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4 12:32: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将用乘法的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微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①知识与能力:

  a)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b)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从而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c)巧设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③情感与态度:

  a)用丰富、生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练应用7、8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的难点是正确、迅速、熟练地应用7、8乘法口诀求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以情景教学为主,引出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因为要解决问题才用到计算,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部分我利用书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书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化 解难点,让小组内的好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解决第一、二题采取教师引导的方法学习,最后一题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本年级制定的小课题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学法: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节日?

  生:春节、元宵节、国庆节------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你们的节日是几月几日?

  生:六月一日

  “六?一”儿童节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节日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1. 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问题:1. 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 四人一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

  4. 7×8你们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56÷8和56÷7你们又分别用的是哪句口诀呢?你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 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二)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强练习

  1. 让我们一起回到这幅主题图,刚才我们还看到了这两条信息呢。

  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每个小组分了多少颗?

  2.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列式算一算。

  49÷7=7

  想:七( )四十九

  4. 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用的是哪句口诀?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组织讨论,突出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引导学生总结求商的方法,同时课件出示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设计理念:在学习新课内容时,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经过数学知识的发现、提出、形成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3、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组习题:

  (三)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7×4 = 8×2 = 8×6 =

  28÷4= 16÷2 = 48÷6=

  28÷7 = 16÷8= 48÷8=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2. 小兔子回家

  3. 摘星星游戏

  学生跟唱《小星星》,然后在摘星星并回答问题。

  (四)总结,交流评价。

  学习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求商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总结学习后的收获、感想,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具有启发性、艺术性、指导性、实用性,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从中可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 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永远新生》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当代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点》一书所作的序。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地引入。本单元是为书写的序。这篇课文写得凝练而有深度

  2、教学目标的设计和依据:

  阅读教学须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为基本条件和导向。《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出发,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此,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况;

  (2).理解标题的含义:中国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3).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

  3、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和依据: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能够把握中心论点。.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如文章最后一段。

  二、说学情及学法:

  说学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三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薄弱,故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说学法:课前预习,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根据以上学情和新课标要求,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他们鼓励他们在活动参与中,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学会获取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过程的中心,进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高效。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并由此启发带动其他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参与,他们可能说得不好,但教师可联系背景,适当点拨,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朗读、疏通字词等。

  要求:关键字词是否落实;上下文是否连贯;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晰;仪态是否自然。

  目的: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学生的热情和潜力调动挖掘出来。

  (二)导入新课,温故引新:

  1、结合课前准备,从检测《课前预习》有关入手,导入正题;

  由简介作者入课,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在温故引新中,学生与文本又一次亲密接触,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1)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2)、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三、问题探究

  1、指导学生分不同形式朗读,评价朗读的效果;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体会所借之物抒所言之情的内在联系,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阅读课文,简要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 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细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1)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你能举出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吗?

  【明确】

  (1)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2)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4、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三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2)结构图表

  ┏ 现在的珍品,当时不是 ┓

  ┏时间的筛选 ┗ 当时的珍品,现在不是 ┛ 是试金石

  ┃ ┏ 不断地反传统 ┓

  ┃永远的新生 ┗ 异种的不断引入 ┛ 是生命力

  永远新生 ┏ 彼此交往日益亲密 ┓

  ┃’图典的出版 ┗ 感悟交流逐步深入 ┛ 顺应潮流

  ┃ ┏ 继承中国传统艺术 ┓

  ┗ 不断地创新 ┗ 学习引进西方艺术 ┛ 靠浪子回头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2、怎样理解最后一段?

  【明确】最后一段教学设计>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革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这一段分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三个对比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这三种人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生动形象,又容易说透道理。

  3、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4、写作特点分析

  (1)教学设计>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教学设计>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五、小结。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课时《8、9的组成》。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掌握8、9的组成是进行8、9的加减运算的基础。在此我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体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活动掌握8、9的组成。难点是:将数字8、9按序分合。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向同学们呈现了学生最喜欢的五角星,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之后,我告知学生五角星的数量是“比9个少,比7个多”,学生猜出后,我故意呈现7个五角星,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了,7添上1就是8。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探究发现法

  教学8,9的组成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小棒和一些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发现8和9的组成,掌握8和9的组成。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3,游戏巩固法

  学生在完成了8和9的组成后,我便和学生一起作对口令的小游戏,当学生知道了游戏规则,学生和学生相互对口令。课堂上一派热闹景象,人人争先恐后,个个参与其中。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和三角形,亲身感知、体验数的组成,从而得出8,9的分解和组成,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旧知 激兴导入

  新课开始,,我向学生展示5个漂亮的画片,让学生填写图上空白的地方,接着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五星,有意思的渗透8和9的组成,从而很自然揭示了课题

  这样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了孩子爱玩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学具,合作学习数的组成

  教学8和9的组成,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感知8 和9的组成。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边讨论,自己发现知识的构成。

  这样设计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师生互动 游戏巩固

  学习8、9的组成以后,如何牢固掌握至关重要。我采用对口令的形式深化学生记忆。教师说7,学生对7和1组成8,7和2组成9。除了师生互对,同桌之间也开展了对口令。

  找朋友。教师把8张数字卡片发给8个学生,让他们面对面站好,要求他们找到朋友以后手中的数字卡片组成8。

  这样设计教学,再次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孩子们对8、9组成的记忆将牢记心中。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进一步系统的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使之内化于学生的脑海。

  本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五 课后反思

  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不太合理,在导入新课前的复习旧知时,过多的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后来的游戏巩固活动显得时间不够用,也没有时间完成作业,再就是对8和9的组成没有反复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谢谢各位,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一去二三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

  123下一页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 他们会说些什么 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 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 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这个小山村热闹吗 美吗 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 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 。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山东科技出版社选修3-1第三章第4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章主要讨论恒定电流,本节内容为串并联电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道了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而这节课的并联电路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初中学的内容要深入一些,这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知识联系密切,是后面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恒定电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并联电路电压、电流关系,能推导得出并联电路等效总电阻、电流分配、功率分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混联电路问题。

  (2)、能用分流原理将电流计改装成电流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并联电路电阻、电流、功率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电表改装的分析和讨论,提高综合运用欧姆定律、电路并联规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等效思维方法、科学方法教育。学会灵活与变通。

  二、重点和难点

  本堂课的重点是并联电路特点、分流原理及应用。注意适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去探索新问题,使学生养成同一问题多角度考虑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中通过一个分流实验来突出重点,让学生对分流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本节的难点是电流表的改装,这部分内容我主要采取实物展示、例题讲解来突破。

  三、说教法

  (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并且训练学生自己推理。

  (2)通过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并联分流的认识

  (3)观察电流表的内部结构,让学生对电流表有整体的认识。

  四、说学生

  本课的学习者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基础上有点差,但是初中所学的基本规律并不存在认识上的障碍,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是很高,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值得肯定,对待学习很认真,所以着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首先复习上节课串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以及初中所学的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为本堂课内容扫清障碍,打好基础。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准备。

  2、并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点:

  教材在此明确提出了并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点。在此可直接给出,在初中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3、讨论与交流

  从并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点出发,根据欧姆定律,推出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电流、功率的分配关系。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推导。

  在讲解并联电路等效电阻时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力学中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类比。

  电流的分配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可通过一个实验,用实例说话,让学生对并联分流的规律理解加深。实验电路如下:

  该实验同时可对功率分配的比例关系进行说明

  4、并联分流作用应用

  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教材,总结并联分流的两个应用

  应用一:带有金属外壳的电器一般要接地线。

  提出疑问:地线怎样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原理是什么?

  应用二:利用并联分流作用,把电流计改装成电流表。

  提出疑问:如果要用电流计去测量较大电流,并且能从刻度盘上读出电流值应该怎么办?改装的原理是什么?怎样计算分流电阻的大小?

  学生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表头的内部结构,对表头的内阻、满偏电流、满偏电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此可拆开电流表,展示内部结构,让学生对电流表有个基本了解,同时通过理论分析,用分流原理计算分流电阻大小。

  然后进行例题讲解,让学生熟练电流表的改装计算。

  5、混联电路

  让学生回忆我们在处理多个力合成时,如何求合力,在此进行类比,在实际电路中,常常是串联之中有并联,并联之中有串联,解决混联电路的思路就是先将一部分电路求等效电阻,在将此等效电阻与其他电阻进行求等效电阻,方法上有点类似求多个力的合力。

  通过例题来说明混联电路的一般解法

  六、课堂练习:

  1、在图1所示的电路图中,错误的是 [ ]

  2.三只灯泡并联接在200V的电源上,总电流为 2A,第三只灯泡的功率为100W,且R2=2R1,则第一只、第二只灯泡的功率分别为______W、______W。

  七、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什么是并联电路?

  2、并联电路特点?

  3、从两个基本特点出发得到的3个重要性质?

  4、并联分流的两个应用

  八、课后练习

  1、 课本65页2、4题

  2、思考鸟儿可以自由自在的栖息在高压电线上而不会遭到电击,这是为什么?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

  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九课时。

  1、教材的特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有关0的除法,它是在口算除法、基本的笔算除法及除法验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

  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除法的算理,探索合理的竖式。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5是0的除法,主要让学生明白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本节我安排了例5、例6。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 0”,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3、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索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用课件出示以“兔子和猴子找食图”为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讨论理解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笔算除法的基础较扎实,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笔算算理理解不够;另外,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易分散,于是我针对此特点,创造了生活中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复习铺垫,建立联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领悟算法--→巩固新知,应用新知--→回顾反思,升华提高。

  详见教案

  五、说板书

  本节课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板书如下: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3=0(个)

  309÷3=103(千瓦时) 420÷3=140(千瓦时)

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参与活动过程,学会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人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

  生:谁的周长长?

  师: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生:愿意。

  师: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⑴描一描

  师: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那我们就来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要求:在本上用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然后沿着边一直描,到这一点结束。

  师:你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谁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从树叶的尖这一点开始,沿着边描,又到这点结束。

  ……

  师:看来,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图形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板书:一周)

  ⑶树叶的周长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

  生1:边不一样长。

  生2:一周的长度不一样。(板书:长度)

  师: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做树叶的周长。

  ⑷做裁判

  师: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

  生:乐乐。

  师:为什么不选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

  师:贝贝呢?

  生:贝贝沿着边线爬没有回到起点,不到一周。

  师: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乐乐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说周长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梯形的周长呢?

  生:梯形一周的长度就是梯形的周长。

  ⑵总结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自己把它读两遍停下来。

  ⑶辨一辨

  师: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

  (出示小兔子)

  生:是。

  师:汽车

  生:不是,周长不包括车轮里边的线。

  师:蘑菇

  生:不是,蘑菇没有封口,线条的长度不到一周。

  生:其它的图形都是封闭的,这个蘑菇不封闭。

  师: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⑴量一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谁的周长长?怎么解决呢?

  生:量一量。

  师:每个同学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量)

  ⑵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

  ⑶小结

  师: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先测量了图形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

  师: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

  生:三角形。

  师: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还有什么物体的面有周长?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生1: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生2:窗户一周的长度就是窗户面的周长。

  生3:镜框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镜框面的周长。

  ……

  师: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摸一摸封面的边线,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长。

  (生摸)

  师:再请同学们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长。

  (生摸)

  师:摸完坐直。

  2.量、估腰围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师: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生:65CM。

  师: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1: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4厘米。

  生2: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60厘米。

  生3: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0厘米。

  ……

  师: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我们就来具体量一量腰围,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再行动:同桌合作,互相测量,并要监督测量的方法对不对,开始。

  (学生测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测量结果。

  生1:我的腰围是60厘米。

  生2:我的腰围是63厘米。

  生3:我的腰围是56厘米。

  ……

  师:刚才谁估计的最准确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师: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⑴师:这有两根铁丝,谁长?

  生:一样长。

  师:用这两根铁丝围成两个三角形,(师围)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生:一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原来的两根铁丝一样长,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也一样。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⑵师:这里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学生独立思考)

  师: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小组同学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生2:我们组认为一样。因为把这两条边向外移,就和另一个一样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谁的想法对呢?现在,都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想法了,看来,认为不一样的同学也认同他的想法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演示教具)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两个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师:你总结的真好。

  (五)课堂小结

  师: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生3:我知道了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六)布置作业

  师:就用你今天学习的周长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作业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看哪个小画家最能画。

说课稿 篇8

  一、 本课教材

  1、技巧:前滚翻;

  2、游戏:过障碍接力赛

  二、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选用“一材多用”、“高密度、小强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玩。抓住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和学生实际,积极创造机会,自然渗透德育和运动保健教育。

  三、说教材:

  主教材前滚翻是《大纲》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也是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是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起立要快。

  本课另一教材是过障碍接力的游戏。两个教材都为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素质。因此,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意运动保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说学情:

  本次是借班上课,学生的人数为48人。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直观示范法,多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运动保健,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保健与育人相结合。

  五、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95%的学生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知道动作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80%以上的学生前滚翻时能做到团身滚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滚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六、说教法:

  全课由情景导入→观察讲解→模仿体验→自我锻炼→游戏竞赛→小结评价等学习流程进行教学。语言激励法:让学生在“玩中乐,玩中练”,并结合课堂需要,通过语言的描述,带着轻松、欢快的心情去学习,产生新的求知欲。直观法示范法:使学生知道正确的学习与练习方法,提高判断能力,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等。

  七、说学法:

  1、尝试练习法:根据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集中时间短、易接受有关事物等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先由学生自由尝试练习,再观察教师示范动作,最后进行模仿练习。

  2、集体、小组结伴相结合,让学生集体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再自主练习、发展个性,最后分组练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八、说教学程序: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即上升——稳定——下降——恢复的规律),结合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本节课我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阶段

  1、课堂展望:师生问好,教师语言激励,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队形为四列横队。

  2、准备活动:“我是明星”的游戏,兴致勃勃的学生和老师击掌后进入事先设计好的四方形场地。接着学生分四组在四方形外的四个长方形的边线上进行“抢占堡垒”的游戏热身(德育教育:做车可不要抢坐位哦!),最后“照镜子” (画字母)的游戏。充分调动身体器官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使学生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工作状态,适应学习的要求,这一节约为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从弱到中。

  (二)基本部分

  1、情景导入:先让一位学生出来做前滚翻动作,教师纠错讲解并示范动作。接着学生以四人一组,在体操垫上做前滚翻练习(语言激趣: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眼前的体操垫像什么?学生说像绿色的草地、像床垫子等。同学们既然说像草地、床垫子。想不想在上面滚一滚,翻一翻呢?)

  2、情景展开:用一个正方体盒子与球同时进行赛跑,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个滚得正?哪个滚得快?)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球滚动快的原因。(得出团身紧)再分小组进行自练,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动作。这里教师再示范几次团身滚动的动作加深学生的认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头顶的疼痛情况出现时,本人启发诱导学生,(低着头看到天的动作)请学生出列表演,集体进行讲评后集体练习。有个别学生还会出现翻不过去的现象,这时引出在同伴保护和帮助下,各小组展示各自的风采,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个性。解决了一系列的的问题后可让学生完整动作练习几次。巡视纠错,提示学生相互观察。

  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高难度或原来难度的动作练习。

  3、游戏:过障碍接力赛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不服输的天性,我在基本部分还安排了“过障碍接力赛”这个游戏,尝试由教师提供组装游戏的“部件”,让学生自己组合,设计场地,然后再进行比赛。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小队,各队成四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后,各队第一人听到信号后迅速在垫子上做一个前滚翻的动作后,向前跑跳过小垫子,再向前跑绕过竖着的小垫子。迅速返回去拍同伴第二人的肩,第二人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游戏。这一环节约2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强。评出:最佳竞赛奖;最佳进步奖;最佳团结奖;最佳守纪律奖。

  (三)结束部分

  1、放松:为了消除激烈运动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减轻、恢复心理和生理负担。利用垫子和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浆》进行情境放松,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放松。

  2、小结:学生互评,教师小结(把前滚翻的方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布置收器材

  这一环节为4分钟左右,运动强度由渐弱到弱。

  本节课的练习密度约35%,心率图为:山峰型。

  场地:篮球场 器材:录音机一台、16张垫子、排球一个、一个正方体盒子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文是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种种接触与交流。美好的情感交流,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一枚枚凝聚着深情的邮票、信笺、贺卡都是这笔财富的内容。《信》这篇优美的韵文,将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要求学生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内的6个生字。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按照课文形式,同学之间交流写信。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并且懂得信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的桥梁。

  重点: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且能够以课文的形式写信。

  难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够正确的以课文的形式写信交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书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默读、指名读、分组读或引读等。我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语言和思维的实践与发展空间,结合课文的例子,发挥想象。采用合作教学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含义,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自己感受课文的含义并且发挥想象自己用语言组织并进行表述,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及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信封,问学生这是什么,让学生说说,在哪里会见到?又有什么作用呢?再问学生有没有人给你写过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小朋友写给大自然的信吧。引入本文后,让学生在下面大声朗读。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采用各种读法(示范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初知文章大意。

  3、朗读品句,仿写信件

  在品读每一重点段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总结课文中写信的形式,并进行仿写:你想给谁写信,想说什么?请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写完后可以给全班读一下。

  4、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可以根据课堂情况,采用教师总结或学生总结信的用途,教师点评的形式回顾课文。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仿写一段信。

  五、说板书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早上好!今天我要汇报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下面,就请允许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等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教学准备情况。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是一片著名的文章,曾经影响过众多的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孙中山先生。这篇文章出自于《礼记》,文章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孔老先生的一番谈话,主要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大道”虽然体现的是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已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的基本特征。并能背诵默写全文;能力目标,先提高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再在整体感知内容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真正理解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与《桃花源记》美好理想的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的理想和智慧,激发自己也树立远大理想,敢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之一即使学生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并领会文意;之二引导学生能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即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的问题。

  二、 说教法:

  1、 诵读法:因为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既然是名篇,理当熟读成诵,本节课学生要读十遍左右。

  2、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发相结合:对于文章的理解,利用课件既可质疑一些课文问题,又可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激发思维。或师生互动,稍作点拨,以加深理解。

  3、 想象创新法:在学习了古人美好的理想之后,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异想天开,谈论自己美好的愿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

  三、 说学法:

  学法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以及同桌合作讨论法。

  文言文重在反复朗读,读熟了也能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掌握好文章,对发挥学生个性有很大帮助;小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意见,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即语文学习规律,主要环节为: “ 导入——朗读感知——研读理解课文——理清脉略——拓展延伸——课堂练习”等。

  1、 导入:从标题入手,就学生对“大道”一词的理解引入,从而引出古人崇高的“大道”社会理想。

  2、 了解作者或文章出处。

  3、 朗读感知:师先范读,学生把准字音、节奏等,再让学生试读,再小组读,男女赛度等,基本能熟读成诵。

  4、 自主疏通文意:学生参考附注,借助工具书,翻译理解全文,并交流。

  5、 质疑理解文章:这里要设置一些问题,讨论回答,并体会课文层次,最后小结,板书结构(这里用课件出示)。

  6、 拓展延伸:设置一些开放性思考题,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提高想象能力等。

  7、 课堂练习:就所学进行知识竞答,以巩固所学。

  8、 最后,教师小结(总结全文,指明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蓝图),布置作业。

  五、 说板书:

  由于本次要使用多媒体上课,且准备较多,故主要问题及文章结构就用课件来出示,这里已有依赖课件之嫌,至于真正板书的,可能是一些新生发出来的文言词语知识或其他零散东西(如下示意)。总之,不妥之处已经出现,恳切希望各位尊敬的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相关文章: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06-19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05-26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05-12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05-08

《水调歌头》说课稿集合7篇11-04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朱自清《春》说课稿范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