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此前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中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知识技能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点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基于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大小。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关键: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概念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
①观察法: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面,体会面积的含义。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认识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③直观演示法: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例2中的纸片、纸条、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学法: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在设计中是这样预设:
①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②合作交流:如果自主不能解决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内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拔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摸、比、说3个方面活动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摸: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桌面等身边物体体会物体面的存在。
比:比一比数学书封面和黑板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桌面与教室的地面呢?手掌之间呢?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物体的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板书:物体的面大小)
说: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摸、比、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二)动手操作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由具体物体的面的大小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大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出示一个长方体把它的某一个面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样学生对面积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的理解就更全面了。我还通过把这个正方形涂色和画边线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进一步深化面积的含义。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设计时本着放手给学生,教师出示例2中的两个图形,提了2个问题:
①你们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比较大?
②你有没有其它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这我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把探究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也可利用自己身边其它材料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让学生带着材料到讲台上来,把自己比较的方法直观地演示给大家看。
我预设了以下几种方法:
1、重叠。
2、长方形纸条。
3、用尺子量。
4、透明方格纸测量测量等。
当然也可能会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学生演示的方法合理都给予肯定表扬。基中用透明纸数格子的方法我还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数格子的不同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横数的个数×竖数的个数最简便,这也为今后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埋下了伏笔。
随后我对学生比较方法进行小结并用课件演示,进一步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
1、第2题:这一题的处理上,我尊重教材,同时又在教材基础上稍作改动。
说课稿 篇2
亲爱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芦花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逐步梳理和阐释我对本文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通过本文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宗旨,同时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制定了一下教学方法:
1.预习清障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本文,使他们对本文有提前的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2.讨论点拨法: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效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融入其中,真正体会文中渗透的感情。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七十三年前一群强盗闯入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强盗们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于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抗日军人。
在美丽的白洋淀,有这样一个干瘦的老头,年近六十,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到底是怎样一位孤胆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
(二)明确目标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孙犁出生于1913年,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2)疑难字词
(3)初识白洋淀
展示一系列关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所了解。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淀上波光荡漾,芦苇婆娑,荷香暗送,构成了一幅生态美景。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
(三)整体感知,体味情感
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四)合作探究 感受传奇
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五)展开想象 口语交流
(1)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
(2)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假如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出示画面,请同学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
通过这样的带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真正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六)小结存储 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就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所有人!
(七)作业布置 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可以很好地说
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节
护送→受伤→复仇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说课稿 篇3
机电组:王海红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 “螺 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效果这五个方面来说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螺纹这节内容是选自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职业教育教材《机械基础》第二章“螺旋传动”的第一节。第二章对螺旋传动作了详细地介绍,是学生提高识对传动理解能力的重要章节,全面地掌握这一节对以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螺纹这一节是一个基础内容,主要学习螺纹的基本要素和表达方法,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螺纹这类零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带传动等内容 ,这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螺纹这节内容可分三节课,本次课是第一节课,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明确螺纹的形成过程,了解螺纹的加工法;②理解螺纹五要素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于生产实际的能力;
3.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的浓厚兴趣,增加其求知欲,培养专业兴趣。
(三)、教学重点
在全面分析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螺纹五要素的含义
难点:螺距和导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来展现既获取理论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1.多媒体教学法:使教学更直观,清晰,明了。
2.分析讲解法:详细介绍螺纹的形成和螺纹五要素的含义,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3.图示对比法:通过对比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4.提问引导法: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5.实物教学法:结合实物,创设教学情境,从物到图,从图到物,加深学生对所学新
知识的掌握能力。
1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学生是机电专业一年级的新生,学生认识螺纹,对螺栓、螺母等零件也有所了解,但对螺纹零件的表达方法和各种参数还不了解,而且从学生已经学完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个别学生前面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纯理论的知识讲解还不能让这些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习这门基础课程对后续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意义。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授课过程中以实例为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求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学习方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分析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用实物导入:2—3分钟)
导入方式:用零件实物:在各种机器设备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螺栓、螺母、螺钉等零件,用它们就可以把两个零件连接和固定在一起。
提出问题:螺纹零件是如何完成连接和固定工作的呢?
分析解答:这些零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零件的表面上都切制有螺纹。
引出本节: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类螺纹零件的画法和特点,了解它们的连接原理,我们来学习有关螺纹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创立问题情景,激发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 讲授新课:(35分钟)
讲授内容:螺纹的形成、加工方法和螺纹的五要素
(1)展示第一组图片:
演示螺纹的形成和加工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螺纹零件的内、外螺纹可以通过什么加工方法得来。
(2)展示第二组图片:
学生观察,并进行对比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3)展示第三组图片:
在讲解螺距和导程的含义时,联系单线和多线螺纹来分析推导螺距和导程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单线螺纹的导程和螺距有什么关系,双线螺纹的导程和螺距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进而突破该难点。
(4)实物演示:
分别利用一些螺纹零件,让学生来判断它们的旋向,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深入浅出的分析,加之对生活实例等知识的引用,学生易于掌握重点,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同时也学到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了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螺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布置作业。(1分钟)
适当的课后练习,能巩固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2
5、拓展延伸(1分钟)
布置任务:今天我们认识了螺纹,如果现在我拿一张零件图给大家看,大家可能还不能马上识读出图中的螺纹零件,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习螺纹零件的画法,这也是我们下次课的重点内容,课后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螺纹的五要素,对螺旋传动进行自主学习。
五、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材分析讲解了重点和难点,从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自测情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螺纹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但也存在以下遗憾,能用于课堂教学的实物模型少,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更好地展现。
通过这堂课的组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通过引导组织课堂讨论、及时的总结、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要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用高昂的情感感染学生,用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求的带有情感的意向活动。
3
4
说课稿 篇4
《母亲的恩情》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4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表现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同时,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根据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为本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1、学文引诗,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理解,尝试背诵古诗。
3、情感迁移,感悟父母恩情。
一、学文引诗,理解课文内容。
1、用复习旧知导入法,复习词语、课文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2、多媒体出示古诗《游子吟》,让学生朗诵古诗,利用设疑导入法,问学生:“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成的吗?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来导入课文的学习。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并提出自学要求: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是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4、学生交流四人小组自学情况,体会儿子临行前母亲所做的和所想的,并指导重点朗读母亲说的话,并且提问:为什么孟郊的眼睛会湿润了?学生会回答,是因为孟郊被母亲对自己那种深深的爱所感动了。同时指导学生找出这两个自然段表现的是古诗的第一、二两句。这样,通过学生小组自学和教师在学生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时候的适当点拨,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关怀之情。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二、朗读理解,尝试背诵古诗。
在理解了课文前几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入了古诗。第二个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尝试背诵古诗。我是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平台2的构建的:
1、多媒体出示古诗《游子吟》,请学生朗读。再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请学生尝试说说诗意。最后教师用课件出示诗意,请学生齐读,并且理解记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2中的理解古诗意思这一目标。
2、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划分古诗的节奏,教师指导朗读,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背诵。完成了教学目标2当中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平台2的构建,主要是用看、听、讲、想、动、静这几个要素轮换使用,让学生不感到疲惫,乐于学习相对枯燥的内容。
三、情感迁移,感悟父母恩情。
平台3主要是迁移学生感情,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感情进行升华,完成教学目标2中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任务。运用了要素组合方式中的几个要素,用小组合作等组织形式,利用学习卡等工具来共同构建。我是这样操作的:
1、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我为妈妈做了些什么?并用学习卡记录。讨论后请学生交流,教师用卡片记录妈妈为我做的和我为妈妈做的,最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妈妈为我们做的太多,虽然是极其细微的小事,但是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妈妈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爱,对父母的爱也就油然而生。
2、在此基础上,再次播放幻灯片,主要内容讲述了父母对儿女的爱,以及父母老了儿女应该孝顺父母。看后叫学生谈感受。学生大多会说父母如何的爱自己,自己长大了要如何对待父母,从而对感情进行二次升华。到此完成了教学目标2的任务,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 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06-13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0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06-15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05-22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05-11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04-14
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4
精选会议方案模板锦集5篇12-31
精选担保合同模板锦集5篇10-31
【精选】担保合同模板锦集六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