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8 08:36: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锦集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锦集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

  这堂课要求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用方法与上学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的。但比较的重点不同,前者是判断角是否是直角,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

  二、说教学目标

  l知识和技能: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l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l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三、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锐角、钝角、直角各一个。

  2.学具准备:透明胶片若干,小棒若干,简笔画纸若干,活动角若干

  五、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一幅人物简笔画为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摆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小棒在透明胶片上摆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其次,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再及时地进行巩固,说说人物简笔画中找出的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第二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三种角的认识。再通过闭上眼睛想特征,让学生建立三种角的模型。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做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角的产生,通过锐角、钝角的形成的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项练习:1:画角2:展示角。3:找角。

  1、让学生利用三角板或直尺在纸上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正确的画角的方法和验证各类角的方法。同时也讨论得出画锐角的多种方法。

  2、角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项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通过讨论,各自运用不同的材料展示一个角,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材料以怎样的方式展示了怎样一个角。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首先通过看图,找出生活实物中的角。再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角。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说出很多生活中各类角时,教师不立即给予回答,而让学生思考、说说解决的办法,使其懂得要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在这这堂课里学会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六、说板书设计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直角,让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来探究新知。然后通过板示锐角和钝角,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这样板书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锐角和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

  七、说诱思探究及新课改的体现

  本课的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用激趣法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课堂活跃了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教师只起了桥梁的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成功的主宰了课堂。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226;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看、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锐角、钝角、直角各一个。

  2.学具准备:透明胶片若干,小棒若干,简笔画纸若干,活动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在情境中抽象出角。

  (1)出示情景图。

  根据地区特色,将主题图改编为南昌市新八一大桥(悬浮式斜拉桥)图。

  (2)引导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角(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随着学生的发言,从图中抽象出各种角,并借助三角板判断:标杆与桥面形成的角是否是直角。

  2.回顾角的特点。

  集体交流: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活动感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摆一摆。

  (1)明确活动要求:4个人为一小组,根据角的特点共同摆出10个你喜欢的,而且大小不同的角。

  (2)交待活动方法:用透明胶片作为底板,用小棒表示角的两条边,粘在透明胶片上,每张胶片上只能摆放一个角。

  (3)小组合作开展活动,教师参与合作,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纠正。

  2.分一分。

  (1)在分类之前,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分类方法,在小组内得出统一的分类标准。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商量好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3)反馈各小组的分类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分类结果。

  ①根据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②按照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为一类,比直角大的为一类,比直角小的为一类。

  (4)引导全班学生以讨论、答辩的形式着重分析第二种分类方法(按照角的大小分类)。

  ①在展示平台上展示分类结果,并把是这样分类的学生请到前面来介绍怎样分类的。

  ②组织其他学生根据分类的结果提出相关问题,并有序地解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适时进行补充、整理、引申。)

  例如:怎样验证这些角是直角?

  A.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

  B.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C.讨论:其他比直角小(或大)的角需要验证吗?

  得出:能用眼睛判断的不需要用三角板验证,如果一眼看不出来,就需要用三角板来验证。

  (5)得出名称。

  ①师:像你们这样根据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而像这样的角,叫做钝角,钝角是比直角大的。

  ②再次出示新八一大桥的情景图,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辨认抽象出的三个角,说出它们的名称。

  3.感知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用活动角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锐角,同时交流是怎样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小就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钝角,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

  4.闭眼想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画,以建立三种角的模型。

  5.揭示课题:锐角和钝角。

  三、深入感知,建立表象

  1.在实物中找出各种角。

  (1)课件出示四种实物──背心、单杠、人字梯和剪刀(见练习九第1题),小组内交流以上实物中分别有哪些角。

  (2)自由选择最有把握的物体来汇报。根据学生发言,用课件抽象出各个角给予反馈。在辨认中,学生较易把第二幅单杠图沙坑中的一个角判断为钝角,教师应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借助多媒体来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视图中判断各种角。

  (1)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2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与有困难或有质疑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3)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到电脑前,用鼠标拖动角放到适当的位置上来表示连线的结果,其他学生用掌声表示自己的评价。

  3.画锐角和钝角。

  (1)请学生选择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工具,分别在画纸上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选择的工具和画的过程以及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A.选择直尺,根据锐角和钝角的特点直接画。

  B.选择三角板上已有的锐角,描边画。

  C.选择实物上(或活动角)的锐角和钝角,描边画。

  D.用两块(或多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找到其中的钝角,描边画。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在有趣的综合活动中巩固和应用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活动化、个性化是课堂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练习九的第2题的一个直角设计为学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来的'直角。有的学生说直角,有的学生说钝角,产生争辩。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难点。然后通过信封中的图形(圆、月牙、五角星、三角板等)让学生找一找都有哪些角,学生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兴趣盎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让学生变活动的角,等等。

  二、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评价、共同发展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在找锐角和钝角画角数角变角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上午好,我是语文七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日历》(板书:课题、作者)。

  一、 《日历 》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文章由我们的日常所见的事物写起,有小见大,通过前半部分写翻日历时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快活,后半部分引出对岁月匆匆的感慨,揭示了人要充实自己的人生日历,写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这些感悟和态度凝聚在作者富有智慧,简洁明快的格言式句子中,作为初中教材,它被编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的主题词是“生之机趣”。 咱们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四五年系统的阅读训练,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而浮躁和不求甚解的不足又广泛存在。综合以上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情感需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文章脉路,品味哲理式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用可感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的构思;依据课文,延伸阅读,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中体会作者将具体事物表现抽象化意义的巧妙构思,在讨论和交流中品味哲理式的语言,运用到自己以后的写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作者借助日历抒写表达感知生命、珍惜时间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梳理文章的脉路;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难点是:品味哲理式的语句,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的意识

  二、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探究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比较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导语是: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历吗?相信很多东西都见过,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日历在他心目中的作用啊?在我心中,日历就是一个计时器,他把原本没有记号的日子变成了一张张带有数字的纸,看着他是那么多,又是那么小,少的用手一扯,今天就会成为过去,下面一起学习一下冯骥才先生的这篇《日历》,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写日历,如何表达自己感悟和思想的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解决生字词,消除阅读障碍;请同学听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题解作者的巧妙构思,同时归纳文章脉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多媒体出示若干问题,请学生先默读课文后在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日历谈到时间和生命的等问题)问题的设置需要一脉相承,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带着问题从而深刻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语言特点,标记文章富有哲理的语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诗人海子曾经写过一遍关于时间的文章《关于时间》(或者朱自清的《匆匆》)请同学们课下通过阅读比较,感受一下,同样是写时间,两篇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突出重点,通过本文优美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总结出在描写景物需要细心观察,写景时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课后作业方面,请学生针对平常的熟悉的景或者物,做一篇小作文,要求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情感深入,字数300字左右。

  四、 板书设计:

  日历

  冯骥才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说理深刻

  日历生命、时间

  多种修辞,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遵循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的原则。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8分钟可以讲完,录下来之后听的感觉很呆板,感觉前面内容繁琐)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犟龟》,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 说教材

  1、 说体系。《犟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本课是学生升初一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第一课时简介了童话特点,引导学生默续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争论,最后进行拓展创新练习,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 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改语文第一册的要求,结合《犟龟》一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2)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到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

  3、 说教材处理。本文是一篇童话,因此品味、感悟课文是阅续的重点,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颖、探究、互相对同学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进行归纳、补充,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须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也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合作分角色读对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在自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同学们自由想象,开阔思维的视野。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说课型和结构设计

  课型:"续、议、练"式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研讨--小结--拓展练习--作业。

  1、组织教学:教师用目光巡视课堂,稳定学生情绪,然后师生问好。

  2、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握了故事情节,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同学们也知道了小乌龟历尽千辛万苦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那么它的理想实现了吗?它算个成功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共同学习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犟龟》。目的是通过设疑,激发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研讨:结合上节课学生质疑,确定思考题:

  ① 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胜利者?

  ② 归纳主题

  ③ 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

  4、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5、拓展练习:

  给出两个童话的开头,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大胆想象,合理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想象力和创新力。

  6、作业:将续写练习写在小作文本上,不少于200字。

  (二) 说练习和作业设计

  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初一学生正是爱幻想、想象的年龄,设计这两个续写练习,正是培养他们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创新中有合作意识,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说课稿 篇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巧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的预测等五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简介

  邮件合并功能是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邮件合并是OFFICE的一个综合应用;可以进行批量打印信函、信封、、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它可以通过word的【工具】里的【信函与邮件】下的【合并邮件】来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节课的内容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走向生活”,“学以致用”的新的教学理念。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word20xx文档的邮件合并的用途,掌握word20xx文档中邮件合并的基本功能。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word20xx文档的邮件合并的实现过程,掌握邮件合并中的主文档、数据源等组件的概念。

  集体参与,共同亲历信息技术过程。

  3. 情感与价值观

  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学习,培养自学习惯及小组协作能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三) 教学的重难点

  理解和使用“邮件合并”功能

  二、 说学情

  在这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上过本册课本的第二节内容《无处不在的模板》,在这个第二节内容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怎么样制作明信片模板。因此,在这堂课中可以直接利用上节课创建的明信片模板进行课程的导入,而且在这个单元的前两节课中学生们对word这个工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从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出发,这堂课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知识理解上应该问题不大。符合学生们的认识特性,引入课题更加自然。

  另外这节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可以引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有利于课程的学习,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

  三、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新课导入法

  新课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便于联络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激发教师自身的教学激情。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现阶段最常使用的教学法之一,信息技术教学以应用为主,开放性任务驱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示范教学法

  教师直接进行演示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利于教师主导,学习过程可控性好,学习效率高。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的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探究学习法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在这里通过现实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讨论与评价作品时,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3分钟)

  创设情境:圣诞节给朋友们送贺卡、举办晚会发放邀请函为例,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需要处理的文件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变化。例如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成绩单、获奖证书等等,引出课题。

  (二) 提出课题,出示板书(1分钟)

  板书:巧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

  (三) 明确问题(1分钟)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如何才能快速的制作出200多张晚会邀请函?

  (四) 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通过网上搜索,先自学“word20xx邮件合并”相关知识,理解什么是“邮件合并”,它有哪些功能?然后尝试利用网上资源,去完成任务一:晚会邀请函

  (五) 教师总结、讲授(15分钟)

  总结学生的活动,然后讲授“邮件合并”的相关知识以及应该如何操作。

  (六) 学生拓展任务二(10分钟)

  处理成绩单。此为拓展任务,要先正确完成任务一再做,同时此任务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交流操作经验。

  (七) 课堂小结(5分钟)

  “邮件合并”是word的一项高级功能,学好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邮件合并还有更丰富的功能,比如信封的制作、奖状的打印等等。而且邮件合并除了可以使用由excel工作簿创建的数据源之外,可以利用的数据非常多,像word、access数据库等文件内容都可以作为邮件合并的数据源。

  (八)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教师讲授等方法,条理清晰,层次清楚。从独立思考到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周长》第1课时。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结合课件,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来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我的挑战。

  三、 说教法、学法

  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注重实践。

  四、说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再次感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2、引导观察,建立认知:(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仔细观察,小蚂蚁在干嘛?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重点突出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形成 “周长”的空间概念。)

  2、进一步感知、完善周长的含义。

  (1)(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有的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2)(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3)联系生活找一找,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3、合作探索计算周长的方法。(从比较周长的长短入手)

  (1)目测。从生刚刚找出的周长中,师随机提问,黑板的周长和文具盒的周长哪个长?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2)猜测。(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周长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自主探索求长方形、树叶、正方形、三角形周长的方法的强烈愿望。)

  (2)意见不一,怎么办?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得出:需要实际测量。

  提出要求:利用你自己身边的工具以及老师提供的工具,你能测量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3)分组活动,实践操作。

  (4)反馈交流:

  A、直接测量:生说说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小结: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要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相加。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加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B、化曲为直:说说树叶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生说出绳测法(师用课件演示。)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量、算、滚、围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

  4、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算一算广告牌需要多长的彩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再汇报。

  2、小花园围上栅栏,30米够吗?(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在学校的金秋体育节上,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想一想,计算图形的周长,至少需要测量几条边?(课件出示)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活动: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在图形中体验周长与平移的关系,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七、说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运用生动的情境,理解周长。

  二、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三、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四、纵观整节课,还是留下了遗憾,小组合作,如何有效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关于说课稿锦集5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06-15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05-22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05-11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04-14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06-13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04-19

关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5-31

关于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05-11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九篇10-04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