儿园里树叶飞舞,黄花满地。孩子们欣喜的捡起一片有一片的树叶,并带回了班里。“拣回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想怎么办?”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儿童的讨论。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2、目标定位:

  (1)、引导儿童讨论落叶的用途,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儿童保护环境的意识及良好习惯。

  3、活动重点、难点:

  本活动注意儿童语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讨论落叶的用途和用树叶进行的各种制作。

  4、活动准备

  课前带儿童拣落叶,各种树叶的图片,纸、剪刀、广告色、油画棒等。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幼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核心问题,幼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儿童,时时有教育。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用的教法有:

  (1)观察讨论法:把活动前儿童拣回来的树叶展示给儿童欣赏,让儿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分辨,讲述一下这是什么树叶?有什么用途?

  (2)引导法:在儿童制作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指导,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创造性。

  三、说学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儿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制作活动,我采用以下方法:

  (1)讨论法:组织儿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哪些方法把树叶变成一幅美丽的画。

  (2)难易结合法:让孩子制作的第一幅作品是拓印树叶,拓印树叶可以在瞬间完成,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轻松的做到,成功感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制作难度较大的其他作品打下了基础。

  (3)分组操作法:在制作过程中,让孩子们按意愿分组活动,这

  样老师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孩子的长处,认识到孩子尚需努力的地方,从而明确下一步的教育目标。

  四、说活动程序:

  (1)出示落叶,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在活动开始时,出示儿童捡来的落叶,因为是自己动手捡来的,孩子的兴趣会很高。在本环节中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既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儿童的思维。

  (2)示范讲解:拓印树叶画是在这次活动中老师想教给孩子的一个技能,这一环节,我采用最直观的方法,为儿童示范讲解拓印树叶画的作法,激发了儿童的尝试欲望。

  (3)分组制作,共同探索

  拓印完后,鼓励儿童再次讨论,引导他们想出不同的方法用落叶来制作美丽的画,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尽量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材料,使儿童能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用落叶制作出多种多样的作品。

  (4)活动延伸,欣赏作品

  制作完成后,让儿童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向儿童作简单的介绍从而从小组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展到全班的活动。并请儿童找一找有哪一些树落叶,有那一些树不落叶,为什么?加深儿童对科学自然的探索与求知欲望。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简析

  1、地位和价值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绝对值不等式(高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中代数中起着广泛应用的工具作用,蕴藏着“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综合题的热点。

  2、教材结构简介

  教材首先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出图象法,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具体画图象,提出问题。再一般地给出了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的结论。课本精选了四个解不等式的例题,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它的后一小节为解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

  二、 教育教学观

  1、 学生为主体,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 重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由“实践……观察……归纳 ……猜想…… 结论…… 验证应用”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3、 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能力。重科学严谨的个性品质。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4、 重指导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相机启发,恰当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具体到概括抽象,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及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联系,及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 能力目标: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 教与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难点:围绕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这一主线,解决三个“二次”的联系和应用。

  五、 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及学法: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在学生初中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旧探新;以一系列问题,促进主体的学习活动(如画图象、读图等),建构知识;以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启发,练、导结合,讲练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做数学,教师启发指导,以及学生领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和主动建构;具体通过教材中的问题及设计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问题(“脚手架”)的解决,使学生逐步攀升,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2、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是在探究与发现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因而确定以“问题解决”为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同时所学内容适宜用“计算机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辅助教学。

  六、教学手段及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

  七、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1、复习设问,引入新课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第一课时)说课稿.rar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个人与集体》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的方式和方法中第二课《小驳论两则》的第二则。

  第四册是整套教材总-分-总的最后一册分,侧重于议论文的教学。第四册相对集中地编排了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一、三单元。第三单元从议论文的方式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议论的主要方式和议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听说读写中初步学会运用。该单元的第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是立论,了解立论的特点、立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本文是驳论,要求在学习立论的基础上了解驳论的特点、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因本课处于小驳论的第二则,要求巩固驳论的特点,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并区别立论和驳论的差异。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形式新颖的批驳方法。本则小驳论的作者别出心裁,借鉴数学公式,验算数学题的方式批驳错误观点。文章活泼多姿,用语幽默生动。因这种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故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习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习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习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习上篇的内容使学习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习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3、讨论本文的批驳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习三的第1和第3小题。第1小题,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第3小题,本文批驳的形式很新颖,作者是借鉴什么方法写的?

  讨论时,让学生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用数学中的等式求证的方法,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概念的本质更为明确,暗示出论据的荒谬性,讲解归谬法。检验公式时用了假设的三个典型事例,讲解例证法,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批驳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小结时,将本文与《驳实惠论》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使学生对驳论文的批驳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4、总结课文。总结的内容分两个方面:⑴驳论文的结构和批驳方法;⑵与《反对自由主义》比较,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完成课后练习四。

  课文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统一,结构完整。另外,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及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六。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迷上蟋蟀的危害,然后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方法和批驳方法。

  布置的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巩固了课文的内容,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说课稿 篇7

  一、设计意图

  我班有部分幼儿在平时吃蔬菜的时候对一些蔬菜的食用部位有时会搞不清楚。还有就是不爱吃蔬菜的孩子比较多,所以,我选择了这则故事“狐狸种菜”来让孩子知道不同的蔬菜食用的部位是不一样的,来提高孩子对蔬菜的兴趣。从而对蔬菜有更多的了解最后爱上吃蔬菜。同时,我选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班有许多孩子在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上还比较肤浅,还有就是在游戏的时候能够大方的和同伴一起表演,但在集体面前有的孩子比较羞涩。我想通过这个故事中来促进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和通过表演的部分来使部分孩子逐渐变得大方起来。愿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 说活动教材

  《纲要》中指出:“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有人疼的经验和视野。”所以,我选择了《狐狸种菜》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中的小动物都是孩子所认识和熟悉的,而且故事中的蔬菜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孩子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狐狸种菜》这个故事讲的是狡猾的狐狸种的菜又小又瘦,兔子种的菜又大又肥。狐狸很想吃兔子种的菜,就骗兔子和它一起种菜,然后采摘的时候一人一半。兔子答应了。但是每次兔子叫狐狸一起种菜的时候,狐狸总说“我好忙哦!等一下再来。”而每次菜可以收的时候狐狸来了。聪明的兔子知道狐狸很狡猾,所以每次种菜的时候他都是种狐狸要的菜的那部分不好吃的,而狐狸不要的那部分的菜,所以,每次狐狸都分到的都是菜的不能吃的部位。

  这则故事不仅通过故事内容使孩子懂得勤劳才会有收获,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了蔬菜的哪些部位可以食用。这则故事中的动物也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故事内容与孩子的生活有关,孩子是易于理解的。中班的幼儿喜欢故事,并对故事的内容能有所理解。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能力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及狐狸与兔子的对话。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蔬菜部位与食用关系。

  3.情感目标:能够大方地参与故事表演,开展对话。

  确定本次活动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及《纲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中班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

  2.《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故事通过使幼儿理解故事中狐狸为什么每次都是分的蔬菜的不好吃的部位使孩子懂得并大胆地说出每种蔬菜都只有一部分是可以食用的,有的部位是不好食用的。

  3.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目标,中班的幼儿能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进行表演创造。还有大部分本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害羞,所以向幼儿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四、说活动重点

  我把这节活动的重点定在理解故事内容及狐狸和兔子的对话和初步了解蔬菜部位与食用关系。因为,中班的幼儿理解能力还比较肤浅,所以,我觉得在这节活动中我将要重点帮助孩子一起理解整个故事。同事,因为有的孩子还不太知道一些蔬菜的可食用部位长在蔬菜的哪部分,所以我也将这部分作为第二重点来和孩子一起学习。

  五、说活动准备

  1.人手一本《狐狸种菜》的故事书。

  2.《狐狸种菜》课件。

  3.背景音乐。(用于幼儿表演)、故事中的各种菜的图片若干。

  六、说活动过程

  1.我在活动开始这样引入课题的。通过谈话:

  师:小朋友们,上次我们一起听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的狐狸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幼:那是一只很狡猾的狐狸。很坏,会骗人。

  师:那你们觉得这个狐狸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改掉这个坏毛病吗?

  幼:不会。会。

  师: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请你们说说原因是什么?大家讨论一下,分组讨论最后把你们的观点说给大家听听。

  幼:(说出原因)

  师:到底会不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个新故事《狐狸种菜》。

  在引入课题的这个环节我使用了“交流讨论”的方法,同时也是运用了“活动单导学中”的“分组讨论”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使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活动。

  2.在引入课题之后,我请孩子猜:狐狸是自己一个人种菜还是和别人一起种菜。如果和别人一起种菜,他会选谁和他一起种菜?从而引出和兔子一起种菜。

  播放课件(之所以用课件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幼儿观看课件的时候教师提问:你觉得故事中讲的谁和谁种菜?狐狸种的菜是什么样子的?兔子种的菜是什么样子的?狐狸又怎么和兔子说的?兔子为什么要想了想答应狐狸?(因为兔子在考虑。兔子知道狐狸很坏一定要想什么坏主意对付兔子,所以兔子也要想个办法来对付狐狸)我在提出“兔子为什么要想了想答应狐狸?”的目的是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就是暗示孩子兔子不会那么笨被狐狸算计。

  接着请幼儿观看:兔子去种菜了,叫狐狸一起去的时候狐狸说什么了。后来菜可以收的`时候狐狸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狐狸偷懒,所以没有分到好吃的部分)(兔子聪明狐狸不劳动就让她分到不好吃的长在地面上的萝卜叶。自己分到的是可以吃的萝卜的根部。)教师继续提问:那你们还知道哪些蔬菜是吃长在地下的根的?(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

  接下来我再提问:狐狸分到了不好吃的萝卜叶子他心里服气吗?(不服气)那接下来种菜,狐狸会不会还要和兔子一起种?(会。不会。)我再请孩子说说理由。我在这里的提问目的是为后面的环节过渡的,还有就是为后面的故事中狐狸要分地下的做准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狐狸有没有和兔子继续合作。(教师讲故事中狐狸生气的说的一段)接着问狐狸说要地下的,上面的全给兔子。你们想兔子会把好吃的留给狐狸吗?你们猜猜看兔子会种什么呢?(我之所以这样提问是为了发展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让孩子猜:兔子去种菜了,叫狐狸一起去的时候狐狸说什么了。这次狐狸能分到好吃的菜吗?(兔子不会留好吃的给狐狸的。)为什么?(没有分到好吃的菜,因为狐狸偷懒。兔子就想办法对付他。)如果你是兔子,你会种什么菜?(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孩子说出哪些菜是吃叶子的,了解一些蔬菜的食用部位。)

  再请幼儿看课件:打开课件证实孩子们的猜测,让孩子感受一下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运用“赏识激励”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提问:狐狸每次都分不到好吃的菜,如果你是狐狸(怎么这么倒霉啊?我一定要得到好吃的菜。)他心里到底会怎么想呢?想知道吗?接下来我来发书给你们看,看看狐狸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有没有分到好吃的菜。

  (之所以这里让孩子自己阅读图书的后面部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结合“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主动探究活动。第二,《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自主学习。第三,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能力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己阅读的能力。这一环节也是这节活动中的亮点部分。因为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将一个故事一下子讲完,而是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幼儿看完书之后请他们自己讲讲故事的结局。兔子又叫狐狸一起去种菜了,这次狐狸会怎么说?(“我好忙哦!等一下再来。)兔子同意了吗?兔子知道狐狸会偷懒,所以故意这样种的。后来狐狸有没有分到好吃的菜?兔子分到的是什么?(玉米)

  结尾部分:

  1.完整地欣赏一遍故事。

  2.(播放背景音乐)接下来我们来请男小朋友扮演狐狸,女小朋友扮演兔子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好吗?(大家都到前面去表演,特别关注一些害羞的孩子。)还可以分组表演。(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创造一种表演的意境,让孩子了与表演。)

  七、活动延伸

  在晨间谈话的时候,请幼儿根据这个故事进行续编。(请幼儿到前面来续编故事。培养幼儿在集体中大方地表现自己。)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做到“两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二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原则,既当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三是“同时进行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同时顾及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

  “两个注意”:一是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这样容易使幼儿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学习。二是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教学重点得以巩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在这节活动中我通过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书,音乐等来促使幼儿用多种感官多通道学习。使本次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说课稿。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我为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再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已经听过,理解内容并不难,但对思想感情的理解缺乏深度。 从内心和作者产生共鸣,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确,使学生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从长远看,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更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和探索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我在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

  四、设计思路

  1、把握一条情感脉络 教学中应紧扣“由怜生爱 , 由爱生悲 , 由悲生愤”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

  2、培养三种能力

  (1)探究感悟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 可怜”“幸福”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在互相讨论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2)、想象和表达能力。 如果你看到小女孩冻死街头会怎么说。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通过虚拟情境,一方面深化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朗读能力。课文感情充沛,适合训练朗读,因此要运用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说教法

  我据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取“自学研讨法”教学。学生自己感悟领会,小组交流合作。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思想感情,工作汇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说课稿》。教师以读代讲,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创设情境

  大年夜幸福的人家是怎样的情景?可怜的小女孩在干什么?提出这两个问题后,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以“可怜的小女孩!”为主线,小组内交流从第一段的哪些地方体会出她的可怜。通过创设这一情境,勾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 ,对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一个初步感知。

  3、小女孩的命运究竟如何?

  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看到小女孩冻死街头你会怎么说?学生自由想象、充分表达。接着让学生对这一段质疑。小女孩明明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带着疑问学习第二段。

  4、展开研读

  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她的幸福了吗?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环节,作以下安排:

  (1)自学自研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批注。教师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获得反馈信息。

  (2)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体会后,让学生找出第一次幻想时小女孩感到幸福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火光的奇异,读出她面对火炉时的喜悦,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想象她面对温暖的火炉会说些什么?讨论: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见火炉?

  总结学习方法,先找出写小女孩幸福的句子体会,再想象她面对烤鹅、圣诞树、奶奶时会说些什么,最后讨论为什么会幻想到烤鹅、圣诞树、奶奶?学生再以同样的方法自学二、三、四次幻想。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讨论。

  组长汇报学习成果。 如果这一切不是幻想, 它们真实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吗?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哪一次幻想最让你感动?指导朗读第十段。读出小女孩看到奶奶时的惊喜。

  在擦燃一根火柴后,为什么又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教师相机范读第十一段。学生思考“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地方对小女孩来说存在吗?

  出示小女孩在天堂和冻死街头的对比画面,通过运用对比,可以使学生对小孩的悲惨命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自然理解了两个“幸福”的意思。

  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体会深入了,再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会更深。

  5、拓展创新

  这是引导学生深化阅读,运用创新的环节。这时让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充分表达,在小组内交流。

  6、指导朗读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鼓励学生自由评议,以达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7、总结、课后作业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残酷的社会现实令人不满。卖火柴的小女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故事还在被一代代人传诵着,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珍惜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

  举办“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征文比赛,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召开讲故事比赛。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05-23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5-07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03-22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口语交际:劝告》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12-28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