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等、角等、弧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另外,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合作交流--证明”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联想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因此,掌握垂径定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推理、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想象的能力。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善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充分享受数学之美,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目标固然重要,对于本节课: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更重要,因为这部分是几何教学的重点,是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过程与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有良好的情感态度能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比较复杂,很容易混淆遗漏,所以,对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是难点之一,同时,对定理的证明方法“叠合法”学生不常用到,是本节的又一难点。)
教学难点: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演示,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归纳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在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参与探究性学习 。
而理解垂径定理的关键是圆的轴对称性。
二、教材处理
关于教材的处理:
(1)对于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发现、证明,采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探究例1后引导学生发现常见辅助线“半径半弦弦心距”,得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式 .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操作,直观演示,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演示,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特点。
四、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用拓展——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多向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环节组织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我国隋朝建造的赵州石拱桥,提出问题,你能求出桥拱所在圆的半径吗?以此情境,导入圆的学习。
通过课本自学,让学生了解圆中的弧,弦等概念。
并提出疑问:那么我们将要学习的圆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的古老文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起学生的联想,为学生探究新知识埋下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实践探究一
把一个圆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引入新课的同时,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圆是轴对称图形;
(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实践探究二
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
(1)任意作一条弦 AB;(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
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并设问: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此时板书课题 垂径定理 这样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实验,逐步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上述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问题)——探究——归纳”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直接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验中,积累对数学的感知;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探究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猜想,敢于发现的精神。
3)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首先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
①EA=EB;② 弧AC=BC;③弧AD=BD.
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可能有的学生用的是叠合法,有的学生用的是论证法,此处都予以表扬)
这里要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条件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要能写出
已知:CD是直径,CD⊥AB
求证:①EA=EB;② 弧AC=BC;③弧AD=BD.
这样做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此时板书垂径定理的内容。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目标训练,及时反馈>
为了强调定理中的条件,出示一组练习:在下列图形中,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吗?让学生抢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调“垂”与“径”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及时给出练习,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有利于新知识的内化。本环节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实践探究三
1.想一想:如下图示,AB是⊙O的弦(不是直径),作一条平分AB的直径CD,交AB于点M.
2.同学们利用圆纸片动手做一做,然后回答:(1)此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依据探究二的经验来论证探究三,从而得到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3.拓展垂径定理的逆定理,即“知二推三”
4)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1: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1. 介绍弦心距的概念:圆心到圆的一条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2. 规范解题步骤
3. 总结圆中常用的辅助线思路
<目标训练,及时反馈>
1.半径为4cm的⊙O中,弦AB=4cm, 那么圆心O到弦AB的距离是 。
2.半径为2cm的圆中,过半径中点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弦长是 。
3.如图,MN所在的直线垂直平分AB,利用这样的工具,最少两次就可以找到圆形工件的圆心,你能说出理论依据吗?
<学有所用>
赵州桥主桥拱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
设计意图: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定理的加深理解与使用讲完定理及逆定理后,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习题,让学生尝试。
本环节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垂径定理性质的应用。
5)知识梳理,自主评价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方法、感想方面的梳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采用学生自己回忆并叙述的方式,让其梳理知识,感受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训练了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知识体系。
6)学有所用,综合提升
一座桥,桥拱是圆弧形(水面以上部分),测量时只测到桥下水面宽AB为16m(如图),桥拱最高处离水面4m
(1)求桥拱半径;
(2)若大雨过后,桥下面河面宽度为12m,问水面涨高了多少?.
2. 如图,两个圆都以点O为圆心,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求证:AC=BD.
设计意图:本题在赵州桥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垂径定理,运用垂径定理。
7)作业
作业设计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并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设计方案: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了分层作业,
必作题是课本练习题
选作题是课后试一试
另外,又设计了应用练习,如何确定残缺的圆形零件的圆心?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红糖,用红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红糖两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充满激情的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认真的听,仔细的看,开心的玩(实验)!好吗?好!一起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读课题吧!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1、观看肥皂溶解的对比实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获得物质溶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2、探究活动1:《搅拌影响溶解》(搅拌加快红糖的溶解)
学生根据欣赏视频资料获得的实验方法做搅拌加快红糖的溶解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把两份同样多的红糖(大约10克)同时放入两个盛同样多水(大约30毫升)的杯中,用筷子搅拌其中的一杯水,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红糖溶解得更快一些。把实验记录下来(附表1: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溶解过程搅拌不搅拌
溶解的快与慢快
慢快
慢
3、交流:搅拌能够加快物质的溶解吗?反馈总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液体是否被搅动有关,即:在相同条件下,搅拌能加快溶解。
4、师:刚才有同学说水的温度也是影响溶解的因素,要怎么证实呢?(实验)
探究活动2:《水温影响溶解》(水的温度高能加快红糖的溶解)
1、交流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完成的步骤。
2、老师提供相关材料,请两三名同学上台证实、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红糖溶解得更快些?
3、反馈交流,得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在相同条件下,红糖在热水里溶解得快。
4、猜猜: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些,红糖的溶解能更快吗?让大家完成课本中的记录表二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二
溶解过程常温热水
溶解的快与慢快
慢快
慢
(三)实验探究加快水果糖溶解方法
1、师出示水果糖,问:同学们,这是大家喜欢吃的水果糖,请你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说说怎样使水果糖溶解得更快些?它的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探究活动:《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如何让水果糖溶解得更快?再分工进行,并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参考书上的相关问题)做好记录。(附表3:加快方糖溶解研究计划)
附表3: 加快方糖溶解研究计划
问题材料方法观察结论
3、反馈实验结果,评价研究计划,综合得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有关,还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完善板书)
(四)游戏延伸,知识运用。
1、我们通过今天的实验知道了,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2、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出色,老师奖励大家玩吃糖游戏:每人一颗水果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嘴里溶解水果糖,看看谁快,但不允许囫囵吞枣,注意安全。吃完糖后交流一下吃糖的方法。
3、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溶解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是否搅拌
加快溶解的方法 水的温度
颗粒大小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目题是《不留余地的狼》。《不留余地的狼》是长春版六年级下册第八板块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同的思考”,共收录了两篇课文,第一篇课文《蛇肚子里的象》,已经让学生明白了,儿童和成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在《不留余地的狼》这篇课文中,作者陈仓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一只狼四天发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败与被老虎追捕的经历。因为狼的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故事虽短小,但是这只狼的不留余地,却能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也衍生出各界人士对人生,对环境,对计划等等问题的思考。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同时也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课文的前半部分是伊索寓言的格式,后半部分是新闻评论格式,从拟人到写人,意在引导人们做事要留有余地,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二、说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这也是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对《不留余地的狼》的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即看图形展开不同的联想。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特别地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理解各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论的基础上,能够对故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所以教学中我特别虽注重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创新的理解,以至于突破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各界人士说的话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采用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以及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认识“谬、衡”2个生字,会写“窟窿、衡”3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功败垂成”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内容,抓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并能用相关的成语进行概括,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理解,体会不同人士对于同一故事的不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绝人者必自绝,做事要学会留有余地。也要让学生懂得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表格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引导学生写批注,进行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说学习方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走进文本,解析狼的不留余地
《不留余地的狼》这篇课文共有十二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1——5自然段写的是狼在围追堵截其他动物时,也自绝后路,落入虎口。6——12自然段是写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这件事情的评说。
在学习第一部分的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下列表格,
完成后的表格如:
这个小故事很简单,在默读课文完成这个表格的同时,学生对故事内容也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填成语的地方,可以提取文中的现成的关键词,没有现成的词可以转换四字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狼发现山洞可以捕获猎物,心非常高兴,”就可以概略成“喜出望外”,“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就可以换成“守株待兔”等。
通过完成表格,感受狼的心理活动,学生就会理解什么叫做事不留余地,同时也理解了“不留余地”这个成语的意思。借助这个一目了然的表格学生还可以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到这只狼自以为堵住洞里所有的窟窿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但实际上也堵住了自己的活路。引导学生领会,做事要留有余地,绝人者必先自绝。
2、深入思考,领会各界人士的不同说法.
对于这个故事,各界人士的说法不一。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也文章的重点部分。对于“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课上的交流来了解.
各届人士对这个案例的评说,都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职业角度来评说的。做为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应该能理解他们的评说是符合职业特点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过细地去讲解,有不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教学的重点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角色、地位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会不同。引导学生谈出他对这件事情的评说。
在谈论观点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在处世时,学会留有余地,为别人,也为自己。或许会有所收获。
3、拓展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由于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在课后的拓展运用中,不同人眼中的盘子是不一样的,文中给出的三个角色分别是厨师、服务员、洗碗工,我引导学生注意与人物的职业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盘子为本职工作“说话”。
厨师说:盘子是跳动的心,装满我们对顾客的爱。
服务员说:盘子是连着你我信任的线。
洗碗工说:用水擦洗所有的污渍,才能使其明亮洁净。
(三).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看屏幕.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说读课文 品读课文 探究课文导入: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说读课文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说课稿 篇5
一、备课的心理纠结
组内开课,两周前就确定要上《母鸡》这一课,觉得老舍笔下的母鸡个性如此丰满,让人忍不住要多看几遍。但真要好好准备时,又觉得有些无从下手,脑子里总会有好多个方案,可又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又会陷入迷茫中。这也许是通病吧,没有特别要求的时候感觉上课很享受,真正开课了,却紧张起来了。有期待就更有压力,压力让我对准备要求更高。备课显得有些棘手,每个环节都想精心设计,与众不同,但又没有这样的高水平。在哀叹中,推翻思路,再思考。一个人的智慧显得如此渺小,上网查阅资料,觉得也不怎么可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看看教参,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
课件是自己精心制作的,很享受做课件的过程,找了好多母鸡和鸡妈妈带着小鸡的图片,用于课前激趣和课高潮时用语升华情感,相信直观感受会让学生体会更深。
二、教学的基本思路
对课的大环节已经做到心中有数,欣赏图片,激发兴趣,揭题读题;自由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从作者讨厌母鸡改变到敬重母鸡的原因,感受母鸡的性格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1、课始激趣,揭题读题
从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出发:这个单元我们会陆续跟一些小动物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又会和哪种动物交朋友呢?出示母鸡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主角——母鸡的身上。交流观后的感受,有此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读题。
读后质疑,本文的作者喜不喜欢母鸡呢?导入对文本的学习。
2、自由读文,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请学生自由读文,纠正难读字音,划出并交流直接写作者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3、品读交流,了解写法
(1)、读悟感受母鸡的罪状,致使老舍爷爷讨厌它。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了解拟人写法,体会母鸡的无病呻吟、随处乱叫;抓住“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暗箭伤人;抓住“发了狂”、“吵得受不了”,了解夸张写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2)、品悟母鸡的品质,让老舍爷爷改变心思,直至敬重母鸡。
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读,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通过动作模仿、想象说话、资料补充、生活体验等形式感受母鸡对小鸡的爱。了解对比、夸张、拟人等写法,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3)、欣赏母鸡带着小鸡的感人图片。
4、感悟中心、情感升华
以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为小结,朗读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让学生领悟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更是在赞美伟大的母亲。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作者老舍出生1岁半,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以后漫长而又艰难的日子里,是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哺育他长大。他对他的母亲有着最深厚的感情。”顺势让学生分享母亲对自己的爱的表现,通过抒写心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进行交流,更真切地体会: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选学课文中屠格涅夫的《麻雀》,《同步阅读》中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让学生对同类主题的文章有更多的体会。
三、课后的思绪万千
思维需要不断的激发,在揣摩教本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局限,恍惚间就错失了思维的火花。有不应忽略的内容,有需要强调的重点,有时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导致课堂的游离。深呼吸,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真的需要再加油,再学习!
【【精品】说课稿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11-08
【精品】关于说课稿11篇02-23
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11-05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11-03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朱自清《春》说课稿范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