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说课稿 篇1
这次上课我觉得与其说是自我欣赏课,还不如说是推动年轻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教研组长非常重视这次活动。从择人择课到教学设计以及一次次的磨课都有计划地进行,让每个人都有事做,力争让我们每个人通过活动都有所得,当然其他人的得可能是隐性的,但是杨奇的进步和成长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的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活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教学过程我就不一一阐述了,我把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和磨课时的一些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根据文本内容,我们抓住“为棉花姑娘治病”这一教学主线,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生动而富于变化的教学手段,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整体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以田野里棉花丰收的情景和棉花姑娘生病的画面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棉花姑娘生病原因”的探究,激发学生对可恶蚜虫的痛恨,对“棉花姑娘盼望有人来为自己治病”急切心情的领会;以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引发学生对“病中的棉花姑娘请了哪些医生来为自己治病,他们有没有治好棉花姑娘的病” 这一问题的关注;又以棉花姑娘和燕子、啄木鸟、青蛙对话的朗读指导和分角色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棉花姑娘的焦急与痛楚,以及燕子、青蛙和啄木鸟的歉疚与无奈;最后以对七星瓢虫的认识和对全文的总结归纳,使学生懂得燕子只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捉树上的害虫,青蛙只捉稻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之所以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是因为七星瓢虫只吃棉花叶子上的蚜虫,从而懂得“动物各有各的本领”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体感强。
二、重视朗读教学,体现以读为本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积累文中的语言文字。
1、2——4自然段的处理,这三小节结构相似,传统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是精讲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让学生自学。而我们在设计时,也想到了让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有整体感,但是自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效果不理想,有流于形式之嫌,而且这样设计也不符合孩子能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努力突破传统束缚,努力实现 “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在创设的情境中,师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有一种节节深入,环环相扣的层次感,一种抑扬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先是情感诱导:1、棉花姑娘,在你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看到燕子来了,你心里怎么想?为什么?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听了棉花姑娘的话,知道为什么不帮了吗?3、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棉花姑娘生病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请求?三次同样的请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兴——失望——痛苦、急切),这样的朗读指导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2、发挥评价导向,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很重要,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起积极的引领作用,还有利与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一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以促进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我觉得杨老师在经过几次磨课以后确实也越来越重视这个方面了,并且在教学中也体现了它的有效性。
3、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也十分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进行情感体验。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病中的棉花姑娘盼望有医生来为她解除病痛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这三位动物朋友虽然很想为棉花姑娘治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份无奈与遗憾的心情,让学生带着这份内心的体验转换角色进行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地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读起来感情十分投入。通过朗读,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杨老师在教学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前面在讲为什么不能帮忙时顺势设计了因为….所以….说话训练。在第五自然段的处理,很自然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讲七星瓢虫时,老师抓住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自我介绍,使课本语言成为孩子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很好的内化。棉花姑娘的病好了,棉花姑娘会说些什么?生:七星瓢虫,你真好!治好了我的病,我会感谢你的。七星瓢虫是益虫,我们不能伤害他们等。
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我们教研组还会反思本堂课的得与失,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让我们更快地进步!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理解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
3.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二、媒体设计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麋鹿,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麋鹿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探讨、交流,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三、学设计过程
我预定三课时完成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我布置“送一份美好的祝愿给麋鹿”的作业。
第三课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景,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
说说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他们想了解的知识)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麋”字的构字结构。(复习形声字的构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
第二步:“初读感知”。第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样做考虑到每位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尊重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检查初读情况。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时让他们先自由读如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问问最近的同学,然后点名读。检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落时,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如麋鹿角、尾巴等,同时也取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了解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
第四、学生在初读后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三步:“细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解决的问题来过度:原来麋鹿俗称“四不像”,它的经历也充满了神奇色彩,这让我们越发想深入的了解它,跟它去交个朋友,是吗?想要了解它,首先就必须知道它所处何地,环境如何。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交流时要引导学生体会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最后引导学生齐读。
第四步:最后为学生留有五分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或认为自己值得抄写的词语。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抄写,激发学生抄写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
麋鹿 黄海滩涂 生活习性
(理想场所) 传奇色彩
语文说课稿 篇3
《豆儿圆》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的一篇韵文,它简短而富有情趣,是孩子们巩固拼音,学习识字的好课例。今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从本册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8-12单元集中学习拼音,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拼音识字。集中进行拼音教学容易枯燥,所以在8-12单元中出安排了很多韵文,其目的有二:一是利用生动有趣的韵文避免拼音学习的枯燥;二是通过韵文学习巩固学过的拼音,练习拼音识字。所以在学习8-12单元的韵文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进行韵文教学,而更多的是要利用韵文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为学习拼音服务。比如10单元的《值日生》这课放在学完z、c、s和zh、ch、sh、r之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复习巩固平翘舌音;《热带鱼》这课放在学完声母y、w之后就是为了复习巩固y、w及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而《豆儿圆》这一课放在学完六个复韵母之后,其目的就是为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六个复韵母的认读和拼读。
其次,从课文中拼音颜色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8-12单元韵文的编排目的。在8单元之前,只有少数几篇课文带了拼音,而且拼音全部是黑色,没有进行强调。而在8-12单元之间出现的韵文全部带了拼音,并且拼音有了颜色的变化。比如《咏鹅》和《小书架》这两首诗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刚学过的单韵母;《对韵歌》和《画鸡》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刚学过的声母;而《豆儿圆》这课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才学过的复韵母。老师可以利用音节中颜色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每节课确立不同的训练重点,让每节课的拼音教学更有目的性。由此看来我们在进行8-12单元中韵文的教学时,除了读文、识字的教学外还要重视韵文中的拼音教学,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认学过的拼音,多进行拼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好拼音。
另外,学习拼音的目的是为了识字,但拼音识字不是识字的唯一方法,本册教材中1单元的金钥匙提出了看图识字的方法;3单元的金钥匙说明了听读识字的方法;7单元教会学生们在生活中识字;12单元的金钥匙告诉孩子们可以用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看图、听读、拼音等各种识字方法,让识字教学变得更容易。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继续学习看拼音识字,并综合运用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丰收的欢乐情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3、会写3个生字,重点指导“在”。教学重点是:复习拼音、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认识生字、会写3个生字。
二、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的,我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首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复韵母,区别iu和ui,然后利用小礼物引出课题,认识“豆儿”两个字。
2、初读课文。首先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识字;其次让学生观察拼音颜色,明确拼读练习重点;然后让学生拼读生字卡,利用拼音识字;最后强调轻声,齐读。
3、读儿歌,随文识字。以老师引读为主,利用教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理解儿歌,认识生字。
4、写字。强调学生学会观察,认真写字。
这四个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非常多,如何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我设计时考虑的又一重点。所以我尽可能多地设计了很多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希望让孩子们边玩边学。比如:开课时送给学生一盒豆子,让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运用直观形象引入新课;教学轻声时,告诉他们这是读好课文的秘密武器;理解“豆荚”和“粒粒豆儿跳出来”时运用教具;理解“秋天到”时运用多媒体图片;读“集合排队动作快”时让孩子们当司令员对豆子下命令;背诵时加入动作进行表演;巩固认字时进行“捡豆子”的游戏;写字前做手指操;观察笔画时看谁有双“火眼睛睛”……通过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一年级孩子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快乐地学习。
在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这首儿歌生动易懂,不必过多讲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个性地读书,就能达到对课文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尊重,只要培养孩子们喜欢读书,他们一定能在朗朗读书声中体会出诗歌的情感。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本课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学,三朗读感悟,四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朗读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雨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内容包括一首诗歌,4幅插图,9个生字,4个部首。全诗共八行,四句,句式整齐,韵律优美。第一句抓住“池塘”里水波平静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潺潺流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波涛汹涌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用4个拟人化的词语生动地描绘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十分适合采用随课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因此我这样安排本课的2
课时任务,在第一课时中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随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巩固全文,加强背诵以及进行拓展练习。今天我主要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认识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过程来认识它们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
了解它们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或图片演示,紧扣字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以及生字卡片。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语文课堂在于一个“情”字,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其成为真正的主人,必须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因此根据本课富有儿童情趣,诗中有画,语言生动想象的特点,我利用板画和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并创设了“跟小雨点去旅行”的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凭借生动的形象给形式带来快乐的体验,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活跃思维。
二、动作表演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成为旅行的小雨点,在池塘里睡睡觉,在小溪了散散步,在江河里跑一跑,在海洋里跳一跳,以演促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一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说教学过程
一)、板画故事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呀?(云)
那你们知道云妈妈的孩子是谁吗?考考小朋友自然知识。
板书:雨点
2、对啊,小雨点平时就藏在云妈妈的怀抱里呢。
这天,云妈妈对小雨点们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要自己到外面的美历史界去看一看了。”于是小雨点们纷纷离开妈妈的怀抱,去作一次美妙的旅行了,(演示雨点落下来的画面)教学“落”
3、小雨点从天空落下来,它们究竟落进了哪些地方呢?(板贴:落进)
今天我们就跟小雨点们去旅行一番吧!(齐读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画和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之在上课开始就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
二)、初读感知
1、老师送给你们两个小问号,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两个小问号来读课文:
① 小雨点究竟落进了哪些地方? 副板书:哪里?
② 它们在那些地方干什么? 干什么?
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词语读连贯,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小问题。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谁来把你找到的答案用读句子的方法告诉我们?
谁能用一句话就能把小雨点去过的地方说清楚呢?出示:“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和_____里。”(指名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读通课文。在读书时,我以送问号的形式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读有所依,读有所思,读书有目标。因为课文句式整齐,琅琅上口,因此检查时也是以朗读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感悟,最后的连起来说则时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精读课文
(一)去了那么多地方,小雨点肯定很开心。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从天而降的小雨点,把刚才读准的词放进课文中,细细读一读,边读边想,如果你是小雨点,你最想去哪里旅行呢?为什么呀?过会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在初读过后,学生大体了解了课文的大概之后,再请学生读书,并提出精读的要求,让学生在集体理解之前,先进行个人的解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直接与文本对话。
(二)集体讨论,精读品味
1.精读第一句
(1)你去池塘里做什么?(睡觉)读词语,板贴。识记“睡”
(2)你为什么想到小池塘来睡觉?
引导学生想象池塘的水是怎样的:池塘的水很平静,看上去一动也不动,周围很安静,整个池塘好象在睡觉,小雨点落进池塘,就能在里面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师结:是啊,小池塘这么安静,真是个睡觉休息的好地方,想来小池塘睡觉的小雨点来读一读?
(3)指导读好第一句:想象画面,小池塘那么安静,小雨点落进去的时候也要怎样?(轻轻地)对,不要打破平静,该怎么读好呢?(指名)啊,落进池塘的小雨点可真不少啊!
在想象中读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三个小问题让学生由关键词来想象池水画面,继而扮演角色,入情入境,真正读出感情。
2、精读二、三、四句
① 采访一下到小溪里去的雨点。你到小溪里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小溪的水在缓缓地流,就像在散步。散步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哪个小雨点正在愉快地散步?给我们读一读,读出你的好心情。
②落进江河的小雨点,你们又在江河里做什么呀?(读句子)怎样奔跑?(做动作)看动画,小雨点的步子怎么样?
这些小雨点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一进江河里,你就要奔跑呢?(仔细观察江河里的水)请生说:江河的水流得很快,河水奔腾向前,小雨点落进江河,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它向前跑去。
③ 到海洋里旅行的小雨点给我们谈谈感受。
海洋里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波涛汹涌,巨浪翻滚,浪花飞溅)
到海洋里去的小雨点会怎么样呢?联系词语想象:巨浪,波涛把小雨点一次次抛到空中,小雨点呢?也借着它们的力量在浪尖上跳来跳去,文中用了哪个词?(跳跃)读词语,找规律:“跳跃”要用脚,所以是足字旁。
在精读四句句子时,我以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不同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课文,在读中认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直接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达到共鸣,升华感情。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生字,读懂了词语,达到以读解词的目的。
四)、巩固复习
1、依次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在各个地方,小雨点在干什么?
回答之后,请生选择正确的生字字号,同时教学生字的字形注意点,偏旁结构等。
3、在教学同时板贴图画(随意)和生字(按学生报的字号),让学生发现怎样才是正确的顺序,纠正之后看板书试背。
巩固复习是这堂课的重要环节,它起到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学习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看图和识字融为一体,看图的同时检验学生对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认识,选择生字则是检验对字形的掌握,纠正顺序则是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熟记程度,同时发挥板书指导背诵的功能。
五)、生字指导
今天,我们跟着小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你们开心吗?最后,让我们开开心心学几个生字吧。
1.出示生字,识记字形
2.注意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请生说注意点,师范写。
3.生书空,给生字找朋友。
4.生描红练习,师巡视,提醒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细致分析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为今后的自主识字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生书写时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说板书设计
雨点
落进
池塘图 小溪图 江河图 海洋图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语文说课稿 篇6
施老师执教《挂两枝笔的孩子》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挂两枝笔——不话两枝笔——又挂两枝笔”的课文线索组织会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效果较好。这堂课表现了下面几个特点:
(一)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浅显,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讲解,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情感。如第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圆珠笔的漂亮,在反复朗读才能感悟陆小亮得到圆珠笔的喜悦心情。又如第八自然段写了陆小亮给老奶奶写信的费劲,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能体会陆小亮此时的内心世界,不仅使学生明白陆小亮不挂笔的原因,同时也感悟到不努力学习不良后果。在读中悟,在悟中获是语文课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这堂课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二)创设情景,访中锻炼。
创设情景是语文课中常用的方法。根据情景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浩动所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可分为实本情景、模拟情景、语表情景、想象情景及推理情景。施老师在教学最后一段时采用了模拟情景。模拟个记者采访情景,由学生担当记者,陆小亮,老师等角色进行采访活动。把课文中来描写的情景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情景中活跃闪现。别开生面的巧妙安排,营造了“学生主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口的学习气氛,把更多的发言发还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才能点出学生表达的欲望,也让“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口语教学国际真正落到实处。
(三)小组合作,结中互动
“自主、合作、探索”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新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所应用。施老师在教学中也该用了小组合作,伍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探究采访的过程与内容。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主小生得于培养,指挥的火花也不断进发,在这种表达欲望的趋势下,学生说得自然说得轻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采访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深层次发展。
听课启的反思:
每堂课都有它的感动之处,也有它的问题所在。十全十美的很难找到。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改进方案,才能有所获,有所进。
听课后我一直在反思:怎样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朗读融为一体?
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朗读、品位,才能感悟到用词的准确,文句的优美;只有反复朗读、品位,才能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协作意图;只有反复朗读、品位,才能很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因此朗读十分重要,朗读能力需要培养。纵观创新课,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难道创新、改革就不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吗?湖大肯定是“否”。因为语言文字训练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在一次次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学生才有机会积累词汇,积累句式,积累写作结构,积累修辞方法;学生才有机会掌握应用语言文字的本领:激发应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挂两枝笔的孩子》第二自然段有一个带有省略号的反问句,可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仿说,从而积累这个句式的反问句。又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用了三个“为了”写出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力量源泉,在朗读感悟时也可以让学生用三个“为了”来说说图意……
诸如此类训练如果能与朗读有机结合,那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更全面。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设计理念。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所讲到的战争与中国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战争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战争的有关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收集进去,引导学生主动上网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激发他们对战争的憎恨,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老师配合画面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看了这些画面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学生欣赏着一组组表现美好幸福生活的画面,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美好。这与战争地区的满目疮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
我让学生根据专题站上的学习导航自学课文,并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我利用“学习导航”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目的是为了渗透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网上学习的盲目性。)
(三)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这次,我让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上两遍,看看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更需要老师放开手脚,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说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独特的体验,又十分巧妙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网络环境的学习不会排斥朗读,否则网络学习会因为冷漠而没有情感与激情。当学生缺乏感受或是有一定的积累后,读书正是体会情感和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教学中,我抓住作者“巨大的悲痛、深切地缅怀”这一感情基调,让学生充分读书。要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读出对父亲的无比怀念,读出对战争的憎恨,读出对和平的呼唤。在读中真情流露,感染自身。)
3、重点理解句子“今天,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对专题站上的“战争及后果”和“视频资料”两大板块的浏览,加深对残酷战争的了解。
(2)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所看的和想到的。
(3)然后教师结合着首页上的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叙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一触即发,随时随地都威胁着人们,威胁着像花儿般美好的平和环境。
(4)最后当学生感情蓄积充分时,引导他们呼喊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也顺利地结束了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中涉及的战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无病呻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采用了文字资料的浏览,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形式,创设了民主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
四、教学反思。
1、由于网络资源集文字、图形、声像于一体,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面,所以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发自内心的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也就格外的强烈。
2、网络教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性,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昂然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而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可喜局面,既省时又高效。
3、作为执教者,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思考,由于情感的过于投入,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哭了,让大家见笑了。
【【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相关文章:
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语文》说课稿11-09
【热门】语文教学总结模板合集10篇11-26
语文荷花说课稿03-22
语文《离骚》说课稿11-13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1-19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1-12
《荷花》语文说课稿03-11
《赶海》语文说课稿03-11