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必备】说课稿汇总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选修教《短篇小说欣赏》中第三单元即欧美短篇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一个文官的死:苦涩的笑》(又名《小公务之死》)。它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短篇小说,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乃至认识历史,完善人格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说教材。
A.教材所处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特点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说政府里面的一个小小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有一次去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把喷嚏打在了一个文职将军的秃头上面,这下子他慌了,他赶快赔礼道歉,将军也表示没关系。但他的内心老是不安稳,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道歉,重申他不是故意的,最后终于把将军惹火了,叫他“滚出去”,在这句骂声的威力之下,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末日,回到家里就死掉了。情节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因此《一个文官的死:苦涩的笑》重在分析主人公的死因和性格特征以及它批判意义。
作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比较中外文学作品的异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一个文官的死》在学生这些能力的建构上和人生观、情感观的树立上有着很好的启示指导作用。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的根由和沙皇政府的专制和黑暗
2.技能目标:学会归纳小说主题和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目标:新课标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培养正确学生的人生观、情感观,而《一个文官的死》也是一篇反映人性弱点的佳作。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接触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
C.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我确定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会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因和性格特征,
本文教学的难点则是分析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D、析学生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社会体验和文学功底,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二、教法(教法依据)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美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再根据对以上学生的水平特点的分析,我觉得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疏通理解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结合课件,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2、情境教学法;
3、以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为主体与教师启发点拨为主导相结合的方法。二、教法(教法依据)
三、说学法(学法运用)
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
学法(学法运用)
我将让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学生合作进入教学情境来学习教材,激发兴趣,使之乐学。
2、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3、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一位19世纪俄国文坛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曾给世人留下了一件让人奇怪的案件,他在他的一篇短篇小说中记叙了一个俄国庶务官离奇死亡的事件,让后人去推理。那么这个俄国作家是谁?他记叙的案件又是怎么一回事?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契诃夫的《一个文官的死》,一起来推理这个案件。
——导入语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法中的设疑激趣法;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二、介绍作者契诃夫和他善于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三、设计教学情境:成立一个“切尔维亚科夫之死”专案组。
全班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分别调查教师事先布置的四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小组:进行现场勘查和尸检 第二小组:调查死者身份
第三小组:调查死因,搜查物证和人证。 第四小组:推理案情,作结案报告。
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调查结论。
——体现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四、设疑,自主探究:
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会忧惧?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由学生自主思考和归纳,各抒己见;最后教师点拔归纳。
五、小结:切尔维亚科夫的形象特点。
——自主探究法和教师启发点拨法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六、结合课后知识链接童道明的话,分析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文官之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仍由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最后教师由人性弱点方面加以点拔启发。
七、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设置了两个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传统的名家名著,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马说》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又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言言志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重点生字词,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吟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品析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汇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同时,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
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引入,通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来谈谈关于人才的认识。并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相信大家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并不陌生,它说的是人才实现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呢,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之教来自于学生的学,这一环节将以名家范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我会给学生介绍“说”是古文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观点,进而明确题目就是“谈谈千里马的问题”的意思。接着播放名家范读,在播放名家范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标记出重点生字词并试着划分朗读节奏,稍后请学生示范朗读,并纠正读音及停顿节奏,再请全班同学齐读。最后请学生介绍作者韩愈。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这样从朗读入手,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句,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句子:
句子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明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此句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顺势请学生回答这个观点的作用是明确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当了理论依据。接着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是怎样?预设学生会找到文中原句“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后指名学生回答此文中的“千里马”是指人才,而“伯乐”是指认识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进而明确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句子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在这里,我首先询问学生学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引导学生理解此句又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无能、无知及目光短浅的形象。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继续提问学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抢答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之情。
句子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这里我会找学生回答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并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写作目地。之后请学生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抒发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文章借物喻己,言志深刻。
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生活
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议论文章,文辞形象简练,言志含蓄。在此我会带领学生展开谈论,谈谈对这节课的收获,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千里马隐喻为人才,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英才的人,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通过描述“千里马”未遇“伯乐”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压抑扼杀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里我会以教师总结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大家课下搜集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我们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这便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让学生心中对本课有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首先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三个: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具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第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
第二环节汇报交流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第三环节精讲,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拼摆过程中进行转化很自然地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用课件演示方法,通过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会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会感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增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第四环节质疑,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突破难点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的更加的透彻。
(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实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下面几组练习:
(1)基本练习,检测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2)综合练习,深化对推导原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认识。
(3)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回想这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收获谈体会,及时评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重点清晰,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说课稿 篇4
1 、【教材解读】
《古诗词三首》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编排的。《四时田园杂兴》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场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父母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满辛劳,也充满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要让现在的孩子体会乡村田间劳动的场面,有着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文的朗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使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更为丰满、更为灵动、更为深刻,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分析:
能用语言配合节奏,结合音乐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咒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练习节奏的过程中加入语言表达,配合音乐进行活动。学会感谢、学习分享。
A组:能用语言配合敲节奏,结合音乐进行活动。
B组:能用少量的语言配合敲节奏,结合音乐进行活动。
C组:能敲节奏,结合音乐进行活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节奏训练,听音乐指令敲节奏。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进行节奏的训练以及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和想象的能力通过音乐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欣赏音乐。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帮助、感谢、分享,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从中渗透对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品质教育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能边说出咒语边变出食物边敲节奏;
解决:进行多次的节奏及语言的练习,以及直观的帮助,让学生熟悉如何表达自己想要变的食物,在练习的过程当中。
难点:根据音乐提示敲节奏。
解决:加上音乐让学生能在练习的过程当中熟悉音乐。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能更好地分辨出什么时候才要敲节奏和说咒语。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及创造性音乐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魔法学院毕业典礼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参加毕业典礼,拿到魔法学院的毕业证书。针对儿童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游戏法,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为了充分发挥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爱新鲜、爱发问的特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通过讲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要从强调依靠教师教会转变为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并使学生学会。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粗线条的讲授方式,着重讲清重点、难点、思路、方法。要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活起来,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做到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打破规规矩矩第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小心翼翼地答问的沉闷局面。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因材施教。要运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努力使全体学生学有所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让学生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达到沟通交流和协作等学习目标,并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及与人交往的感受。
现代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教学过程:
首先我采用律动的方式开课,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椅子,把一对魔法棒藏在椅子下,听音乐,律动进入位置,手在椅子上拍节奏师生互相问好。接着课程导入:今天来到丁老师的魔法音乐室,大家希望成为一个小小魔法师吗?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终极大考试,能通过终极大考试的同学就能够成为小小魔法师了,介绍魔法学校校长的好朋友——神奇魔法帽,给同学们认识。学生看着电脑屏幕上出现魔法帽跟大家说话。接下来我复述今天终极大考试的要求。接着开始闯关,第一关:“魔法健身舞”。在进入第二关:“魔法大考验”前,给同学们讲解了魔法大考验的规则,并进行联系,紧接着就开始闯关。学生积累了许多的基础技能,为整合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和听,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得到满足,能够有效地激发到他们的兴趣以及能够把注意力高度地集中。通过这两部分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就把语言、律动、音乐、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精神得以体现。这样的教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在教学方法上,我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尊重个体的不同体验,让学生“变”出自己所喜欢的食物,并且也去帮助其他的同学“变”出食物。让他们在感受音乐中丰富了想象,在想象中又进行了乐感的培养。这样的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孩子们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肯定、愉悦。闯关成功后,同学们就开始了最开心的环节“魔法毕业典礼”。最后,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学生一起分享“变”出的食物,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分享。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的目标都能够基本达到。在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氛围及兴趣都很浓,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能轻松地享受学习的过程。课堂的组织较有条理,能够控制好课堂。但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需要继续磨练,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积累经验,把最有用的知识,最美妙的音乐带给学生们。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的、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xx元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同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和同情心都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特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6个生字,在反复朗读、想象拓展等文本感悟的过程中相机识记和理解“迫不及待”“一声不吭”“坚定”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设身处地地感受瑞恩的内心想法,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瑞恩对非洲人民深深的关怀,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乃至于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巨大的。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专题把重点定为通过想象拓展、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本文写作的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难点是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感受“爱的力量”的巨大。
二、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是他们探索知识之路的领路人。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自悟、启发质疑、创设情景,读写结合。
依据教法,我选择了相应的学法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并且精心制作了ppt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对课文的字词进行了预习。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做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本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梦想的潜能,让他们心中拥有梦想,让他们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二)自读课文,走近梦想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为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了铺垫。
2、自由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件出示)
⑴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A。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B。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C。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学生可能会说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4)交流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先整体上把握课文,并且初步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升华感悟
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逐步研读课文。
1、抓住重点,自主感悟
导语:瑞恩面临的困难一次比一次大,但他没有放弃,信心更强,目标更远大了。瑞恩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细细体会在也可以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3、创设情境,体会力量:
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课件出示):
A:学生交流
B:教师相机引导:这么辛苦,也要坚持,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这样的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了课题。)
C: 瑞恩通过自己干活攒够了70元,但要靠这样的方法攒够20xx元,甚至买钻井机的钱实在——(太困难了)谁给予了他帮助?他们为什么帮助他呢?
(让学生联系上文交流,体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到这个梦想中呢?从而进一步感受梦想的力量。)
4、升华情感,畅想交流
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课件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请同学生说说、写写、再交流。
(让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对比理想,升华主题
出示瑞恩接受实话实说访时谈的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把瑞恩和自己的理想对比,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此时学生心中的梦想会比课前的交流有变化,这样的设计深化梦想的内涵。使他们感悟到梦想因为坚持而变得伟大,因为有爱而变得温暖,更因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关爱他人,从而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同学们,让我们爱朝夕相处的骨肉至亲,是他们给我们生命的最初阳光;让我们爱情同手足的老师同学,将我们平凡的生活泛起欢快的波浪;让我们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当爱的含义超越了家庭,超越了国界,涵盖整个地球,世界将无比的温馨!
五、板书设计
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块钱──做额外家务活
筹集20xx块钱──感染了周围人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感染了更多人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然后通过读、思、议、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梦想的力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在阅读有趣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培养了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说课稿 篇7
一、设计意图: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妈妈的情感和依恋远超过对爸爸的情感,就像我们大班的杨旗,每天早上爸爸送她上幼儿园都要走十多里的山路,每天两个来回需要的不仅是体力还有毅力以及对孩子的爱,有一天我无意中问道:“杨旗,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杨旗竟然说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惊讶的同时我在思考:父亲中有不少人的教育态度不够正确或因工作忙碌忽视了对幼儿的关心,于是我就想渗透了一些关于爸爸的活动,引导幼儿开始更多的关注爸爸,知道了许多爸爸的本领,了解爸爸的工作,所以我就预设了此活动让幼儿更全面地关注自己的爸爸职业,进而对爸爸产生敬仰、热爱、崇拜等情感。
二、活动目标:
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接下来我来说说为本次活动制订的目标。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情感、认知、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
1、情感目标: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
2、认知目标:幼儿萌发了解不同行业的愿望,知道部分行业的职业特点。
3、能力目标:愿意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爸爸,能向同伴介绍爸爸的职业。
我把活动目标一(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 活动准备:
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经验准备:事先请幼儿观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了解爸爸的职业。
物质准备:爸爸的照片
课件准备:mp3《我的好爸爸》
四,说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并没有刻意选用什么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名家说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教必有法,简单的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讲述介绍法,活动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爸爸,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二、实物展示法,幼儿通过展示爸爸的照片能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理解同伴的讲解内容,能使幼儿更清楚观察和交流,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三、情景体验法看到煤炭想想爸爸挖煤的情景,就能体会到爸爸的不容易。另外通过小胖这孩子错误的言论引导幼儿甄别是非。
五、教学流程
一)、活动导入
二)、介绍自己的爸爸
三)、了解爸爸的工作
四)、激发情感
五)、延伸活动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现在讲的是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现行的河大版的教材,从内容的编排上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很有自己的特色。我所讲的是第五单元第二课:《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讴歌生命。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育教学理念之一: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是对他们进行人文熏陶、人文关怀的主要方面。就本文而言,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爱迪生的精神,为追求献身的精神,科学求实的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重视前人的研究,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走好自己人生之路,让自己的生命之旅充实、完美。
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本课可以说既不优美,也不精彩。它没有《老人与海》的惊险刺激,也没有《清塘荷韵》、《紫藤萝瀑布》和《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文辞、意境。但是作者在行文中的写作技巧、手法、思路,却非常适合于初中的学生学习、借鉴;爱迪生的精神和作者蕴于其中的感情,又是那么值得初中的学生去体会和感悟。
二、说教学构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思考、解决的。本学期我的构想是:在照顾到面的前提下,重点培养一个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学会抓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本课正好为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材料。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文体知识:演讲词(辞)的文体特点。
2.了解爱迪生的相关知识。
3.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
4.培养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利用关键词语、关键句理清文字内容、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爱迪生的科学精神。
2.学习爱迪生的精神,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
教学重点:阅读习惯的培养之一:关键词语、关键句。
教学难点: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用问题引导阅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只需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五、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之一,是直观、信息容量大,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又不耽误主要的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结合本课特点,导入语尽量简单。
2.知识介绍:学生对爱迪生比较熟悉,但也仅限于一般性的了解,所以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胡适,正好历史课上学生刚刚学过,一带而过。
3.本文通俗易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再单独安排词语方面的内容了。
4.整体把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我要提醒学生的记忆,重点做提示,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更有利于他们完成该学习任务。学生的回答可能出乎教师的预料,对学生的回答应该有必要的肯定与答复,结合学生的回答也应该予以适当的引导。
5.问题探究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二。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教师应该带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一步步接近、找到正确的理解。问题的设置还应该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因为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多,所以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由教师总结、明确,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加深认识。
6.拓展延伸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人文关怀的,是情感的体验。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不难说出来。只要言之有理,符合课文相关内容,都应该予以肯定。教师在此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就可以了。
7.写法指导。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要任务,学以致用也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本文,作者的思路和手法很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所以要有必要的点拨指导。
8.小结。实际上是带着学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回忆,加深他们的理解、认识。
七、说作业和板书:
1.作业。课外搜集资料,加深对爱迪生和胡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也培养他们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篇介绍胡适的演讲词。
3.板书。因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我把板书和小结结合起来,通过简练的文字提示,让学生对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