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该部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以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了乙醇组成与性质,了解了乙醇的结构特点。结合乙醇的结构认识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拓展了醛的相关知识,以此带领学生认识到乙醇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方法,同时拓展了视野,认识了化学与STSE之间的关联。
(过渡:一堂好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酒精制品,对于酒精的物理性质很熟悉,但是对其化学性质并不了解。考虑到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当中,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到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当中,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够书写乙醇和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以此推断乙醇分子的结构;能够书写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2.通过对比钠与水、乙醇的反应,锻炼对比、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和钠的反应及其催化氧化。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教学是重点是教学过程,因此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授课伊始,我会通过教材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比如面包、鸡蛋、牛奶、水果等,并且说明日常食品的主要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比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等。接着会出示一张有关酒精饮料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乙醇。
通过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入本节新课,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当代教育学的新要求。
(二)新课讲授
1.乙醇的结构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说明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羟基(—OH)。接着向学生介绍有关乙醇的用途,比如酒精饮料、消毒杀菌等。
2.乙醇的性质
这一部分需要重点呈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我都采用了实验的方式来进行。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我会采用多媒体播放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视频,请学生自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即可得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可以生成氢气,并且产物呈碱性。
接下来请学生结合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不与煤油发生反应,但是可以与无水乙醇发生反应,思考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煤油属于多种烃类的混合物,所有的氢原子都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但是乙醇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与其他氢原子、烷烃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不同,由此判断金属钠是与羟基(—OH)上的氢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我也会顺势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回忆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的现象,说明金属钠与水、乙醇反应现象的不同点。学生可以得出下面两点结论:①金属钠与水反应,金属钠漂浮在水面上,与无水乙醇反应时,则是沉在底部,由此说明密度关系ρ水>ρ钠>ρ乙醇;②金属钠与无水乙醇反应不如与水反应剧烈。在这里我也会结合乙醇、水的结构式说明是因为水分子中的氢比乙醇分子羟基上的氢更加容易电离。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观察,铜丝反复在酒精灯上灼烧之后伸入乙醇中的现象,需要注意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等。接下来请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铜丝在反应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思考乙醇在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学生结合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伸入乙醇中颜色变红的现象即可猜测得出,乙醇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铜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乙醇是被氧化。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也会顺势写出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之后我会说明乙醇被氧化生成的乙醛继续被氧化可以生成乙酸,乙醇遇到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重铬酸钾)也会被直接氧化生成乙酸。
3.醛的认识
有关醛的认识我会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乙醛和甲醛”,概括甲醛、乙醛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的相关内容,并且说明醛类的相关性质,认识到醛类物质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三)拓展提升
我会请学生思考决定乙醇、乙醛化学性质的是什么基团?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得出:决定乙醇化学性质的是羟基(—OH),决定乙醛化学性质的基团是醛基(—CHO)。在此基础上,我会说明有机物的性质与其结构有关,这也是有机物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者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查找资料,说明能够通过催化氧化生成醛的醇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猫》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15课,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和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 “语言大师”写作的精妙手法。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 “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说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三、说目标
1、 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枝折花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中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学法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讲读、自读,合作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允许学生个性阅读,自主选择,实现阅读个性行为化。
五、说教学思路和设计:
1、导入以学习心得体会为主,同时也为后面类似的学习做个铺垫,为填补没有画面的缺陷(刚好电脑坏了),设置了用玩偶感受“蹭”的用意,做法幼稚只为活跃气氛,希望能让同学们踊跃参与,铺垫愉悦轻松的前奏。可惜,预设与生成的效果大有差距。
2、通过找出一段概括性的语句来条条分析,抓重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别具匠心。如“小梅花”“ 叫唤” “绝不会”,感受用词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表达的效果。
课堂生成总是带给我们惊喜,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思考。比如“小梅花”换成“脚印”,会造成句子用字的重复,板书尊重原文,学生发现用“勇猛”来代替“勇敢”更为恰当,这也是学生善思的表现。
3、在分析写法“总——分——总”的设计中,我本来还打算以分析为主的,在师傅的点拨下,要体现语文味,就不能只析不谈,她给我提的这个建议是:最好让学生当场练习一段口头作文,深切体会写法。还有很多应注意到的地方,各位老师却毫不保留地给了我建议。
我感觉不足之处有:
1、 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发言本来不算多,但在这堂课中更是胆怯;
2、 口误较多。如“将‘小梅花’比喻成‘脏脚印’”
3、 把握课堂机智的能力还不够纯熟;
4、 板书不够及时,与学生回答脱节;
5、 朗读不够,我感觉指导时有“蜻蜓点水”,文章析多读少,课堂缺少琅琅书声
困惑
1:如何让班级活跃开来;
2既想全景呈现,多方面呈现,又怕学生产生信息漏洞,反倒不太听的进去。一节课中是否应该去细节重阅读呢?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说理念】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说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
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西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8<97<98>79>8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教学主题画,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教具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教学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8和9的含义(做改编题,评价学生练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如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时,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8”和“9”的实践活动,对8和9的基数含义就有了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它将久久地储存在大脑中。
二、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三、注意提出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中任何两个数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它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幻灯片制作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超级链接的功能,初步掌握文本超级链接的方法,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对今后熟练应用幻灯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学法
就教学内容而言,对已学习了一定幻灯片制作技能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但学生在做返回的超级链接这一教学难点时,容易思维混乱,不知如何操作。因此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则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以及教师适当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在促进学生相互的交流和分享,实现共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内容以卡通形象及奥运形象为依托,采用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核心的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思想。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情感需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初步感知“超级链接”的作用,并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
过程与方法:能对采集的素材进行编辑加工,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学会联想和类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使用超级链接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PowerPoint展示自己的态度,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表达,通过学习过程获取快乐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使用“超级链接”,掌握“超级链接”的方法,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置返回的超级链接。
说课稿 篇6
地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这部分知识是机械能守恒的延伸,但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特点:本节特点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一点点的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出,并介绍该定律被总结概括所经历的艰难过程。紧接着介绍了能量耗散,说明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也将能量守恒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呼吁大家节约能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了能量守恒的概念,在前面学习了什么是功,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但知识范围仅限于势能、动能及机械能所做的功,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具备普遍性的,所以要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学会用能量的观点分析解决日常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认识到能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体会科学的伟大力量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能量守恒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起到串接整节课的作用,是学生学生的重点,同时,其
于能量守恒的知识的应用也是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 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能量守恒的概念,由于能量的守恒涉及到学生并不熟悉的能量种类如
内能、生物能、化学能等等,不像机械能那样形象客观,因此,如何通过举证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用具: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评修改。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学用具
1、 单摆的实验展示
2、 永动机的简介、简单的人体的运动PPT
3、 太阳能的循环的PPT
五 教学过程
1、 新课的导入
由第8节中机械能守恒时的单摆实验导入,提出问题:考虑单摆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如果让摆球长时间摆动,能摆动到的最大高度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呢?如果不是,那这说明什么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到由于摩擦力做过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减小。
进而提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转换成了其它类型的能量是什么能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机械能通过摆球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做功转换成热,减少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 感悟能量的转化
请学生举出能量转化的实例并分析转化过程,教师板书转化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做功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3、追寻能量转化的规律
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点做源源不断对外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呢? PPT展示永动机并分析。得出结论:能量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教师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并说明:
1) 能量是个守恒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对比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的概念
2) 能量的守恒并不是只某一种能量始终不变,是指能量的总量不变,各种能量之间是可以转
换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那么肯定有另一种能量的增加
3) 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提问: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我们常见的能源又有哪些呢?思考讨论
4、领悟节能的意义,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常规能源
提问 常用能源?弊端?释放出去的能量能否自动收集起来再供利用?为什么?
给学生足够时间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虽然能量守恒,但是能源有限,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能量使用中存在耗散问题,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节约能源,只能缓解目前情况,不能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你在平时生活中了解到哪些新能源?
(2)通过视频介绍世界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提问: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哪几种?新能源的优点?
用PPT展示我国利用新能源的图片和目前的技术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人类做贡献。
5 、课堂总结
1) 能量是守恒量,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能量守恒没有条件,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
2)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传统能源日趋减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节约
能源也需要开发新的能源
6.作业布置
准备了一个关于节约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后下课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言, 另外也布置了教材的课后题。
六 板书设计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一、能量守恒定律
1.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2.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3.定律建立过程.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1.内容: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2.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推荐12-05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木兰诗》说课稿推荐12-05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游子吟说课稿推荐12-11
《短歌行》说课稿推荐12-05
【推荐】猫教案模板汇总六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